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技术进步战略
    戴厚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9): 1-4.  
    摘要1555)      PDF(pc) (1083KB)(3124)    收藏
    阐述了世界能源化工行业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指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劣质油加工水平,提高油品质量;发展高端化工业务,提升竞争能力;发挥技术与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煤化工,推进资源多元化;发挥一体化优势,统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硫磺回收及尾气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殷树青 徐兴忠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98-104.  
    摘要1273)      PDF(pc) (1288KB)(2005)    收藏
    介绍了硫磺回收及尾气加氢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及制备工艺。总结了催化剂的分类及其特性,对目前国内外主要工业化催化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多功能硫磺回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克劳斯反应活性、有机硫水解活性、脱“漏O2”保护功能以及抗硫酸盐化能力;低温克劳斯尾气加氢催化剂具有节省装置建设投资、降低装置能耗、环保与经济效益良好的特点。为了实现回收硫的优化生产,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功能齐全的系列化催化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面向未来,我国生产汽油的技术路线的选择
    曹湘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1-6.  
    摘要1381)      PDF(pc) (1362KB)(1997)    收藏
    文章分析了我国炼油企业生产汽油的装置结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指出要从我国汽油生产的现状出发,结合未来的石油资源供应形势、汽油的消费需求、环保法规对汽油质量和炼油企业清洁生产的要求,选择好汽油生产的技术路线。一要积极采用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的流程组合,二要重视催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裂化-催化汽油后精制的流程组合,三要重视利用液化气资源发展液化气芳构化、丁烯-异丁烷烷基化、异丁烯叠合工艺,四要重视轻石脑油异构化工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工程设计应对全球石油供求结构变化的思考
    刘家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7): 1-7.  
    摘要1240)      PDF(pc) (1500KB)(1918)    收藏
    分析了原油供求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回顾了我国“十一五”新建、改扩建的4个不同特点现代化炼油厂或炼化一体化企业总加工流程,应用新技术对重油加工方案的技术与经济进行了4种方案的研究分析与对比,并对煤直接液化制油、间接液化与直接液化技术组合制油方案进行了技术与经济研究、对比,提出了工程设计应对石油供求结构变化的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两种新型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侯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48-52.  
    摘要1299)      PDF(pc) (1407KB)(1905)    收藏
    阐述了两种转化型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RIC-200和OPARIS PLUS(IFP技术)的工业应用对比。RIC-200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新型催化剂,OPARIS PLUS为ZEOLYST公司的新一代催化剂。通过催化剂的开工、工业标定和长周期性能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在异构化活性相当的情况下,新型RIC-200催化剂的乙苯转化率和C8烃收率优于国外剂,具有裂解少、选择性高、乙苯转化率高的特点;此外,RIC-200催化剂具有采用还原态、开工过程不需要注硫钝化、开工时间短、操作风险低、正常运转中不需要注水来调节催化剂活性的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OCT-ME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的开发
    赵乐平 关明华 刘继华 尤百玲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13-16.  
    摘要1433)      PDF(pc) (1190KB)(1746)    收藏
    为了满足未来“无硫汽油”新标准需要,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了FCC汽油超深度选择性加氢脱硫OCT-ME技术,该技术中FCC汽油先分馏, 轻馏分经无碱脱臭与FCC柴油吸收分馏,重馏分采用新研制的ME-1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无碱脱臭轻汽油与FCC柴油易于通过吸收分馏塔切割实现清晰分离,切割得到的轻汽油硫质量分数在4.0~6.0 μg/g之间; ME-1催化剂与参比剂相比,在反应温度低10 ℃的条件下,重汽油加氢脱硫产物的硫质量分数为5.0~8.0 μg/g时,烯烃饱和率降低22.7%~32.1%,RON少损失1.3~1.6个单位;OCT-ME技术能够在RON损失更低的情况下生产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0 μg/g的“无硫汽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上流式加氢反应器内连续液相的控制方法
    刘凯祥 李浩 孙丽丽 刘家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8): 7-12.  
    摘要1220)      PDF(pc) (1195KB)(1637)    收藏
    以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多种工况的基本数据为计算基础,考察上流式反应器内液相体积分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关操作参数对液相体积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流式反应器内从催化剂床层入口到出口是液相体积分率逐渐增加的过程,操作压力、操作温度和补充氢的组成对反应器内液相体积分率的影响很小,但循环比和注氢方式对其影响较大,液相体积分率随循环比的增加而增加,多点注氢方式可以提高催化剂床层的液相体积分率。反应器出口液相体积分率可以通过数学关联公式预测,以实现连续液相加氢生产的自动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芳烃生产技术展望
    戴厚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1): 1-10.  
    摘要2167)      PDF(pc) (1052KB)(1615)    收藏
    通过对分离技术、反应生成技术、目的产品转移技术、甲基烷基化技术以及组合工艺最大程度增产芳烃技术等国内外芳烃生产技术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出近年来芳烃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催化剂和吸附剂性能的提高、新型反应及分离工艺的开发与应用、采用组合工艺最大化增产芳烃、单位产品物耗能耗的降低、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等方面,而芳烃生产原料短缺是长期困扰芳烃生产的现实问题。归纳了紧紧围绕拓宽原料来源、开发新型高性能催化剂与吸附剂、应用组合生产工艺和装置大型化等芳烃生产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建设国产化大型芳烃联合装置为契机,加快开发并形成原料多样化、产品结构调整灵活、物耗能耗更低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建议。提出应加快开发LPG、轻烯烃、芳烃抽余油等轻烃芳构化技术,使芳烃副产进一步增值;加强炼油-化工资源的一体化工作,充分利用催化裂化轻循环油、裂解重质汽油、炼厂重质芳烃以及煤焦油用以生产BTX;加大芳烃与煤化工结合的力度,尽快工业化实施甲苯甲基化生产二甲苯技术;进一步拓展生产芳烃的原料,开发并利用甲醇、纤维素等生物质生产芳烃新技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煤气化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进展
    戴厚良 何祚云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45 (4): 1-7.  
    摘要937)      PDF(pc) (994KB)(1558)    收藏
    煤气化技术是新型煤化工的基础和关键,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应用对煤化工项目综合能效和运行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已工业化应用的各种气流床和固定床气化技术特点及适用性分析,提出未来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煤气化技术选择应用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面向从劣质原料清洁高效生产高价值产品的挑战——第18届ERTC年会综述
    程薇 傅军 曹建军 林崧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45 (5): 1-10.  
    摘要932)      PDF(pc) (967KB)(1489)    收藏
    介绍了2013年ERTC年会关注的欧洲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及旨在提高欧洲炼油工业竞争力的炼油技术应用和进展,包括装置和原料灵活性以及扩大产品范围、劣质原油、渣油和重油加工技术、提高利润、排放控制和捕集、提高能效、生物燃料和生物质、增产石化产品、资产优化利用、技术和工艺进展等。尽管欧洲炼油工业前景黯淡,但人们还是希望能通过技术投资来提高炼油利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Ni/Al2O3-SiO2加氢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孙春水1 ,苏勇2 ,范存良1 ,徐泽辉1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2148)      收藏
    根据粗异戊烯加氢的小试研究结果,在1套加工能力为8 kt/a的加氢装置上进行了Ni/Al2O3-SiO2催化剂对粗异戊烯加氢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Ni/Al2O3-SiO2催化剂对粗异戊烯的加氢稳定性良好。从2009年10月28日至2010年9月29日,装置连续运行了7 392 h,共处理粗异戊烯原料12.018 kt,加氢平均转化率为98.82%,加氢产物中烷烃平均含量在99%以上。此外还对原料中有机硫含量和氢气中CO含量对催化剂加氢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试图解释在小试中催化剂的活性持续衰减,而工业装置催化剂稳定性反而有所提高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塔河减压馏分油芳烃侧链研究
    王小伟 龙军 田松柏 周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1-6.  
    摘要1131)      PDF    收藏
    为弄清减压馏分油中芳烃组分的侧链结构特点,将塔河原油的减压馏分油按照极性分成了轻芳烃、中芳烃和重芳烃组分,并采用仪器分析和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方法对其平均结构和侧链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芳烃组分极性的增大,其烷基侧链平均碳链长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多环芳烃、杂原子含量增多。通过对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的水相和有机相产物的分析表明,3个芳烃亚组分的侧链以正构烷基为主,占80%左右,并且从轻芳烃、中芳烃到重芳烃,其侧链中所含碳数小于7的短烷基取代基依次增多,而碳数大于7的长烷基取代基依次减少,另外,异构烷基以低碳数单甲基异构烷基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以高岭土为硅源的含硅拟薄水铝石的制备及表征
    王冬梅 赵德智 王继锋 袁胜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71-76.  
    摘要1460)      PDF    收藏
    以高岭土为硅源制备含硅拟薄水铝石,应用正交设计试验考察偏铝酸钠浓度、硫酸铝浓度、反应温度以及pH对含硅拟薄水铝石性质的影响,采用 XRD,BET,FT-IR,SEM对样品进行表征,并将样品制备成催化剂,进行渣油加氢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制备的含硅拟薄水铝石成本低廉、制备流程简单,含硅氧化铝孔体积可达0.866 cm3/g,大孔比例(孔径大于20 nm的大孔所占比例)达到52.63 %,颗粒直径最大为54.14 μm,B /L酸比值相对于碳化法和硫酸铝法制备的含硅氧化铝分别提高6.2 %和3.5 %,同时,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性能,在保证脱杂质率与其它两种方法相当的情况下,大于500 ℃渣油的转化率比碳化法和硫酸铝法分别提高14.5 %和11.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低共熔溶剂中铁盐脱除硫化氢性能的研究
    隋琳 杨浮 罗根祥 韩春玉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23-27.  
    摘要1504)      PDF    收藏
    针对湿法氧化法脱除硫化氢气体可以回收硫磺副产物,并且脱硫剂可以循环使用的特点,以铁盐在低共熔溶剂中作为脱除硫化氢气体的氧化剂,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Fe(NO3)3?9H2O浓度是保证高脱硫率的必要条件,离子液体体系是影响脱硫率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的低共熔溶剂条件下,脱硫率主要受硫化氢气体进口流量的影响。反应产物为单斜相硫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裂化催化剂胶体连续制备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田志鸿,周健,吕庐峰,李学锋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1377)      收藏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一种催化剂胶体连续制备技术,在中型试验装置上实现了FCC催化剂胶体连续制备工艺。选择一种FCC催化剂,用间歇、连续两种成胶方式进行催化剂制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成胶方式与间歇成胶方式相比,胶体粒度小、催化剂强度高、磨损指数低、微反活性高近3个百分点、转化率高1.35个百分点、焦炭产率低0.41个百分点,其它性能与间歇成胶催化剂基本相同,连续成胶工艺在节能、节水上明显优于间歇成胶工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NiW/USY分子筛催化剂的煤焦油加氢裂化性能
    张增辉 石垒 邱泽刚 赵亮富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77-82.  
    摘要1297)      PDF    收藏
    以高硅铝比USY分子筛为裂化活性组分、Ni和W为加氢活性组分,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USY分子筛含量的加氢裂化催化剂。使用NH3-TPD,BET,XRD,XPS,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中/低温煤焦油加氢精制后柴油馏分为原料,在固定床加氢装置上考察催化剂的加氢裂化性能。结果表明:含USY分子筛的镍钨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煤焦油加氢裂化活性,其裂化活性主要源于USY分子筛的酸性;适宜USY分子筛含量(30%)的催化剂在产品油质量收率大于95%的前提下,可使原料油的密度(20 ℃)由0.899 0 g/cm3降至0.848 5 g/cm3,多环芳烃几乎裂解完全,C/H摩尔比由7.32降至6.89,50%馏出温度由304 ℃降至270 ℃,同时可使十六烷指数由40.0升至43.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在锂基润滑脂中的摩擦学性能
    夏迪 陈国需 程鹏 任改梅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88-92.  
    摘要1136)      PDF    收藏
    合成了有机钼化合物——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并确定主要官能团及元素含量。采用热重分析仪测试了其热稳定性能;采用四球摩擦磨损机评价了其在锂基润滑脂中的摩擦学性能,并与二硫化钼(MoS2)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MoDTC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能;载荷为392 N时,MoDTC添加量为3.0%时达到最佳减摩作用,比基础脂平均摩擦因数降低40.2%,添加量为2.0%时到达最佳抗磨作用,比基础脂钢球磨斑直径减小29.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不同有机钼催化剂在重油加氢反应中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
    张倩倩 邓文安 李传 沐宝泉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62-66.  
    摘要997)      PDF    收藏
    在实验室合成了3种具有代表性有机钼催化剂,分别为不含硫有机钼(CAT-MoI)、含硫粉末状有机钼(CAT-MoII)和含硫油状有机钼(CAT-MoIII)。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在高压釜中进行渣油悬浮床加氢反应实验,3种有机钼抑焦性能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AT-MoIII>CAT-MoII>CAT-MoI。以减压馏分油为硫化介质,将3种有机钼在375 ℃下硫化60 min,将分散在减压馏分油中的硫化物分别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冷场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马尔文动态光散射(DLS)表征。结果表明: CAT-MoIII生成硫化物的分散度最高、结晶度最低、粒径最小, CAT-MoI生成硫化物的结晶度最高,粒径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产物己内酰胺的精制研究
    谢丽 程时标 张树忠 慕旭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7-11.  
    摘要1080)      PDF    收藏
    以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得到的粗己内酰胺为原料,采用蒸馏、苯溶、水萃、离子交换、加氢和三效蒸发等现有液相贝克曼重排反应产物的精制路线,对气相重排产物粗己内酰胺进行精制研究,考察己内酰胺在各个提纯精制步骤中的纯度、消光值(UV)、挥发性碱值(VB)、高锰酸钾吸收值(PM)和色度等产品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气相重排粗产品经过精制后纯度可达到99.950%,产品PM值和色度达到优级品水平,UV值和VB值分别能达到一等品和合格品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高氮原料催化裂化转化研究
    李泽坤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12-18.  
    摘要1028)      PDF    收藏
    采用氧化铝色谱柱及索氏抽提的方式对高氮原料分离富集,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及CG-MS对分离所得到的碱性氮化物、非碱性氮化物及稠环芳烃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氮原料中的碱性氮化物一般包括吖啶、环烷基吖啶、氮杂芘;非碱性氮化物主要为苯并咔唑;稠环芳烃以含有3个环的短侧链芳烃为主。对高氮原料的催化裂化生焦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高氮原料催化裂化转化可以通过预处理-FCC组合工艺(物理改质)及分区转化工艺(化学改质)来实现,通过分区转化工艺可以使高氮原料转化率提高5.84百分点,并可改善产品分布,汽油收率提高6.49百分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