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12
加工工艺
高酸原油直接催化脱酸裂化成套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
龙军,毛安国,田松柏,侯栓弟
2011, 42(3):  1-6.  doi:
摘要 ( 18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量子化学理论研究了各种石油酸中原子的电荷分布、键级和在不同催化材料上的反应行为,发现羧基可从石油酸分子中脱除生成无腐蚀性的CO2和烃类化合物,尤其在酸性裂化催化剂作用下脱羧基速率更快、更彻底。开发了高酸原油经脱盐脱水后直接进入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与高温新型催化剂接触,瞬间汽化,同时实现脱酸和裂化反应,生成高价值石油产品的新工艺。工业应用结果:催化脱酸率大于99%,汽油、柴油可直接作为产品的调合组分,在平衡催化剂上金属污染总量达40 620 μg/g(其中镍为24 000 μg/g)时,总轻油收率比常规加工技术提高1.36百分点,能耗(相对于原油)降低271.7 MJ/t,对工业应用装置没有特殊防腐要求。为炼油企业扩大原油资源选择范围、降本增效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
多产轻质油的FGO选择性加氢工艺与选择性催化裂化工艺集成技术(IHCC)的研究
许友好,戴立顺,龙军,聂红
2011, 42(3):  7-12.  doi:
摘要 ( 25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以齐鲁加氢渣油和大庆减压渣油为原料,在中型试验装置上对多产轻质油的催化裂化蜡油(FGO)选择性加氢工艺与选择性催化裂化工艺集成技术(IHCC)进行研究。中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性质相近的原料,与MIP工艺相比,IHCC工艺的液体收率增加11.58百分点,干气、油浆和焦炭产率明显降低;与VRFCC工艺相比,IHCC工艺的液体收率增加9.10百分点;IHCC工艺加工大庆减压渣油与加工齐鲁加氢渣油基本相当。IHCC工艺可以将原料油中的大部分硫转化为硫化氢;IHCC工艺适合处理劣质的催化裂化原料油。
催化裂化汽油轻馏分醚化装置工艺设计方面的问题探讨
刘成军1 ,张香玲2 ,温世昌2 ,王 军3
2011, 42(3):  13-17.  doi:
摘要 ( 29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工程设计方面重点探讨催化裂化汽油轻馏分醚化工艺中流程和设备选择方面的问题。当选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时,二烯烃选择性加氢单元应优先采用催化裂化全馏分加氢流程;固定床醚化反应器内件采用约翰逊网可减小设备尺寸并降低投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醚化反应流程是否采用催化蒸馏工艺;为获得较高的醚化转化率并增加装置操作的灵活性,醚化反应部分应采用2台或几台反应器串联流程。
天然气制氢装置掺杂干气进料后的工艺分析
卢秋旭,李刚,陈治强,郭辉
2011, 42(3):  18-23.  doi:
摘要 ( 16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天然气制氢装置掺杂干气进料后的工艺进行分析,找出了原料性质变化对装置操作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优化改造措施,经改造后达到了回收干气与清洁生产的目的。在满足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要求的基础上,为企业年增效益约144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催化裂化装置烟机结垢问题的原因与防范措施
吴宇1 ,刘强2 ,于婴2 ,祁兴国2
2011, 42(3):  24-28.  doi:
摘要 ( 21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催化裂化装置各级旋风分离器工作异常以及催化剂磨损加剧造成烟气中催化剂微粒增加,导致烟机结垢的问题,结合3.5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等具体实例,对结垢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各级旋风分离器排料不畅、负荷过高、三级旋风分离器单管负荷分布不均等问题会导致烟气中催化剂微粒增加,是造成三级旋风分离器和烟机结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优化旋风分离器的设计,保证旋风分离器料腿排料顺畅,提高细粉回收率,可有效防止三级旋风分离器分离单管结垢堵塞,达到防止烟机结垢的目的。在对再生系统旋风分离器改造并加强相关工艺技术指标的监控后,烟机在最近三年运行状态良好。同时介绍了日常生产中的主要监控手段和控制指标。
催化剂
烟气脱硫、脱氮运转吸附剂的催化裂化微反活性
郭大为,张久顺,毛安国,王巍
2011, 42(3):  29-32.  doi:
摘要 ( 18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经过烟气脱硫、脱氮吸附运转的FCC催化剂的烃油裂化微反性能进行考察,研究其再用作FCC催化剂的可行性。以轻油和正十六烷为原料的微反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经烟气脱硫、脱氮吸附运转后催化剂的活性与对比剂持平或略有提高。以大庆VGO为原料、主含MLC-500的复合剂为催化剂在ACE装置上的评价结果表明,当复合剂中经烟气脱硫、脱氮吸附运转后催化剂的质量分数在5%~10%的范围内时,其含量越高,烃油转化率越高,结焦率也越高,但焦炭/转化率增幅较对比新鲜剂减少50%左右。
LS-981多功能硫磺回收催化剂的研制与工业应用
许金山,刘爱华,刘剑利,达建文
2011, 42(3):  33-37.  doi:
摘要 ( 20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新型多功能硫磺回收催化剂LS-981的研发和工业应用结果。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laus反应活性、有机硫水解活性、理想的脱氧性能及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中国石化胜利石化总厂4 kt/a硫磺回收装置上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LS-981催化剂对于过程气复杂,特别是含烃类较高的酸性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提高装置的总硫回收率,延长运转周期,装置总硫转化率达到96%以上,有机硫水解率达到90%以上。
pH值对粗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Pd/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堵文斌,王继元,朱庆奋,陈韶辉
2011, 42(3):  38-41.  doi:
摘要 ( 22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不同pH值的浸渍液制备了粗对苯二甲酸(CTA)加氢精制Pd/C催化剂,考察了浸渍液的pH值对CTA中的主要杂质对羧基苯甲醛(4-CBA)的加氢精制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浸渍液的pH值为3.0时,金属Pd以微晶的形式高度分散在活性炭载体上,Pd/C催化剂的活性最高,在反应温度280 ℃、H2分压0.6 MPa、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d/C催化剂上的4-CBA的转化率接近100%。经过多次苛刻的重复反应试验,pH值为3.0条件下制备的Pd/C催化剂与某进口催化剂的活性衰减趋势以及Pd晶粒的烧结情况相当,说明自制Pd/C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已经达到该进口催化剂的性能水平。
碳四烯烃制丙烯和乙烯催化剂的研究
王定博,王 斌,张飞
2011, 42(3):  42-46.  doi:
摘要 ( 22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超细SiO2为载体、水热稳定性好的高硅铝比ZRP-5分子筛为活性组分,通过挤条成型制成ZRP-5/SiO2催化剂,采用碱土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进行改性,考察催化剂的活性与表面酸性的关系。结果表明,B酸与催化剂的活性相关,经MgO,CaO,SrO改性后,催化剂的酸性和活性随Mg,Ca,Sr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降低。采用MgO-CaO/ZRP-5/SiO2催化剂,在500 ℃、0.1 MPa、水与碳四原料质量比0.2、重时空速3 h-1的条件下连续反应50 d,反应产物组成稳定,碳四烯烃转化率大于65%,丙烯收率大于31%,乙烯收率大于6%,再生后催化剂可以恢复到新催化剂98%的水平。
丙烯醛氧化制备丙烯酸催化剂失活原因浅析
刘肖飞,南洋,葛汉青,朱金明
2011, 42(3):  47-50.  doi:
摘要 ( 18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国产丙烯酸催化剂在工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别对新鲜丙烯酸催化剂和工业应用2年后丙烯酸催化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比较,采用XRD、X荧光、热重分析、孔吸附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认为丙烯酸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主活性组分Mo、V和助剂组分Cu、Sr等的流失,Sb+3Sb+5O4相态向Sb2O3相态的转变也是催化剂活性下降的部分原因。
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LDO-70的工业应用试验
邹旭彪,秦松
2011, 42(3):  51-54.  doi:
摘要 ( 2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石油辽河石化公司催化裂化装置上进行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重油裂化催化剂LDO-70的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LDO-70催化剂具有较强的降烯烃能力,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可以降低5百分点,辛烷值则损失0.6个单位,较好地解决了降烯烃与保持辛烷值之间的矛盾;与装置原用催化剂相比较,在主要操作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汽油产率增加1.63百分点,油浆收率降低0.99百分点,焦炭产率减少0.50百分点,轻油收率提高1.02百分点,产品分布得到有效改善。
钼负载量对FCC干气和混合C4组合进料制丙烯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庞新迎,李春义
2011, 42(3):  55-60.  doi:
摘要 ( 16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提高烯烃利用率和增产丙烯的目的,将 FCC干气和混合C4组合进料。采用初湿浸渍法向传统的裂解催化剂-ZSM-5分子筛催化剂中引入MoO3,以实现裂解反应与歧化反应的耦合。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Py-FTIR光谱及BET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发现,钼的引入对催化剂的酸性质、表面性质和孔分布均存在一定影响。将固定床微反结果与负载量相关联,在反应温度为450oC,干气和混合C4混合比例为4,原料气体积空速GHSV为120 min-1的条件下发现钼的引入利于乙烯和2-丁烯间歧化反应的发生,在一定范围内利于丙烯收率的提高,丙烯收率在钼负载量为4%时最大,为27.85%。
油品与添加剂
不溶性硫磺稳定剂的选择及效果研究
陈国强,产圣,李 辉
2011, 42(3):  61-65.  doi:
摘要 ( 2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察了聚合、淬冷、萃取、充油工序中加入稳定剂对不溶性硫磺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种工序中添加的稳定剂均能提高不溶性硫含量及其稳定性,其中聚合反应中加入醇类稳定剂D、淬冷中加入液态有机稳定剂A、萃取中加入酯类稳定剂X、充油中加入酯类稳定剂X效果最好。另外,在单剂评选的基础上,进行了两剂组合优化方案试验,两剂组合对不溶性硫磺含量及其稳定性无复合叠加作用。
几种噻二唑二聚体衍生物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张文田1 ,李春生2 ,陈波水1 ,王建华2
2011, 42(3):  66-70.  doi:
摘要 ( 15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了3种噻二唑二聚体衍生物。采用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在蒸馏水中的摩擦学性能;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了磨斑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添加剂在水中具有优良的承载能力和极压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的抗磨减摩性能;在摩擦过程中,磨斑表面形成了含氮的吸附膜和含Fe2O3,FeS,FeSO4的化学反应膜,二者协同作用使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重负荷柴油机油抗磨性能模拟评价方法的研究
张倩
2011, 42(3):  71-74.  doi:
摘要 ( 18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负荷柴油机油的更新换代对油品抗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验室针对Mack T-9发动机试验工况对评价油品抗磨性能的模拟试验方法进行了筛选;并对重负荷柴油机油常用的添加剂对油品抗磨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SRV试验方法评价油品抗磨性能较为适宜;在研制体系中适当增加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用量和使用适合的抗磨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油品的抗磨性能。
节能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节能优化改进方案对比研究
田涛,王北星,杨帆
2011, 42(3):  75-79.  doi:
摘要 ( 14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Pro/II流程模拟软件,对某炼油厂二套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节能优化改进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提出最优改进思路。研究各操作参数对过程工艺及能耗指标的单因素影响,提出流程操作优化的具体措施。
水热媒余热回收系统在歧化装置中应用
汪琦
2011, 42(3):  80-83.  doi:
摘要 ( 15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歧化装置加热炉群烟气余热没有回收、热效率较低的问题,增设了水热媒余热回收系统,以中压锅炉给水为热载体,用2台换热器分别实现水、烟气和空气三者之间的热量交换,利用从烟气中回收的热量来预热助燃空气,以达到降低排烟温度,提高加热炉热效率的目的,改造后加热炉的热效率由原来的85.0%提高到91.4%,每年可增经济效益571.72万元。
设备及防腐
循环水中氯离子含量对碳钢腐蚀行为影响规律的研究
吕胜杰1 ,程学群1 ,段振国2 ,李晓刚1
2011, 42(3):  84-87.  doi:
摘要 ( 33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实验室浸泡及电化学实验方法,探讨了循环水模拟溶液中Cl-含量对20号和08碳钢腐蚀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l-含量的升高,20号和08碳钢的耐腐蚀性能均下降;当Cl-含量不超过750ug/g时,20号和08碳钢在模拟循环水中的耐蚀性相当;当Cl-含量超过750ug/g时,08碳钢比20号碳钢具有更优异的耐蚀性
分析与评定
桦甸页岩油柴油馏分中含氮、氧化合物结构组成分析
于航1 ,李术元2 ,靳广洲3 ,唐勋2
2011, 42(3):  88-92.  doi:
摘要 ( 20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酸碱萃取及柱色谱分离的方法对桦甸页岩油柴油馏分中的氮化物及氧化物进行分离富集,并利用GC-MS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桦甸页岩油柴油馏分中的氮化物及氧化物种类较多,结构较复杂。其中,含氮化合物是以含一个氮原子、环数为1~3个的杂环化合物为主,包括吡啶类、苯胺类、喹啉类、吖啶类等,还有一部分直链腈类化合物。含氧化合物以酚类等酸性氧化物为主,如苯酚类、萘酚类等,还有一些茚醇类和芴醇类、脂肪酮类以及少量芳醚类化合物
环境保护
D151大孔树脂去除炼油废水中苯胺的实验研究
蔡艳荣,黄宏志,周楠楠,李玲玲
2011, 42(3):  93-96.  doi:
摘要 ( 18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D151大孔树脂对炼油废水中苯胺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25 ℃、pH值为8 10、吸附时间为35 min的条件下,D151树脂对模拟废水中苯胺的吸附率可达86.6%;用4%盐酸作为解吸剂,解吸率可达85.7%;用D151大孔树脂吸附去除炼油厂废水中的苯胺,对未经污水处理厂直接排放的废水中苯胺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对炼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中苯胺的去除率可达100%。
电化学-生物共代谢处理硝基苯废水研究
杨淑英1 ,高岩松2 ,张记市3 ,李金玉3
2011, 42(3):  97-100.  doi:
摘要 ( 18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电化学对硝基苯废水的预处理作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电解硝基苯时,在电解电压达到化学键断裂所需要能级的情况下,电量越多,电解反应越容易进行,降解效果越好。在电压15V、电流0.30A、pH值为3、电解时间为50min的最佳电解条件下硝基苯的去除率为100%。电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硝基苯在电解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还原反应生成苯胺,苯胺转化成对氨基酚、对苯二酚和马来酸,进而被彻底矿化。电解预处理后的硝基苯溶液可生化性明显提高,经微生物共代谢处理14 h后苯胺去除率达99.5%,溶液COD去除率达到82%,18 h 时COD去除率可达到94%,说明其中的有机物几乎全部被降解成CO2和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