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祝贺《石油炼制与化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立(二)
-
为丰富青年学者、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途径,搭建信息、人才交流平台,推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公开招募了首届青年编委。此次招募工作得到广大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通过统筹考虑应聘青年专家学者的单位分布、专业领域、学术成果等方面,经遴选评审,主编确认、公示,确定了65家单位的68名青年学者组成首届青年编委会。
《石油炼制与化工》第一届青年编委简介(二)
(以姓氏笔画为序)
李成祥,1979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反应、扩散和流动耦合过程的多尺度建模及模拟研究。针对从反应分子到催化剂颗粒之间的典型多尺度结构,建立了一种耦合化学反应的硬球-拟颗粒模型和方法,实现了从微观反应到宏观流动的多尺度动态双向耦合模拟,揭示了反应、扩散和流动耦合的规律和调控机制,并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近十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数值风洞工程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李闯,1983年5月生。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材料化工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工艺开发。发表期刊论文100篇,被引1800余次,H指数为27,完成国家及企业项目30多项,申请专利100多项,授权专利60项,八项专利实现技术转让,2012年获第十五届国际催化会被评为“Young Scientist Award”奖;2017年被评为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获第十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一等奖,Prize of ALI&HOMA;2019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专利展金奖2项;2020年获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传统产业创新类);2021年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
李秀杰,女,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新型分子筛催化材料创制、烃类高效转化和关键化学品绿色生产催化剂及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核心骨干承担国家、中科院(STS重点项目、A类先导专项子课题)、国际合作、省市及企业项目30余项;入选大连市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大连本地紧缺人才、林励吾青年优秀奖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的多项技术作为部分成果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累计在Angew Chem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件。
李应文,1986年10月出生,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反应器大型化、超重力烷基化技术、脱硫脱碳技术等相关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以过程强化技术为契机,与炼化过程需求结合,实现高效清洁生产。目前,相关技术已在7套装置工业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减排碱渣3万余吨,实现了创效环保“双赢”。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16篇,共申请专利18件,授权7件。
李茂帅,1985年生,现工作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博士生导师。英国赫利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以一碳化工作为主要科研方向,针对合成气和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利用,开展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碳基燃料、合成气制多元醇绿色化学工艺和工业催化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大国际合作产学研项目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Catal.、Appl. Catal. B、Chem. Eng. J.、J. Energy Chem等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在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开发等方面授权/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若干。Catalysis Today客座编辑,荣获2020至2022年三大化工期刊I&ECR最佳审稿人奖。
李金莲,1979年6月出生,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化工工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化工数值模拟和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等的研究。参加国家级和省局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2篇,申请专利6项,还参与编写了《化学反应工程》和《石油化工生产实习教程》2部教材。
杨英,1981年9月出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能源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生物质转化与电催化、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学技术等,涉金属纳米晶、单原子及应力调控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20篇、TOP期刊40余篇;第一发明人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作为主要发明人专利实现转让(300万);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防科技基础加强计划技术领域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主持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放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及其他奖励;并受邀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客座编辑,担任《石油科学》、《Colliod an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编委。
吴维成,1977年9月出生,教授,沈阳工程学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辽宁省青联副主席,九三中央青工委委员。长期致力于新型工业废气、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固废和中水资源化再利用和工业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研发了“高效STD脱硫、脱硝--余热回收--废剂资源化利用全流程技术”和“造纸废水综合处理全产业链及价值链关键技术”工艺包,推动废气、废水处理行业低碳转型,相关技术已实现工程化应用,被《辽宁新闻》等媒体报道,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工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高水平文章23篇,先后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吴韬,1990年8月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2020年入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从事低碳烯烃的催化裂解、劣质柴油的加氢改质与高效利用、分子筛类催化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其中TOP期刊6篇,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项中石油技术委托开发项目和1项校级交叉学科培育项目,参与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中石油科技创新基金。202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担任广东万纳测试等3家企业的技术顾问。
汪称意,1981年9月,教授。2010年3月获东华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在韩国汉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膜领域资深专家Guiver D. Michael教授和Lee Young Moo教授),2012年5月进入常州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分别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并获第十三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个人)、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完成人)、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二等奖(个人)等科技成果奖励;分别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课题1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科学通报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研究性论文5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转让发明专利7件);指导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和国家优秀研究生奖学金7人次。
张大洲,1987年9月出生,高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研究院,主要从事能源化工及催化材料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研究方向涉及CO2资源化利用、合成气转化、低碳烃高值化利用、加氢催化等领域,主持/参与企业级研发项目4项,部分研究成果进入中试示范阶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等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6篇,申请专利6篇,授权专利4项,曾获《化肥设计》“优秀审稿专家”等荣誉称号。
张秋云, 1989年8月生,安顺学院,教授,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之“千层次人才”,贵州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导师,安顺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支持学科“中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催化化学、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生物资源利用与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拔尖人才计划等项目8项,指导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校级SRT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收录24篇,EI收录2篇,核心期刊15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件,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英文专著2部(第7章、第16章);现担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评审专家,Fuel、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Energy & Fuels、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Frontier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人。
张斌,1986年1月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课题组副组长。近年来,聚焦于煤基高值化学品开发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过程,从事结构精准催化材料设计研究。相关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The Innovation、ACS Catal.、J. Catal.、Appl. Catal. B、Sci. China Chem.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受邀撰写ACS Catal.综述1篇;授权专利9件;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山西省优秀青年基金、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及自主课题、中科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企业开发项目等;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参与中国科学院 “十三五” 科教基础设施资源与能源绿色转化技术创新平台项目的可研编制和项目实施。设计建造出面向工业催化剂放大合成的旋转ALD装置,以及面向原位动态机理研究的ALD-FTIR-MS联用系统和XAFS-XRD装置。研究成果得到工业催化领域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曾应邀在全国催化会议做主旨报告,在全国粉末冶金大会、国际同步辐射会议做邀请报告。入选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会员、优秀会员、山西省“三晋英才”等。任中科院青促会化材分会会长、山西省化工学会理事、The Innovation杂志青年编委等。
张燕,1989年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大气污染控制。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项目(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项目(任务)、国家重点研发青年专项(任务)、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子课题)、中石化技术开发项目等。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宁波市“甬江育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项目”等学术荣誉。
陈文斌,1981年7月出生,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专家。主要从事石油炼制领域硫化物加氢催化材料及催化剂、反应动力学模型、清洁燃料生产等方向的研发。承担“973”项目及“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研发计划项目重点任务3项,承担和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负责低碳高效柴油清洁化关键技术理论平台建设,开发了高性能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RS-3200、绝热型柴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及适应轴向环境渐变的活性相分布技术。曾获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二等奖、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二等奖、石科院前瞻性基础奖一等奖和青年英才奖等。在J. Catal.、Catal. Today、AIChE J.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7件。
陈保华,高级工程师,党员,湖北黄冈人,现任广西石化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党支部书记。他全过程参与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工程、含硫原油加工配套工程以及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工程,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曾参与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MES)、炼化物料优化与排产系统(APS)、炼化先进控制与优化应用系统(APC)、流程模拟与仿真培训系统(ASPEN HYSYS)以及物联网系统建设,深度参与广西石化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可行性研究,现正参与承担中石油集团公司炼化生产运行智能优化技术研究重大科研课题,具有炼化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
苗鹏杰,1981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新疆理工学院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副主任,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化工领域催化新材料合成制备、中试放大、工业生产及其催化性能的工业应用。负责过大型甲醇综合利用项目(60万吨/年甲醇制丙烯、12万吨/年低温硫酸法烷基化、10万吨/年液化气芳构化、8万吨/年MTBE及1.5万吨/年废酸裂解装置)的建设、生产和运营,熟悉化工工程建设、化工生产操作和化工生产运营。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课题1项,核心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
易先锋,1989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围绕“固体催化材料结构特性与催化反应性能之间构效关系”这一关键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利用固体NMR实验结合多尺度理论模拟的方法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研究结果丰富了固体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结构/酸性表征方法,同时还深化了人们对活性中心局域精细结构及酸催化反应微观机制的认识。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40余篇,部分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Protoc.、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Chem. Mater.、Science(共一)、Angew. Chem.(共一)等期刊上。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多项基金委重点和重大项目。
岳源源,1988年7月出生,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泉州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主要围绕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催化材料及催化剂方面展开系列工作,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件、日本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69件,其中已转让4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石油和中化泉州等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家组委员,工业催化联盟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Petroleum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Crystals期刊编委会成员。
金波,1988年3月出生,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岳麓学者,主要从事化学链二氧化碳捕集与催化转化、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集、化工过程模拟与控制、能源-经济-环境综合分析评价等研究工作,在AIChE J., Appl. Catal. B-Environ., Chem. Eng. Sci., Environ. Sci. Technol., Chem. Eng. J.等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6篇,合作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授权/申请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个项目,担任《过程工程学报》青年编委,获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青年化学化工奖”和湖南省石油学会“石油化工优秀工程师”。
金鑫,1984年6月出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质与CO2催化转化,含氧化学品合成与提纯,多相反应动力学,以及化工过程开发与碳足迹分析。担任Carbon Capture Science & Technology青年编委,以及Frontiers in Chemistry等期刊客座主编。发表SCI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规划英文教材1部,参与出版美国化学会学术专著1部。获北美催化协会ICC青年学者奖、ACS Catalysis青年学者奖以及中国山东博士后成果大赛唯一创新金奖等荣誉称号。
胡文敬,女,1986年9月出生,博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2019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 10 余项,授权专利5项。以项目负责人主持7项与润滑油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高档润滑添加剂的设计合成、摩擦学性能、作用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完成极压剂硫化异丁烯的绿色合成工艺成果转化,工艺流程大为简化,产品具备突出的市场竞争力。相继开发了全聚醚型齿轮油和醚酯型空压机油配方,性能对标市场上同类型进口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标准,为提高国产润滑油的自主研发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提供实践基础。
发布日期: 2023-01-17 浏览:
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