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12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低碳经济下我国炼油工业发展
王基铭
2011, 42(1): 1-6. doi:
摘要
(
16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介绍了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低碳经济下中国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并对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提出看法和建议。在低碳经济形势下,面对原油资源劣质化、产品清洁化、低能耗和低排放、替代燃料争夺市场空间等挑战,我国炼油工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坚持炼化一体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技术创新,为炼油工业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消费者提供清洁的高品质燃油产品;加大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促进炼油信息系统的集中、集成和深化应用;加强与替代燃料的结合,实现资源多元化及产品多样化。
基础研究
汽油族组成对汽油催化裂化反应中干气生成的影响
沙有鑫,龙军,谢朝钢,李正
2011, 42(1): 7-10. doi:
摘要
(
21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小型固定流化床(FFB)装置,采用MMC-2催化剂,考察汽油族组成对汽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干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干气主要由催化裂化反应产生,热裂化反应产生的干气所占的比例很低。随着汽油原料中烯烃含量的增加,氢气、甲烷和乙烷的产率基本保持不变,乙烯的产率明显增加。烷烃引发反应时形成的五配位正碳离子的裂解反应生成氢气、甲烷、乙烷和乙烯等干气组分。烯烃质子化形成的三配位伯正碳离子可能直接发生β裂解生成乙烯。伯正碳离子直接发生β裂解的反应和先发生异构化生成仲正碳离子再发生β裂解反应的比值是固定的。
减压蜡油加氢脱硫宏观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张富平1 ,胡志海2 ,董建伟2 ,李大东2
2011, 42(1): 11-14. doi:
摘要
(
17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减压蜡油为原料,考察反应温度、氢分压、体积空速、氢油比、原料油性质对加氢精制油硫含量的影响,建立减压蜡油加氢脱硫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精制油硫含量与试验得到的精制油硫含量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正庚烷和正辛烷在无黏结剂5A分子筛上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孙辉1 ,沈本贤2
2011, 42(1): 15-19. doi:
摘要
(
16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重量法研究正庚烷和正辛烷在无黏结剂和有黏结剂5A分子筛上的吸附动力学,采用简化的扩散模型计算扩散系数,并估算扩散活化能。结果表明,正构烷烃在无黏结剂5A分子筛颗粒上的扩散时间常数大于有黏结剂的5A分子筛,黏结剂的存在降低了正构烷烃在5A分子筛上的扩散速率。在300~480 K,正庚烷和正辛烷在无黏结剂5A分子筛上的微孔扩散系数分别为(20.84~85.77)×10-14、(3.80~23.44)×10-14 cm2/s,在有黏结剂5A分子筛上的大孔扩散系数分别为(4.87~38.58)×10-7、(4.28~14.65)×10-7 cm2/s。正庚烷和正辛烷在无黏结剂5A分子筛上的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0.74、12.71 kJ/mol,在有黏结剂分子筛上的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4.16、16.35 kJ/mol。
载体的酸性和钠含量对Ni-Mo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姜凤华1 ,王安杰2 ,胡永康3 ,任靖1
2011, 42(1): 20-27. doi:
摘要
(
20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MCM-41和Na交换的MCM-41(NaMCM-41)以及它们与NaY和HY沸石的机械混合物为载体负载Ni-Mo制备了加氢脱硫(HDS)催化剂,用ICP-AES、吡啶吸附红外、UV-Vis、TPR等对载体和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评价了催化剂的HDS活性,考察了载体的酸性和Na含量对催化剂HDS活性的影响。发现Ni-Mo催化剂的HDS活性与载体的Na+含量和B酸量有关,而与L酸量关系不大。通过催化剂的HDS反应和TPR表征结果,发现在载体酸中心和活性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着以溢流氢为纽带的协同作用。
采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研究拟薄水铝石溶胶稳定性
张金凤,刘宇键,田辉平
2011, 42(1): 28-32. doi:
摘要
(
20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拟薄水铝石溶胶的稳定性,考察了酸胶溶剂类型、胶溶温度、固含量及胶溶时间对拟薄水铝石溶胶稳定性的影响,并引入稳定性参数的概念来表征溶胶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拟薄水铝石完全胶溶时盐酸胶溶得到的溶胶较硝酸稳定;胶溶温度和胶溶时间的增加都会导致拟薄水铝石溶胶的稳定性参数值逐渐增大,表明体系趋于不稳定;溶胶粒径、溶胶粒子的比表面积、溶胶粒子间的距离的随温度的变化证明拟薄水铝石酸化胶溶是一个吸热反应,胶溶温度的升高促进了胶溶反应的进行;随胶溶时间的增加,拟薄水铝石溶胶的稳定性参数值逐渐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纳米级的拟薄水铝石溶胶分散体系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体系。
加工工艺
MIP装置柴油轻馏分回炼增产高辛烷值汽油的工业实践
潘罗其1 ,颜刚1 ,聂白球1 ,崔守业2
2011, 42(1): 33-36. doi:
摘要
(
17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巴陵石化公司在MIP工艺装置上回炼轻柴油以增产高辛烷值汽油的应用结果。当柴油轻馏分油选择性再裂化时,柴油产率平均减少1.41个百分点,目的产物(汽油+液化气)产率平均增加1.16个百分点,汽油研究法辛烷值略有增加,马达法辛烷值约增加0. 5个单位,通过将劣质柴油轻馏分选择性再裂化可以实现增产高辛烷值汽油的目的。
FCC汽油烷基化脱硫的中试研究
唐晓东1 ,郭巧霞2 ,冯雪峰3 ,金文中3
2011, 42(1): 37-40. doi:
摘要
(
1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加氢脱硫技术(HDS)存在的操作条件苛刻、装置投资及操作费用高等缺点,无锡蓝星石化公司与西南石油大学合作,采用后者研制的催化剂SW-Ⅰ对无锡蓝星石化公司FCC汽油进行烷基化脱硫中试试验研究。在SW-Ⅰ催化剂用量0.61%、反应温度60 ℃、压力0.5~0.8 MPa、空速3.77 h-1的条件下,100 mL催化剂SW-Ⅰ可处理原料油27.5 L,烷基化脱硫汽油的硫含量为191 μg/g、收率为87.90%,。将烷基化脱硫汽油与直馏汽油、C9芳烃以及MTBE按质量比67:15:10:8调合生产车用汽油,调合汽油RON为93.4,密度为0.721 5 g/cm3,硫含量为142 μg/g,硫含量符合国Ⅲ标准。与HDS相比,FCC汽油烷基化脱硫技术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条件缓和、不损耗辛烷值、装置投资及操作费用低、能耗低,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HY分子筛吸附脱除油品中碱性氮化物的研究
翟玉龙,沈健
2011, 42(1): 41-44. doi:
摘要
(
18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自制的HY分子筛为吸附剂,对含喹啉的十二烷模拟油品进行吸附分离试验,研究了影响吸附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吸附工艺条件,应用Yoon-Nelson和Boltzmann 方程来拟合吸附穿透曲线。实验结果表明,HY分子筛的最佳焙烧温度为773 K、最佳吸附温度为373 K、最适宜的剂油质量比为0.03、达到饱和吸附量所需要的时间为30 min,在此条件下HY分子筛脱氮率为50.4 %;Boltzmann 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穿透曲线,实验数据与模拟值吻合良好。
碳四烃芳构化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黄彦科,黄剑锋1,王玫,程亮亮
2011, 42(1): 45-48. doi:
摘要
(
23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庆石化公司混合碳四为原料,在500 mL碳四芳构化模试装置上进行了碳四烃芳构化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60~400 ℃、反应压力2.0 MPa、氢油体积比50:1、体积空速1.0 h-1的条件下,采用纳米分子筛为基础研制的碳四芳构化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产品结构合理,芳构化产物中的C3~C4馏分可以作为乙烯裂解原料的一个补充,C5~C10馏分可以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
催化剂
FCC催化剂制备技术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段宏昌,张忠东,刘 涛,张海涛
2011, 42(1): 49-52. doi:
摘要
(
19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4种不同工艺制备的催化剂理化性能和反应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散剂的引入对改善催化剂性能具有明显的作用,催化重油裂化反应转化率较不加分散剂提高0.75个单位以上;控制拟薄水铝石酸化有效酸量可适当调控催化剂性能,应用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磨损指数可控制在2.0%以下。
ZSM-5/MCM-41复合分子筛汽油降烯烃反应条件考察
冀德坤1 ,李术元2 ,丁福臣1 ,赵如松1
2011, 42(1): 53-59. doi:
摘要
(
18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加压连续微反装置上,对纳米组装法合成的ZSM-5/MCM-41复合分子筛的汽油降烯烃反应条件进行考察。通过对不同反应温度、压力和空速条件下反应产物的族组成分布、液体收率和积炭量变化的分析,得到了复合分子筛汽油降烯烃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73 K,反应压力2 MPa,空速3.0 h-1。复合分子筛失活主要是由积炭产生,ZSM-5/MCM-41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
钛改性AlPO4-5/Al2O3复合载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脱硫与芳烃饱和性能评价
赵野,马守涛,张文成,韩志波
2011, 42(1): 60-63. doi:
摘要
(
16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偏钛酸形式将TiO2引入到AlPO4-5/Al2O3复合载体中,以W-Ni为活性金属制备了不同TiO2含量的复合载体催化剂。分别以二苯并噻吩、四氢萘为模型化合物,在微反装置上对催化剂加氢脱硫与芳烃加氢饱和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4.0MPa、氢油体积比500:1、体积速度7.53 mL/h的条件下,TiO2质量分数为15.0%时,所制备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最高;在反应压力4.0MPa、氢油体积比500:1、体积速度3.62 mL/h的条件下,TiO2质量分数为15.0%时,催化剂转化四氢萘的活性最高。
Ni2P/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脱硫性能
刘理华,李广慈,柳云骐,刘晨光
2011, 42(1): 64-68. doi:
摘要
(
20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次磷酸镍为原料在氮气气氛中进行低温固相反应,制备Ni2P/SiO2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 Ni2P/SiO2 (负载质量分数为20%)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226.2 m2/g,其活性组分在二氧化硅载体上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颗粒大小为5~8 nm。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进行评价, 反应温度为340 ℃,氢压2.0 MPa,Ni2P 负载质量分数为20%时,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的转化率为99.1%,其直接脱硫 (DDS)与加氢脱硫(HDS)的选择性之比为4.5。结果表明,磷化镍(Ni2P)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
节能
连续重整联合装置用能优化改进
孙柏军
2011, 42(1): 69-74. doi:
摘要
(
2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第Ⅰ套连续重整联合装置节能优化改造及实施情况。通过精馏塔回流比、芳烃抽提溶剂比等操作参数优化,以及换热流程优化调整,增设邻二甲苯与二甲苯换热及采用工艺低温余热加热除盐水等措施有效实现了装置节能,优化改进后联合装置综合能耗下降419 MJ/t,达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同时为下一步的节能改造提出了方案。
以热出料为契机的炼油装置深度热联合研究
王春花1 ,华贲2
2011, 42(1): 75-79. doi:
摘要
(
19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过程系统 "三环节"理论对换热网络进行能量和火用平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理地提高连接装置的中间物流出料温度,可减少"冷却-重复加热"的换热火用损。炼油装置可利用热出料物流改变上、下游装置用能格局的机会,重新优化匹配各装置换热网络,并允许某些物流打破装置界限,在大区域范围内进行优化匹配利用,实现炼油装置的深度热联合,以达到能量综合利用、降低全厂能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油品与添加剂
冷冻机油对R600a型冰箱压缩机制冷性能的影响
李雁秋1 ,康茵2 ,王 鹏1 ,马书杰1
2011, 42(1): 80-83. doi:
摘要
(
24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压缩机制冷性能评定等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粘度等级冷冻机油与R600a型冰箱压缩机制冷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低粘度型冷冻机油有助于提高R600a型冰箱压缩机的制冷性能;制冷量与制冷系数变化趋势的交叉点处为压缩机发挥最佳制冷性能的控制点;冷冻机油对R600a型冰箱压缩机制冷性能的影响程度与其额定值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75W/90车辆齿轮油用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研究
范立闯,段庆华,刘依农
2011, 42(1): 84-87. doi:
摘要
(
18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甲基丙烯酸与高碳醇的酯化产物为聚合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得用于75W/90车辆齿轮油的聚甲基丙烯酸酯型粘度指数改进剂。利用红外光谱仪对酯化产物及其聚合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将聚合产物与进口剂进行对比,考察了聚合产物的使用性能。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酯化产物中无酸或醇的存在,可以作为下一步聚合反应单体使用;聚合产物中无残余的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存在,聚合较彻底。聚合产物的使用性能与进口剂相比具有更好的增粘能力和抗剪切稳定性,并表现出优越的低温性能和在不同加氢基础油中的适应性。
汽油烃组成对汽车排放的影响
董红霞,徐小红,刘泉山,周旭光
2011, 42(1): 88-92. doi:
摘要
(
23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不同烃组成的6种汽油分别在满足国III、国IV排放标准的车型上进行了I型、IV型和VI型排放试验,研究了汽油烯烃、芳烃含量对常温冷启动后、低温冷启动后尾气排放和蒸发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组成对排放的影响与汽车技术密切相关,满足国IV排放标准的车型上,当芳烃体积分数为35%、油品烯烃体积分数控制在25%时,HC,CO,NOx三种排放物较低;芳烃含量对排放的影响与发动机技术相关,但基本上呈现出芳烃含量较低时排放也较低的趋势;总蒸发排放物随油品烯烃含量增加而增加;油品的非烷烃类烃含量(即烯烃含量与芳烃含量之和)越高,车辆低温冷起动后HC、CO排放越高。
分析与评定
评估车用汽油中清净剂添加量的方法研究
李思源,赵彦,周永生,陈西余
2011, 42(1): 93-96. doi:
摘要
(
2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了用未洗胶质和实际胶质的差值来评估车用汽油中清净剂添加量的可行性。通过对不同产地成品汽油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特定清净剂,并利用统计软件MINITAB对这些添加清净剂的汽油的未洗胶质和实际胶质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清净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未洗胶质和实际胶质差值的影响,找到用未洗胶质和实际胶质的差值来评估车用汽油清净剂添加量的限值区间,为车用汽油清净剂的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有助于监管汽油中清净剂的添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