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2-12-12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工工艺
催化裂化柴油加氢处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
丁石 张锐 鞠雪艳 严张艳 唐津莲 张乐 聂红
2022, 53(12): 1-7.
摘要
(
55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催化裂化柴油(LCO)的烃类组成及杂原子分布的基础上,针对LCO的不同馏分段,提出了不同的加工技术路线。结果表明:LCO中苯胺类氮化物和吲哚类氮化物主要分布在馏程低于290 ℃的轻、中馏分段,咔唑类氮化物主要集中在馏程高于320 ℃的重馏分段;LCO中几乎没有噻吩类硫化物,苯并噻吩类硫化物存在于馏程高于290 ℃的馏分中,且重馏分中的硫化物几乎均为二苯并噻吩类。全馏分LCO需要在较高苛刻度下加氢精制才能实现十六烷值提升;而LCO中馏分段(240~320 ℃)在较温和条件下加氢饱和,产品十六烷值提高13.9,可用作国Ⅵ车用柴油调合组分;对于LCO轻馏分段(<240 ℃),可进行催化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
高比例掺炼催化裂化油浆对延迟焦化装置的影响
邓遵安 蔡国晏 李阳
2022, 53(12): 8-12.
摘要
(
24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解决催化裂化油浆出路问题,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利用延迟焦化装置进行了高比例掺炼催化裂化油浆的试验。结果表明,油浆掺炼比例(
w
)由25%上升至29%时,石油焦收率明显下降,蜡油收率有所提高,轻油收率、总液体收率均有所升高,石油焦的挥发分、灰分分别提高了1.90百分点和0.04百分点,石油焦的硫质量分数降低了0.10百分点,高比例掺炼前后石油焦均满足企业4A级标准。同时发现,高比例掺炼加速了加热炉进料泵管线的腐蚀,但对焦化装置的工艺操作条件影响较小,加工每吨原料产生的经济效益提高67.0元,表明在优化方案下高比例掺炼催化裂化油浆具有可行性。
延迟焦化装置回炼混合污油技术分析
葛昕
2022, 53(12): 13-18.
摘要
(
17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炼化企业罐区混存轻质、重质和化学性质活泼的混合污油的情况,在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系统进行了混合污油的回炼,通过工艺流程优化改造和投用后的效果分析,解决了混合污油较难处理的问题。回炼混合污油后,主要产品柴油收率升高2.59百分点,月平均增效228.07万元。本次延迟焦化装置污油回炼项目的实施,是重油装置处理轻油工艺流程上的一次探索性创新,对焦化装置加工乙烯焦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原油蒸馏装置降低直馏柴油收率操作优化
龚传波 殷榕澧 吴天柱 王学彬 刘沙
2022, 53(12): 19-22.
摘要
(
22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炼油一部原油蒸馏装置目前主要加工管输哈萨克斯坦原油、克拉玛依玛湖原油和南疆牙哈原油,该装置设计混合柴油收率为31%。近些年市场对柴油需求日渐减少,为了缓解柴油库存压力,缓解因原油加工量低、乙烯装置直供石脑油量不足的情况,通过实施常压蒸馏装置及减压蒸馏装置侧线流程调整,优化常压蒸馏塔操作,从而降低直馏柴油收率至26.06%,优化了公司产品分布,对提高公司整体运行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催化剂
Ga、P改性对辛烷值助剂芳构化性能的影响
沈宁元 杨雪 孙敏 郭瑶庆 唐立文
2022, 53(12): 23-30.
摘要
(
17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金属Ga以及P元素对辛烷值助剂进行改性,并采用一系列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采用固定流化床装置对催化剂进行性能评价,考察金属Ga以及P元素对催化剂物化性质和对汽油芳烃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金属Ga改性催化剂后,可以提高催化剂的芳构化能力,有利于汽油辛烷值的提高;在金属Ga改性催化剂中再引入P元素后,P与金属Ga发生相互作用,减弱了催化剂的芳构化能力,但是催化剂B酸中心增加,有利于提高产物的低碳烯烃选择性。
Pt-Pd/SiO
2
-Al
2
O
3
催化剂芳烃加氢饱和性能研究
张孔远 杨光 何金康 纵秋云 马亮
2022, 53(12): 31-38.
摘要
(
20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SiO2质量分数40%的无定形硅铝和氢氧化铝干胶为主要原料,制备不同SiO
2
含量的
SiO
2
-Al
2
O
3
载体,以氯铂酸和氯化钯为Pt和Pd的前躯物配制浸渍液,并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Pt-Pd/
SiO
2
-Al
2
O
3
催化剂。采用N
2
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脱附、金相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表征,在10 mL固定床加氢装置上,以2%(
w
)四氢萘+10%(
w
)十氢萘+88%(
w
)异辛烷混合物为原料对催化剂进行芳烃加氢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SiO
2
质量分数为20%~40%范围内,随着SiO
2
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晶相组成不变,中强酸酸量增加,L酸酸量减少,B酸酸量增加;Pt-Pd在
SiO
2
-Al
2
O
3
载体上的分散由蛋壳型转变为均匀型,分散度增加;其催化四氢萘加氢的活性提高。随着浸渍液中盐酸浓度增加,催化剂上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先增大后减小,盐酸浓度为0.1 mol/L时Pt-Pd/
SiO
2
-Al
2
O
3
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最好,催化剂的四氢萘加氢活性最高。
MOF-74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烯氧化制己二酸性能
史庆伟 王璐璐 王吉林
2022, 53(12): 39-45.
摘要
(
19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Cu
2+
为金属中心、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磷钨酸(H
3
PW
12
O
40
,简称PTA)为活性组分,采用热溶剂法一步原位合成PTA负载量(
w
)为
x
%的一系列PTA/Cu-MOF-74催化剂(
x
%PTA@Cu-MOF-74,
x
=0,10,20,30,40)。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对制得催化剂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其催化环己烯氧化合成己二酸的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TA活性组分成功负载到Cu-MOF-74骨架中,并且MOF-74的骨架结构保持完整;在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6 h、环己烯进料量为1 mL、双氧水(H
2
O
2
质量分数30%)进料量为 4.5 mL、10%PTA@Cu-MOF-74催化剂用量为0.2 g的反应条件下,己二酸的产率最佳,为61.96%;相同试验条件下上述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己二酸的产率仍达59.89%,与使用新鲜催化剂时相比降低幅度仅为3.3%。
基础研究
烷基苯催化裂化生成苯的规律
李蕊 严加松 王永超 耿秋月 陈惠 王丽霞
2022, 53(12): 46-52.
摘要
(
19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甲苯、乙苯、正丙基苯、正丁基苯、正戊基苯和正己基苯为模型化合物,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反应器装置上进行催化裂化反应,研究6种不同侧链长度烷基苯在不同反应温度及不同分子筛(USY和REY)催化剂作用下生成苯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催化裂化条件下,烷基苯转化生成苯的产率与烷基侧链的碳数密切相关;短侧链烷基苯主要通过烷基转移反应生成苯,长侧链烷基苯主要通过脱烷基反应生成苯;侧链碳数大于等于3时,裂化产物选择性增高,苯选择性降低;低温有利于抑制烷基苯裂化生成苯;高酸密度分子筛催化剂有利于降低长侧链烷基苯脱烷基生成苯的选择性,低酸密度催化剂有利于降低烷基苯裂化生成苯的转化率。
一种新型原油降黏剂的合成及降黏机理研究
孙萌萌 吴信朋 姜玉珊 宋林花
2022, 53(12): 53-58.
摘要
(
15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其采收率,结合原油组分的特征,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种单体分两步合成了新型油溶性原油降黏剂SMN。考察SMN对胜利高黏度原油的降黏效果,发现该原油降黏率最高可以达到68.5%。通过机理探究推测SMN中的苯环、羧基和酯基等极性较大的基团可以通过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进入到沥青质片层中,而分子中具有较大位阻的乙氧基能够阻止沥青质聚集,从而分散原油中的重组分,降低原油的黏度。
气溶胶法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吸附与化学还原性能研究
郑玥石 占敬敬
2022, 53(12): 59-64.
摘要
(
14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材料,因其本身不稳定、易团聚等性质而在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气溶胶法以炭作为载体,通过支撑与负载作用制备了炭负载纳米零价铁(Fe
0
/C)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系列表征,研究了其对有机物吸附和对硝酸盐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在Fe
0
/C 中,Fe
0
呈纳米颗粒状均匀镶嵌在球状炭球内外表面,直径范围为80~120 nm;相比nZVI,Fe
0
/C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Fe
0
/C对罗丹明B的最大吸附量为853.7 mg/g,对硝酸盐的2 h去除率为50.6%,产物中54.7%为N
2
,表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还原性能与实际应用价值。
油品与添加剂
高低温二硫化钼润滑脂的技术发展与性能评价
刘显秋 姚立丹 李茂森 杨海宁 周云帆
2022, 53(12): 65-69.
摘要
(
18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高低温二硫化钼润滑脂美国军用标准MIL-G-21164D(高低温二硫化钼润滑脂)规范和国外相关润滑脂产品和技术发展、以及国内相关标准和产品现状。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高低温二硫化钼润滑脂(B 润滑脂)综合理化性能优异,满足MIL-G-21164D技术指标的要求,优于国内现有同类润滑脂,与进口同类润滑脂 C 总体性能相当,但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黏性,高温条件下具有更好的的触变性和氧化稳定性。
基础油对发动机油TEOST 33C沉积物的影响
钟锦声 王宁
2022, 53(12): 70-76.
摘要
(
15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发动机油高温氧化沉积物测定试验(TEOST 33C)中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化学组成以及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对TEOST 33C沉积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EOST 33C沉积物主要由添加剂形成,主要由含氧烃类化合物组成,并含有少量氮化物、硫酸钙、磷酸盐、二硫化钼、二氧化钼和钼酸盐;基础油组分对形成TEOST 33C沉积物的量和组成有较大影响;由 HVI Ⅰ150基础油配制油样的TEOST 33C沉积物量小于由 HVI Ⅱ4、HVI Ⅱ
+
4,HVI Ⅲ 4 基础油配制的油样;随着基础油黏度增加,TEOST 33C沉积物形成量减少,使用 HVI Ⅱ10 基础油可大幅降低 TEOST 33C 沉积物量;基础油的极性增强有利于降低 TEOST 33C 沉积物量。
两种硫化烯烃的性能对比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宋雪朝 胡文敬 张晓军 李久盛
2022, 53(12): 77-85.
摘要
(
28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两种不同结构的硫化烯烃润滑添加剂(T321和LZ5340),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极压和抗磨性能,并对比了二者的抗铜片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硫化烯烃均能有效降低基础油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显著提高油品的极压性能;T321的减摩、抗磨以及抗腐蚀性能均优于LZ5340,但其极压性能略差于LZ5340。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红外光谱仪(IR)及元素分析仪对添加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硫化烯烃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发现硫化烯烃的有效组分及活性硫含量的差异均对其性能产生影响。
节能减排
国产化芳烃联合装置能耗优化分析
秦文戈 李明发
2022, 53(12): 86-90.
摘要
(
22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芳烃生产成套技术已成功实现600 kt/a和1000 kt/a规模大型化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在节能环保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和改进。通过对两套国产化芳烃联合装置中的二甲苯装置的能耗、原料、热联合、低温热利用以及催化剂、吸附剂使用等方面对比,分析降低二甲苯装置能耗的方法及措施。结果表明:增强二甲苯装置的热联合利用水平,通过物料间直接换热可提升热利用效率;装置低温余热回收后可发生蒸汽或产生热媒水,优先用于压缩机动力驱动介质,其余用于自产发电,可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使用外供蒸汽;使用新一代高性能催化剂和吸附剂等措施,均可有效降低二甲苯装置综合能耗,增加装置效益。
纯碱软化-汽提脱氨法处理SE水煤浆气化废水
陈永勤
2022, 53(12): 91-96.
摘要
(
14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纯碱软化-汽提脱氨法预处理SE水煤浆气化废水的工业化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废水流量为160m
3
/h,废水pH为10.5~11,沉降槽依次投加NaOH、Na
2
CO
3
、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汽提塔维持蒸汽流量为7.5~8.5t/h、压力为0.14~0.16MPa、塔釜温度不大于125℃的条件下,出水硬度可降至174mg/L、氨氮质量浓度降至17mg/L,各项污染物指标优于设计值。
高温熔融法固化催化裂化废催化剂重金属研究
裴旭东 史朋武
2022, 53(12): 97-101.
摘要
(
13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温熔融处理技术对催化裂化(FCC)废催化剂进行固化处理,选取CaO,SiO
2
,CaF
2
作为助熔剂,考察助熔剂类型、助熔剂添加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FCC废催化剂固化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助熔剂对FCC废催化剂上的重金属Ni、V都具有一定的固化作用,其中酸性助熔剂SiO2固化效果最好,表面微观结构显示添加SiO
2
后的废催化剂表面更加光滑均匀、结构致密、表面无孔隙,其结构类似于玻璃体结构。当助熔剂SiO
2
添加量(
w
)为20%、反应温度为1 000 ℃、反应时间为2 h时,重金属Ni和V的浸出质量浓度分别为1.0 mg/L和0.5 mg/L,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对重金属Ni、V固化程度。
富氢气体梯级回收技术的工业应用
陈保华
2022, 53(12): 102-105.
摘要
(
16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全加氢型炼油厂大量富氢气体作为低价值燃料进入燃料气管网的问题,提出不同浓度富氢气体的梯级回收利用方案:低浓度的含氢气体先经过膜回收二期装置进行初步分离,其产品氢与轻烃回收干气、异构化干气、火炬回收气一起作为膜回收一期装置的原料,进行二次分离,产品氢再与连续催化重整产品氢、渣油加氢低压分离气(低分气)、蜡油加氢裂化低分气、柴油加氢低分气一起进行变压吸附三次分离,产出体积分数99.54%的高纯度氢气。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对于加工能力10.0 Mt/a的炼油厂,采用富氢气体梯级回收技术后,回收氢气 13.1 kt/a,降低天然气消耗21.2 kt/a,降低碳排放 150 kt/a,吨油加工成本降低 4.62 元。
分析与评定
基于SPCA降维的轻质燃料油分类拉曼光谱鉴别方法
董晓炜 杨继平 杨志猛 晏刚 夏梓航
2022, 53(12): 106-113.
摘要
(
17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轻质燃料油分类快速检测,采集不同产地的0号车用柴油、3号喷气燃料、92号汽油、95号汽油、98号汽油共5种500个轻质燃料油样本的拉曼光谱;依次利用归一化算子、Savitzky-Golay平滑卷积算子(SG)、自适应迭代惩罚最小二乘算子(airPLS)对原始拉曼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稀疏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预处理之后的特征成分变量进行降维,进而采用不同方法构建分类模型,对轻质燃料油样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对拉曼光谱预处理能够有效消除背景噪声干扰,有助于提升分类模型的准确率;采用稀疏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SPCA-SVM)方法构建的分类模型对轻质燃料油分类鉴别效果最好;将以SPCA-SVM方法构建分类模型区分95号汽油和92号汽油与95号汽油的混合汽油,当混合汽油中92号汽油体积分数在15%以上时,取得了良好的识别分类效果。
原油盐含量测定标准方法中取样方式改进
陆克平
2022, 53(12): 114-118.
摘要
(
19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业标准《原油盐含量测定法(电量法)》(SY/T 0536—2008)中取样方式容易造成油层下部的水醇抽提液夹带油滴或油渍,使盐含量测定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变差。通过聚醚砜或聚四氟乙烯滤膜针头过滤器,或用管盖一体的细管预置离心管,分层后用12cm特制长针头插入并刺穿细管底部膜封方式取样,可有效避免水醇抽提液中油污;同时使用50mL聚丙烯离心管使油样取样量增大约5倍,油样代表性提升,相应增大抽提液用量,方便盐含量不同检测方法的选用。
设备及防腐
衣康酸均聚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研究
雷雪 秦冰 孙飞 高嵩 余正齐
2022, 53(12): 119-124.
摘要
(
15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以衣康酸(IA)为单体,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经引发剂引发,聚合得到了一系列衣康酸均聚物(PIA)。采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碘量法等对PIA进行表征,并评价其阻垢和缓蚀性能。结果表明,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800~2700的PIA性能良好,当其添加量(ρ)为8 mg/L时,对CaCO
3
的阻垢率超过65%,与4 mg/L Zn
2+
复配后,其对碳钢的缓蚀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