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炼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李明丰 吴昊 李延军 秦康 于博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3, 54 (1): 1-9.  
    摘要571)      PDF    收藏
    “双碳”目标既是炼油行业面临的时代挑战,也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行业的低碳发展需统筹整体与局部、发展与减排、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根据具体减排场景选择不同的减排路径。能量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利用、低碳炼化工艺、绿氢炼化、CO 2化学利用、智能化技术可在行业发展不同阶段提供低碳发展支撑,助力炼油行业“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DCC工艺技术灵活性及其在化工型炼油厂的应用
    谢朝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1-5.  
    摘要432)      PDF    收藏
    对催化裂解(DCC)和增强型催化裂解(DCC-plus)技术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述,DCC-plus技术比DCC具有更高的丙烯产率,同时干气和焦炭产率明显减少。对于1套加工50%常压渣油与50%加氢裂化尾油混合原料的2.2 Mt/a DCC-plus装置,其乙烯和丙烯产率分别达到5.6%和21.5%。对1套1.2 Mt/a DCC-plus装置进行了油品方案和烯烃方案两种生产模式的切换操作,与油品方案相比,按烯烃方案操作时丙烯产率增加125.8%,裂解石脑油和裂解轻油产率分别减少37.4%和20.0%。DCC技术成熟可靠,装置大型化和长周期运转都已得到工业验证。对于以DCC装置为核心的化工型炼油流程,油品率(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的总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可以低至16.0%,而化学品率(丙烯、芳烃和乙烯原料的总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高达67.3%,成为构建新一代全化工型炼油厂具有竞争力的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催化裂化柴油加氢处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
    丁石 张锐 鞠雪艳 严张艳 唐津莲 张乐 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2): 1-7.  
    摘要403)      PDF    收藏
    在分析催化裂化柴油(LCO)的烃类组成及杂原子分布的基础上,针对LCO的不同馏分段,提出了不同的加工技术路线。结果表明:LCO中苯胺类氮化物和吲哚类氮化物主要分布在馏程低于290 ℃的轻、中馏分段,咔唑类氮化物主要集中在馏程高于320 ℃的重馏分段;LCO中几乎没有噻吩类硫化物,苯并噻吩类硫化物存在于馏程高于290 ℃的馏分中,且重馏分中的硫化物几乎均为二苯并噻吩类。全馏分LCO需要在较高苛刻度下加氢精制才能实现十六烷值提升;而LCO中馏分段(240~320 ℃)在较温和条件下加氢饱和,产品十六烷值提高13.9,可用作国Ⅵ车用柴油调合组分;对于LCO轻馏分段(<240 ℃),可进行催化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催化裂化装置应用MFP技术的工业试验
    于福东 宋亦伟 白旭辉 于博 赵勇 陈振江 龚建议 许友好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18-22.  
    摘要308)      PDF    收藏
    介绍了多产丙烯和低硫燃料油组分的催化裂化与加氢脱硫(MFP)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的改造内容、工业试验以及工业应用。以MIP-CGP工艺为空白标定,对比了在专用催化剂占系统藏量50%和80%时MFP工艺操作条件和产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MFP技术后,产物氢分布改善,液化气中丙烯和异丁烯含量大幅增加,低碳烯烃收率和选择性得到提高,并且维持了干气量和生焦量的稳定。催化裂化技术从追求高转化率向高选择性的转变,实现了碳氢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生产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低生焦、低能耗和高烯烃产率的中孔分子筛重油催化裂化工艺研发与工业实践
    许友好 左严芬 欧阳颖 王鹏 罗一斌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8): 1-10.  
    摘要271)      PDF    收藏
    针对现有催化裂化生产低碳烯烃技术存在着烯烃收率和选择性仍有改善空间的问题,从分子筛材料和变径流化床催化反应工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提出了重质烃高选择性裂解成烯烃的催化裂化工艺,实现了烯烃产品选择性大幅度改善,并进行了工业试验。工业试验结果与中小型试验结果相一致,证明了中孔分子筛-变径流化床催化裂化技术的可行性和高效能,为炼油行业平稳向化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靶向催化裂化技术深度开发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积累丰富的工业实践经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分布式制氢技术进展及成本分析
    冯云 曹田田 宋海涛 林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1): 11-16.  
    摘要267)      PDF    收藏
    当前,中国交通能源用氢气主要采用20 MPa长管拖车运输,运输效率低且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氢能的大规模应用。分布式制氢由于无氢气长距离运输困扰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重视。介绍了分布式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以及氨分解制氢的技术进展并分析了制氢成本。分布式甲醇和天然气重整制氢技术较为成熟,原料价格对制氢成本影响较大;两种分布式电解水制氢方式均实现商业化应用,电价是影响制氢成本的重要因素,此外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初始投资较高,进一步增加了制氢成本;对于分布式氨分解制氢,商用技术有进一步提高,当前阶段经济竞争力低于甲醇制氢,但在碳中和背景下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现状与展望
    邵志才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1): 17-23.  
    摘要248)      PDF    收藏
    近年来国内原油进口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原油资源需要高效利用。重质馏分油特别是渣油的高效转化至关重要,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由于其能加工劣质原料且转化率高,是将重油转化为高价值运输燃料和石化产品的较好选择。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包括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的HDH-Plus技术、美国环球石油公司的Uniflex技术、美国雪佛龙鲁姆斯公司的LC-Slurry技术和VRSH技术、意大利埃尼公司的EST技术、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RMAC技术,比较了上述技术的特点,分析其技术难点,建议加强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工程和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C 5/C 6异构化装置综合改造方案研究
    黎小辉 冀浩文 夏伟 朱玉琴 曹以飞 高鹏轩 马锐 任立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3, 54 (3): 34-41.  
    摘要224)      PDF    收藏
    为了挖掘 C 5 /C 6异构化装置产品方案的灵活性,在实现生产高辛烷值异构化汽油的同时联产高纯度化工产品,借助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分析了Par-Isom- C 5 /C 6异构化技术的“单塔脱戊烷+一次通过”流程的优化改造方向,提出了“双塔+一次通过”“三塔+一次通过”及“多塔+一次通过”3种工艺流程改造方案,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工艺模拟与优化。结果表明:3种改造方案均可使异构化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提高4以上;“双塔+一次通过”方案仅能提升异构化汽油辛烷值,不能联产化工产品;“三塔+一次通过”方案可联产高纯度的异戊烷和混合C 4;“多塔+一次通过”方案可联产高纯度的异戊烷、混合C 4和环戊烷产品。此外,3种流程改造方案均具有技术可行性,但会不同程度增加能耗,因而可根据市场需求与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工艺流程改造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丙酮溶剂中氯丙烯催化环氧化合成环氧氯丙烷
    刘易 张永强 杜泽学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12-17.  
    摘要204)      PDF    收藏
    在TS-1分子筛催化作用下 3-氯丙烯与过氧化氢能够直接反应生成环氧氯丙烷,丙酮对氯丙烯和过氧化氢混合体系具有兼溶作用,在搅拌速率大于300 r/min、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55~70 ℃、3-氯丙烯与过氧化氢摩尔比1.5的条件下,过氧化氢转化率大于97%,环氧氯丙烷选择性达到95%以上。与甲醇作为溶剂相比,单位质量丙酮的兼溶能力低于甲醇,用量比甲醇增加20%,但丙酮的蒸发热只有甲醇的82.4%,丙酮回收和循环利用的能耗与甲醇相当。丙酮作溶剂时环氧化体系主要的副反应是环氧氯丙烷的水解反应,而甲醇作溶剂时除环氧氯丙烷的水解开环反应外,还有醇解开环反应,副产物种类和量更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低生焦、高液体产品产率的催化裂化工艺研究
    白旭辉 王翠红 许友好 王新 廖志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3, 54 (3): 1-6.  
    摘要201)      PDF    收藏
    针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过程碳排放主要来自烧炭再生过程和焦炭产率过高导致碳原子经济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催化裂化原料性质和提高焦炭产率突变点对应的转化率的技术思路;进而,形成了低生焦、高液体产品产率的催化裂化工艺,并根据目标产品的不同形成了多产燃料油组分、兼产汽油技术方案与多产丙烯、丁烯和燃料油组分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溶剂脱沥青工艺优化加氢重油原料性质后,使用大孔Y分子筛(CGP-1)催化剂的多产燃料油组分、兼产汽油技术方案的焦炭产率降幅为39.52%,液体产品产率增加5.84百分点;使用中孔MFI分子筛(TCC-1)催化剂的多产丙烯、丁烯和燃料油组分方案的焦炭产率降幅为80.05%,液体产品产率提高12.22百分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集中式制氢技术进展及成本分析
    赵运林 曹田田 张成晓 林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0): 122-126.  
    摘要197)      PDF    收藏
    氢能具有质量能量密度大、来源多样化、应用场景丰富、终端零排放等特点,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集中式制氢的主要类型,包括天然气制氢、煤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并分析其制氢成本。对于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技术比较成熟,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原料价格对成本影响较大;对于工业副产氢,现阶段最具市场竞争力;对于电解水制氢,发展潜力最大,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生产的氢气属于“绿氢”,更符合未来绿色能源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支撑我国汽油质量持续升级的核心技术及技术路线开发与应用 2.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与脱硫分步集成工艺路线创建、深度开发与工业应用
    许友好 王新 张登前 徐莉 林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0): 1-8.  
    摘要197)      PDF    收藏
    通过剖析不同的催化裂化汽油后处理工艺在处理高烯烃、高硫含量汽油时的工业装置运转数据,发现汽油烯烃和硫含量降低会造成辛烷值损失较大,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原因在于汽油脱硫率超过97%时,烯烃饱和率急剧增加,由此带来氢耗上升,生产成本上升。为此,创建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与脱硫分步集成工艺,汽油烯烃含量降低由定向调控汽油组成的催化裂化工艺来实现,通过强化异构化和选择性氢转移反应,使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低到不超过20%、硫质量分数不超过300 μg/g,为后续汽油脱硫单元提供适宜的汽油原料。汽油脱硫后处理工艺控制汽油脱硫率不超过97%、烯烃饱和率不超过20%,最终辛烷值损失大幅降低,巧妙化解脱硫-烯烃饱和-辛烷值损失-低成本生产的矛盾链。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汽油脱硫率下,该工艺路线的烯烃饱和率和辛烷值损失大幅降低,实现了低成本地生产国Ⅴ和国Ⅵ车用汽油,得到大面积的应用,为汽油质量持续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CAPE-OPEN标准的硫酸法烷基化反应器建模及全流程模拟
    梁元强 欧阳福生 张振远 陈玉石 钱学勤 李金方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1): 128-134.  
    摘要194)      PDF    收藏
    以针对DuPont公司Stratco工艺建立的硫酸法烷基化机理模型为基础,采用C++和COM技术开发了符合CAPE-OPEN标准的硫酸法烷基化反应器单元操作模块,该模块通过实现单元操作接口和热力学物性接口可与通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进行交互;建立了便捷、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将硫酸法烷基化反应器模块内嵌于Aspen Plus中,并借助于Aspen Plus本身的物性数据、热力学方法和常规单元操作模块可实现烷基化工艺的全流程模拟。实际案例验证表明,模拟结果与工业实际值吻合良好,说明所建立的CAPE-OPEN烷基化反应器模块稳定可靠,将对硫酸法烷基化装置的流程模拟、参数优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氧化铱析氧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顾方伟 杨雪 林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9): 115-122.  
    摘要193)      PDF    收藏
    高效、低成本的氧化铱析氧反应(OER)催化剂是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分析了氧化铱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氧化铱催化剂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Adams Fusion法、液相还原法、软/硬模板法和其他新兴制备方法,对比了氧化铱催化剂性能的两种评价方法[旋转圆盘电极(RDE)和膜电极(MEA)],以期为研发高活性、高稳定性铱催化剂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PST-100催化剂在丙烷脱氢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隋秀鹏 刘昌呈 王春明 钟建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58-63.  
    摘要188)      PDF    收藏
    介绍PST-100催化剂在某浙江绍兴三锦石化公司450 kt/a丙烷脱氢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应用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和选择性,积炭速率低,待生剂积炭量在1.5%左右;催化剂强度高,粉尘量少,运行3.5 a后催化剂强度仍保持在38 N/粒以上,粉尘中粒径小于0.8 mm的颗粒少于1.5 kg/d,极大降低了粉尘对装置稳定运行的不利影响,延长了装置运行周期;催化剂持氯能力强,氯损失少,再生注氯量约为催化剂循环量的0.12%,大大消弱了氯对设备的腐蚀,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经过3.5 a的工业应用,催化剂活性保持稳定,生产1 t丙烯的纯丙烷消耗量为1.16 t,催化剂寿命预计超过4 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支撑我国汽油质量持续升级的核心技术及技术路线开发与应用 1.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控制理论基础与工业实践
    许友好 阳文杰 王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9): 1-9.  
    摘要187)      PDF    收藏
    深度降低汽油烯烃含量是我国车用汽油质量升级的关键。基于对双分子裂化反应与双分子氢转移反应协同和竞争规律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将这两类反应对汽油烯烃含量和焦炭产率的影响分为:焦炭量可控区、焦炭量过渡区、焦炭量不可控区。据此提出了分区控制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思路,进而开发出适用于焦炭量可控区的变径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适用于焦炭量过渡区的定向调控汽油组成的最佳反应模式催化裂化技术、适用于焦炭量不可控区的超低烯烃汽油的催化裂化技术。特别是在焦炭量不可控区,创造性地引入负氢离子释放剂并优化引入模式,根本性地解决了汽油烯烃含量深度降低与焦炭产率快速提高的关键矛盾,在大幅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同时成功控制了焦炭产率增速,为汽油质量升级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固体超强酸C 5/C 6异构化催化剂RISO-C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刘洪全 于中伟 张秋平 孙义兰 任坚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3, 54 (2): 1-8.  
    摘要185)      PDF    收藏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细晶粒氢氧化锆,并以其为基元制备了高比表面积Pt/SO 4 2--ZrO 2催化剂,通过氧化铝改性进一步提高了Pt/SO 4 2--ZrO 2的酸性和热稳定性,开发出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并具有优异再生性能的固体超强酸C 5/C 6异构化催化剂RISO-C,并将其应用于国内首套固体超强酸C 5/C 6异构化工业装置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以催化重整拔头油为原料,在反应器入口温度为170 ℃、气液分离罐压力为1.5 MPa、原料质量空速为1.26 h -1、氢/油摩尔比为1.95的反应条件下,RISO-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异构化活性和稳定性,C 5异构化率高于70%,C 6异构化率高于85%,异构化稳定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RON)达到85,应用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氦气提纯技术进展
    范瑛琦 李明丰 李保军 李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0): 127-134.  
    摘要183)      PDF    收藏
    氦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稀有气体,主要来自于含氦天然气中,一般采用深冷技术提纯获得。但深冷法获得的氦气成本较高。为降低氦气提取成本,在对传统深冷技术进行调研分析的同时,对变压吸附、膜分离、吸收法、水合物法等单一分离技术及多技术组合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多技术组合提取分离氦气可以有效打破单一分离技术的“瓶颈”,降低投资和消耗,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炼油企业压减柴油措施的应用及展望
    张超然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8): 16-20.  
    摘要183)      PDF    收藏
    近几年,国内石油市场竞争激烈、消费结构变化加剧,炼油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减产柴油,按需增产汽油、喷气燃料和乙烯原料等产品,这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首要任务。结合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一系列新技术和优化措施,在调减成品油收率和优化成品油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企业实际案例,结合近年来其他炼化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所做的工作、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十四五”规划等情况,围绕“双碳”目标下的产品结构调整,作了梳理思考和下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十氢萘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研究进展
    阚仁俊 达志坚 张久顺 魏晓丽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112-121.  
    摘要181)      PDF    收藏
    综述了十氢萘在不同类型催化剂作用下的裂解反应机理:十氢萘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晶格氧和吸附氧物种作用下,经负碳离子转变为自由基,进而以自由基机理裂解;十氢萘在固体酸催化剂的B酸中心上形成正碳离子,接着以正碳离子机理进行反应。分析了不同类型裂解催化剂的优缺点: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耐水热、耐高温且可抑制结焦,但对于大幅降低反应温度和提高丙烯产率无促进作用;固体酸催化剂因含有的酸中心和独特的孔道结构,可大幅降低反应活化能,且可灵活调变低碳烯烃比例。最后,列举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十氢萘裂解反应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