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0-12-12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工工艺
煤柴油加氢裂化装置掺炼重凝析油工艺研究
王庆波1 ,张毓莹2 ,胡志海2
2010, 41(12): 1-5. doi:
摘要
(
20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型加氢裂化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原料中重凝析油掺炼比例对产品分布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反应温度、体积空速对产品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海石油惠州炼油分公司煤柴油加氢裂化装置掺炼重凝析油可行,随着重凝析油掺入比例增加,工艺参数趋于缓和。适宜的重凝析油掺入比例为8%,煤油馏分烟点可达25 mm以上,冰点小于-60℃,可满足3号喷气燃料要求;柴油馏分硫含量小于10ug/g,十六烷值为57.9,多环芳烃含量为0,可以满足欧V柴油排放标准要求。
环丁砜抽提蒸馏工艺在惠州炼油芳烃联合装置的应用
王天宇1 ,贺胜如1 ,侯章贵1 ,赵 明2
2010, 41(12): 6-10. doi:
摘要
(
18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丁砜抽提蒸馏分离成套工艺(SED)在中海炼化惠州炼油分公司芳烃联合装置取得成功工业应用,标定及运转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先进,流程合理,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及合同的保证值。苯和甲苯质量达到了国家优级品标准,回收率分别达到了99.8%和99.9 %。投资、能耗及物耗较国外同类技术显著降低。
重整装置混合二甲苯收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竺家培,郑海,林昊健
2010, 41(12): 11-15. doi:
摘要
(
17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重整装置进料、反应过程及生产操作等三个方面对影响混合二甲苯收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了混合二甲苯收率实际值比设计值低的原因。依据装置的现状,提出混合二甲苯白土塔的优化方案。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混合二甲苯产品的收率由开工初期时的15.0%提高至目前的19.3%,提高了4.3个百分点;并且二甲苯产品质量也得到提高。
直馏柴油络合萃取脱硫的实验研究
唐晓东,赖先熔,李晓贞,张华龙
2010, 41(12): 16-19. doi:
摘要
(
17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自制的脱硫络合萃取剂(TS-1),考察其对直馏柴油中硫化物的脱除效果。在萃取温度20 ℃、萃取时间5 min、相分离时间15 min、剂油体积比为2 %的条件下,直馏柴油A的硫含量从711 μg/g降到245 μg/g,脱硫率为65.6 %,柴油收率99.6 %,达到国Ⅲ车用柴油硫含量标准(<350 μg/g);继续增加剂油比到5 %,柴油A的硫含量可降到42 μg/g,脱硫率达94.1 %,柴油收率99.5 %。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对低硫柴油B(硫含量374 μg/g)和高硫柴油C (硫含量1 737 μg/g)进行络合萃取脱硫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脱硫络合萃取剂TS-1后柴油B、柴油C都可达到较高脱硫率。
酸水汽提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景晓兵
2010, 41(12): 20-23. doi:
摘要
(
19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酸水汽提装置排放水中氨含量超标、能耗高的情况,分析了总汽提塔进料温度对排放水中氨含量的影响,以及脱酸塔进料温度对塔底排出物中氨和硫化氢含量的影响,找出了引起排放水中氨含量不稳定的原因,并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总汽提塔和脱酸塔操作的措施。采取优化措施后,排放水中氨含量明显降低并稳定在30mg/L以下,酸水耗中压蒸汽量平均下降25.88 kg/m3,耗低压蒸汽量平均下降17.14 kg/m3,节能效果显著。加氢裂化装置使用排放水量从10 m3/h提高到16 m3/h,相应排污量减少6 m3/h,减排效果较好。
加氢装置高压换热器垢阻计算与应用
姚立松,穆海涛,戴天林,赵东升
2010, 41(12): 24-27. doi:
摘要
(
15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MATLAB软件,根据热量恒算以及传热膜系数理论,对某厂蜡油加氢装置两台高压换热器的垢阻分别进行跟踪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阻垢剂加注浓度进行调整,节省阻垢剂用量168 t/a,装置运行成本降低约353万元/a。
催化剂
增强型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冯文辉1 ,魏晓丽2 ,王鹏2 ,黄汝奎1
2010, 41(12): 28-33. doi:
摘要
(
16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增强型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的催化剂(CGP-S),并在中国石化沧州分公司MIP装置上进行工业应用。结果表明,CGP-S催化剂具有显著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的性能,与空白标定和CGP-2催化剂标定相比,当CGP-S催化剂占系统催化剂藏量的60%时,硫传递系数分别下降27.43%和49.23%。另外,CGP-S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油转化能力和良好的产品选择性,能有效地改善汽油质量,与CGP-2催化剂相比,汽油选择性提高2.27个百分点,MON增加1个单位,汽油烯烃体积分数下降近4个百分点。
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贾云刚1 ,张铁珍1 ,孙宏宇2 ,于平1
2010, 41(12): 34-37. doi:
摘要
(
17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传统Al2O3载体加以改进,研制出一种CoMoNi/Al2O3-SiO2的FCC汽油深度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该剂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和较低的烯烃饱和活性,在压力1.5MPa、反应温度230℃、氢油比300:1、空速2.0h-1的条件下,脱硫率达到93.4%,总硫质量分数由439.3μg/g降低到29.1μg/g,辛烷值损失仅为0.7个单位。
基础研究
油气冷凝回收特性及换热器结构分析
李成,李俊明,王补宣
2010, 41(12): 38-44. doi:
摘要
(
19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冷凝法油气回收系统的制冷特点,选择不同组成的A,B,C三种油气混和物的凝结曲线进行分析,探讨冷凝法油气回收的规律及油气回收效率。结果表明,油气混合物的组成是影响冷凝法油气回收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应针对油气的特点设计油气回收制冷系统。油气凝结放出的潜热主要是冷负荷,浅冷阶段和深冷阶段的冷负荷较大。基于油气冷负荷的计算结果,探讨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油气回收时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异戊二烯-正己烷二元体系等温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及关联
李坤,马红燕,臧连运,云志
2010, 41(12): 45-47. doi:
摘要
(
16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汽液双循环的平衡釜测定了异戊二烯-正己烷体系在30,40,50℃下的等温汽液平衡数据。所测得的汽液平衡数据通过了Herington法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选用 Wilson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相应的模型参数,汽相摩尔分数的实验值和计算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均小于0.33%。
油品与添加剂
一种复合抗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李建明,仇建伟,周旭光,徐小红
2010, 41(12): 48-51. doi:
摘要
(
18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烷基胺、二硫化碳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含硫酯型抗氧剂,并与酚型、胺型抗氧剂进行复配,开发了一种复合型抗氧剂体系。采用PDSC、SRV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试验考察了该复合抗氧剂体系在加氢润滑油基础油和API SL汽油机油复合剂中的抗氧化性能以及对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在自主配方API SL汽油机油氧化前后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的复合抗氧剂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具有一定的极压性能,在添加了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的成品油深度氧化后,仍然保持优良的减摩性能。
均相碱催化高动物油含量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
陈立功,周星,杨鑫
2010, 41(12): 52-55. doi:
摘要
(
18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重庆餐饮废油动物油含量高的特点,用氢氧化钠作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质量比25%,催化剂用量1.0%,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60 min、搅拌速率3 00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放大实验,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93.6%。生物柴油产品质量部分达到国家标准,与0号柴油调合使用可改善其低温流动性能。
环境保护
生物法处理钻井废弃液的研究
崔靖园,李 辉,牟伯中
2010, 41(12): 56-60. doi:
摘要
(
18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C/MS分析平湖油田钻井废弃液含有烃类、酸类和酯类等23种有机污染物质。16S rRNA基因文库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得的微生物生态多样性表明,废弃液中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γ和β变形杆菌细菌,γ-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群,占克隆总数的78.6%。从废弃液中分离得到一株石油烃降解菌,对废弃液有良好降解效果,COD和TOC去除率在50%以上,经鉴定该菌是Serratia marcescens。
节能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能耗分析
鲁维民
2010, 41(12): 61-64. doi:
摘要
(
20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采用MIP技术改造后能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应需热减少、输出蒸汽量增加。采用能量转换与传输、工艺利用和能量回收三环节模型对装置的能量平衡和有效能进行计算,分析该装置目前能量利用的合理程度。结果表明,该装置的能量回收环节仍有较大的节能潜力,需进一步提高再生器及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根据计算和分析结果探讨了该装置进一步的节能措施。
炼油装置低温余热利用措施及潜力分析
于秋海
2010, 41(12): 65-70. doi:
摘要
(
16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现有的催化裂化装置与2号气体分离低温热利用系统、焦化装置低温热利用系统、一联合装置与原油罐区低温热利用系统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根据炼油装置低温余热"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提出了优化完善措施;分析了装置内尚未回收利用的低温热热源及热阱的情况、节能潜力及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