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祝贺《石油炼制与化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立(一)

  •    为丰富青年学者、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途径,搭建信息、人才交流平台,推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公开招募了首届青年编委。此次招募工作得到广大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通过统筹考虑应聘青年专家学者的单位分布、专业领域、学术成果等方面,经遴选评审,主编确认、公示,确定了65家单位的68名青年学者组成首届青年编委会。
     
    《石油炼制与化工》第一届青年编委简介(一)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超,1989年生,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催化反应工程及新型功能材料设计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先进碳基功能催化材料、磷化物和氮化物及能源催化材料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3批特别资助(站中)和面上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8项,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Nano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Catalysis Toda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入选2022中国博士后国际派出青年学者项目(合作导师:阳永荣、Yusuke Yamauchi),担任《石油炼制与化工》和《稀有金属》青年编委。


      王元庆,生于1984年,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副教授,入选2021年上海市人才引进计划。长期从事能源与环境催化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电)催化相关的原位光谱表征与相关理论计算。王元庆利用拉曼光谱解析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分子氧的活化过程以及对烷烃选择性氧化的影响;利用DFT计算和原位光谱提出离子液体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分子机制;作为主持人主持了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项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在化学、化工、能源和催化等领域SCI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26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达到10篇;SCI论文已被引用超过600次;获邀在Springer和CRC等出版社发表英文著作章节3篇(一作)。


      王仕文,1981年9月出生,2004年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任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高级工程师,中海油炼化公司专家,浙江省党代表。主要从事技术管理、节能降碳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大榭石化高频电脱盐技术应用、循环水电化学技术开发与应用、乙苯低温余热回收应用、全厂能量利用优化研究、胺液系统运行优化攻关、苯乙烯焦油综合利用等2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曾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管理创新成果奖1项,宁波市职工创新成果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公开发表论文5篇,先后被授予“宁波市首批十大工人发明家、中海油东海管理局十佳青年、中海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立,1983年11月出生;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入选首批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等。研究方向为费-托合成及碳一化学。近年来围绕合成气转化等领域,以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CS Catal.、Chem. Commun.、J Energy Chem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化技术委托项目等项目,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石化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万吨级生物质间接液化合成油浆态床商业示范试验、中国石化CHP法制环氧丙烷百吨级中试等工业试验项目。

      王立强,1988年5月生,现任职于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包括催化剂设计、加氢转化过程)和工业固废高效利用(铝电解固废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在ACS Catal. J. Catal.,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他引2800余次;申请专14项目,授权8项目,转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中南大学联合申请),青年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先后荣获包括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协智库青年人才等荣誉称号,担任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Frontiers in Chemistry、《石油炼制与化工》等杂志的青年编委或客座编委。


      王宁,1986年9月生,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新型催化剂设计及应用研究,包括应用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反应及C1(甲烷、甲醇等)芳构化的催化剂研制、机理研究,可控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新型催化材料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Cell Rep. Phy. Sci., ACS Catal., Appl. Catal. B等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及企业项目等10余项课题。担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石油炼制与化工》青年编委、《Materials》、《Frontier in Chemistry》、《Frontier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客座编辑。

      
      王志远,1983年10月出生。2012年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烃类热裂解结焦抑制技术和金属氧化物热化学储能材料制备和改性方向的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24篇,其中以一作/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计量测试研究院科研服务等项目,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中石化科研开发项目两项,于惠生工程有限公司工作期间参与石化企业项目两项。2010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松林,1986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河南科技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化工清洁生产催化剂及工艺、CO2资源化利用、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10余项,作为骨干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在Green Energy Environ.、ACS Sustainable Chem. Eng.、Small、Chem. Eng. Sci.等化工领域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市自然科学论文奖6项。
      
      
      王威,1981年11月出生,就职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现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原油及重油的详细组成表征、重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分离与分析、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的开发等。制定国家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在Fuel、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Energy & Fuels、中国科学:化学、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1项国家标准课题、4项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课题,参与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曾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 称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担任仪器信息网专家委员会委员、ISO/TC28/WG25烃类组成工作组专家。
      
      
      王振东,生于1983年9月,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前瞻基础部主任,研究员职称。主要从事分子筛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各一项,及多项中国石化重点科研项目。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4件、涉外发明专利6项32件。曾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2)、中国石化前瞻基础研究一等奖(排名2)、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5)等奖励。个人曾获中国分子筛新秀奖、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等荣誉。兼任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石油炼制与化工》青年编委。
      
      王健健,1987年6月生,重庆大学青年“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独立PI。主要从事多孔材料开发和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研究,包括有机/无机孔材料设计、生物质中糖类/木质素催化转化、C1-C3小分子活化转化、环境有机污染物催化消除等。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共计40余篇,包括Nat Chem、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AIChE J、Green Chem等,总引用超3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庆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前沿交叉学科项目、企业定向委托项目等多项。担任《石油炼制与化工》青年编委,e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编委,Frontier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副编辑。
      
      
      王磊,1983年12月出生,烟台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低碳烯烃(或甲苯类化合物)选择(氨)氧化技术开发(异丁烯氧化生产甲基丙烯醛催化剂已进入中试阶段)、高碳醇直接脱水生产高碳烯烃(或烯醇)技术开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talysis Today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其中用于FCC汽油低碳硫醇重质醚化的催化剂已在炼油企业中得到应用。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企业横向4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担任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talysis Communications、《现代化工》等期刊杂志审稿人。
      
     
      尹振,1981年8月,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面向能源催化和纳米催化领域,致力于多相催化剂的设计和可控制备、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光/电催化产氢以及膜催化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入选天津市“三年引进千名高层次人才”项目、“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担任《The Innovation》、《物理化学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以及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和天津科委项目鉴定专家等。
      
      
      石孝刚,1987年2月生,山东省济南市人,博士,副教授。2017年5月获比利时根特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艺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重质油加工、多相反应工程及其数值模拟。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引进人才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基金委(CSC)项目1项,比利时根特大学交叉学科研究联盟“Ghent Bio-Economy”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转化过程多相流动-反应耦合机制研究”青年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获得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省部级,排名3/10)1项,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30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9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 担任Petroleum Science青年编委,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
      
      
      田亮,1982年12月出生,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处处长,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7年获得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炼化工艺技术、规划、科技等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炼化工艺结构调整等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加厅局级等科技攻关10余项,获得厅局级科技成果4项;先后多次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田涛,1983年9月出生,中国石化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副总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石化行业能量系统优化、碳核算、碳足迹和绿色低碳相关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6篇,授权专利4篇,独立出版专著一部,承担中国石化《炼油能量系统优化导则》、《典型石油石化企业能源-环境-低碳协同优化》、《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科技项目13项。取得注册咨询师、注册造价师和注册化工师等执业资格,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项,2015年、2016年获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先进个人两次,2020年获全国石化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20年和2022年获中国石化第一届、第二届青年科技大赛获奖选手表彰两次。
      
      
      冯锐,1987年8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化学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专家、徐州市科技咨询专家。主要从事轻烃与低级醇高效转化的金属/分子筛复合催化剂材料的研究,主要应用于催化裂化/裂解,羰基化、二氧化碳加氢、甲醇制烯烃等反应。在Catalysis Toda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科技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资助等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担任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编委、Frontier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评审编辑等学术兼职,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成康,1986年12月出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4年获厦门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5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分子与凝聚态材料博士学位。2014-2020年先后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德拜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获得“中国催化新秀奖”,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气、CO2、低碳烷烃的选择性转化和沸石催化,发展了C1分子接力催化转化新路线。迄今在Science、Nat. Mater.、Nat. Catal.、Chem、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CS Catal.、J. Catal.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文章引用5000余次。
      
      
      吕超,1985年5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及冶金过程装备中气液固多相流场、化学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物理模拟研究。主编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32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16篇,EI检索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国防陆军专用技术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JOM, Rar Metal Mater Eng, Front. Earth Sci.等国际SCI期刊审稿专家,《黄金》期刊编委,《石油炼制与化工》青年编委。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协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河北省燕赵英才。2020年获美国TMS协会LMD/EPD Energy Best Paper Award。
      
      齐健,1981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青年研究员,致力于设计合成具有“空间限域效应”结构特点的无机固体催化材料及其在光、电、热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被Web of Science引用3000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在学术服务方面,受邀担任20余种国内外期刊审稿人,并出任《Catalysts》和《Nanomaterials》专刊客座编辑。
      
      
      江吉周,1985年7月生,武汉工程大学特聘教授,新型催化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新型二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 Material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0多篇论文;现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兼任SCI收录期刊《Carbon Letters》副主编、《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青年编委。
      
      
      安梅,1987年7月生,中国矿业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碳捕集与利用吸附/催化材料设计和开发、化学链碳捕获技术和工艺开发、双碳政策与规划研究、定向转化重质碳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工艺开发研究。至今,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或主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1项;先后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5项,牵头制定地方标准2项;在校期间荣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工作期间获单位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受邀参加煤化工产业等国际国内学术论坛并作技术报告6次。
      
      
      苏荣葵,1986年1月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国家生态环境部长江中心娄底驻点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委员会专家库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揭榜挂帅”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省-市联合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Nature指数期刊2篇,ESI高被引3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9项,登记软著12项。
      


      

  • 发布日期: 2023-01-17  浏览: 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