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邢长新.压缩空气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
[2] 高慎琴.化工机器[M].北京:化工出版社, 1993.
[3] 郁永章.活塞式压缩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4] 王迪, 杨欣, 李亮亮, 等.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天然气压缩机组余热利用初探[C].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2010:502-504.
[5]薛正学.级间冷却对动力用压缩机耗功的影响[J].流体工程, 1984, 12(1):5-9
[6]秦宏波, 胡寿根.工业压缩空气系统优化潜力研究[J].流体机械, 2010, 38(2):49-52
[7]孙晓明, 林子良.分析法解析空气压缩能量过程[J].流体机械, 2014, 42(11):54-58
[8] 蔡茂林, 香川利春.气动系统的能量消耗评价体系及能量损失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 2007, 43(9):69-74
[9] 毛文睿.压缩机级间余热回收利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5.
[10] 华贲.工艺过程用能分析及综合[M].北京:烃加工出版社, 1989.
[11] 孙家宁, 陈清林, 尹清华, 等.基于能级概念的火用经济学计价策略[J].热能动力工程, 2003, 18(6):552-557
[12] 王永珍, 陈贵堂.高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13] 王松平, 尹清华, 陈清林, 等.火用传递规律——基础理论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26(6):3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