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庞凌云,翁慧,常靖,李永亮,蔡博峰,雷宇,严刚,吕晨,张立,戚志强,孙伟善,曹丽斌,张哲,李淼,韦志浩.中国石化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2,35(02):356-367.[2] 刘朝全,姜学峰. 2018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3] 赵旭,刘雨虹,高慧,等.2019 石油炼制技术发展动向与展望[J]. 世界石油工业,2019,26(6):78-84.[4] https://www.esensoft.com/industry-news/dx-5922.html. 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0).[5]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22日) [6] 曹湘洪.能源转型中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石油炼制与化工,2021,52(10):1-9.[7] 戴宝华.“双碳”目标约束下炼化产业转型发展思考[J].石油炼制与化工,2021,52(10):25-30.[8] 曹湘洪.炼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J].炼油技术与工程,2022,52(01):1-10.[9] 李明丰,吴昊,沈宇,褚阳,于博.“双碳”背景下炼化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22,38(03):1-7. [10] 杨轶男,邵志才,吕庐峰.加氢原料对催化裂化烟气SO_x排放影响的中试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50(04):49-52.[11] 杨轶男,毛安国,崔琰,高永灿.再生烟气氧含量对硫转移助剂使用效果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41(07):10-13.[12] 邹圣武,陈齐全,杨轶男,蒋文斌.RFS09硫转移剂在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工业应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2,42(02):52-55.[13] 杨轶男.RFS09硫转移剂吸附量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4,45(10):8-11.[14]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CO2排放量计算方法. SHT 5000-2011[15]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2589-2020[16] 张瑞波,杨玉敏,何庆生,刘金龙.石化企业CO_2排放量估算与排放特征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19,33(02):37-40.[17] 于善青,舒春溪,李家兴,林伟.催化裂化焦炭的生成及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工业催化,2020,28(1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