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3-12
加工工艺
洛阳分公司连续重整装置改造工艺及催化剂方案研究
马爱增 师峰 李彬 徐又春
2008, 39(3):  1-5.  doi:
摘要 ( 18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洛阳分公司连续重整装置生产方案的改变,在充分考虑现有装置的瓶颈、以及新的生产方案的要求,对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增加第三反应器,使用自有技术新建催化剂再生器的改造方案。通过对首批PS-VI催化剂的性能进行分析,提出了增加18t新催化剂的方案。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装置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改造设计指标。
UFR/VRDS工艺整体优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孙振光 王瑞旭
2008, 39(3):  6-10.  doi:
摘要 ( 24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使渣油加氢装置上流式反应器与固定床反应器所用催化剂达到同步换剂并实现一年半的操作周期,对催化剂系统A、B两个系列分别进行了优化。工业装置运转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上流式反应器与固定床反应器所用催化剂整体达到1.5年的操作周期,加氢渣油质量可以满足催化裂化原料要求。
氧化活性炭在模型汽油中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何小超 郑经堂 于维钊
2008, 39(3):  11-16.  doi:
摘要 ( 2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臭氧对椰壳活性炭进行氧化处理,考察了反应介质、氧化时间、臭氧化气体流量对活性炭在模型汽油中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介质为2 mol/L NaOH、氧化时间为1.5h、臭氧化气体为0.2m3/h的最佳处理条件下,活性炭的静态平衡吸附硫容由8.47 mg-s/g-A提高到21.5 mg-s/g-A,穿透硫容由2.03 mg-s/g-A到14.21 mg-s/g-A。油品中竞争物质对活性炭吸附噻吩性能的影响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芳烃>烯烃>烷烃。饱和活性炭采用乙醇、丙酮和石油醚进行洗脱再生,其中乙醇再生的效果最好,经多次使用后吸附性能没有明显下降。
FCC汽油临氢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王凌云 王兰芝 侯凯湖
2008, 39(3):  17-21.  doi:
摘要 ( 2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固定床吸附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对比了三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考察了吸附温度、空速、氢气流量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吸附脱硫工艺条件为:吸附温度320 ℃,空速2.0 h-1,氢气流量60~140 mL/min。在此条件下,吸附剂的硫容量为4.02 mg/g。
液化石油气脱硫醇技术进展
柯明 许赛威 刘成翠 宋昭峥
2008, 39(3):  22-27.  doi:
摘要 ( 29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液化石油气(LPG)脱硫醇存在废碱渣排放量大、总硫含量超标及铜片腐蚀不合格等问题,论述了Merox抽提-氧化脱臭、无碱催化氧化脱臭、吸附法脱臭、络合法脱臭及催化氧化-吸附法脱臭等LPG脱硫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催化剂
Pt/ZrO2- Al2O3 催化剂芳构化反应性能研究
方大伟 马爱增 潘锦程
2008, 39(3):  28-33.  doi:
摘要 ( 2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微型反应装置上考察以ZrO2和γ-Al2O3为载体负载Pt的单金属催化剂和多金属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选择性、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以ZrO2和γ-Al2O3为载体负载Pt的单金属催化剂ZAP具有非常好的正庚烷转化活性和甲苯选择性,而裂化性能较弱,反应初期正庚烷转化率为87.5%,甲苯收率达到33.0%,C3+C4收率在10.5%左右,但积炭速率较快,催化剂的稳定性略差;ZrO2和γ-Al2O3复合载体和单纯γ-Al2O3载体的酸性相当,在Pt/ZrO2-γ-Al2O3体系中引入La,抑制了催化剂的脱氢环化活性和加氢裂化性能,随着催化剂中La含量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Sn的引入增强了催化剂的酸性,在高温高压下反应,含0.1%Sn的催化剂的裂化活性提高,而较高含量的Sn(0.3%)的加入明显降低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WOX催化剂上正辛烷的临氢异构化反应研究
汪颖军 孙丽丽 李长海
2008, 39(3):  34-37.  doi:
摘要 ( 2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正辛烷为反应物,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还原条件和反应条件对WOx催化剂上正辛烷加氢异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XRD和BET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在WOx催化剂上,当还原温度为550℃、反应温度为300℃时,正辛烷异构化反应的转化率达到55.1%,同时异构化选择性达到83.64%。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相为WO2和W3O,催化剂具有介孔结构。
油品与添加剂
T581 多功能金属减活剂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
伏喜胜 华秀菱 张龙华
2008, 39(3):  38-41.  doi:
摘要 ( 22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苯三唑型T581多功能金属减活剂在润滑油中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T581不仅能明显抑制润滑油中活性硫对金属的腐蚀,而且具有优良的极压抗磨性能、防锈性能及热氧化安定性能,在润滑油中使用既可替代市售的T551、T561等金属减活剂,又可以降低润滑油中极压抗磨剂、防锈剂及抗氧剂的使用量。使用T581复合其它添加剂研制的中、重负荷工业齿轮油达到GB5903-95要求。
改性大豆油配方的氧化安定性研究
朱焕勤 张永国 费逸伟 胡役芹
2008, 39(3):  42-45.  doi:
摘要 ( 26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碱炼大豆油和三种基因改性大豆油作为基础油,采用加压差示扫描量热(PDSC)和旋转氧弹(RBOT)试验考察了四种改性大豆油中的起始氧化温度、不同添加剂配方对改性大豆基础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以及基础油和降凝剂对改性大豆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大豆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其氧化安定性越差;抗氧剂二戊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和抗磨剂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在改性大豆油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协同性能,尤其在基因改性大豆油中,聚-α-烯烃和添加剂的复配使其起始氧化温度和氧化诱导时间均超过了相同配方的聚-α-烯烃油样。倾点试验结果表明,聚-α-烯烃和降凝剂的加入还可以明显提高改性大豆油的低温流动性能。
低熔点蜡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研究
张建雨 胡景娜 刘丽娇 唐芳珍
2008, 39(3):  46-50.  doi:
摘要 ( 23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尿素、甲醛、低熔点蜡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相变材料。采用SEM,DSC,FT-IR测试仪器分别测定微胶囊表面形态、热性能、化学成分;采用激光粒径分布仪测定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讨论了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尿素-甲醛预聚体与低熔点蜡质量比为2:1时,采用Span60和Tween60质量比为6∶4的复合乳化剂,在乳化搅拌速度13000r/min下乳化8min,缓慢分批加入NH4Cl催化剂,控制终点pH值为1.5~2.0,在60℃下反应4h,升温到90℃并恒温1h可以得到平均粒径20μm左右、粒径分布在10~30μm的球形微胶囊。DSC显示微胶囊熔点为35.14℃,潜热为104.19J/g。
节能减排
液化气脱硫醇工艺完善及节能减排要素分析
周建华 王新军
2008, 39(3):  51-57.  doi:
摘要 ( 24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液化气脱硫醇目前基本上采用Merox碱洗抽提和碱液空气氧化再生循环利用工艺。随着高含硫原油加工比例的上升以及液化气产量和综合利用率提高,液化气脱硫醇碱渣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环保压力很大且增加操作成本。根据各炼厂同类装置运行情况调查,分析了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要素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即通过对脱硫醇工艺的整体优化并对碱液再生单元进行技术创新,控制原料液化气胺液夹带量以避免对碱液的污染,采用纤维膜脱硫醇工艺提高脱硫醇过程的传质效率和分离效率,控制再生碱液中二硫化物浓度以延长剂碱使用周期,有可能将碱渣排放率降低75%以上。
水处理
高浓度电脱盐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秦冰 桑军强 李本高 高峰
2008, 39(3):  58-62.  doi:
摘要 ( 22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采用静态生物试验评价了高浓度高钙电脱盐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能,动态生物反应考察了连续生物处理装置对这种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消化对该废水COD具有较高的去除率;选取适当的生物反应器运行方式,可缓解钙铁在反应器中沉积;选取适合的絮凝剂对一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进行絮凝沉淀处理,可使出水钙铁含量满足二级生化处理的进水要求。
膦酰基羧酸的合成及阻垢性能研究
周林涛 颜家保 高小青
2008, 39(3):  63-66.  doi:
摘要 ( 20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亚磷酸(H3PO3),丙烯酸(AA)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水为溶剂,过硫酸钠为引发剂,合成了膦酰基羧酸。通过正交实验对膦酰基羧酸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通过碳酸钙沉积法和磷酸钙沉积法对合成的膦酰基羧酸的阻垢性能进行评价。筛选出的膦酰基羧酸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是:AA与AMPS的质量比为1:1,H3PO3占AA和AMPS总质量的15%,Na2S2O8占AA和AMPS总质量的20%,最佳反应温度为100℃,最佳反应时间是5h。最佳工艺合成的阻垢分散剂膦酰基羧酸在投加量为15mg/L的条件下,对磷酸钙的阻垢率为100%,对碳酸钙的阻垢率为91.65%。
环境保护
脱硫真核微生物烟曲霉的分离及脱硫性能研究
沈齐英 赵锁奇 高洁
2008, 39(3):  67-70.  doi:
摘要 ( 19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驯化、筛选、分离得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真核微生物烟曲霉ZJ-1(Aspergillus fumigatus Fresen. ZJ-1)。该烟曲霉ZJ-1在pH值为7、NaCl浓度为5 g/L、温度为30℃的条件下,生长状况较好,可耐受3~11范围的pH值变化和NaCl 25g/L形成的渗透压,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该烟曲霉可以直接脱除油品中的有机硫,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