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技术进步战略
    戴厚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9): 1-4.  
    摘要1481)      PDF(pc) (1083KB)(2951)    收藏
    阐述了世界能源化工行业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指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劣质油加工水平,提高油品质量;发展高端化工业务,提升竞争能力;发挥技术与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煤化工,推进资源多元化;发挥一体化优势,统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分布式制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分析
    杜泽学 慕旭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 1-9.  
    摘要666)      PDF(pc) (1013KB)(626)    收藏
    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氢气的运输和储存。阐述了发展分布式制氢的必要性,回顾了天然气、甲醇和水电解技术用于分布式制氢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分布式制氢技术经济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提出我国分布式制氢发展的建议,提议未来要更重视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NJBMDA-Ⅱ催化剂在白油加氢脱芳烃装置的工业应用
    王文丰
       2016, 47 (5): 46-50.  
    摘要635)      PDF    收藏
    介绍了白油加氢脱芳烃工艺技术和NJBMDA-Ⅱ型高效芳烃加氢催化剂在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白油加氢脱芳烃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工业应用结果表明:NJBMDA-Ⅱ型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好,在初始反应温度125 ℃左右即有很强的活性,液相体积空速高;在反应器入口温度135 ℃、氢分压2.0 MPa、体积空速1.0 h-1、氢油体积比400的工况下,反应生成油中芳烃质量分数小于0.1%,生产工艺流程和控制过程简单可靠,可满足低芳烃环保型精制白油产品的规模生产需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
    米万良 荣峻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78-87.  
    摘要896)      PDF(pc) (1306KB)(567)    收藏
    介绍了PEM水电解制氢的国内外应用与示范案例,结合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趋势,剖析了PEM水电解制氢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方向和前景;同时,对PEM水电解制氢的阴阳极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集电器、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和部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低Ir阳极催化剂、非Ir和低Pt阴极催化剂未来发展的几种技术路线,总结了PEM水电解制氢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原料性质对连续重整装置能耗的影响
    王弘历 龚燕 王广河 郭彦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12): 47-49.  
    摘要1035)      PDF    收藏
    为了更加合理地反映原料性质对连续重整装置能耗的影响,以KBC公司的REF-SIM反应动力学模型和Petro-SIM流程模拟软件为工具,基于对重整反应过程的分析和数学回归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关联原料性质与装置能耗的原料评价指标R(A/(N+P))。结果表明,与芳烃潜含量、芳构化指数等常用原料评价指标相比,原料表征指标R与装置能耗呈现较好的关联性,在相同产品辛烷值要求下,可以作为不同连续重整装置之间能效对标的基础评价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煤气化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进展
    戴厚良 何祚云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45 (4): 1-7.  
    摘要916)      PDF(pc) (994KB)(1514)    收藏
    煤气化技术是新型煤化工的基础和关键,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应用对煤化工项目综合能效和运行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已工业化应用的各种气流床和固定床气化技术特点及适用性分析,提出未来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煤气化技术选择应用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抗铁污染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李雪礼 袁程远 王启飞 张琰图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6): 42-46.  
    摘要254)      PDF    收藏
    采用原位构筑的方式,合成了拟薄水铝石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基质材料用于抗铁污染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制备,考察了所制备FCC催化剂的抗铁污染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与常规高岭土相比,拟薄水铝石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孔体积以及表面酸密度,分别可达112 m2/g、0.39 cm3/g和78.3 μmol/g。催化裂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相同铁污染条件下,与常规FCC催化剂相比,使用以拟薄水铝石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为基质的FCC催化剂时转化率提高了1.96百分点,油浆产率降低了1.22百分点,汽油收率和总液体收率分别提高了2.08百分点和2.23百分点,具有较好的抗铁污染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Z型异质结光催化还原CO2研究进展
    王若瑜 陈阳阳 谭集穗 任黎明 宋海涛 林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54-61.  
    摘要328)      PDF(pc) (1197KB)(134)    收藏
    Z型异质结(Z Scheme heterojunctions)可将电子和空穴在不同半导体材料上实现空间分离,具有光谱响应宽、电荷分离效率高、氧化还原能力强、稳定性高等优势,在光催化CO 2还原(CO 2 reduction reaction,CO 2RR)等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是未来光催化剂材料设计等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综述了Z型异质结在光催化还原CO 2领域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液相、全固态和直接型三代Z型异质结的电荷转移机制,分别讨论了各类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的优缺点,并结合CO 2RR原理总结了三类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在光催化CO 2RR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未来高性能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设计及光催化还原CO 2研究应重点关注CO 2还原产物(特别是C 2及C 2+产物)的生成机理,深入研究Z型异质结中电荷转移机理,重视还原产物溯源、提高实验设计与反应结果评价的严谨性,同时应面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开展系统性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工程设计应对全球石油供求结构变化的思考
    刘家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7): 1-7.  
    摘要1211)      PDF(pc) (1500KB)(1876)    收藏
    分析了原油供求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回顾了我国“十一五”新建、改扩建的4个不同特点现代化炼油厂或炼化一体化企业总加工流程,应用新技术对重油加工方案的技术与经济进行了4种方案的研究分析与对比,并对煤直接液化制油、间接液化与直接液化技术组合制油方案进行了技术与经济研究、对比,提出了工程设计应对石油供求结构变化的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塔河减压渣油浆态床加氢改质反应条件的考察
    康丽丽 董明 王子军 侯栓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29-32.  
    摘要2393)      PDF    收藏
    以塔河减压渣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釜反应模拟浆态床加氢反应过程,考察反应条件对塔河减压渣油加氢转化过程生焦率、转化率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渣油转化率及生焦随之增加;氢初压的提高对生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起初渣油转化率随之降低,当超过8 MPa时略有增加;反应时间的增加对渣油转化率及生焦都有促进作用;催化剂的存在可以抑制生焦反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裂化反应,应控制适量。综合考虑,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不宜高于430 ℃,氢初压7~8 MPa;反应时间40~60 min;催化剂的加入量2 000~6 000 mg/kg。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OCT-ME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的开发
    赵乐平 关明华 刘继华 尤百玲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13-16.  
    摘要1407)      PDF(pc) (1190KB)(1704)    收藏
    为了满足未来“无硫汽油”新标准需要,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了FCC汽油超深度选择性加氢脱硫OCT-ME技术,该技术中FCC汽油先分馏, 轻馏分经无碱脱臭与FCC柴油吸收分馏,重馏分采用新研制的ME-1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无碱脱臭轻汽油与FCC柴油易于通过吸收分馏塔切割实现清晰分离,切割得到的轻汽油硫质量分数在4.0~6.0 μg/g之间; ME-1催化剂与参比剂相比,在反应温度低10 ℃的条件下,重汽油加氢脱硫产物的硫质量分数为5.0~8.0 μg/g时,烯烃饱和率降低22.7%~32.1%,RON少损失1.3~1.6个单位;OCT-ME技术能够在RON损失更低的情况下生产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0 μg/g的“无硫汽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面向未来,我国生产汽油的技术路线的选择
    曹湘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1-6.  
    摘要1346)      PDF(pc) (1362KB)(1948)    收藏
    文章分析了我国炼油企业生产汽油的装置结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指出要从我国汽油生产的现状出发,结合未来的石油资源供应形势、汽油的消费需求、环保法规对汽油质量和炼油企业清洁生产的要求,选择好汽油生产的技术路线。一要积极采用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的流程组合,二要重视催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裂化-催化汽油后精制的流程组合,三要重视利用液化气资源发展液化气芳构化、丁烯-异丁烷烷基化、异丁烯叠合工艺,四要重视轻石脑油异构化工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低镍S Zorb催化剂的研究
    王磊
       2016, 47 (7): 61-64.  
    摘要312)      PDF    收藏
    分别以醋酸镍和硝酸镍为镍源,采用浸渍方法制备不同镍负载量的吸附脱硫催化剂,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脱硫性能进行评价,考察不同镍源及镍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硫性能及辛烷值保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镍负载量的情况下,采用醋酸镍为镍源比采用硝酸镍为镍源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金属分散度、更高的初始脱硫活性和平衡活性及辛烷值保留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丙烷脱氢Cr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卜婷婷 李秋颖 苟文甲 马艳捷 周金波 董炳利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 48 (11): 103-110.  
    摘要249)      PDF    收藏
    综述了Cr系催化剂在丙烷催化脱氢和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在这两种脱氢反应中,Cr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脱氢反应机理以及催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了催化剂的失活原因,探讨了催化剂再生的影响,并对Cr系催化剂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开发新型低铬含量、高选择性和抗积炭的催化剂是Cr系催化剂当前的研究重点,提高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丙烷的转化率和丙烯收率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含介孔ZSM-5分子筛的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刘丽 郭蓉 唐天地 姚运海
       2018, 49 (9): 54-58.  
    摘要394)      PDF    收藏
    以添加不同量的介孔ZSM-5分子筛的Al2O3为载体,MoO3-CoO为金属活性组分,考察了介孔ZSM-5分子筛的含量对柴油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采用直馏柴油评价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介孔分子筛ZSM-5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介孔分子筛ZSM5加入量为12%的催化剂C12-ZSM5活性最高,比对比剂C0-ZSM5和C12-普-ZSM5的活性高,说明向载体中添加介孔ZSM-5分子筛能够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SM/GF-4汽油机油技术的研究开发
    谢欣 贾秋莲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 50 (10): 77-82.  
    摘要254)      PDF    收藏
    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SM/GF-4汽油机油复合添加剂和油品配方技术。采用该技术生产的油品模拟试验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质均能满足SM/GF-4规格指标要求,该油品配方中复合添加剂的加剂量(w)为7.5%。采用MTM和HFRR摩擦磨损试验对新开发的SM/GF-4 5W-30油品进行了减摩和低温抗磨性能研究,发现油酸甘油酯减摩剂老化后仍然具有较好的减摩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该油品进行程序IIIG高温抗氧化发动机台架试验后的活塞沉积物成分,结果表明活塞沉积物中除积炭外,主要含有发动机油的硫酸盐灰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贯穿性框架式渣油脱金属催化剂氧化铝载体的研究
    王鼎聪 刘纪端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2020)      收藏
    采用二次纳米自组装方法制备具有框架式结构的纳米氧化铝载体,在该载体上浸渍钼、镍活性金属制得渣油脱金属催化剂,其孔体积为1.650 cm3/g、比表面积为407 m2/g、平均孔径为16.2 nm。在渣油加氢反应条件下,对制得的催化剂进行脱金属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金属Ca、V可以均匀沉积在该介孔氧化铝载体上,并在载体内部孔道形成棒状粒子沉淀,运转3 000 h后,共沉积了19.0%的金属,孔体积为0.793 cm3/g,孔隙率为80.4%,大于10 nm孔道占95.3%,显示了这种载体的孔道结构有利于沥青质胶团的贯穿性扩散。 沉积在二级纳米自组装体制备的高贯穿性介孔氧化铝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四碳醇溶剂精制再生废润滑油的研究
    杨鑫 陈立功 李新亮 周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2): 76-80.  
    摘要1813)      PDF    收藏
    针对溶剂精制再生废润滑油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应用四碳醇极性溶剂为萃取剂、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进行再生废润滑油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工艺条件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溶剂为异丁醇、精制时间15 min、精制温度25 ℃(室温)、剂油质量比5/1、絮凝剂用量1.0%。该工艺下再生油产率达82.1%,再生油理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黏温指数达130以上、闪点超过200 ℃、酸值为0.01 mg KOH/g、残炭含量降低到0.01%以下,表明采用该精制工艺再生废润滑油是可行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纳米粒子WS2和MoS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
    张怀亮 周胜 陈铖彬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9): 71-75.  
    摘要1278)      PDF    收藏
    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WS2、MoS2单一纳米粒子及WS2-MoS2混合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用倒置金相显微镜观察摩擦副的磨痕表面形貌,用扫描电镜-X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磨斑表面主要元素的化学状态,用分析式铁谱仪对磨损试验后的油样进行铁谱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纳米粒子添加剂均具有优良的摩擦学性能,原因在于润滑后摩擦副表面混合膜的存在,改变了表面的主要磨损机制,从而使润滑油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和极压性能。相比单一的纳米粒子,含WS2-MoS2混合纳米粒子的润滑油极压性能较差,但具有更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炉进料结焦倾向研究
    黄新龙 王少锋 王洪彬 刘淑芳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7): 28-32.  
    摘要762)      PDF    收藏
    采用甲苯不溶物的生成量来表征油品的结焦倾向,考察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停留时间对油品中甲苯不溶物生成量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性质油品的临界结焦曲线;分析了油品性质对结焦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不同性质油品的结焦趋势均加剧,且有独立的临界结焦界线;在临界结焦界线的下方不会结焦,而在上方会有结焦前体物的生成,且远离后更为明显;环烷基原油的结焦倾向严重,不宜进行减压蒸馏,更不宜进行减压深拔操作。通过安全操作曲线模拟计算可知,生产重油D的中间基原油深拔到565 ℃左右时离安全操作曲线还有约40 ℃的空间,显示该原油还有进一步深拔的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