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7-10-12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和谐发展 努力创建能源资源节约型炼油企业
孙丽丽
2007, 38(10): 1-6. doi:
摘要
(
20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2005年我国炼油业的运行环境和石化业的区域化、集中度、大型化和基地化进程,分析了当前炼油业仍然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并探讨了广泛采用先进工艺与工程技术,实施炼油结构调整,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集群化和大型化,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原油加工深度,优化资源利用,节水减排,降低能耗物耗等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炼油企业的关键。
加工工艺
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MIP工艺研究
许友好 龚剑洪 张久顺 龙军
2007, 38(10): 7-11. doi:
摘要
(
20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MLC-500催化剂,大庆VGO在小型试验装置上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的转化率下,采用提高反应温度的方法来提高转化率较适宜,在较高的转化率下,采用增加剂油比的方法来提高转化率较适宜。中型试验结果验证了小型试验结果,当再生催化剂温度由7200C降低到6100C,剂油比由5增加到5.5时,在相同转化率下,干气下降幅度达16.20%,焦炭下降幅度达16.81%,开发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MIP工艺技术关键在于如何降低再生催化剂的温度以及控制合理的再生催化剂的温度和剂油比。
环丁砜抽提蒸馏工艺在海南炼化苯抽提装置的应用
陈寻成 唐文成
2007, 38(10): 12-15. doi:
摘要
(
22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环丁砜抽提蒸馏工艺(SED)在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210kt/a苯抽提装置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先进,技术指标达到同类装置先进水平。苯产品纯度99.99%,结晶点为5.43℃,苯产品回收率为99.67w%。能耗、物耗低,蒸汽耗量为0.538t/t进料,环丁砜耗量小于2g/t进料。此外,还分析了装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反应蒸馏用于植物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刘晓欣 胡见波 杜泽学
2007, 38(10): 16-20. doi:
摘要
(
21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反应蒸馏装置中对植物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合成生物柴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工艺具有反应速度快、平衡转化率和选择性高、甘油沉降速度快等特点。与流行的两级甚至三级酯交换反应技术相比,本工艺仅通过一段酯交换反应就能达到相同的反应效果。
甲醇钙催化菜籽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刘学军 朴香兰 王玉军 朱慎林
2007, 38(10): 21-24. doi:
摘要
(
2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甲醇钙固体碱催化剂催化菜籽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实验分析了甲醇钙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平均孔径、热稳定性和表面碱性,然后分析了甲醇钙固体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再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醇油体积比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钙热稳定性好,碱性强;当催化剂用量为菜籽油质量的2.0%,反应温度为60℃,醇油体积比为1:1时,反应2小时后生物柴油产率达到了96.8%。
轮古稠油与煤焦油混合原料悬浮床加氢裂化研究
李庶峰 邓文安 文萍 阙国和
2007, 38(10): 25-28. doi:
摘要
(
21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压釜对轮古稠油和某煤焦油的混合油进行各种类型的反应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浓度、稠油与煤焦油配比、供氢剂和蜡油循环对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气和分散性催化剂存在下的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较之热裂化及临氢裂化反应有效地抑制了生焦及气体产率,增加了中间馏分油收率。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温度430℃、时间60 min、压力7.0 MPa;催化剂含量150 μg/g;稠油与煤焦油配比3:1。从生焦指数来看,镍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优于铁催化剂。添加供氢剂以及蜡油循环均可抑制进料的裂化反应和生焦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反应转化率。
催化剂
新一代增产丙烯DCC工艺催化剂DMMC-1的工业应用
黄晓华
2007, 38(10): 29-32. doi:
摘要
(
20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最新研制的增产丙烯催化剂DMMC-1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DCC装置上成功地进行了工业应用。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料油性质及装置操作条件相近的条件下,与原来使用的催化剂MMC-2相比,丙烯产率增加2.43个百分点,焦炭产率减少0.56个百分点,汽油荧光法烯烃含量降低4.8个体积百分点。
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的重油裂化催化剂DOS的工业应用试验
侯典国 朱玉霞 黄磊 童三和
2007, 38(10): 33-36. doi:
摘要
(
2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九江分公司一套催化装置上进行了降低催化汽油硫含量和烯烃含量的催化裂化催化剂DOS的工业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和GRV-C催化剂相比,液态烃、汽油和总液收产率有所增加,干气、焦炭的产率有所下降,反映出DOS催化剂具有裂化能力强、焦炭选择性好的特点。汽油烯烃含量降低7.8个体积百分点,汽油硫含量/原料油硫含量下降20.3ω%,说明DOS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降低汽油硫含量和烯烃含量的能力。
稀土固体超强酸SO42-/SnO2-CeO2的制备与表征
郭海福 朱正峰 闫鹏 吴燕妮
2007, 38(10): 37-41. doi:
摘要
(
22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新型稀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42-/SnO2-CeO2,以乙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稀土含量、促进剂浓度和焙烧温度对SO42-/SnO2-CeO2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TG-DTA、氮气吸附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CeO2摩尔分数为3.0 %、促进剂H2SO4浓度为2.0 mol/L、焙烧温度为600 ℃的条件下制备的SO42-/SnO2-CeO2催化剂的活性最好;与单组分SO42-/SnO2固体超强酸相比,稀土固体超强酸SO42-/SnO2-CeO2晶化程度延迟,表面吸附的有机物少,催化剂的稳定性提高。
设备及防腐
高性能自适应浮阀塔板在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应用
亓荣彬 钱建兵 朱慎林
2007, 38(10): 42-45. doi:
摘要
(
2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对固阀和浮阀相集成的高性能自适应浮阀(HAVTH)塔板在催化裂化装置吸收塔、解吸塔中的工业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装置改造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具有较大的操作弹性,提高了处理能力,为该塔板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工程基础。
控制加氢裂化高压空冷器垢下腐蚀的方法探索
任晓光 卢志刚 宣征南 王占新
2007, 38(10): 46-49. doi:
摘要
(
19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拟加氢裂化反应流出物空冷器腐蚀系统,结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现场装置的实际情况,对注水规律及缓蚀阻垢剂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硫化钠与苯并三唑复配后其缓蚀效果较明显;在加氢裂化高压空冷器腐蚀防护措施中,合理的注水及选择合适的抗腐蚀材料是解决腐蚀问题的关键, 但当原料中硫或氮含量过高时,必须考虑加入缓蚀阻垢剂。
油品与添加剂
石油基浸渍剂沥青的制备综述
陈文燕 罗来龙
2007, 38(10): 50-54. doi:
摘要
(
26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国内外浸渍剂沥青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主要介绍了以石油沥青为原料制备浸渍剂沥青的技术。根据产品质量要求,需要对原料作相应的改性,介绍了对原料进行改性的工艺,认为石油沥青经过改性后制备浸渍剂沥青符合环保和经济性要求。
含硼苯并噻唑啉硫酮衍生物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周茂林 李芬芳 曾小军 范成凯
2007, 38(10): 55-58. doi:
摘要
(
20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了一种含硼苯并噻唑啉硫酮衍生物2-硫代-N-甲氧基苯并噻唑啉酮-N,N-二乙氧基胺硼酸酯(BTLB)。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BTLB添加剂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BTLB在较低添加量(1.0%~1.5%)条件下,能大幅度提高基础油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钢球表面磨斑形貌结果显示,经含添加剂体系润滑过的钢球磨斑表面平整、光滑,犁沟浅,进一步说明BTLB具有较好的抗磨性能。
控制与优化
FDFCC工艺中汽油提升管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吴飞跃 翁惠新 罗世贤
2007, 38(10): 59-63. doi:
摘要
(
23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1号催化裂化装置实测数据,采用集总理论研究FDFCC工艺汽油提升管内的催化反应行为。根据集总原则,将汽油提升管内反应系统的原料和产品按馏程及烃族组成划分为九个集总组分,通过合理简化反应网络,建立九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求取25组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对不同性质原料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产品分布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预测汽油产品组成及液化气中高附加值的丙烯产率。对FDFCC模型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和FDFCC工艺的汽油降烯烃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保
一株节杆菌脱硫特性的初步研究
田志国 郭希红 李尔炀 田静
2007, 38(10): 64-68. doi:
摘要
(
23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油污染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出一株能将二苯并噻吩(DBT)代谢为2-羟基联苯(2-HBP)的脱硫菌株T1,初步鉴定其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sp)。在0.5mmol/L DBT浓度下,菌株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相对于硫酸钠、二甲基亚砜为唯一硫源,T1菌株更容易利用DBT;在硫酸钠初始浓度大于0.5mmol/L时几乎无2-HBP生成;在2-HBP初始浓度大于0.5mmol/L时对T1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