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2-12
加工工艺
高酸原油加氢改质技术研究
刘涛 戴立顺 牛传峰 杨清河
2009, 40(2):  1-4.  doi:
摘要 ( 22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两种典型高酸原油进行了加氢改质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压、高空速条件下,低硫高酸的蓬莱原油经加氢改质后可作为普通原油加工;在高压、低空速条件下,高硫高酸重质的胜利混合原油经加氢改质后,酸值、硫含量、残炭值以及重金属含量大幅度降低,API度提高,加氢原油的常渣可直接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本文还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加氢脱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脱酸率线性增高;随着体积空速的增大,脱酸率线性降低;反应压力降低会显著降低脱酸率。
重油加氢处理与催化裂化新型炼厂骨干组合工艺应用分析
彭明阳 赵洪涛
2009, 40(2):  5-8.  doi:
摘要 ( 25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渣油加氢处理与催化裂化组合工艺的工业运转情况,表明以RDS-RFCC组合工艺为核心的加工路线具有流程短、加工深度高、运行周期长等优点,在轻质油收率、综合商品率、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对原料的适应性差、RDS催化剂级配问题等局限性。提出了降低RDS装置空速、改造RDS分配器、优化催化剂级配及装填技术和RFCC再生器取热能力扩容改造等完善措施。
制氢转化炉排烟温度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刘艳睿
2009, 40(2):  9-12.  doi:
摘要 ( 19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石化燕山分公司50 000 m3/h(标准状态)制氢装置转化炉排烟温度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烟气走廊"的存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改造措施。"烟气走廊"造成了空气预热器热管的链性损坏,影响到烟气余热锅炉的传热效率。通过采取增加烟气折流挡板等措施改造后,消除了转化炉排放烟气过热的现象,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创效益约858.01万元,成本回收周期为122天。
焦化柴油烷基化研究
赵艳丽 曹祖宾 李丹东 侯庆贺
2009, 40(2):  13-16.  doi:
摘要 ( 21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焦化柴油210~270℃馏分油为原料,以三氯化铝与三氯甲烷的复合物为催化剂,进行焦化柴油烷基化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苯烯比对烷基苯收率和烷基化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三氯化铝复合催化剂,在催化剂质量分数为5%、反应温度60℃、苯烯摩尔比为8、反应时间6 h的条件下,烷基苯收率达到19.6%,烷基化油的质量明显优于焦化柴油。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对异戊二烯阻聚效果的评价
仝艳 钱仁渊 宋如
2009, 40(2):  17-21.  doi:
摘要 ( 3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聚合物离析法比较了亚硝酸钠(NaNO2)、对叔丁基邻苯二酚(TBC)、N-甲基吡咯烷酮(NMP)、对苯二酚(HQ)对异戊二烯(IP)的阻聚效果,发现TBC阻聚效果最好。通过封管实验重点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阻聚剂TBC的加入量对IP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95 ℃时,对IP损失率几乎没有影响,可见低温有利于对IP的阻聚;并非阻聚剂含量越高阻聚效果越好,TBC质量分数为0.15%时阻聚效果较好;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IP损失率逐渐增大。
催化剂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不同分子筛催化1-辛烯裂解反应
侯焕娣 王子军 张书红 李锐
2009, 40(2):  21-25.  doi:
摘要 ( 18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辛烯为原料,在HY、H 和HZSM-5分子筛上进行了催化裂解反应,结果表明,具有中孔结构和较多中强酸的ZSM-5分子筛具有较高的1-辛烯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1-辛烯在分子筛催化作用下除了发生裂解反应,还发生氢转移、环化等副反应。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对1-辛烯可能参与的不同类型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HZSM-5分子筛孔径较小,且不含笼状结构,对1-辛烯的环化反应、氢转移反应等具有更强的过渡态约束作用,HY和Hβ分子筛由于孔径较大且具有笼状结构,对1-辛烯参与的不同反应选择性较差,从微观角度解释了1-辛烯在HZSM-5催化作用下具有较高转化率和小分子烯烃选择性的内在原因。
FCC烟气SOx转移剂中试放大研究
王思珏 王昕 施力
2009, 40(2):  26-30.  doi:
摘要 ( 19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工业化生产为研究目标、富镁尖晶石为研究对象,使用工业级原材料,添加Ce/Fe/V等活性组元,采用压力式喷雾干燥装置,中试制备了几种符合工业应用的FCC烟气SOx转移剂,摸索出最佳喷雾干燥生产条件,即热空气进塔温度740~760 C,出塔温度345~360 C,雾化压力5.0~5.5MPa,料液温度80 C,料液固含量15%。对所得中试产品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工业装置脱硫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中试放大的FCC烟气SOx转移剂能有效地降低再生烟气中SOx含量;水热老化使助剂的脱硫活性有所降低
自组装技术制备Au/SiO2催化剂及其催化空气氧化环己烷的性能研究
谢娟 魏雨 赵新强 王延吉
2009, 40(2):  31-36.  doi:
摘要 ( 20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自组装方法制备了Au/SiO2纳米复合催化剂,并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氮吸附脱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对其进行表征。以空气氧化环己烷制备环己酮和环己醇为探针反应,在不加入任何溶剂或助催化剂的条件下考察了金含量、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及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负载量为1%的Au/SiO2催化剂经500 ℃焙烧,在最佳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下,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环己烷转化率最高可达10.1%, 环己酮和环己醇的总选择性约为92%。
Mo2C/SAPO-11催化剂上正己烷异构化反应研究
孟禹 谷峰 王海彦 常勇
2009, 40(2):  37-40.  doi:
摘要 ( 20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了SAPO-11负载碳化钼催化剂。XRD分析表明,利用正己烷作为碳源得到了对异构化具有活性的β-Mo2C。通过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装置,以正己烷为模型反应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和氢烃体积比对β-Mo2C/SAPO-11催化剂临氢异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SAPO-11负载碳化钼催化剂上的正己烷异构化的最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80℃, 压力1.5MPa,体积空速1.0h-1,氢烃体积比200:1。在适宜条件下反应物转化率为82.19%,异构物选择性和收率分别达到73.57%和60.47%。
金属改性原位晶化NaY分子筛对噻吩硫的吸附性能研究
郑淑琴 戴亚丽 钱东 阎建辉
2009, 40(2):  41-44.  doi:
摘要 ( 19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原位晶化NaY型分子筛为载体,选择铬、锰、钴三种过渡金属离子,通过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rNaY、MnNaY、CoNaY三种改性分子筛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脱硫法对这三种吸附剂的脱硫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CrNaY对含噻吩和2-甲基噻吩的模型汽油的脱硫效果最好,且对2-甲基噻吩的脱除率大于噻吩脱除率。在93℃、吸附时间为1h、剂油比为0.5的条件下,CrNaY对噻吩的脱除率为70.03%。此外,采用非水溶液回滴法对三种吸附剂的表面总酸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CrNaY的总酸度最大,而其脱硫效果也最好,表明随着吸附剂总酸度的增强,其脱硫性能也增强。
环保
WSH-1催化燃烧催化剂在炼油厂污水场废气治理中的应用
陈玉香 林建华 巫黎庶 戴文军
2009, 40(2):  45-48.  doi:
摘要 ( 21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炼油厂污水处理场催化燃烧处理装置采用WSH-1催化剂处理隔油池等废气,在废气量3 000~4 000 m3/h(标准状态)、空速18 000~24 000 h-1、反应器进口非甲烷总烃含量1 350~4 900 μL/L、总硫浓度不大于10 mg/m3、反应器进口温度250~280 ℃的条件下,非甲烷总烃平均去除率为96.9%,苯、甲苯和二甲苯基本被去除,排放气中非甲烷总烃、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指标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两年的运行结果表明,WSH-1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与国外进口催化剂相当。
控制与优化
高硫、高酸重劣质原油的优化采购及加工
龙伟灿 刘建平 李华
2009, 40(2):  49-53.  doi:
摘要 ( 18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国际原油市场高硫、高酸重质原油成本低廉的优势,应用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PIMS模型和原油混炼技术,通过做好劣质原油配套加工油种选择优化,以及加工流程、化工轻油流向、运输计划等优化,成功实现对适量高硫、高酸重质原油的采购和安全平稳加工,产品出厂质量合格,炼油企业原油采购成本显著降低。
先进控制技术在连续重整装置的应用
谢洪波 胡国银
2009, 40(2):  54-58.  doi:
摘要 ( 23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先进控制技术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1.20 Mt/a连续重整装置上的应用情况。通过对装置现状的详细分析,确定了先进控制的控制目标和策略,并设计开发了相应的控制器和软仪表。先进控制系统投用后,装置关键控制指标的波动标准偏差降低30%以上,提高了装置平稳率,实现了设备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卡边操作,达到了提高目标产品收率和装置节能降耗的目的,其中燃料气平均单耗下降4.44 m3/t(标准状态),年创经济效益约1 147万元。
油品与添加剂
燃油组分对车用汽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分析
冯洪庆 马永 李会杰 孟祥丰
2009, 40(2):  59-62.  doi:
摘要 ( 19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燃油中烷烃、烯烃、芳烃等组分对于车用汽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未燃烷烃是烷烃燃料HC排放的主要成分,烯烃燃料的HC排放主要包括丙烯、异丁烯、戊烯等,1,3-丁二烯的排放随燃油烯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苯、甲苯、乙苯等的排放随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发动机燃烧工况如空燃比、点火角度等对各种HC排放的具体组成有显著影响。因此,不仅需要加强降低燃油烯烃、芳烃含量的研究,也应该借助发动机燃烧过程的优化来降低因烯烃、芳烃含量高对排放造成的不利影响。
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研究
孙玉秋 陈波水 方建华 王九
2009, 40(2):  63-66.  doi:
摘要 ( 27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多功能低温性能测定仪和旋转粘度计考察了烯烃-醋酸乙烯酯聚合物(VAE)、聚甲基丙烯酸酯(PM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PEV)三种低温流动改进剂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特性及粘温特性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加剂前后生物柴油的低温晶态特征。结果表明,低温流动改进剂改善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效果不同,其中VAE可明显降低生物柴油的凝点和冷滤点。低温下,生物柴油表观粘度急剧增大,且形成三维网状结晶使生物柴油失去流动性,低温流动改进剂通过减缓生物柴油表观粘度增大以及阻止网状结晶形成,改善了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
一种燃油微乳液添加剂的制备及微观结构研究
邓再辉 肖国光
2009, 40(2):  67-72.  doi:
摘要 ( 20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微乳化技术制备了汽油、柴油添加剂微乳液(FAD),考察了制备因素的影响,FAD的粘度及稳定性,使用冷冻蚀刻-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FAD微乳添加剂的微观结构。同时,利用该微乳体系制备纳米氯化银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及纳米粒径分析,表明FAD是微乳液体系,将其添加至汽油或柴油中有良好的相溶性,可显著增加油品的电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