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9-09-12
加工工艺
降低汽油中苯含量的技术选择
马爱增 张大庆 潘锦程 任坚强
2009, 40(9):  1-7.  doi:
摘要 ( 23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降低车用汽油中苯含量的问题,分析了苯的来源,指出催化重整装置重整生成油中的苯是汽油中苯的主要来源。对降低重整生成油中苯含量的技术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选择适合的重整操作方案、预分馏脱除重整原料中的苯以及苯的前驱体、从重整生成油中脱除苯是降低苯的主要途径。对预分馏馏分以及重整生成油中苯的后加工技术进行探讨,并对5种降低苯含量的技术进行对比。不同的技术方案对产物的收率影响较大,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0 Mt/a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设计及标定
刘利 曹森
2009, 40(9):  8-11.  doi:
摘要 ( 16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石化高桥分公司3.0 Mt/a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工程设计及工业标定进行了总结,简要介绍了工艺及工程技术特点,并对装置的工业运转标定结果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内汽液分配均匀,新型催化剂FH-UDS脱硫效果良好,精制柴油产品质量可以满足欧III/欧IV的指标要求,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克拉玛依重质原油焦化技术评析
甄新平 牛文俊 杨世东 齐宏伟
2009, 40(9):  12-16.  doi:
摘要 ( 14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新建的重油焦化装置几年来运行情况和操作数据,对重油焦化与蒸馏-渣油焦化组合工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重油焦化工艺能多裂解蜡油组分,投资省,柴汽比高,但焦炭、干气产率偏高;重油焦化工艺由于没有设置常压蒸馏塔,造成装置能耗高、后续加工费用高的问题。提出利用环烷酸经焦炭塔高温分解的现象、通过灵活运用渣油焦化的间接换热和增设常压蒸馏塔工艺、在焦化分馏塔系统采用普通钢材代替316L钢材的新方案。焦化装置采用增设蜡油汽提塔等改造措施后显著改善柴油与蜡油的分割,节约后续加工费用。
分子氧常压氧化制备间苯二甲酸的研究
宋华 李艳 王君 董占元
2009, 40(9):  17-21.  doi:
摘要 ( 27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在气液两相条件下研究了间二甲苯氧化制备间苯二甲酸的反应,考察了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在间二甲苯0.5 mL、乙酸钴催化剂用量0.05 g、促进剂溴化钠用量0.02 g、冰乙酸溶剂20 mL、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8 h、氧气流速100 mL/min的条件下,间二甲苯转化率达到100%,间苯二甲酸收率达到98.36%。
两套丙烷脱沥青装置工艺对比研究
汪军平 雷海军 田凌燕 王 华
2009, 40(9):  22-26.  doi:
摘要 ( 19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两套丙烷脱沥青装置生产的目的产品脱沥青油性质和收率的差异,对两套丙烷脱沥青装置的生产工艺进行对比,并对产品进行试验和性质分析。结果表明,800 kt/a丙烷脱沥青装置生产的脱沥青油产品的粘度小、收率高、粘度指数低的原因是其所含小于560 ℃馏分过多所致,是两套装置生产工艺有所差别而引起的。通过对两套丙烷脱沥青装置的抽提塔的结构及抽提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蒸馏装置减压深拔程度,以降低减压渣油中小于560℃馏分含量,提高抽提塔塔顶温度和降低溶剂比等相应解决措施。
基础研究
催化裂解多产丙烯过程中的反应化学控制
袁起民 李正 谢朝钢 龙军
2009, 40(9):  27-31.  doi:
摘要 ( 15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固定床微反实验装置上,选择正十六烷和大庆蜡油为原料,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类型研究了单、双分子反应对丙烯和干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单分子反应有利于液化气中丙烯含量的提高,但干气产率也会同时增加;而一定程度上促进双分子反应,尤其是负氢离子转移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抑制干气的生成,但程度太高时却不利于丙烯的生成。利用单、双分子反应的可控制性,采取措施合理调节反应过程中各自的比例和程度是降低现有催化裂解多产丙烯技术干气产率的有效途径。
Y型分子筛上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的动力学研究
郭湘波 付强
2009, 40(9):  32-36.  doi:
摘要 ( 20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积分反应器考察常压下Y型分子筛上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的反应动力学。根据甲醇脱水反应机理和R-E、L-H反应历程,推导出四种甲醇脱水动力学方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确定在Y型分子筛上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的六参数反应动力学方程,方程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催化剂
NaY分子筛的改性及对FCC汽油选择吸附脱硫的研究
朱赫礼 高翔 宋丽娟 孙兆林
2009, 40(9):  37-41.  doi:
摘要 ( 18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草酸对NaY分子筛进行脱铝改性制备了NH4Y分子筛,NH4Y分子筛经过焙烧制得HY分子筛,再用实验制得的NH4Y分子筛进行液相离子交换和焙烧制得Ce(Ⅳ)Y分子筛。对分子筛进行静态吸附脱硫对比实验,并利用微库仑综合分析仪对静态和动态处理过的FCC汽油样品进行硫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静态条件下,Ce(Ⅳ)Y比HY分子筛的吸附脱硫效果略好,二者吸附脱硫率分别为79.0%和77.8% 。在动态条件下,Ce(Ⅳ)Y分子筛能够脱掉HY分子筛较难脱除的二甲基噻吩类硫化物。再生后的成型Ce(Ⅳ)Y分子筛的吸附能力可达到新鲜Ce(Ⅳ)Y分子筛的95.5%。
硫化态和氧化态RS-1型加氢精制催化剂开工对比
谢洪波 胡国银
2009, 40(9):  42-46.  doi:
摘要 ( 14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硫化态、氧化态RS-1型加氢精制催化剂在镇海1.20 Mt/a连续重整装置预加氢精制单元中的开工情况。结果表明,硫化态催化剂RS-1(S)、氧化态催化剂RS-1(O)在同一套重整预加氢装置上的开工都取得了一次成功,开工后催化剂反应系统参数一致,催化剂运行活性接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硫化态催化剂开工,比氧化态催化剂开工具有投资省、污染小、开工过程简单、开工时间短、开工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
反应条件对钴钼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褚阳 李明丰 李会峰
2009, 40(9):  47-50.  doi:
摘要 ( 17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固定床加氢微反装置上,采用工业CoMo/Al2O3催化剂,以含硫和烯烃的模型化合物为原料考察反应条件对钴钼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反应空速、降低反应压力、提高氢油比、提高催化剂的硫化温度均有利于降低烯烃的加氢饱和反应活性,从而有利于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活性的提高。另外,当原料中烯烃含量提高时,烯烃与噻吩在活性中心上的竞争吸附加剧,烯烃加氢饱和性能增强,导致加氢脱硫选择性降低。
油品与添加剂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纳米铜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李建明 王会东 薛卫国 仇建伟
2009, 40(9):  51-54.  doi:
摘要 ( 18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制备了一种复合型修饰剂修饰的油溶性纳米铜添加剂,粒径为1~7 nm。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该添加剂在HVIW H150基础油及SJ 5W/30汽油机油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含0.1%纳米铜添加剂的HVIW H150基础油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可使基础油PB值提高30%以上,磨斑直径降低50%左右;在5W/30 SJ汽油机油中表现出明显的减摩性能,使油品的摩擦系数降低28%以上。这是由于纳米铜超强的延展性使其在润滑油中表现出优良的摩擦学性能。
高分子减阻剂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陈文生 李惠萍 苏张教 薄文敏
2009, 40(9):  55-59.  doi:
摘要 ( 20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本体聚合法,以TiCl4/MgCl2-Al(i-Bu)3 为催化剂对1-辛烯/1-十二烯的长链α-烯烃进行共聚,考察不同的聚合条件对减阻率的影响,来提高二元聚合物的减阻率,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聚合物环道减阻测试的结果表明,当1-辛烯在反应物中体积分数为33%左右时,减阻率高达52.3%,通过凝胶色谱、1H-NMR、IR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表征,证明用该方法可以制得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58×106 ,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41×106,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为2.73的原油用聚合物减阻剂,聚合较完全。
环境保护
活性炭吸附回收油气的研究
王同华 焦婷婷 柴春玲
2009, 40(9):  60-65.  doi:
摘要 ( 20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吸附分离油气与氮气的混合气,采用氮吸附法表征活性炭的孔结构,分析活性炭孔隙结构、油气的进口浓度和吸附床层尺寸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真空度和脱附时间对脱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气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其孔径为1~2nm孔的发达程度;虽然增大进口油气浓度可提高穿透吸附量,但是要以缩短穿透时间和较高的床层温升为代价;较大的床层尺寸可在提高穿透吸附量的同时保证较长的穿透时间和较低的床层温升;降低真空度、延长脱附时间有利于油气的脱附,但是在满足较高脱附率的同时要兼顾到操作费用的降低。
分析与评定
原油生物标志物反吹切割微流控色谱分析
周建 田松柏 龙军
2009, 40(9):  66-70.  doi:
摘要 ( 14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一种反吹切割微流控装置气质联用技术直接分析原油中的正构烷烃类、萜烷类、甾烷类生物标志物的新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原油中23个正构烷烃、20个萜烷和11个甾烷,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0.02%,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正构烷烃的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1%~6.0%。该方法能同时提供保留时间一致的质谱检测信号和火焰离子化检测信号,为原油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测定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