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馏分炼油向组分炼油转变实现炼油向化工高效转型
    王威 李明丰 王琪 吴昊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6): 1-8.  
    摘要363)      PDF    收藏
    在多重发展压力的持续叠加下,传统炼油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了充分发挥石油中不同结构分子及组分的最大价值,经济高效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组分炼油成为帮助石化行业快速转型升级以及迈向分子炼油的重要方向。通过与传统馏分炼油对比,对组分炼油挖掘原油特定组分与目标产品间的重要关系,以及组分炼油的实施步骤和关键支撑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提高原油资源利用率与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与碳排放、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组分炼油方案中,乙烯产品收率和吨原油效益可分别提高约12.7%和160.12元,吨原油二氧化碳减排量约为19.83 kg。本研究可为分离技术和关键炼油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助力石化行业实现低碳转型升级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Au/Al2O3催化剂催化5-羟甲基糠醛加氢制备2,5-呋喃二甲醇
    王克鸣 郜亮 唐晓津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1): 1-10.  
    摘要259)      PDF    收藏
    为探究生物质醛加氢的高效催化剂,以贵金属Au为活性组分,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Au/Al2O3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静态低温氮吸附容量法和NH3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技术对催化剂形貌进行分析,并将Au/Al2O3催化剂应用于5-羟甲基糠醛(HMF)加氢合成2,5-呋喃二甲醇(BHMF)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所用沉淀剂种类、催化剂的Au负载量以及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反应时间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循环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活性金属Au对该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沉淀剂种类对Au颗粒粒径和Au负载量有显著影响。当沉淀剂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质量比为1:1)、Au负载量(w)为2.0%时,在反应温度为100 ℃、H2压力为3.0 MPa、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以0.30 g催化剂催化2.4 mmol HMF加氢制备BHMF,HMF质量转化率达92.1%,BHMF质量选择性达92.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氢气杂质检测技术进展
    徐广通 王亚敏 李霄霞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1): 1-10.  
    摘要249)      PDF    收藏
    氢能作为洁净可持续发展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氢能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保障PEMFC长周期安全运行对作为反应原料的氢气有特定的质量要求。概述了PEMFC对原料氢气的品质要求,介绍了国内外PEMFC用氢气检测技术及标准,综述了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石科院)在PEMFC用氢气杂质检测技术中的研究进展。石科院提出的预浓缩耦合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GC-SCD/MS)方案,在一次进样下可同时测定氢气中含硫化合物、甲醛和有机氯化物等组分含量,对硫化氢、甲醛和一氯甲烷的检测限分别为0.01,0.1,0.5nmol/mol;提出的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TCD/FID)方案可以快速测定氢气中的永久性气体以及烃类化合物含量;提出的气相色谱-脉冲氦离子化检测器(GC-PDHID)方案可以快速测定氢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此外,石科院设计的多阀柱系统可较好地解决背景干扰问题,检测限达50 nmol/mol;采用光腔衰荡光谱(CRDS)测定氢气中的氨含量,检测限可达1.8nmol/mol。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系列氢气中杂质检测的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建立了国家首个通过CMA和CNAS认证的氢能检测实验室,在不同产氢工艺的杂质溯源、国家氢能示范城市建设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气质量监测中得到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减压渣油加工路线优化研究
    刘明辉 王亚东 刘洛新 张青福 赖伟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3): 56-60.  
    摘要239)      PDF    收藏
    减压渣油加工路线的选择影响到炼化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通常采用延迟焦化、溶剂脱沥青、固定床渣油加氢、沸腾床加氢等单一加工路线或是其组合加工路线。某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在二期20.0 Mt/a原油加工总流程设计阶段对渣油加工路线进行反复研究对比,确定采用浆态床渣油加氢路线,二期工程顺利投产并高负荷生产,浆态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加工减压深拔渣油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工业验证,体现了渣油加工技术的重大进展。利用浆态床加氢对重质劣质原料的高适应性,研究提出以溶剂脱沥青、固定床渣油加氢与浆态床加氢的组合工艺对现有渣油加工路线进一步优化,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发电风机废叶片热解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王浩伦 马跃 龚露 徐东菱 王金可 郭丰志 李思佳 岳长涛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2): 155-162.  
    摘要211)      PDF    收藏
    发电风机废叶片(简称废叶片)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愈发严重,如何将废叶片高效资源化利用,是风力发电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重大难题。热解法回收技术较为成熟,是废叶片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法。基于风机叶片的材料组成,综述了废叶片热解回收法涉及的热解机理及热解油、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等热解产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热解产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的能耗和经济性
    刘铉东 张颖超 栾学斌 徐润 侯朝鹏 夏国富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9): 136-143.  
    摘要194)      PDF    收藏
    以工业甲醇制氢装置的工艺参数为基础,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工艺模型,对甲醇制氢过程的反应热力学进行探讨,分析各主要工艺参数对制氢过程中能耗、物耗、成本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甲醇转化率的提升,但会导致CO选择性上升而氢气产率下降;在温度为240℃、压力为1.5MPa、水醇摩尔比为1.8、变压吸附(PSA)单元氢气收率为90%的优化工况条件下,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的甲醇单耗、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和氢气成本分别为5.96kg/kg、1185.98kgOE/t(1kgOE=41.868MJ)、10.45kg/kg和17.46元/kg;较高的反应压力和PSA单元氢气收率、较低的水醇摩尔比和反应温度有利于甲醇制氢过程的节能减排;而从氢气成本的角度出发,对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PSA单元氢气收率>水醇摩尔比>反应压力>反应温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氨基酸官能团化的蒽醌合成及其在液流电池中的性能
    李春崴 钱建国 牛典 郑博 朱振兴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2): 1-7.  
    摘要190)      PDF    收藏
    使用羧基蒽醌与氨基酸通过酰胺键或脲键进行酰胺缩合反应,以及卤代蒽醌和胺的偶联反应两种方法,分别合成两种具有氨基酸官能团的蒽醌衍生物,即(4,5-二羟基-9,10-蒽醌-2-羰基)-谷氨酸(GAAQ)和N,N'-(9,10-蒽醌-2,6-二羧基)-二-甘氨酸(GLAQ)。研究GAAQ和GLAQ两种蒽醌衍生物的电化学性质以及GLAQ的单电池循环性能。结果表明,GLAQ作为电池负极电解液活性物质与亚铁氰化钾组成碱性液流电池,以Nafion作为离子交换膜,在2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充放电循环试验,开路电压大于1 V,库伦效率可达92%,电压效率高于85%,能量效率高于80%,并且在200次循环中没有明显的容量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疏水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金科 王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1): 155-161.  
    摘要189)      PDF    收藏
    费-托合成技术可将煤和生物质基合成气转化为高值燃料和化学品,对实现碳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会引发水煤气变换(WGS)等副反应,影响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及目标产物选择性。通过提升催化剂的疏水性可显著加快水的移除速度,降低水的负面影响,提高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聚焦于副产物水对费-托合成反应的具体影响,概述了疏水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类型、制备方法及其作用原理,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低碳烷烃与烯烃吸附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刘家硕 李明丰 杨平 樊亚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0): 171-178.  
    摘要181)      收藏
    乙烯、丙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分离与它们碳数相同的烷烃,由于物化性质相近,分离难度大,目前主要采用高能耗的深冷分离方法。与之相比,以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等作为吸附材料的吸附分离法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的特点,有望成为替代高能耗的分离技术。从吸附机理、吸附材料、吸附工艺中的脱附技术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吸附分离方法在低碳烷烃、烯烃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型分子筛、MOF吸附材料及其脱附技术未来工业化应用的局限与挑战,并对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催化裂化装置增产丁烯催化剂和助剂HBC系列的开发与应用
    于善青 严加松 蔡凯 刘雨晴 郭硕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2): 1-7.  
    摘要181)      PDF    收藏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HBC系列增产丁烯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助剂,通过新型催化材料和制备技术优化等措施,强化催化裂化过程正碳离子的异构化反应和抑制氢转移反应,促进烃类分子向丁烯的定向转化。在工业应用过程中,HBC-A催化剂表现出兼具增产丁烯和增强重油裂化能力的特点,在液化气收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丁烯(对原料)收率增加0.5百分点以上,柴油和油浆产率降低;HBC-B助剂可灵活与主催化剂按照适当比例掺混使用,表现出优异的丁烯选择性和适当的柴油转化能力,当HBC-B助剂占系统催化剂藏量(w)的5.0%时,丁烯(对原料)收率增加0.5~1.0百分点以上,柴油产率降低,汽油收率变化不大或略有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重油催化裂解装置定制开工剂的开发与工业应用
    韩蕾 徐永隆 周翔 陈妍 王鹏 龚姝玮 宋海涛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9): 1-7.  
    摘要180)      PDF    收藏
    基于重油高效催化裂解(RTC)装置的工艺特点和产物分布需求,兼顾对开工催化剂流化性能、物化性能的要求,科学混配优选平衡剂组分、定制新鲜剂组分和惰性助剂,开发了定制开工剂TSC-R1。与传统的开工剂相比,定制开工剂物性指标优异,具有更高的丙烯因子和更低的焦炭选择性,可以快速匹配目标装置的开工需求。在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3.00 Mt/a RTC装置上的工业应用表明,装置调整时间大幅缩短,装置仅需7 d即可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催化剂反应活性快速达到平稳,有助于装置的产品分布更快地达到设计工况,保证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高效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研究与工业实践
    王启飞 白旭辉 许友好 于福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7): 1-7.  
    摘要179)      PDF    收藏
    能源结构调整关头,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需求量和价格呈现正弦型波动,现有炼油转型技术存在不可逆性,且生产方案不可灵活调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微观尺度调控单分子和双分子反应路径是解决催化裂化工艺由炼油向化工转型发展缺乏灵活性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出双分子反应指数可以作为单分子和双分子反应的发生比例量度,发现反应温度和分子筛催化剂类型是影响液化气和汽油产率的两个显著变量。试验结果显示:转化率相近时,530 ℃条件下Y分子筛催化剂作用下的汽油和(丙烯+丁烯)产率分别为47.55%和13.31%,580 ℃条件下MFI分子筛催化剂作用下的汽油和(丙烯+丁烯)产率分别为22.05%和31.45%;得到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类型比例与目标产物产率的关系,提出工业装置生产方案灵活切换调整思路,形成灵活高效催化裂化工艺。工业应用结果显示:数周内完成(丙烯+丁烯)与成品油的生产方案切换,生产方案灵活,为低成本渐进式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第二代MHUG-E技术专用加氢改质催化剂RIC-33和RIC-31的开发
    任亮 张奎 杨平 刘建伟 胡志海 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3): 1-7.  
    摘要178)      PDF    收藏
    为满足乙烯市场对优质乙烯原料的需求,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直馏柴油加氢改质生产优质乙烯原料(MHUG-E)技术第二代专用加氢改质催化剂RIC-33和RIC-31。与上一代催化剂RHC-131相比,RIC-33和RIC-31催化剂活性更适合加工直馏柴油,同时反应所得的未转化柴油具有更高的链烷烃含量,未转化柴油和轻石脑油馏分均可作为优质乙烯原料。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RIC-33和RIC-31的原料适应性好、活性适中、稳定性高,同时其再生催化剂具有与新鲜剂相当的活性和链烷烃选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微通道反应器微观混合研究
    曹慧丽 唐晓津 侯栓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2): 8-12.  
    摘要177)      PDF    收藏
    微通道反应器具有良好的传质传热性能、较高的安全性和可移动性,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强放热、强腐蚀等危险反应过程。为研究微通道反应器对流体混合性能的强化效果,针对Ehrfeld Miprowa微反应器及内构件对其微观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Villermaux/Dushman平行竞争反应体系,使用离集指数(XS)来定量表征微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考察了流体入口流速、H+浓度以及内构件等因素对微观混合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流体流速越高,微观混合性能越好,内构件能够有效地增强微反应器内的微观混合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渣油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相结构调控研究进展
    霍佳宁 贾燕子 胡大为 户安鹏 赵新强 浦宁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2): 147-154.  
    摘要175)      PDF    收藏
    固定床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组合技术是炼油厂低成本实现化工转型的重要技术。提升渣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下游催化裂解装置的化工产品收率,而且有利于延长渣油加氢装置运转周期,进而使二者运行和检修周期更为匹配。设计活性和稳定性兼具的活性相结构,一直是重油加氢脱硫催化剂设计中的难题。从催化剂制备流程入手,系统介绍了制备过程中重要环节对活性相结构的影响规律,总结了活性相结构的调控机理,指出了从原子层面精准设计催化剂活性相结构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晶种和有机模板剂接力导向合成ZSM-5分子筛及其催化性能
    张燕挺 任嘉欣 郭云鸦 李晓峰 窦涛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7): 62-68.  
    摘要175)      PDF    收藏
    以晶种和有机模板剂接力导向(简称接力法)合成出ZSM-5分子筛,其晶型、形貌、体相硅铝比和孔结构性质等均与传统法合成的ZSM-5分子筛接近。对比接力法和传统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在以1,3,5-三异丙苯催化裂化为探针反应上的催化性能,结果是接力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上的1,3,5-三异丙苯转化率较低,表明此方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表面富硅贫铝。进一步,将两种方法合成的分子筛制备成异构化催化剂,应用于催化乙苯脱乙基型二甲苯异构化反应,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条件下接力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上的乙苯转化率更高,而异构化活性和二甲苯损失率更低。可见,晶种和有机模板剂接力导向是制备铝含量不同的核壳分子筛的一种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绿色甲醇发展现状及建议
    田佳鑫 陈伟 孙会东 孙克乙 吕清龙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2): 149-155.  
    摘要170)      PDF    收藏
    绿色甲醇已被纳入我国新能源鼓励类产业。绿醇燃料是现阶段航运碳减排的主要能源,也是高效的氢载体,利用绿电合成绿醇进行储能,可解决氢存储和运输成本高的难题。概述了绿醇的技术路线及发展现状,分析了绿醇的发展机会与挑战,提出了我国绿色甲醇的发展建议。其中,电制甲醇生产成本主要依赖电价,生物甲醇与电制甲醇耦合的工艺路线将成为降低绿醇生产成本的有效策略。而我国发展绿色甲醇应整合资源优势、立足区位优势,现阶段可重点发展烟气捕集二氧化碳来源的“低碳甲醇”;后续阶段可考虑利用生物源二氧化碳的可能性,将绿醇供应于国际航行船舶加注,逐步替代出口船用燃料,抢占绿色船用燃料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异丁烷循环促进离子液体[Et3NH]Cl-AlCl3催化正庚烷异构化反应
    王鹏军 刘浩玮 郑涛 张睿 孟祥海 刘海燕 刘植昌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6): 9-17.  
    摘要163)      PDF    收藏
    轻烃异构化一般以C5和C6烃为原料,C7及C7以上烃类在异构化过程中由于存在较为剧烈的裂化反应,致使异构化油收率较低。作为一种新型低温轻烃异构化催化剂,离子液体对大分子烃类原料的适应性不佳。因此,在大分子烃类异构化过程中,抑制副反应、提高异构化油收率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基于离子液体催化烷烃异构化反应机理,通过异丁烷循环抑制副反应、促进异构化反应的进行,进而降低异构化产物中C4烷烃的含量,提高异构化油的收率。系统考察了异丁烷引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率以及酸烃比等工艺条件对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正庚烷异构化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体系中大量异丁烷的循环提高了氢转移速率,抑制了裂化、歧化等副反应,使副产物C4组分的含量大幅降低。在异丁烷引入量为正庚烷体积的30%、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1 h、搅拌速率为1500 r/min和酸烃比(离子液体与正庚烷体积比)为1的条件下,正庚烷转化率达到91.0%,异构烷烃选择性和液体收率分别达到87.2%和93.5%;与未引入异丁烷体系相比,正庚烷转化率相近时,引入异丁烷体系的异构烷烃选择性和液体收率分别提高了16.0百分点和14.8百分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原油催化裂解(CCPP)技术的工业应用
    杨超 龚剑洪 姚日远 王韶华 谢朝钢 王鹏 邢波 王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12): 59-65.  
    摘要154)      PDF    收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CO2排放是促进石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原油直接生产化学品技术在炼化结构转型中获得高度重视,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发生革命性改变。基于原油中轻馏分油、重馏分油催化裂解反应特性的差异,开发了分区耦合转化工艺和原油催化裂解专用催化剂,形成了原油催化裂解生产化学品(CCPP)技术。扬州石化有限责任公司采用该技术对原油预处理塔和重油选择性催化裂解装置进行了工艺适应性改造以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CPP技术加工江苏油田原油,化学品产率高达50.99%,与同样以生产低碳烯烃为目标的炼化一体化炼油厂相比,在化学品产率接近时,该技术生产乙烯和丙烯的成本可降低46.4%,CO2排放量可降低3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烯烃聚合用茂金属催化剂及其载体
    冯思涵 周晨光 王东军 王伟众 郝海军 贾建光 徐庆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9): 177-186.  
    摘要149)      PDF    收藏
    由于在α-烯烃、二烯烃以及苯乙烯聚合中的单中心催化性能,茂金属催化剂备受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利用效率以及防止粘釜现象的发生和有效控制催化产物的微形貌,茂金属催化剂通常要负载在载体上进行使用。对茂金属催化剂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茂金属催化剂载体的种类,包括MgCl2、分子筛或多孔材料、层状材料、聚合物、碳纳米管和石墨、硅胶载体,总结了其自负载的特点和性能,指出开发高活性催化剂及其高效负载化工艺仍是今后该领域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