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祝贺《石油炼制与化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立(三)
-
为丰富青年学者、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途径,搭建信息、人才交流平台,推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公开招募了首届青年编委。此次招募工作得到广大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通过统筹考虑应聘青年专家学者的单位分布、专业领域、学术成果等方面,经遴选评审,主编确认、公示,确定了65家单位的68名青年学者组成首届青年编委会。
《石油炼制与化工》第一届青年编委简介(三)
(以姓氏笔画为序)
娄阳,1986年9月出生,江南大学至善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获得者。主要从事环境催化和催化新材料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聚集高分散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小分子活化方面的应用。近3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区域联合重点基金(子课题)、江苏省面上基金及企业横向技术服务项目等6项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包含J. Am. Chem. Soc.(封面)、Nat. Commun.(亮点文章)、Adv. Sci.、ACS Catal.和Appl. Catal. B: Environ.等;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授权10项),授权美国专利1项。任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SCI收录杂志《Rare Metals》青年编委。
袁程远,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化催化材料(沸石分子筛、氧化铝)及炼油催化剂/助剂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先后主持中国石油技术开发项目5项,开发多个工业牌号催化裂化(FCC)催化剂/助剂,取得了良好的工业应用效果。在Catalysis Communicaitons、Catalysis Letters、Journal of Chinese Catalysis、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等本领域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技奖项8项。
倪前银,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8月出生,2011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副厂长。参与负责燕山石化炼油厂催化柴油选择性加氢裂化技术改造,催化裂化烟机发电机组提高发电量及能量回收效率改造,催化装置降低汽油烯烃改造,油品质量升级改造等项目。组织实施炼油厂全厂开停工两次。发表论文7篇,获中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化工协会“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徐鑫,1982年8月出生,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生产、洁净能源利用等领域科学技术研发工作。煤炭工业协会第四届碳中和与资源综合利用专委员委员、国家安监总局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委会委员、碳资产管理师。负责完成了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国家能源局等多项重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郭立颖,女,1981年2月生,沈阳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科技处处长。主要从事离子液体工业催化及基于二氧化碳的化工新材料制备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其中2项成果已转化。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和学术成果奖各1项,获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1项,获中石油辽化分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担任辽宁省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委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用材料专委会委员。荣获辽宁省千层次人才、辽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辽阳市十大杰出青年、辽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郭勇,1985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2007年和2012年先后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目前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生物质资源和氢能利用中的催化科学和技术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Acc. Chem. Res.,Chem,JACS,ACS Catal.等,所有论文被他引近2000余次,h因子25;撰写专著一章;申请明专利40余项,授权22项;先后获得闵恩泽能源化工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Carbon Neutrality期刊青年编委。
涂椿滟,1989年1月生,现为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主要从事油品加氢处理、二氧化碳辅助烷烃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在Appl. Catal. B Environ., ACS Catal., ACS Sustain. Chem. Eng., Chem. Commun., Sustain. Energy Fuels, Energy Fue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
曹正凯,出生于1991年09月,现工作于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加氢裂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在ACS Catalysi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4件,获省部级奖励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基于分子炼油的关键催化材料及催化过程研究、《高效加氢处理催化材料及过程研究》,主持中石化课题《原油加氢制低碳烯烃技术》、《生产特种油品加氢裂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等4项。在炼油化工转型的背景下,开发了柴油择环裂化多产乙烯原料技术,提出了“缓和裂化、靶向开环”的反应理念,实现了压减柴油、增产优质乙烯原料的目的。
曹勃,1991年1月生,英国拉夫堡大学博士,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从事专业为石油炼制加氢工艺技术,近年来在新能源、绿色低碳、炼油新技术等领域中,主持中国石化优青课题1项,承担/参与国资委关键“卡脖子”技术、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2项;中国石化科技部、炼油事业部课题6项;以及SEG/SEI课题4项。负责/参与了国内外多套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承担多套大型化渣油加氢、加氢裂化、氢气集中处理站以及百万吨乙烯等装置的工程设计。近5年发表论文4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8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6项,已授权1项。
常玉龙,1993年生,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质干燥及催化热解工程化技术开发、沸腾床反应器内构件强化研究和二氧化碳微界面捕集及再生工艺及装备研发。已有研究成果揭示了沸腾床反应器中催化剂在线活化的微通道脉动振荡机制,建立了微通道并联放大设计的双分支流准则,研制了旋流渗流分离器及沸腾床反应器小试样机。主持四川省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在Green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paration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1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起草化工行业标准1项。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化工过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崔晓峰,1986年9月生,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环境催化和绿色能源转化新材料的研发。开展了簇基纳米材料与微生物、超滤膜和3D打印等结合,用于光电催化仿生固碳和水体污染物消除等方面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1603003),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1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gxyqZD202112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2108085MB46,1708085QB43),安徽省高等学校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项(KJ2016A861,AQKJ2015B004)。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和J. Mater. Chem. A等国际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1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
崔培哲,1989年5月,2018年就职于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主持或参与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到账经费1500万元。在化工领域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0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9篇,JCR-I区SCI论文13篇,化学工程三大期刊之一: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篇),ESI 1%高被引论文2篇;参编英文教材《Chemical Process Simulation: Green,Energy Saving and Precise Control》;申请发明专利41件,已授权11件。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任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崔新江,2013年1月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多相催化的工作研究,现在主要开展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转化的相关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Nat. Catal.(一篇), J. Am. Chem. Soc.,(两篇), Sci. Adv.,(一篇), Angew. Chem. Int. Ed.,(四篇), Nat. Commun.,(一篇), ACS. Cent. Sci.,(一篇)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研究论文被他人引用达到3500次。同时申请并获授权中国/美国专利10余件。在学习和工作期间,本人先后获得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中科院BR计划择优、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三)。
葛圆圆,1982年11月生,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体系副教授,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效、绿色的环境功能材料的构建与应用、催化氧化新技术、新型复合光热材料的设计与多功能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4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5篇),当年IF>10的论文7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
葛翔宇,1987年1月生,北京理工大学特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电场环境下的超滑机理研究,固-液复合超滑机理研究,轮毂电机轴承润滑增效机理研究,轮毂电机轴承润滑油脂性能研究等。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10篇,参与编写专著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一项。现任《Frontiers in Materials》、《Lubricants》客座编辑;《Friction》、《Frontiers in Chemistry》、《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等期刊审稿人。
谢子军,1979年9月生,200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调度室经理、技术质量部经理兼生产技术联合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全厂生产运行、工艺技术、全流程优化、科研开发和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雷杨,男,1988年10月生,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武汉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丹麦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于中山大学和海南大学分别获得博士和本科学位。现从事过程系统工程、化工过程强化、热力学分析与评价、文物保护材料开发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及多项石化企业、文物保护合作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ep. Purif. Technol., Fuel, I&ECR, Appl. Therm. Eng.等化工及能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优秀论文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武汉科技大学材谷金带优秀教师奖等奖励。
窦立广,工学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理学学士,2017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学博士学位;2017-2021年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22年至今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一直从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催化材料设计、CO2-CH4等小分子能源转化及多相催化理论计算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资助课题2项,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Fuel、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已授权专利6项,国际会议特邀报告5次。
黎小辉,1986年1月生,201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副教授,担任化工系主任。立足于能源化工领域,主要方向为石油天然气化工工艺、化工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新型润滑剂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教材、专著3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现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特约编委,《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等期刊审稿人,陕西省石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潘 原,1989年6月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长期从事绿色能源催化领域研究,重点围绕绿色能源化工过程中的单原子催化新方法与新技术开展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atter、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Appl. Catal. B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他引71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100余次,H指数38。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泰山学者科研项目等10余项。曾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二等奖(首位)等科技奖励。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委员、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员、Nano Research客座编辑、Nano Research Energy、中国石油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等学术兼职。
薛建良,1983年1月生,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嘉兴同济环境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专家库专家,中国微生物协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2022年Eni Award奖候选人提名。研究方向包括炼化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石油烃等污染区域生态修复和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估等咨询类研究。目前已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部级、企业委托等项目十余项。获得山东省应急产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3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ce Technology、Desalina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70余篇论文,引用次数845,个人H-index=17。另有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
魏书梅,1983年8月出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副主任,主要从事碳一化工催化剂、工艺技术及新材料研发,已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近20件,参与完成专著1部,省部级项目负责人,负责完成3项省部级和2项单位科研项目开发,均达到考核指标要求,顺利完成项目验收,参与推广应用成果3项。先后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获得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创新创效专项赛优胜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被聘为“?新疆大学”和“喀什大学”企业研究生导师。
魏龙福,1989年1月生,博士研究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环保设备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茂名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主要从事太阳能转化利用、CO2资源化利用、纳米环境光催化材料和生物质催化转化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和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等7项。近年来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Nanoscale (Outside Back Cove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ustainable Energy Fuel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和《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青年编委。
发布日期: 2023-01-17 浏览:
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