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俊武. 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二版)[M].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0, .[2] 雷杨, 张冰剑, 魏志强,等. 基于流程模拟的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分析与操作优化[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1):94-100.[3] 雷杨, 曾丹林, 王光辉,等. 强化吸收过程的吸收稳定节能流程及模拟分析[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11):82-86.[4] 陆恩锡. 催化裂化装置解吸塔工艺条件全面分析[J]. 化学工程, 1998(1):29-32.[5] 田涛, 王北星, 杨帆.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节能优化改进方案对比研究[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1, 42(3):75-79.[6] 张健民, 李松年. 一种新的催化裂化装置吸收解吸系统数学模型[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0, 16(6):35-40.[7] 黄明富, 黄广鹏.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多参数协同优化研究[J]. 石油石化节能, 2015(1):1-3.[8] 支红利, 程光旭, 杨永,等.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解吸塔双股进料的总体优化[J]. 化工进展, 2004, 23(1):91-94.[9] 秦娅, 周文娟, 李鑫钢.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工艺节能[J]. 化工进展, 2006, 25(s1):54-56.[10] 李国涛, 隋红, 王汉明,等. 吸收稳定系统节能流程的开发[J]. 化工进展, 2010, 29(8):1423-1428.[11] 魏志强, 张冰剑, 陈清林,等. 一种强化传质及高效节能型吸收稳定系统[D]. CN, 2011.[12] 曹湘洪. 石油化工流程模拟技术进展及应用 [M].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