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0-11-12
综述
未来炼油和车用燃料的展望
黄丽敏1 ,傅军1 ,郭群2 ,钟英竹1
2010, 41(11):  1-7.  doi:
摘要 ( 18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10年HART能源会议内容进行了综述。从2010年HART能源会议看,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石油产品需求将会反弹,2015年将有明显增加。全球炼油能力在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带动下将不断增长,产能会出现产能过剩。新的可再生燃料标准(RFS2)和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实施及人们对燃料经济性的追求,将使未来炼油转向多产柴油。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满足尾气处理催化剂要求,对汽油和柴油硫含量的要求将更加严格。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制定全球燃料政策的主要驱动力。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未来燃料和汽车动力将多样化,使用生物燃料以及混合动力等低碳运输方式将有发展前景。
SAPO-34分子筛可控制备研究进展
邢爱华,林泉,岳国,蒋立翔
2010, 41(11):  8-14.  doi:
摘要 ( 23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PO-34分子筛具有中等强度的酸中心和适宜的孔径结构,催化甲醇或二甲醚反应时有利于生成乙烯、丙烯。SAPO-34分子筛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寿命、水热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孔结构、表面酸性、晶粒尺寸和晶体化学组成等物化性质,掌握物化性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对催化剂设计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SAPO-34分子筛在甲醇制烯烃反应中物化性质对活性、选择性和寿命的影响,综述了有效控制SAPO-34分子筛酸性、晶粒大小、孔结构及表面化学组成的各种方法。
催化剂
SFT418费托合成催化剂在浆态床反应器中应用研究
石玉林,门卓武,卜亿锋,王洪学
2010, 41(11):  15-21.  doi:
摘要 ( 2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华煤制油化工研究院经过3年多研究,历经实验室配方和基础制备工艺研制、中试制备技术研发、工业放大试生产、固定床和搅拌釜浆态床评价研究等,开发出了具有“主-次双活性中心”结构的低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工业沉淀铁系催化剂SFT418。采用神华自主研发、自行建设的浆态床费托合成中试装置CEU,按照工业化煤基浆态床费托合成制油工艺对催化剂使用和性能要求开展了试验。通过对工业生产催化剂SFT418进行的长周期运转评价,优化了工业应用的工艺条件,获得了有关物料平衡数据、产品分布和性质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新型催化剂SFT418在工业费托合成工艺条件下,CO总转化率可高达92%以上,C5+产品占烃类产率达到93mol%以上,性能先进,适合于煤炭间接液化浆态床费托合成工艺,具备了工业应用的条件。
改性凹凸棒土负载Ni-B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顺酐选择加氢制γ-丁内酯反应研究
许健1 ,张春光1 ,彭立1 ,孙鲲鹏2
2010, 41(11):  22-26.  doi:
摘要 ( 17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硫酸改性凹凸棒土为催化剂载体,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Ni-B/PAL-X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并作了XRD、TEM、XPS和BET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制备和反应条件对顺酐选择加氢制γ-丁内酯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i-B/PAL-8催化剂上,当反应压力为3MPa、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2h时,顺酐的转化率达到了100%,γ-丁内酯的收率达到了97.1%;经过硫酸改性后的凹凸棒土载体的棒状,针状结构以及其较高的比表面积是Ni-B/PAL-8催化剂顺酐选择加氢制γ-丁内酯高活性的主要因素。
Fe3+的还原对丙烯腈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姜家乐1 ,范永华2 ,杨斌1 ,朱正2
2010, 41(11):  27-31.  doi:
摘要 ( 16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企业丙烯腈装置催化剂活性下降的问题,通过XRD、IR和化学分析等研究,发现丙烯腈催化剂重要组成元素Fe3+在使用过程中被过度还原及催化剂结构变化,是造成催化剂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应用催化剂器外再生技术,丙烯腈收率显著提高。实验室结果表明:丙烯腈收率由再生前的76.11%,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平均81.62%;通过部分置换工业装置反应器床层催化剂,丙烯腈收率由部分再生置换前的75.01%,提高了约3.81个百分点,平均约78.82%,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铬取代介孔磷铝分子筛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李新柱1 ,张记市2 ,杨树林1
2010, 41(11):  32-36.  doi:
摘要 ( 15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碱性条件下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模板剂,水热晶化法合成了Cr取代介孔磷铝分子 筛,并通过XRD、N2吸附、EPR等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分子筛为缺乏长程有序的介孔结构。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分子筛(Cr-MAP)在乙苯选择性氧化制备苯乙酮反应中呈现优良的催化性能;同时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TBHP/乙苯摩尔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以氯苯为溶剂,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在8 mmol 乙苯、16 mmol TBHP、40 mg Cr-MAP、 5 mL 氯苯、100 ℃反应8 h的条件下,乙苯转化率为72.8%,苯乙酮选择性为85.4%,苯乙酮产率达到62.2%。
Ni/Al2O3对硫醇与异戊二烯硫醚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
申志兵,柯明,刘基扬
2010, 41(11):  37-42.  doi:
摘要 ( 17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备了硫醚化反应催化剂Ni/Al2O3,对其进行XRD物相分析和扫描电镜表征。在临氢条件下,通过固定床连续微型反应装置,利用模型汽油考察Ni/Al2O3对硫醇与异戊二烯的硫醚化反应催化效果,同时研究了反应条件和汽油中主要组分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iO负载量为15%时,Ni/Al2O3催化剂对二烯烃和硫醇的硫醚化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对硫醇硫含量为107.4 μg/g的模型汽油,在反应压力1.0 MPa、反应温度80 ℃、体积空速2.0 h-1、氢油体积比为300的条件下能将油品中的硫醇硫降至1.2 μg/g,脱硫醇率达到98%以上;汽油中烯烃含量对醚化反应基本没有影响,苯胺和苯酚对反应催化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改性钒磷氧化物催化剂液相选择性氧化环己烷
宋华,史运国,吴小玲,张 楠
2010, 41(11):  43-47.  doi:
摘要 ( 15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浸渍法制备了Fe,Co,Ni,Bi改性的钒磷氧化物(VPO)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RD和SEM表征,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了不同晶相催化剂中钒的平均价态,并以环己烷为原料、H2O2为氧化剂,考察了金属改性对VPO催化剂液相催化氧化环己烷合成环己酮性能的影响。几种催化剂对液相催化氧化环己烷合成环己酮反应的催化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i-VPO> Fe-VPO > Ni-VPO> Co-VPO > VPO。在环己烷用量0.6 mL、丙酮用量10 ml、催化剂Bi-VPO加量 0.015 g、H2O2用量 3 mL 、65 ℃、反应8 h的条件下,环己烷转化率为81.4%,环己酮和环己醇收率分别为58.2%和23.2%。
加工工艺
国产连续重整成套技术在装置扩能改造中的应用
李彬,邢卫东
2010, 41(11):  48-52.  doi:
摘要 ( 19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洛阳石化700kt/a重整装置使用国产连续重整成套技术进行改造的情况,对装置的开工过程及标定结果进行了叙述和说明,对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压缩机喘振、催化剂循环提升不畅、催化剂再生设备腐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了整改优化,对工艺流程进行了改进,使装置生产达到了满负荷稳定运行状态。结果表明,洛阳石化重整采用国产技术进行改造取得了成功,重整生成油的质量和处理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该技术填补了国产连续重整工艺的空白,为国内其它同类装置进行扩能改造提供了经验,为国产"超低压连续重整成套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DSO)技术开发及工业试验
兰玲,鞠雅娜
2010, 41(11):  53-56.  doi:
摘要 ( 19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DSO)技术的特点及在玉门炼油厂320 kt/a加氢装置上工业试验的情况。标定结果表明:处理玉门高烯烃含量FCC汽油(烯烃体积分数57.5%)时,原料平均硫含量从320.3 μg/g降到59.3 μg/g,脱硫率为81.5%,RON平均损失0.7个单位,配合炼油厂其它汽油调合组分可直接调合硫含量小于50 μg/g的满足国Ⅳ标准的清洁汽油。
吸附富集裂解原料中的正构烷烃蒸汽裂解制乙烯效果研究
刘纪昌,沈本贤
2010, 41(11):  57-60.  doi:
摘要 ( 25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直馏石脑油、加氢焦化石脑油和天然气凝析油三种裂解制乙烯原料及其通过分子筛吸附分离后相应的富含正构烷烃脱附油的裂解乙烯收率,并考察了裂解反应条件对不同裂解原料的裂解性能影响。在工业装置典型操作条件下,SPC石脑油及其吸附分离吸余油和脱附油的乙烯收率分别为29.9%,23.0%,41.1%,脱附油的乙烯收率比SPC石脑油和吸余油分别增加11.2和18.1个百分点,脱附油的三烯总收率比石脑油和吸余油分别增加8.6和14.4个百分点;对于AQ加氢焦化石脑油和AKS凝析油,其相应脱附油的裂解乙烯收率分别提高11.1和6.5个百分点。石脑油和脱附油裂解乙烯收率和丁二烯收率均随裂解出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丙烯收率基本不随裂解出口温度改变。
基础研究
减压蜡油加氢芳烃饱和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
张富平1 ,胡志海2 ,董建伟2 ,李大东2
2010, 41(11):  61-65.  doi:
摘要 ( 18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加氢精制的反应特征,考察加氢处理工艺条件对减压蜡油加氢芳烃饱和反应过程的影响,建立减压蜡油加氢芳烃饱和基本反应动力学方程。为扩大应用范围,详细分析不同原料油性质对加氢芳烃饱和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关联式,得到一个较完整的减压蜡油加氢芳烃饱和反应动力学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异丙叉丙酮气相催化加氢制备甲基异丁基甲醇1
童孟良,王罗强,陈东旭,周芝兰
2010, 41(11):  66-70.  doi:
摘要 ( 22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在Mn改性Cu-Zn-Al催化剂上异丙叉丙酮气相催化加氢制备甲基异丁基甲醇的工艺。考察了催化剂组成以及反应条件对异丙叉丙酮转化率和甲基异丁基甲醇选择性的影响。采用XRD、TPR和BET表面积方法对Cu-Zn-Al-Mn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氢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中 Mn质量分数5%,n(Cu)/n(Zn)=1.2; 反应温度160 ℃,n(H2)/n(异丙叉丙酮)=3.5,加料速率90.0 mL/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异丙叉丙酮转化率达到99.4%,甲基异丁基甲醇选择性可达96.6%。
油品与添加剂
SBS胶乳改性乳化沥青制备技术研究
徐传杰1 ,才洪美2 ,张小英3
2010, 41(11):  71-75.  doi:
摘要 ( 19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制了一种新型改性剂--SBS胶乳,用于对乳化沥青进行改性制备改性乳化沥青。通过考察乳化剂用量对改性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乳化剂的最佳用量(w)为1%;通过考察SBS胶乳对沥青软化点、延度和针入度的影响,得出SBS胶乳改性剂的最佳用量(w)是6%;由光学显微镜分析得出,SBS颗粒和沥青颗粒的大小、密度相近,这是保证SBS在体系中均匀分散的重要因素。根据确定的乳化剂和改性剂的最佳用量,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改性沥青乳液。
一种油溶性氨基甲酸钼在加氢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李建明,仇建伟,雷爱莲,周旭光1
2010, 41(11):  76-79.  doi:
摘要 ( 18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油溶性润滑油添加剂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使用四球试验机、SRV试验机和PDSC评价了该产品在加氢基础油和自主配方API SL汽油机油复合剂调合油品氧化前后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该剂在HVIH6基础油中具有一定的抗磨性能,在成品油中具有优良的减摩性能,在成品油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降解导致减摩性能降低。
纳米微粒在板带钢冷轧用轧制液中的应用研究
王一助1 ,孙建林1 ,王冰1 ,朱广平2
2010, 41(11):  80-84.  doi:
摘要 ( 16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复配与筛选合适的基础油,选择相应表面活性剂、防锈剂、消泡剂等添加剂,并在超声波作用下添加平均粒径为20 nm、经油酸修饰的纳米Fe3O4微粒,研制出适用于板带钢冷轧所需的新型轧制液;在MRS-10A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轧制液对钢-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磨损表面形貌。利用二辊冷轧试验机进行了轧制液润滑下的板带钢冷轧试验,并与传统轧制液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纳米微粒的使用,轧制液能更好地改善钢-钢摩擦副的抗磨性能、降低摩擦系数;同时还表现出良好的板带钢冷轧润滑效果,可明显降低带钢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压力、轧机功率等轧制力能参数,并能有效改善轧制带钢板面质量。
节能
柴油加氢改质装置节能降耗技术分析
李高峰,刘 帅
2010, 41(11):  85-88.  doi:
摘要 ( 20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锦西石化公司加氢改质装置的基本概况和能耗情况。针对装置实际特点,开工以来在加热炉、机泵、回收低温热源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技术改造措施,解决了装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装置能耗
环境保护
细胞工程菌脱除油品中有机硫的实验研究
沈齐英1 ,赵锁奇2 ,李进平1
2010, 41(11):  89-92.  doi:
摘要 ( 14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原生质体跨界融合获得的脱硫细胞工程菌菌种对不同油品中有机硫化合物的脱除能力。由实验结果可知,该细胞工程菌可同时脱除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及苯硫醚等多种复杂有机硫化合物,并且该细胞工程菌可直接脱除不同石油产品中的有机硫,尤其对加氢精制后油品中残余硫的脱除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