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7-09-12
基础研究
FCC 汽油烯烃双分子裂化反应及其与双分子氢转移反应之比的研究
许友好 崔守业 汪燮卿
2007, 38(9):  1-5.  doi:
摘要 ( 22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在不同类型的催化剂上进行了催化转化试验,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氢转移反应在烯烃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汽油烯烃在不同类型的催化剂上发生裂化反应强弱及其与氢转移反应之比大小是不同的;再生催化剂有利于裂化反应,有利于提高裂化反应与氢转移反应之比;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高的重时空速有利于裂化反应,有利于提高裂化反应与氢转移反应之比。

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渣油临氢热反应行为的研究

邓文安 文萍 刘东 阙国和
2007, 38(9):  6-12.  doi:
摘要 ( 17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微型高压釜,对克炼常渣、辽河稠油减渣以及新疆轮古稠油常渣在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的临氢热反应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反应苛刻度下,甲苯不溶物的产率变化趋势比较平缓,而较高的反应苛刻度下,甲苯不溶物产率则迅速增加。在相同的反应苛刻度下,这三种渣油裂化产物产率的大小顺序为克炼常渣>辽河减渣>轮古常渣,而缩合产物产率的大小顺序为轮古常渣>辽河减渣>克炼常渣。集总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克炼常渣一级反应活化能最低,而二级反应的活化能最高;而轮古常渣一级反应活化能最高,而二级反应活化能最低,辽河减渣介于二者之间。

几种催化剂对甲醇转化制低碳烯烃催化反应的影响
李森 江洪波 翁惠新
2007, 38(9):  13-17.  doi:
摘要 ( 20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利用脉冲微型反应器-色谱装置,考察了甲醇在四种FCC工业平衡剂,LOSA-1助剂及SAPO-34上的转化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GOR-Ⅱ上纯甲醇的烃和低碳烯烃收率为19.91%和11.41%,在SAPO-34上为21.90%和16.52%,在LOSA-1助剂上为26.73%和12.01%,当GOR-Ⅱ中的LOSA-1比例为5.00%时,烃和低碳烯烃收率有最大值为27.52%和15.72%;在GOR-Ⅱ上40%甲醇水溶液的烃和低碳烯烃收率为9.09%和6.20%,在SAPO-34上为24.71%和20.08%;而甲醇在CHZ-4、DACS-GQ1及RAG-10上的烃和低碳烯烃收率均较低,RAG-10用量提高后烃和低碳烯烃收率可达到11.12%和6.04%。由实验结果可知:四种FCC工业平衡剂中,甲醇在GOR-Ⅱ上的烃和低碳烯烃收率较好,在GOR-Ⅱ中添加LOSA-1后烃和低碳烯烃收率有所提高,这为研究甲醇在FCC催化剂上制低碳烯烃的反应规律提供了初步的参考。
基于常规物性的减压蜡油烃类组成预测研究
刘四斌;田松柏;刘颖荣;王京
2007, 38(9):  18-22.  doi:
摘要 ( 18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利用蜡油的密度、折光、分子量、硫含量以及氢含量等5个常规物性预测其13个烃类组成,考察了这些物性的交互作用对烃类组成预测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的得到了较为满意的预测模型。
加工工艺
RAX-2000A型对二甲苯吸附剂的工业应用
王辉国 郁灼 王德华 马剑锋
2007, 38(9):  23-27.  doi:
摘要 ( 20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RAX-2000A型对二甲苯吸附剂在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Parex装置上首次工业应用,装置运行半年进行了标定考核,在装置设计负荷的102.9%和111.4%原料流量下,分别取得了PX产品平均纯度99.77%、99.81%,平均理论收率99.05%、98.56%的运行结果,远远超过了技术合同预期值,工业试验取得成功。RAX-2000A开工至今两年有余,运行平稳,表现出良好的原料适应性和较低的床层压降,有望实现长周期运转。
OCT-M FCC 汽油深度加氢脱硫技术的研究及工业应用
周庆水 郝振岐 王艳涛 赵乐平
2007, 38(9):  28-31.  doi:
摘要 ( 2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研究了MIP汽油与常规FCC汽油的特点,考察了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开发的OCT-M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由MIP汽油与FCC汽油生产硫含量≯50µg/g汽油的情况下的辛烷值损失。工业应用结果表明,OCT-M技术将MIP汽油硫含量由417~442µg/g降低到24~53µg/g,RON损失0.7~1.8个单位。因此,OCT-M技术可为我国炼厂生产硫含量≯50µg/g的清洁汽油提供经济、灵活的技术方案。
克劳斯法硫磺回收工艺技术进展
陈赓良
2007, 38(9):  32-37.  doi:
摘要 ( 17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分析我国建于炼厂的克劳斯法硫磺回收装置的工艺技术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使用氧基硫磺回收工艺、Selectox选择性催化氧化工艺、液相氧化-还原法脱(制)硫工艺、亚露点硫磺回收工艺和超级克劳斯法工艺等5种新工艺,对经济合理地进行装置扩容改造,或提高装置的总硫回收率及降低能耗具有参考价值。
催化剂
溶剂对溶胶-凝胶法制备LaMnFe2Al9O19催化剂的影响
任晓光 郑建东 宋永吉 沈国良
2007, 38(9):  38-41.  doi:
摘要 ( 17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六铝酸盐催化剂LaMnFe2Al9O19,通过BET、XPS、XRD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在制备过程中不同的醇做溶剂对催化剂结构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醇做溶剂所制备的催化剂LaMnFe2Al9O19 在1200℃焙烧后都可以形成完整的六铝酸盐晶型,且具有较高高温稳定性。同时对于催化剂的的催化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用异丙醇做溶剂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并保持了较大的比表面积。
固体超强酸SO42-/TiO2-SnO2的制备与表征
郭海福 朱正峰 闫鹏 吴燕妮
2007, 38(9):  42-46.  doi:
摘要 ( 16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O42-/TiO2-SnO2固体超强酸,以乙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固体超强酸催化性能的影响,并用IR、XRD、TG-DTA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SO42-/TiO2-SnO2较好的制备条件是:钛锡摩尔比为3∶1,H2SO4浸渍液浓度为2.0 mol/L,焙烧温度为500 ℃,焙烧时间为3 h。
邻苯基水杨醛亚胺钛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田帅 李三喜 梁兵 姜明才
2007, 38(9):  47-51.  doi:
摘要 ( 19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新型二双齿邻苯基水杨醛亚胺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其SiO2、MgCl2载体催化剂的制备。红外光谱表征表明该配合物是邻苯基水杨醛亚胺Schiff碱配体和钛的加合物。乙烯聚合结果表明:配体结构、配合物浓度、Al/Ti比对邻苯基水杨醛亚胺钛配合物乙烯聚合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有较大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配合物乙烯聚合活性和聚合物粘均分子量分别达到0.72×106gPE/molCath、5.27×105。以烷基铝氧烷作为作为助催化剂,配合物乙烯聚合性能要优于普通烷基铝;以甲苯为反应介质时配合物具有较高的乙烯聚合活性。配合物负载后催化活性、聚合物分子量得到提高,聚合物熔点和形态得到明显改善。
油品与添加剂
多聚磷酸与SBR复配改性国产90号沥青的研究
王云普 张峰
2007, 38(9):  52-56.  doi:
摘要 ( 20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多聚磷酸复配SBR改性沥青的复配条件及工艺。考察了交联剂,增塑剂,制备工艺对沥青高低温性能,粘韧性,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剂能够提高沥青的抗老化性,但对粘韧性和韧性产生负影响。交联剂能够提高沥青的粘韧性,韧性,但会降低沥青的低温延度,在丁苯橡胶用量较大时,适当的制作工艺能显著改善沥青老化后的低温延度。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十六烷值改进剂4,4-二硝基戊酸甲酯
谢国华 战风涛 朱丽萍 吕志凤
2007, 38(9):  57-61.  doi:
摘要 ( 21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二硝基乙烷钾和丙烯酸甲酯在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4,4-二硝基戊酸甲酯,产物可用作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研究了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及反应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和质谱对产物进行了鉴定。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以0.25%~0.5%(相对二硝基乙烷钾的摩尔数)的四丁基氯化铵作催化剂,m(二硝基乙烷钾):m(丙烯酸甲酯)=1:3,m(二硝基乙烷钾): m(水)=1:20,反应温度25~45℃,反应时间0.5小时,产物收率可达80.0%,纯度达到99.9%
聚异丁烯胺作为清净剂的性能及应用
黄卿 高鹏 张心玲 谢建海
2007, 38(9):  62-64.  doi:
摘要 ( 23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聚异丁烯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了聚异丁烯胺,试验结果表明:聚异丁烯胺具有优异的清净性能,使用该聚异丁烯胺作为主剂调制的汽油清净剂,满足国标GB 19592-2004车用汽油清净剂要求。
设备
应用微型旋流器脱除催化裂化油浆残留固体的初步研究
张士瑞 薛敦松
2007, 38(9):  65-68.  doi:
摘要 ( 18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应用微型旋流器脱除催化裂化油浆残留固体的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证明,应用公称直径10毫米的微型固液旋流分离器脱除催化裂化油浆中残留催化剂固体颗粒,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分离效果甚至超过现有其它分离方法的技术水平,满足绝大多数下游利用过程对催化裂化油浆固体含量的规格要求。对此深入进行工业试验,考察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加以推广应用将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