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3-12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工工艺
低温法费-托合成油加氢提质CFHL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
吴昊 胡志海 聂红 贺小亮
2017, 48(3): 1-4.
摘要
(
38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低温法费-托合成油加氢提质CFHL技术及工业应用情况,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异构加氢裂化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氢分压、体积空速对异构加氢裂化反应效果影响显著,氢油体积比影响较小。CFHL技术工业应用结果表明,稳定加氢柴油馏分十六烷值为81,凝点小于-20 ℃;异构加氢裂化柴油馏分选择性为82.2%,异构裂化柴油馏分十六烷值为76,凝点为-53 ℃。
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对二甲苯开工过程研究
杨彦强 王德华 王辉国 朱宁
2017, 48(3): 5-10.
摘要
(
47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吸附剂床层内和床层之间空体积内液相的轴向扩散,基于实验得到的吸附平衡参数和传质系数,建立了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对二甲苯过程的模型,模拟结果与工业装置数据吻合较好。研究了预饱和组分、操作参数等对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对二甲苯开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降低预饱和组分中乙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含量有利于缩短开工周期;对于工业装置预饱和吸附原料和解吸剂的开工过程,提高吸附进料量和提纯区循环流量有利于缩短开工周期。
全氢型工艺再生废润滑油技术的开发
孙国权 蔡玉录 姚春雷 全辉
2017, 48(3): 11-16.
摘要
(
41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废润滑油高压加氢处理与补充精制两段加氢组合工艺再生润滑油基础油技术。以废润滑油小于510 ℃馏分油为原料,在小型加氢反应装置上进行试验,在最大限度保留废润滑油中大部分优质基础油组分的同时脱除杂质和芳烃饱和。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为(基准+5)MPa、加氢处理/补充精制反应温度为(基准+20)℃/(基准+10)℃、加氢处理/补充精制体积空速为基准/(基准+1.0)h-1、氢油体积比为800的条件下,废润滑油可再生为润滑油基础油,生成油色度达到+30号,分馏得到大于400 ℃馏分的倾点为—18 ℃,100 ℃黏度为6.856 mm2/s,黏度指数为100,可生产HVI Ⅱ6号基础油产品;320~400 ℃馏分的倾点为—23 ℃,100 ℃黏度为3.218 mm2/s,可作为HVI Ⅱ3号基础油产品或3号工业白油;280~320 ℃馏分的40 ℃黏度为6.725 mm2/s,倾点为—45 ℃,可作为40号通用变压器油;大于320 ℃基础油的收率在80%以上,总液体收率大于98%。
渣油加氢装置高苛刻度运行分析
章海春
2017, 48(3): 17-21.
摘要
(
40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 Mt/a渣油加氢装置第一周期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运行结果表明:在处理量为设计负荷的104%的情况下,渣油加氢装置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FZC系列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脱杂质活性和加氢活性,加氢渣油的密度、硫含量、氮含量、残炭和金属含量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是优质的催化裂化原料。针对装置原料劣质化、热高压分离器气体夹带重烃、循环氢脱硫塔发泡及高压换热器结垢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解决了装置高苛刻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印尼油砂油热转化改质降黏研究
任灿 石薇薇 曹祖宾 刘思彤
2017, 48(3): 22-25.
摘要
(
36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压釜作为减黏反应器对印尼油砂油进行减黏改质处理,考察反应温度为380~440 ℃、反应时间为5~60 min条件下的减黏率、结焦率和反应深度。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20 ℃、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结焦率为0.91%,产品油50 ℃动力黏度为395 mPa?s,减黏率为99.62%。
基础研究
渣油高温与低温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的初步研究
李吉广 董明 申海平 王子军 侯焕娣 权奕
2017, 48(3): 26-31.
摘要
(
36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两种减压渣油为原料,进行了减压渣油高温(460 ℃)短停留时间和低温(425 ℃)长停留时间催化临氢热转化高压釜试验。结果表明:渣油的催化临氢热转化过程以热裂化为主,同一种减压渣油,在相同裂化率下,与低温长停留时间工艺相比,高温短停留时间反应得到汽柴油的硫脱除率及柴油的链烷烃收率低,但甲苯不溶物收率高。
高铁钙渣油沸腾床加氢技术研究
邓中活 孙淑玲 施瑢 戴立顺
2017, 48(3): 32-37.
摘要
(
35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仪长管输原油渣油为原料,用连续搅拌釜反应器模拟沸腾床考察了高铁钙渣油的裂化性能和杂质脱除性能,并研究了沸腾床加氢催化剂的初期失活情况。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高铁钙渣油转化率和杂质脱除率的主要因素,积炭、金属硫化物的沉积造成的催化剂孔口堵塞失活是影响高铁钙渣油沸腾床加氢工艺经济性的主要因素,铁钙含量应该作为采用沸腾床加氢工艺还是固定床加氢工艺加工高铁钙渣油的判断标准。
发育时间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
冯业龙 李秋飞 张玉贞 李桂钊 丁其宇
2017, 48(3): 38-42.
摘要
(
38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备了不同发育时间的胶粉改性沥青样品,并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曲梁流变仪(BBR)等对其进行分析。用得到的高温指标(黏度、软化点、车辙因子等)和低温指标(延度、蠕变劲度)分析发育时间对胶粉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粉改性沥青样品的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均较好;但随发育时间的增加,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有所下降,温度敏感性变大,胶粉和沥青的相容性变好,热储存稳定性变好。
浮渣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汤超 关娇娇 任雯 张明栋
2017, 48(3): 43-47.
摘要
(
40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含油浮渣为原料制备浮渣吸附剂,并研究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浮渣吸附剂碳元素含量高,表面粗糙并呈不规则的多孔结构,孔径分布以中孔为主;静态吸附结果显示其对油田污水中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可到91.51%和87.14%,大于木质活性炭;动态吸附结果表明其对油田污水中COD的饱和吸附量大于木质活性炭。吸附剂的再生结果表明其一次再生和二次再生后对油田污水中COD和石油类吸附效果始终优于同等条件下再生的木质活性炭。浮渣吸附剂与聚合氯化铝联合使用后处理的油田污水COD和石油类浓度分别降为37.63 mg/L和2.683 mg/L,达到了《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中规定的指标要求。
正辛烷在不同稀土含量Y型分子筛上吸附热力学的研究
廖贞贞 张乐 秦玉才 宋丽娟
2017, 48(3): 48-53.
摘要
(
34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正辛烷为吸附质,采用智能质量分析仪(IGA)和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考察了不同稀土含量对Y型分子筛吸附热力学参数(吸附热Qst、焓变ΔH、熵变ΔS)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合TPD数据剖析了稀土含量调变分子筛催化活性的实质。结果表明:吸附质在分子筛上的吸附位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筛内稀土含量有关;较高含量稀土的引入,使得吸附质与分子筛的作用力加强,从而使吸附质在吸附剂上较难脱附,在分子筛上的停留时间较长,容易过度裂解,结焦生炭;而适量稀土的引入[(w)Ce2O3=4%],可以调变分子筛活性位上的吸附选择性,使得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孔道内有序化呈现规律性,可以改变其在分子筛上的停留时间,进而有利于大分子裂解反应的发生,提高目标产物的收率。
一种沥青分散剂的研制及其对油浆阻垢性能的评价
赵红丽 姚丽珠 丛玉凤 黄玮 段月英 白双福 唐东
2017, 48(3): 54-57.
摘要
(
35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咪唑和水杨醛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沥青分散剂,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品阻垢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经典失重法考察产品的缓蚀性能,对其进行热重分析,并考察了阻垢剂各组分配比对油浆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分散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n(咪唑):n(水杨醛)=2:2:1,反应温度140 ℃,反应时间5 h;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样品为目的产物;合成的沥青分散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200~380 ℃内未出现热失重情况;具有较好的阻垢性能,当加入量(w)为150 μg/g时,对油浆的阻垢率可达79.0 %;并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缓蚀率为84.6%。
煤焦油分质分级利用实验研究
李宇 乔海燕 石薇薇 韩冬云 曹祖宾
2017, 48(3): 58-62.
摘要
(
42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煤焦油特性,选择N,N-二甲基甲酰胺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对煤焦油进行萃取精制,在温度50 ℃,剂油比为1.5的优化条件下,得到20.8%的非芳烃油,38.7%的富芳烃油(小于360 ℃)和40.5%的软沥青。与直接对煤焦油进行蒸馏所得产品相比,经溶剂处理后蒸馏得到的小于360 ℃馏分油中芳烃更为富集。所得软沥青与直接蒸馏所得软沥青相比,甲苯不溶物和喹啉不溶物含量没有明显差别,但将两者在常压、420 ℃条件下热聚2.8 h后,前者β树脂的含量有较大幅度提升,达到23.1%,软化点达到101.6 ℃,能够满足电极用沥青黏结剂质量要求。此外,所得非芳烃油主要由环烷烃类和链烷烃类结构构成,可作裂化原料。
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中K对铁基催化剂积炭特性的影响
段建国 王亚雄 刘全生 周晨亮
2017, 48(3): 63-67.
摘要
(
35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浸渍法将K添加到氢氧化铁中获得不同K/Fe原子比催化剂,用KnFe表示,其中n=0,0.02,0.04,0.08,0.4,1.0。利用XRD,FT-IR,Raman,TG和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研究K/Fe原子比对其反应性能及积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K能够促进铁基催化剂CO加氢反应,提高C2=~C4=选择性,而过量K又会抑制CO加氢反应,降低烯烃选择性,最佳n(K)/n(Fe)为0.04;K的添加促进类石墨型积炭的生成,导致催化剂稳定性下降;随n增加,催化剂积炭量逐渐增加,且积炭中脂肪化程度以及H/C比均增加。
催化剂
Ni-Mo-W型与Co-Mo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工艺研究
葛泮珠 高晓冬 任亮 李大东
2017, 48(3): 68-74.
摘要
(
43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采用Ni-Mo-W/γ-Al2O3与Co-Mo/γ-Al2O3加氢精制催化剂,在中型加氢实验装置上,考察加氢工艺参数对两种类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温度条件下,Ni-Mo-W型的多环芳烃饱和活性优于Co-Mo型的多环芳烃饱和活性;Co-Mo型的单环芳烃选择性与单环芳烃产率优于Ni-Mo-W型的单环芳烃选择性与单环芳烃产率;并且Ni-Mo-W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性能更容易受到工艺参数的影响。为实现高多环芳烃饱和率下单环芳烃的产率最大化,芳烃饱和性能较高的Ni-Mo-W型催化剂适合选择较低的反应温度,芳烃饱和性能较低的Co-Mo型催化剂适合选择中等的反应温度和较高的反应压力。
氧化铝表面Ti修饰对负载金属Mo分散性能的影响
郭长友 沈智奇 凌凤香 王少军 张会成
2017, 48(3): 75-80.
摘要
(
28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用扫描透射-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STEM)和高分辨电子显微技术(HREM)表征了氧化态和硫化态Mo/Al2O3,Mo/6%TiO2-Al2O3,Mo/12%TiO2-Al2O3催化剂中MoO3颗粒尺寸和MoS2片晶的层数与长度,发现氧化态催化剂中MoO3颗粒的平均尺寸从Ti修饰前的0.7 nm增加到修饰后的1.0 nm;硫化态催化剂中MoS2片晶的平均层数从1.1增加到1.2,平均长度从3.0 nm增加到3.2 nm。并从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理论解释了其形成机理。基于以上结果,根据MoO3颗粒和MoS2片晶中钼原子数变化,研究了催化剂硫化过程中金属晶粒的生长演变过程。
金属分散位置对加氢裂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张涛 王燕 王书芹 魏强 周亚松 王勇
2017, 48(3): 81-84.
摘要
(
38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Y分子筛、β分子筛和无定形硅铝基质材料为载体组分,通过将金属组分负载在不同载体组分的表面制备了金属分散位置不同的催化剂,考察了载体酸中心与金属中心的位置分布对催化剂孔结构、酸性和加氢裂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金属组分均匀分散于无定形硅铝和分子筛上相比,将金属组分全部负载于无定形硅铝材料上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损失较小,催化剂中分子筛的酸性位降低程度低;金属组分活性中心距离载体强酸中心较近时,有利于反应物分子由酸中心向加氢中心扩散,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活性较高,反应转化率、轻油选择性及化工原料收率均较高,但液体收率较低。
CENTERA催化剂在3.0 Mt/a柴油加氢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王建伟
2017, 48(3): 85-89.
摘要
(
34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为生产满足国Ⅴ排放标准柴油引进壳牌标准催化剂公司最新研发的DN-3636催化剂,并在3.0 Mt/a 柴油加氢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标定结果表明,当装置进料掺炼12.8%催化裂化柴油及17.4%焦化柴油的工况下, 在反应器入口温度为340 ℃、出口温度为380 ℃、反应器床层平均温度为367 ℃、氢油体积比为300、体积空速1.74 h-1、反应器入口压力为6.09 MPa的条件下,能够生产出硫质量分数6.3 μg/g的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车用柴油,精制柴油密度(20 ℃)降低20.6 kg/m3,十六烷值提高3.8个单位,多环芳烃质量分数降低9.3百分点。
油品与添加剂
国产与进口聚α-烯烃润滑油性能对比
吴楠 费逸伟 张昊 宗志敏
2017, 48(3): 90-93.
摘要
(
47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国产低黏度聚α-烯烃润滑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黏度、酸值、倾点等指标,结合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考察其理化性能品质,并与同规格进口产品相比较,分析得出二者在润滑性、腐蚀性、热氧化安定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国产聚α-烯烃润滑油的酸值和倾点受温度影响较小,而黏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运动黏度逐渐降低,且进口产品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国产产品;国产与进口聚α-烯烃润滑油基础油的热氧化安定性相差不大,对抗氧剂的感受性也差别不大,在较高的温度下,胺型抗氧剂的抗氧化性能均优于酚型抗氧剂。
溶出伏安法检测油品中元素硫的方法
朱新宇 王小伟 章群丹 田松柏
2017, 48(3): 94-98.
摘要
(
30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素硫的危害很大,不仅能毒害催化剂,同时也对炼油装置和储运设施造成腐蚀,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和效益。为了实现对元素硫的快速准确测定,建立了一种基于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检测油品中元素硫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富集时间、富集电位、脉冲振幅和扫描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对14种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准确可靠,加标回收率为98.0%~102.0%,可以用于汽油、喷气燃料和柴油中元素硫含量的测定。
含芳胺烟炱无灰分散剂的性能研究
郭鹏 黄卿 徐小红 李涛 安文杰
2017, 48(3): 99-101.
摘要
(
33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含芳胺结构的烟炱无灰分散剂,通过模拟评定和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表明该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油泥分散性能,还具有优异的烟炱分散性能,该剂的研制对于高级别柴油机油配方开发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