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9-12-12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工工艺
柴油轻馏分选择性催化转化反应实验研究
崔守业 许友好
2009, 40(12): 1-7. doi:
摘要
(
15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柴油轻馏分选择性裂化多产高辛烷值汽油MIP工艺进行小型实验研究。以柴油轻馏分为原料,考察在剂油质量比为6、重时空速为10 h-1、反应温度为450~620℃的条件下柴油轻馏分的选择性催化转化反应。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汽油产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汽油中芳烃质量分数占60%以上,主要为C8和C9芳烃,并且主要为多甲基侧链芳烃;温度每增加10℃汽油中苯的质量分数增加0.12个百分点。柴油轻馏分选择性催化转化理想模式为长侧链烷基芳烃主要进行烷基侧链断裂反应,尽量避免进行环化脱氢和缩合反应。柴油轻馏分选择性催化转化可以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催化材料的活性位进行控制。
延迟焦化工艺弹丸焦形成原因和对策
束长好 张成
2009, 40(12): 8-12. doi:
摘要
(
24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迟焦化工艺生产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弹丸焦,通过对渣油生焦机理和形成弹丸焦时的渣油性质进行分析,得出渣油的沥青质含量、金属(V+ Ni)含量高是产生弹丸焦的原因。采取渣油合理掺炼,控制渣油中的沥青质含量不大于9.3%、稳定因子不大于0.30、金属(V+ Ni)含量不大于244μg/g,可以避免弹丸焦产生,另外通过降低加热炉温度,提高循环比和反应压力等优化操作手段,也可以抑制弹丸焦的生成。
酯化方法降低高酸原油酸值技术的实验研究
梁金强 王家哲 王延臻 时米东
2009, 40(12): 13-16. doi:
摘要
(
17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固定床反应器上高酸原油酯化脱酸技术,考察了催化剂、温度、空速、醇油比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活性组分含量可提高催化剂的脱酸效果;对同种催化剂,升高温度,适当降低空速,升高醇油比,可有效提高酯化脱酸的效果。以中海绥中36-1高酸原油为原料油,采用1号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320℃、体积空速为1h-1、醇油质量比为4%时,可使原油的酸值由2.73mgKOH/g降低到0.352mgKOH/g以下,脱酸率达到了87%以上。
高蜡原油微波破乳乙酸钠-聚乙二醇添加剂的研究
祁强
2009, 40(12): 17-20. doi:
摘要
(
1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乙酸钠和聚乙二醇2000复配添加剂对大庆高蜡原油破乳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H9402微波反应系统,含水率为50%的大庆石蜡基高蜡原油乳状液在辐射功率为225 W、系统压力为0.7 MPa、恒压时间为7 min、剂油质量比为0.05、乙酸钠和聚乙二醇2000质量比为3:7时,脱水率达到96.39%,盐回收率达93.98%。与单一使用乙酸钠相比,不仅破乳效率高,而且乙酸钠用量降低,乙酸钠回收率提高,解决了乙酸钠残留的问题。
加拿大油砂溶剂提取分离的实验研究
陈德军 赵锁奇 许志明 马东强
2009, 40(12): 22-25. doi:
摘要
(
18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半连续溶剂抽提法对加拿大油砂进行了提取分离试验,应用溶解度参数理论以及实验筛选出最佳抽提溶剂为重整汽油。综合考察了提取温度、溶剂流量、提取时间以及提取压力等工艺操作条件对油砂沥青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80 ℃、溶剂流量60 mL/min、提取时间60 min、提取压力1.0 MPa的条件下,油砂沥青提取率达到92.74%。
催化剂
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的研究
赵悦 殷长龙 陈世安 崔德强
2009, 40(12): 26-29. doi:
摘要
(
18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了多孔金属固溶体,以此固溶体为前驱体制备了非负载型Ni-Mo-W加氢催化剂,采用XRD、TEM方法对硫化态非负载型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大庆低硫FCC柴油、中东高硫柴油为原料对非负载型催化剂进行深度加氢脱硫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非负载型硫化态Ni-Mo-W催化剂中活性相形态主要为Ni3S2和MoS2/WS2,其中MoS2/WS2堆叠层数为3~8,远高于普通负载型催化剂。该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对国内外低硫和高硫柴油加氢脱硫反应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助剂LBO-A加入量对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
梁咏梅 贾永霞 高金森
2009, 40(12): 30-33. doi:
摘要
(
16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上,以大庆常压渣油为原料,采用华北石化公司第Ⅱ套催化裂化装置的平衡剂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480~490 ℃、剂油质量比为6、空速为20 h-1的条件下,考察加入助剂LBO-A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助剂LBO-A加入量的增加,重油裂化能力降低,汽油收率和液体收率减少,但汽油中芳烃含量增加;当助剂LBO-A加入量为10%时,催化裂化产品分布较合理,汽油中烯烃质量分数降低到20%以下,汽油中芳烃含量增加4.2个百分点。
MIP-CGP技术专用催化剂CGP-C的工业应用
李乃义
2009, 40(12): 34-38. doi:
摘要
(
16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P-CGP技术及专用催化剂CGP-C在中原油田石化总厂重油催化裂化(RFCC)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和技术改造前相比,在原料油性质相近的情况下,稳定汽油中烯烃体积分数下降,可以达到20.5%,丙烯产率明显增加,可以达到8.53%,总液体收率(液化气+汽油+柴油)达到85.57%,稳定汽油RON达到91.9,MON达到82。CGP-C催化剂具有很好的产品选择性和抗金属污染性能。
分析与评定
原油盐含量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应用
杨德凤 何沛
2009, 40(12): 39-42. doi:
摘要
(
22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三种原油盐含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讨论,认为ASTM D6470和SY/T0536两种抽提/滴定法中ASTM D6470方法的测定结果更具权威性。抽提/滴定法和ASTM D3230电导法两类方法的盐含量定义不同、应用侧重点亦应有所不同,当重点关注原油储运或加工过程中的腐蚀问题时,应选用抽提/滴定法;当重点关注总盐含量对加工过程及产品质量的影响时,可选用稀释/电导法。样品的代表性对于原油盐含量测定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础研究
不同性质油品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于双林 张龙力 山红红 杨朝合
2009, 40(12): 43-46. doi:
摘要
(
15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向绥中36-1常压渣油中分别加入催化裂化油浆和减四线抽出油,研究了其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两种油品后,体系的稳定性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油品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加入减四线抽出油后体系的稳定性比加入催化裂化油浆时高。从SARA组成、极性两方面考察了不同性质油品对混合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ARA组分的变化对混合体系的胶体稳定性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组分极性上的差距是造成混合体系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油品与添加剂
柴油对乙烯-醋酸乙烯酯降凝剂感受性的研究
姚丽群 牛豫 赵刚
2009, 40(12): 47-51. doi:
摘要
(
20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色-质联用方法对经纯化处理的4种国内外柴油降凝剂进行分析,确定了它们纯化后所得聚合物均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对柴油组分及其调合柴油进行降凝剂感受性试验,结果表明,乙烯-醋酸乙烯酯降凝剂对柴油具有较好的降凝效果,对加氢柴油及其调合柴油具有较好的降低冷滤点效果,当加剂量为500 ?g/g时,加入降凝剂B能使加氢柴油的冷滤点降低12 ℃,加入降凝剂C可使-20号调合柴油的冷滤点降低20 ℃。分析柴油的正构烷烃含量及其碳数分布,结果表明,正构烷烃含量低且具有较高含量低碳数正构烷烃柴油的低温性质较好;正构烷烃含量低、碳数分布宽、含有少量高碳数正构烷烃的柴油的加剂感受性较好。
黄原酸乙酰苯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
刘艳丽 赵鸿斌 刘仁德
2009, 40(12): 52-56. doi:
摘要
(
19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乙基黄原酸钠与氯代乙酰苯胺衍生物进行反应,合成3种乙基黄原酸乙酰苯胺衍生物新型无灰无磷润滑油添加剂,这3种添加剂均能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在液体石蜡中溶解性能良好。采用1H NMR,13C NMR,IR,UV,MS和元素分析法确证其结构。采用热重分析评价其热稳定性,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初始分解温度均高于260℃,能满足一般工况条件的要求。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在液体石蜡中的极压性能和抗磨性能,结果表明,这3种添加剂添加到液体石蜡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抗磨性能,其中添加乙基黄原酸-N-对氯乙酰苯胺时极压性能最好,而抗磨性能较差;添加乙基黄原酸-N-对甲氧基乙酰苯胺时极压和抗磨性能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