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湘洪.支持燃油汽车低碳和污染物超低排放的高效高清洁汽柴油标准[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11):10-11
[2]李农, 李海峰, 赵新全, 等.液相加氢技术的应用现状[J].化工管理, 2021, 6(17):66-67
[3]张光黎, 韩旭辉, 郝新宇, 等.液相加氢技术生产喷气燃料工艺优化与工业应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 2020, 50(07):5-9
[4]刘凯祥, 阮宇红, 李浩.连续液相加氢技术在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计, 2012, 29(02):26-29
[5]王倩;聂红;龙湘云.H_2S对NiW/Al_2O_3和CoMo/Al_2O_3上二苯并噻吩和4, 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J].催化学报, 2005, 26(5):399-402
[6]葛泮珠, 丁石, 张乐, 等.含氮化合物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运行稳定性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9, 35(01):1-10
[7]蔡建崇, 邓杨清, 李强, 等.连续液相加氢技术的工业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8, 49(02):40-44
[8]董晓猛.连续液相柴油加氢装置首次开工总结[J].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4, 44(1):34-38
[9]赵旺华, 王延君, 杨帆, 等.杜邦液相加氢技术在 柴油加氢装置的工业应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 2020, 50(05):7-10
[10]王陶, 张志智, 孙潇磊.炼化企业汽油及柴油生产阶段碳排放分析[J].现代化工, 2020, 40(S1):234-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