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12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工工艺
不同类型渣油原料的加氢反应特性的差异
邵志才 贾燕子 戴立顺 聂红
2017, 48(1): 1-5.
摘要
(
37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相同催化剂级配方式,在相同工艺条件下进行加氢试验,考察了两类典型固定床渣油加氢原料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渣油加氢过程中较易发生加氢脱硫反应,而相对较难发生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不同类型渣油原料的加氢反应特性不同,与硫含量较高、氮含量较低的原料相比,硫含量较低、氮含量较高的原料较难发生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两种典型原料的反应特性差异主要与其杂原子含量、组分组成和分子结构有关。通过对加工两类典型渣油原料的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的工业运转情况的比较分析,也表明硫含量较低、氮含量较高的原料较难发生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
塔河油破乳困难原因分析与对策
王振宇 张金河 姜辉 吴振华 沈明欢 于丽 李本高
2017, 48(1): 6-10.
摘要
(
35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河原油电脱盐过程中破乳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对2008—2014年塔河原油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河原油性质呈现逐年劣质化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沥青质含量上升、胶质与沥青质的质量比降低、机械杂质含量增加,这些变化是导致其破乳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研究,将烷基酚醛聚醚A助剂与聚丙烯酸聚醚主剂复配,得到油溶性破乳剂RP-04;将05-M主剂与对含铁颗粒具有润湿作用的R30助剂复配,得到水溶性破乳剂RP-05。在加工塔河原油的某炼油厂3.5 Mt/a电脱盐装置上的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RP-04和RP-05联合使用时具有较好的破乳效果,在试验稳定期,可以将脱后原油的盐含量从试验前的10.5 mgNaCl/L降低到5~6 mgNaCl/L,能够实现在高注水和高混合强度条件下的正常破乳,而没有导致电流的突然升高。
生产国V排放标准汽油的RSDS-III技术的工业应用
刘飞 王新建
2017, 48(1): 11-13.
摘要
(
34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青岛石化600 kt/a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第三代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RSDS-Ⅲ)技术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RSDS-Ⅲ技术可以加工硫质量分数为300~900 μg/g的催化裂化汽油原料,生产国V排放标准汽油,产品汽油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0 μg/g。 与RSDS-II技术相比,RSDS-Ⅲ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脱硫性能,可以实现国Ⅴ排放标准汽油的长周期生产。
LTAG技术对蜡油加氢装置的影响及分析
吕海宁 许楠 王辉 李明
2017, 48(1): 14-18.
摘要
(
35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LTAG技术,在蜡油加氢装置和Ⅰ套催化裂化装置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蜡油加氢装置分馏运行模式,使加氢柴油抽出量在25 t/h左右,比设计值4.4 t/h提高约21.6 t/h,石脑油终馏点控制在155~175 ℃,能耗也控制在250 MJ/t左右;催化裂化汽油收率上升了5.86百分点,柴油收率下降了4.92百分点;柴汽比降至0.78,比投用前降低0.3个单位,说明该技术对降低柴汽比有显著的效果。
催化裂化装置实施RICP组合技术的工业应用
张杨 彭国峰 黄富
2017, 48(1): 19-21.
摘要
(
45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渣油加氢-催化裂化(RICP)双向组合技术在中国石油四川石化公司催化裂化装置的工业应用情况,探讨了RICP组合技术中催化裂化装置工艺操作调整措施。在RICP组合技术中,将减压渣油与催化裂化重循环油作为渣油加氢原料,经加氢处理后送至催化裂化装置。结果表明:RICP组合技术改善了催化裂化进料性质,催化裂化原料油残炭减小0.47百分点,氢含量增加0.3百分点,饱和烃质量分数增加4.26百分点,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明显减少;改善了催化裂化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催化裂化总转化率提高了0.67百分点,总液体收率提高1.42百分点,焦炭产率下降0.63 百分点, 油浆产率下降0.85百分点,柴油十六烷值有所提高。
SRCA生物柴油技术的工业应用
张庆英 杜泽学
2017, 48(1): 22-25.
摘要
(
40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发的近/超临界甲醇醇解(SRCA)生物柴油技术在中海油60 kt/a生物柴油装置上的首次工业应用情况。装置运行和标定结果表明,以酸化油等废弃油脂为原料,装置运行平稳,生产能力达到了设计负荷,三废排放少且容易处理,产品质量满足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GB/T 20828—2007)的要求,综合能耗为4 259.76 MJ/t,低于国家4 390.50 MJ/t的规定。
利用现有装置增产汽油的方案探讨
刘华林
2017, 48(1): 26-28.
摘要
(
35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现有装置结构,通过拓宽汽油馏程、增产重整原料、优化催化裂化原料及负荷等方案的实施,达到降低柴汽比、提高汽油产量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装置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生产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的产品收率,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以上调整,效果非常明显,可增产汽油315 t/d,柴汽比从2.43降低到1.60,效益增加21.9 万元/d。
宝明页岩油溶剂精制工艺研究
金阳 韩冬云 曹祖宾 庞海全
2017, 48(1): 29-32.
摘要
(
29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宝明页岩油特性,采用溶剂抽提精制方法,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对宝明页岩油进行溶剂精制,考察特定溶剂的选择、抽提温度、剂油质量比、沉降时间对页岩油精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N,N-二甲基甲酰胺为萃取剂,在抽提温度为60 ℃、剂油质量比为0.5、反应时间为10 min、沉降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抽余油收率为72%,抽出油收率为26%,所得抽余油中不饱和烃、硫、氮、氧含量,残炭明显降低,可作为加氢精制原料,其氢气消耗量比原料直接加氢氢气消耗量降低约52.48%,抽出油中小于420 ℃组分满足4号燃料油标准,大于420 ℃组分可制备90号重交通道路沥青。
基础研究
汽油馏分烃化合物组分的蒸汽压计算
焦国凤 周祥 孟繁磊 于博
2017, 48(1): 33-37.
摘要
(
37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立方型状态方程计算气液相平衡,求取汽油馏分中烃化合物组分在任意指定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为汽油馏分的气液相平衡计算提供支持。方程求解通过编程实现,输入参数包括化合物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和偏心因子,输出为对应温度下化合物的蒸气压。利用该方法可以计算汽油馏分中所包含的400多种烃化合物的蒸气压,比较在37.8 ℃下的蒸气压计算值和实测值,结果吻合较好,轻烃化合物蒸气压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汽油全馏分范围内烃化合物蒸气压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4%。
非石油基油品对渣油掺稀降黏效果及掺稀模型研究
李遵照 刘名瑞 程亚松 张雨
2017, 48(1): 38-42.
摘要
(
35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上油、页岩油和煤柴油等3种非石油基稀油对渣油进行掺稀降黏,考察了温度、稀油类型和掺稀比(稀油与调合油的质量比)对调合油黏温关系的影响,并基于实验数据,将由氩模型微分方程导出的液体黏度理论方程拓展应用到渣油掺稀调合油的黏温关系描述中,建立渣油掺稀黏度模型。结果表明:3种非石油基稀油均能够用于对渣油进行掺稀降黏,掺稀比越高,调合油黏度降低幅度越大,在掺稀比低于0.3的条件下,页岩油和水上油降黏效果较好;稀油对渣油沥青质基本片层结构的缔合作用力的影响是造成调合油黏度降低的重要原因;所建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模型参数反映了调合油的分子构成,能较好地描述渣油掺稀降黏的黏温关系。
含油污泥热解及热解油加氢精制研究
朱元宝 吴道洪 高金森 闫琛洋
2017, 48(1): 43-46.
摘要
(
31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热解法对油田污泥进行处理,通过热解分析及热解放大试验,考察不同温度下热解油收率的变化,并对热解油进行加氢精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产油率降低,热解终温以600 ℃较为适宜,产油率为38.61%,产气率为6.52%;热解油的残炭、金属含量、硫含量、氮含量以及沥青质含量均较低;在反应温度为420 ℃、氢分压为12.0 MPa、氢油体积比为800、体积空速为1.0 h-1的条件下,热解油经加氢处理后,脱硫率为94.5%,脱氮率为89.4%,轻油馏分收率较高,可作为轻质燃料调合组分,而蜡油馏分及重油馏分可以作为优质的加氢裂化原料,进而获得更多的轻质燃料。
煤炭直接液化生产喷气燃料的热氧化安定性研究
杨文
2017, 48(1): 47-52.
摘要
(
32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从煤炭直接液化工艺生产的煤基喷气燃料和石油基3号喷气燃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测量经过不同温度下热氧化后样品的颜色、酸值和固体沉积物量,对比分析了两类喷气燃料的热氧化安定性,并且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两类喷气燃料热氧化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热氧化后,煤基喷气燃料在颜色、酸值和固体沉积物量等方面都优于3号喷气燃料;随着温度从160 ℃上升到300 ℃,煤基喷气燃料的热氧化程度逐渐加深,并且从200 ℃开始,氧化产物向胶质和沉积物的转变,而3号喷气燃料的主要热氧化反应在200℃以下就已完成,说明煤基喷气燃料比石油基喷气燃料具有更加优异的热氧化安定性。
基于黏弹力学的SBS改性沥青改性剂网络结构研究
王涵 邓文广 李佰昌 张斌
2017, 48(1): 53-56.
摘要
(
34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发育时间对SBS改性沥青改性剂网络结构的影响,通过剪切试验分别得到不同发育时间样品的剪切应力曲线,提出网络结构评价指标——网络强度。对各样品的交联情况进行评价,结合软化点试验探索网络结构与高温性能、储存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改性剂网络结构的形成经历了局部交联、整体交联阶段;局部交联是可逆反应,所形成的结构处于亚稳定状态,对软化点及储存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有限;整体交联结构较为稳定,是软化点得到改善并维持的关键因素,随着发育的进行,软化点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由改性剂形态变化与结构变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催化剂
新型抗钒催化剂CGP-1YZ在MIP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秦煜栋
2017, 48(1): 57-60.
摘要
(
33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增强抗钒能力的重油裂化催化剂CGP-1YZ在中国石化扬子石化有限公司2号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应用情况。催化剂CGP-1YZ中含有高活性稳定性的分子筛及钒捕集组元,能够有效抑制原料油中钒对催化剂的破坏;在完全再生操作模式下,平衡剂上钒质量分数达到1%时,催化剂CGP-1YZ依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与空白标定结果相比,中期标定结果显示液化气和汽油收率分别增加了3.93和5.64百分点。
硅桥联茂金属催化1-癸烯聚合的研究
江洪波 俞凯健 洪显忠 宋上飞
2017, 48(1): 61-66.
摘要
(
29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硅桥联茂金属催化体系rac-Me2Si(1-Ind)2ZrCl2/Al(iBu)3/[Me2NHPh]+[B(C6F5)4]-催化1-癸烯聚合,考察了茂金属浓度、Al/Zr摩尔比、B/Zr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r/1-癸烯摩尔比为4×10-5、Al/Zr摩尔比为80、B/Zr摩尔比为1.2、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1 h的条件下,1-癸烯的转化率达到97.6%,运动黏度(100 ℃)为599.4 mm2/s,黏度指数为285,倾点为-26 ℃,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 608,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86。同时结合聚合反应机理和催化剂微观构型,对比分析了硅桥联茂金属催化体系rac-Me2Si(1-Ind)2ZrCl2/Al(iBu)3/[Me2NHPh]+[B(C6F5)4]-与亚乙基桥联茂金属催化体系rac-Et(1-Ind)2ZrCl2/Al(iBu)3/[Me2NHPh]+[B(C6F5)4]-在催化1-癸烯聚合方面的不同表现,表明无论是从催化剂的活性还是从产物相对分子质量来看,硅桥联茂金属催化剂的性能明显优于亚乙基桥联催化剂。最后釆用全自动反应量热仪进行放大反应,得到此反应的聚合反应热为61.8 kJ/mol。
中压加氢裂化装置催化剂再生及其反应性能评价
杨杰
2017, 48(1): 67-71.
摘要
(
30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海炼化惠州炼化分公司3.6 Mt/a煤柴油加氢裂化装置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中压加氢改质MHUG技术及其配套的RN-10B精制剂和RT-5裂化剂,加工环烷基直馏煤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的混合油,主要生产高芳烃潜含量石脑油、3号喷气燃料和满足国V排放标准的清洁柴油产品。在该装置第一周期连续稳定运转了5年6个月后停工检修,对催化剂进行器外再生,再生后催化剂的运转结果表明:经过长周期运转和再生后,RN-10B再生剂与新鲜剂的脱硫、脱氮活性相当;RT-5再生剂的活性和提高十六烷值能力与新鲜剂相当;RN-10B和RT-5催化剂活性稳定性良好,再生剂活性损失小,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达到或优于设计值,可满足长周期稳定生产需要。
油品与添加剂
采用Mack T-9台架试验分析机油理化性质的变化
杨鹤 宋海清 郝丽春 卢文彤
2017, 48(1): 72-77.
摘要
(
26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Mack T-9发动机台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8种柴油机油在500 h台架试验过程中的烟炱含量、黏度、金属含量、总酸值、总碱值、硝化物和磷元素化学状态等性质的变化过程,探索了柴油机油性质的变化对缸套磨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黏度稳定、抗氧化能力强和总碱值偏高的柴油机油有助于降低发动机磨损,分析结果将对高品质柴油机油的开发提供指导。
含氮与含硫化合物对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影响的研究
邓文安 曹萌萌 李传 李庶峰
2017, 48(1): 78-84.
摘要
(
41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元素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润滑油基础油光照产生的沉淀物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在光安定性较好的基础油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喹啉、吲哚和二苯并噻吩,考察了含氮与含硫化合物对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淀物中硫、氮含量是光照前油品中硫、氮含量的2000倍以上,沉淀物主要由高度缩合的含氮、含氧化合物组成;含氮化合物对润滑油基础油的光安定性的影响十分显著,尤其是非碱性含氮化合物的影响远大于碱性含氮化合物;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对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的影响较小,且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含量较低时可使润滑油基础油的光安定性变差,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时可以延缓润滑油基础油的光安定性变差。
废汽油机油再生工艺研究
谢海群 马忠庭 韩云 代敏
2017, 48(1): 85-88.
摘要
(
36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废汽油机油再生工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电脱盐脱钙和白土吸附不适合废汽油机油的预处理,蒸馏-加氢工艺适合废汽油机油再生;再生油满足VHVI 5润滑油基础油性能指标要求,其中润滑油馏分(大于360 ℃)收率为77.09%,蒸馏塔塔底残渣在现有的90号沥青产品中添加量3%时仍可以满足90号 JTG F40—2004道路沥青标准,添加量5%时满足110号JTG F40—2004道路沥青标准。该方法润滑油回收率高,产生的废渣得到利用。
分析与评定
乳化液直接进样ICP-MS法测定润滑油中的金属含量
李福平 杨德凤
2017, 48(1): 89-93.
摘要
(
37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了乳化液直接进样ICP-MS法测定润滑油中多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将样品经过TritonX-100乳化后引入到等离子体中,通过优化实验条件确定ICP-MS仪器的最佳操作参数,采取加内标方式消除基体效应。该方法使用廉价的无机金属标准溶液,简单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加标回收率在90%~11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0%。用该方法测定润滑油样品与用有机直接进样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