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运吾.我国船用燃料油市场分析[J][J].当代石油石化, 2011, 10:36-40 [2]王丹.浅谈低硫船用燃料油[J][J].中国远洋航务, 2016, 2:52-54 [3]杨海宏,原英.汽油调合生产中主要指标的计算[J].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3, 42(2):56-59 [4]宁英男,张海燕, 姚树军.状态方程与粘度模型匹配预测原油粘度[J].石油化工, 1998, 27(12):899-903 [5]张锐,周家庆,陈夕松,等.遗传算法在非线性原油调合中的应用研究[J].炼油与化工, 2013, 24(5):16-18 [6]郑瑜,赵会军,赵书华.顺序输送汽油与柴油混油回掺试验[J].油气储运, 2008, 27(5):32-34 [7]冯玉海,沈本贤,高晋生,等.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催化裂化原料油结构族组成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1, 32(4):59-61 [8]孟肖丽,刘保相.求解非线性方程的蛛网-迭代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 51(15):28-31 [9]刘名瑞,肖文涛,张雨,等.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重质燃料油调合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7, 53(1):33-36 [10]童刚,陈丽君,冷健,等.液体黏度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6):539-541 [11]郑云萍,李勋,汪玉春,等.混合原油粘温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油气储运, 2010, 29(9):683-686 [12]宋延贵.基础油粘度调合计算程序讨论[J][J].胜炼科技, 1999, (2):37-43 [13]孟庆萍.混合原油粘度计算模型[J].油气储运, 2007, 26(10):22-24 [14]赵瑞玉,展学成,张超,等.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油田化学, 2016, 33(2):319-324 [15]王婷,阳绪斌,张衡,等..稠油掺稀后混油黏度计算方法的研究[J][J].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2 , (1):18-19 [16]. 李闯文.混合原油流变性及其配伍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992:68-69. [17]明亮,敬加强,代科敏,等.塔河稠油掺稀粘度预测模型[J].油气储运, 2013, 32(3):263-266 [18]. 蒋学文.新疆混合原油凝点、粘度计算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5:1-16. [19]张俊,曹学文,张楠,等.油品二元掺混黏度预测模型评价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3, 26(6):65-70 [20]李遵照,刘名瑞,程亚松,等.非石油基油品对渣油掺稀降黏效果及掺稀模型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 48(1):3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