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技术进步战略
    戴厚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9): 1-4.  
    摘要1481)      PDF(pc) (1083KB)(2951)    收藏
    阐述了世界能源化工行业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指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劣质油加工水平,提高油品质量;发展高端化工业务,提升竞争能力;发挥技术与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煤化工,推进资源多元化;发挥一体化优势,统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
    米万良 荣峻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78-87.  
    摘要896)      PDF(pc) (1306KB)(567)    收藏
    介绍了PEM水电解制氢的国内外应用与示范案例,结合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趋势,剖析了PEM水电解制氢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方向和前景;同时,对PEM水电解制氢的阴阳极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集电器、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和部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低Ir阳极催化剂、非Ir和低Pt阴极催化剂未来发展的几种技术路线,总结了PEM水电解制氢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NJBMDA-Ⅱ催化剂在白油加氢脱芳烃装置的工业应用
    王文丰
       2016, 47 (5): 46-50.  
    摘要635)      PDF    收藏
    介绍了白油加氢脱芳烃工艺技术和NJBMDA-Ⅱ型高效芳烃加氢催化剂在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白油加氢脱芳烃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工业应用结果表明:NJBMDA-Ⅱ型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好,在初始反应温度125 ℃左右即有很强的活性,液相体积空速高;在反应器入口温度135 ℃、氢分压2.0 MPa、体积空速1.0 h-1、氢油体积比400的工况下,反应生成油中芳烃质量分数小于0.1%,生产工艺流程和控制过程简单可靠,可满足低芳烃环保型精制白油产品的规模生产需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分布式制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分析
    杜泽学 慕旭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 1-9.  
    摘要666)      PDF(pc) (1013KB)(626)    收藏
    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氢气的运输和储存。阐述了发展分布式制氢的必要性,回顾了天然气、甲醇和水电解技术用于分布式制氢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分布式制氢技术经济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提出我国分布式制氢发展的建议,提议未来要更重视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运用
    吴章柱 王澍 王本玲 戴琴荣 张磊 于兆臣
       2018, 49 (4): 27-30.  
    摘要273)      PDF    收藏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采用美国GE公司的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对3.5 Mt/a催化裂化装置的CO焚烧炉进行改造。结果表明: 使用SNCR工艺后,催化裂化装置出口烟气中NOx的质量浓度由改造前的200~400 mg/m3(标准状态),降低至70~130 mg/m3(标准状态),排放值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大气污染物NOx排放值不大于200 mg/m3(标准状态)的要求,实现了达标排放,并对催化裂化装置CO焚烧炉炉膛温度影响很小,对炉膛压力及对烟气脱硫装置外排污水的pH值和氨氮含量无影响。SNCR工艺操作简单,改造量小,物耗、能耗低,在氨逃逸量小于设计值8 mg/m3(标准状态)的情况下脱硝效率高达7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FH-40C焦化汽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孙磊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12): 14-19.  
    摘要338)      PDF    收藏

    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0.2 Mt/a焦化汽油加氢精制装置采用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FH-40C加氢精制催化剂,催化剂床层采用分级装填技术,器内湿法预硫化方法。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将原FH-98型催化剂更换为FH-40C型催化剂,以提升产品品质,并对新剂是否能够生产合格的催化重整预加氢原料进行了试验,同时对不同产品方案下的产品性质、装置能耗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近三年的运行结果表明,FH-40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活性,在工业应用过程中可灵活选择产品加工方案,焦化汽油经过不同深度加氢精制后,能稳定生产满足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或催化重整预加氢原料要求的产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武汉石化蜡油加氢装置的运转情况及对催化裂化产品分布的影响
    涂安斌
       2017, 48 (4): 52-56.  
    摘要347)      PDF    收藏
    介绍了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1.8 Mt/a蜡油加氢装置的运转情况及该装置开工后对催化裂化装置产品分布的影响,对该装置掺炼催化裂化柴油的运转情况以及运转期间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工业运转结果表明:该装置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RVHT技术及配套催化剂,加工焦化蜡油和直馏蜡油的混合原料,精制蜡油产品的硫质量分数降低到1 000 μg/g左右,氮质量分数降低到1 200 μg/g左右;将加氢蜡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相比加工未加氢蜡油时,催化裂化装置的产品分布显著改善,1号催化裂化装置在加氢蜡油掺炼比为89.50% 的情况下,汽油收率提高3.590百分点,2号催化裂化装置在加氢蜡油掺炼率为65.53%的情况下,汽油收率提高1.905百分点,柴油收率略有提高,油浆、焦炭、干气等产率均有所降低;蜡油加氢装置掺炼部分催化裂化柴油原料时,反应器温升显著提高,氢耗相应提高,对催化剂活性及运行周期影响较小;装置运行期间,存在反应系统压力波动较大的问题,通过开大循环氢返回线的流量、降低反应器加热炉前气油混合比的方式降低了系统压力的波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硫磺回收及尾气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殷树青 徐兴忠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98-104.  
    摘要1243)      PDF(pc) (1288KB)(1926)    收藏
    介绍了硫磺回收及尾气加氢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及制备工艺。总结了催化剂的分类及其特性,对目前国内外主要工业化催化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多功能硫磺回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克劳斯反应活性、有机硫水解活性、脱“漏O2”保护功能以及抗硫酸盐化能力;低温克劳斯尾气加氢催化剂具有节省装置建设投资、降低装置能耗、环保与经济效益良好的特点。为了实现回收硫的优化生产,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功能齐全的系列化催化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芳烃生产技术展望
    戴厚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1): 1-10.  
    摘要2123)      PDF(pc) (1052KB)(1522)    收藏
    通过对分离技术、反应生成技术、目的产品转移技术、甲基烷基化技术以及组合工艺最大程度增产芳烃技术等国内外芳烃生产技术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出近年来芳烃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催化剂和吸附剂性能的提高、新型反应及分离工艺的开发与应用、采用组合工艺最大化增产芳烃、单位产品物耗能耗的降低、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等方面,而芳烃生产原料短缺是长期困扰芳烃生产的现实问题。归纳了紧紧围绕拓宽原料来源、开发新型高性能催化剂与吸附剂、应用组合生产工艺和装置大型化等芳烃生产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建设国产化大型芳烃联合装置为契机,加快开发并形成原料多样化、产品结构调整灵活、物耗能耗更低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建议。提出应加快开发LPG、轻烯烃、芳烃抽余油等轻烃芳构化技术,使芳烃副产进一步增值;加强炼油-化工资源的一体化工作,充分利用催化裂化轻循环油、裂解重质汽油、炼厂重质芳烃以及煤焦油用以生产BTX;加大芳烃与煤化工结合的力度,尽快工业化实施甲苯甲基化生产二甲苯技术;进一步拓展生产芳烃的原料,开发并利用甲醇、纤维素等生物质生产芳烃新技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上流式加氢反应器内连续液相的控制方法
    刘凯祥 李浩 孙丽丽 刘家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7-12.  
    摘要1198)      PDF(pc) (1195KB)(1590)    收藏
    以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多种工况的基本数据为计算基础,考察上流式反应器内液相体积分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关操作参数对液相体积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流式反应器内从催化剂床层入口到出口是液相体积分率逐渐增加的过程,操作压力、操作温度和补充氢的组成对反应器内液相体积分率的影响很小,但循环比和注氢方式对其影响较大,液相体积分率随循环比的增加而增加,多点注氢方式可以提高催化剂床层的液相体积分率。反应器出口液相体积分率可以通过数学关联公式预测,以实现连续液相加氢生产的自动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工程设计应对全球石油供求结构变化的思考
    刘家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7): 1-7.  
    摘要1211)      PDF(pc) (1500KB)(1876)    收藏
    分析了原油供求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回顾了我国“十一五”新建、改扩建的4个不同特点现代化炼油厂或炼化一体化企业总加工流程,应用新技术对重油加工方案的技术与经济进行了4种方案的研究分析与对比,并对煤直接液化制油、间接液化与直接液化技术组合制油方案进行了技术与经济研究、对比,提出了工程设计应对石油供求结构变化的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煤气化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进展
    戴厚良 何祚云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45 (4): 1-7.  
    摘要916)      PDF(pc) (994KB)(1514)    收藏
    煤气化技术是新型煤化工的基础和关键,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应用对煤化工项目综合能效和运行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已工业化应用的各种气流床和固定床气化技术特点及适用性分析,提出未来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煤气化技术选择应用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两种新型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侯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48-52.  
    摘要1273)      PDF(pc) (1407KB)(1873)    收藏
    阐述了两种转化型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RIC-200和OPARIS PLUS(IFP技术)的工业应用对比。RIC-200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新型催化剂,OPARIS PLUS为ZEOLYST公司的新一代催化剂。通过催化剂的开工、工业标定和长周期性能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在异构化活性相当的情况下,新型RIC-200催化剂的乙苯转化率和C8烃收率优于国外剂,具有裂解少、选择性高、乙苯转化率高的特点;此外,RIC-200催化剂具有采用还原态、开工过程不需要注硫钝化、开工时间短、操作风险低、正常运转中不需要注水来调节催化剂活性的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OCT-ME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的开发
    赵乐平 关明华 刘继华 尤百玲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13-16.  
    摘要1407)      PDF(pc) (1190KB)(1704)    收藏
    为了满足未来“无硫汽油”新标准需要,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了FCC汽油超深度选择性加氢脱硫OCT-ME技术,该技术中FCC汽油先分馏, 轻馏分经无碱脱臭与FCC柴油吸收分馏,重馏分采用新研制的ME-1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无碱脱臭轻汽油与FCC柴油易于通过吸收分馏塔切割实现清晰分离,切割得到的轻汽油硫质量分数在4.0~6.0 μg/g之间; ME-1催化剂与参比剂相比,在反应温度低10 ℃的条件下,重汽油加氢脱硫产物的硫质量分数为5.0~8.0 μg/g时,烯烃饱和率降低22.7%~32.1%,RON少损失1.3~1.6个单位;OCT-ME技术能够在RON损失更低的情况下生产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0 μg/g的“无硫汽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双碳”目标约束下炼化产业转型发展思考
    戴宝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25-30.  
    摘要312)      PDF(pc) (1053KB)(229)    收藏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炼化产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炼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思考:炼化整体产能仍在扩张,碳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炼化产业节能降碳难度不断增加,亟需强化碳减排技术创新与应用;“双碳”目标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创新驱动力需进一步增强。进而,针对炼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加强产能控制和产能优化的宏观调控,加快炼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加强关键核心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等低碳发展思路及有关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面向未来,我国生产汽油的技术路线的选择
    曹湘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1-6.  
    摘要1346)      PDF(pc) (1362KB)(1948)    收藏
    文章分析了我国炼油企业生产汽油的装置结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指出要从我国汽油生产的现状出发,结合未来的石油资源供应形势、汽油的消费需求、环保法规对汽油质量和炼油企业清洁生产的要求,选择好汽油生产的技术路线。一要积极采用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的流程组合,二要重视催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裂化-催化汽油后精制的流程组合,三要重视利用液化气资源发展液化气芳构化、丁烯-异丁烷烷基化、异丁烯叠合工艺,四要重视轻石脑油异构化工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面向从劣质原料清洁高效生产高价值产品的挑战——第18届ERTC年会综述
    程薇 傅军 曹建军 林崧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45 (5): 1-10.  
    摘要896)      PDF(pc) (967KB)(1456)    收藏
    介绍了2013年ERTC年会关注的欧洲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及旨在提高欧洲炼油工业竞争力的炼油技术应用和进展,包括装置和原料灵活性以及扩大产品范围、劣质原油、渣油和重油加工技术、提高利润、排放控制和捕集、提高能效、生物燃料和生物质、增产石化产品、资产优化利用、技术和工艺进展等。尽管欧洲炼油工业前景黯淡,但人们还是希望能通过技术投资来提高炼油利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重质油制烯烃的催化裂化家族工艺开发回顾及展望
    朱根权 汪燮卿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10-17.  
    摘要383)      PDF(pc) (1093KB)(246)    收藏
    回顾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重质原料制轻烯烃的催化裂化家族工艺的发展过程。这些技术与催化裂化工艺的不同在于其采用了新的工艺设备布置和特殊配方催化剂。催化裂化家族工艺主要包括以重质油为原料多产丙烯的催化裂解(DCC-I)技术、多产丙烯兼顾生产优质汽油的催化裂解(DCC-Ⅱ)技术,最大量生产优质汽油和液化气(MGG)技术、用常压渣油最大量生产优质汽油和液化气(ARGG)技术,提高柴油并多产气体烯烃和液化气(MGD)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提高异构C4和C5气体烯烃产率(MIO)技术,以重质油为原料最大量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CPP)技术,选择性催化裂解(MCP)技术、增强型催化裂解(DCC-plus)技术、高效催化裂解(RTC)技术。介绍了这些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的过程及结果,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为炼油向化工转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电解水制氢之提效降本
    谢文富 邵明飞 段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18-24.  
    摘要367)      PDF(pc) (1034KB)(230)    收藏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被誉为未来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之一。近年来,电解水制氢作为一种绿色制氢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但因电解水反应阳极析氧过程受热力学限制以及动力学反应速率缓慢,导致阴极的产氢效率很低,且产物氧气的附加值不高。基于电解水制氢之提效降本目标,从高效电解水催化剂设计、海水电解制氢以及电解水制氢耦合氧化等角度综述了电解水制氢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分析了催化剂设计与系统设计对制氢效率的影响。最后,对电解水制氢领域现阶段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为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杨哲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31-37.  
    摘要232)      PDF(pc) (1142KB)(161)    收藏
    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是遏制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有效手段。总结了本质安全化理念的基本策略,阐述了基于风险的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技术体系内涵及相互间逻辑关系,从基于过程强化的工艺本质安全化、风险感知与监测预警、风险管控与处置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技术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未来化工产业安全发展面临的形势,展望了本质安全技术研发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