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12
基础研究
借助平衡吸附法研究不同添加剂对钼物种在氧化铝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李会峰 李明丰 刘锋 聂红
2024, 55(10):  1-8. 
摘要 ( 1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金属浸渍液中各物种在氧化铝载体表面的竞争吸附,通过在溶液中引入不同类型的添加剂进行了相应的平衡吸附试验。结果发现在七钼酸铵溶液中引入偏钨酸铵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钼平衡吸附量,二者在氧化铝中性羟基上的竞争吸附有利于减弱钨物种与氧化铝的强相互作用。在七钼酸铵溶液中分别引入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丙三醇和聚乙二醇对钼平衡吸附量影响不大,但引入磷酸或其铵盐则可明显降低钼平衡吸附量,表明其可与钼物种产生较强的竞争吸附,从而减弱钼物种与氧化铝的相互作用,促进钼物种的硫化。引入柠檬酸铵也可明显降低钼平衡吸附量。另外,氧化铝载体在以[PMo12O40]3-结构为主的磷钼酸溶液中的钼平衡吸附量明显高于在以[P2Mo5O23]6-结构为主的磷钼酸溶液中的钼平衡吸附量。而且,通过调控含有柠檬酸的镍钼浸渍液中P/Mo物质的量之比,可以改变钼前驱体的分子结构以及游离的磷酸根和柠檬酸根离子的数量;并且氧化铝的钼平衡吸附量随着溶液中P/Mo物质的量之比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研究结果为统筹设计金属浸渍液的组成以及开发高效加氢催化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乙烯在催化裂解催化剂上的低聚反应
李福超 郜亮 龚剑洪 邢恩会 罗一斌 舒兴田
2024, 55(10):  9-14. 
摘要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Y型和ZSM-5分子筛催化裂解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N2吸附-脱附、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Py-FT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其催化乙烯低聚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裂解催化剂富含3~4 nm介孔,以弱L酸中心为主;在500~550℃和常压条件下,乙烯不易于转化,主要经低聚、裂化反应生成C3~C4烯烃,且丙烯的选择性高于丁烯;当反应温度高于550℃时,丙烯和丁烯的环化脱氢反应使焦炭的选择性大幅增加;与常压条件相比,在0.5~1.0 MPa反应压力下,乙烯在催化裂解催化剂上低聚反应的转化率明显升高;提高反应压力有利于C3~C4烯烃的氢转移反应,丙烷和丁烷的选择性升高,而焦炭的选择性降低。
拟薄水铝石老化pH对氧化铝载体及加氢催化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郭锦春 鲍俊 桑小义 温昌盛 曾双亲
2024, 55(10):  15-23. 
摘要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NaAlO2-Al2(SO4)3法分步连续中和制备拟薄水铝石工艺中老化pH的影响,并制备了相应的NiMoP/Al2O3催化剂,使用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作为反应物对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老化pH对拟薄水铝石性质影响显著,老化pH为8.6时产品中硫酸根含量过高,老化pH为10.0时产品中三水氧化铝杂晶和Na2O杂质含量过高,老化pH为9.0~9.5时可以得到杂质含量较低的拟薄水铝石;老化pH还影响不同晶面的生长速率,老化pH高有利于提高(020)晶面的生长速率;老化pH为9.0和9.5时载体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较大,最可几孔径为9.1 nm;老化pH显著影响载体表面不同类型羟基的比例,从而影响不同载体负载的活性金属的低温还原峰温度和六配位二维钼多聚物所占比例。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与载体上负载的活性金属的低温还原峰温度和六配位二维钼多聚物所占比例顺序一致。当拟薄水铝石老化pH为9.0时,最有利于制备高活性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
基于虚拟样本生成的分子水平汽油使用过程碳排放建模研究
宋建 崔晨 郭莘 田华宇 韩璐 周祥
2024, 55(10):  24-31. 
摘要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汽油作为高碳排放行列的一员,面临着CO2减排的挑战。基于气相色谱得到的汽油组成数据和通过新欧洲驾驶循环得到的汽油CO2排放量数据,按照PONA组成、碳原子数和取代基个数对汽油组分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层次聚类方法对汽油组成数据进行聚类,并按聚类结果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建立了燃油汽车行驶每千米CO2排放量的先验模型,旨在为生产低碳排放汽油提供数据支撑。由于数据样本范围较小且比较集中,先验模型在预测CO2排放时适用性较差,因此提出基于半径近邻分类的多分布整体趋势扩散技术(RNC-MD-MTD)并以此方法生成虚拟样本。结果表明,随着RNC-MD-MTD方法生成的虚拟样本加入,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了有效提升,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终建立的燃油汽车行驶每100 km CO2排放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8,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29%,均方根误差为792.6 mg/km。
二十烷、蒽和对二丁基环己烷在氧化钙中的吸附和扩散特性
孙立鹏 鲁家荣 姜海英 赵德明 李国梁 岳远宁 李金明 辛德兴 闫昊 陈小博 刘熠斌
2024, 55(10):  32-40. 
摘要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823.15~923.15K的温度范围内,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二十烷(C20H42)、蒽(C14H10)和对二丁基环己烷(C14H28)在氧化钙5 nm的孔道中的吸附和扩散性能,分析了3种分子在氧化钙孔道中的吸附等温线、分子扩散动力学、概率密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函数。吸附等温线的分析结果表明:C14H10在氧化钙孔道内的吸附量最大,923.15 K时C14H28吸附量最小,823.15 K时C20H42吸附量最小;C20H42C14H10为多层吸附,C14H28为单层吸附。分子扩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C20H42的扩散系数最大,C14H28次之,C14H10最小;扩散性能主要受温度和分子构型影响,根据扩散活化能结果可知,C14H10的扩散受温度影响最大,C14H28次之,C20H42最小。概率密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函数分析结果表明:C14H10在距离孔道表面0.4,0.7,1.1nm附近存在3个吸附层;C20H42C14H28的吸附层在距离孔道表面0.5 nm附近的空间中。
Ni/ZrO2催化CO2甲烷化机理模拟研究
陈亚 曲亚坤 张荣俊 王丽新 赵晓光
2024, 55(10):  41-47. 
摘要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有的ZrO2负载Ni催化CO2甲烷化过程的中间物种不明晰,阻碍了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开发,限制了CO2甲烷化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以及经济效益提升等多个层面的应用。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Ni团簇在ZrO2表面的吸附机理以及催化CO2甲烷化过程的基元反应进行研究,阐明了Ni/ZrO2界面对CO2的吸附、活化机制,明确了Ni、ZrO2 及其界面在 CO2 加氢反应过程中的角色,提出了CO2甲烷化的具体反应路径,为高效催化剂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MCM-22分子筛催化丙烯齐聚反应性能的研究
孔素芳 张成喜 李永祥 周顺利 陈俊文 刘强
2024, 55(10):  48-59. 
摘要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HMCM-22分子筛催化丙烯齐聚反应性能,并与HZSM-5、HY、HMOR、Hβ 分子筛进行比较,通过一系列物性表征手段及丙烯齐聚反应性能评价,考察了5种分子筛孔结构、酸性质与丙烯齐聚反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子筛的拓扑结构和酸性对丙烯齐聚反应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HMCM-22分子筛具有多维孔道结构与适中酸性,产物扩散性能好,抗积炭性能优异,在丙烯齐聚反应中的活性与稳定性最优。进一步对HMCM-22分子筛进行孔道和酸性调变以考察其催化丙烯齐聚反应性能,发现B酸酸量与总酸量大的HMCM-22分子筛初始活性高且更易生成高碳数产物,但C3n选择性偏低,介孔比例适中的分子筛稳定性更好。HMCM-22分子筛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300 h内丙烯转化率均保持在85%以上,C3n选择性达77.6%,具有优异的丙烯齐聚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加工工艺
催化裂化油浆和渣油生产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技术研究
邵志才 李妍 杨鹤 胡志海
2024, 55(10):  60-67. 
摘要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7种典型催化裂化油浆(简称油浆)性质及固体颗粒的粒度分布,发现不同来源的油浆性质差异较大,油浆中绝大部分固体颗粒粒径小于50 μm,其中粒径为1~10 μm的固体颗粒体积分数超过50%。采用3代柔性滤材开展油浆脱固试验,结果表明,第三代滤材对油浆的脱固率最高,(Al+Si)脱除率超过97%,滤材再生性能好。在氢分压为3.0 MPa的条件下,开展油浆低压临氢脱固脱硫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原料适应性好、产品质量稳定。以脱固脱硫油浆和加氢渣油为组分开展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调合试验研究,调合时多数性能指标符合线性规律,经济性调合配方中油浆的质量比例高于30%。
CDAlkyR烷基化反应器填料层压差上升问题的分析与处理措施
高伟 代恩东 刘亭亭 毛玲娟 崔登科
2024, 55(10):  68-72. 
摘要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烷基化工艺技术是生产清洁燃料的重要炼油技术,一般采用硫酸法烷基化CDAlkyR静态混合反应器技术。然而硫酸法烷基化反应工艺在运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反应器填料层压差上升导致装置运行负荷降低,严重影响装置产能。基于此,从初始填料层压差、原料杂质含量、循环酸过滤器精度、机封白油杂质含量4个方面对可能影响填料层压差上升的因素进行排查,并相应地提出了处理措施,有效解决了CDAlkyR烷基化填料层压差上升的问题,可为行业内的其他装置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国内S Zorb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韩乔昆 艾中秋 王卿
2024, 55(10):  73-78. 
摘要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国内S Zorb装置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中28套工业装置在2023年的运行情况,通过对比不同S Zorb装置的2023年运行数据发现,不同S Zorb装置原料硫含量和烯烃含量、主要操作参数、辛烷值损失、吸附剂活性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所有装置均可稳定生产满足国VI标准的汽油,说明S Zorb装置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汇总了2011年以来中国石化S Zorb装置的运行数据,结果发现,中国石化S Zorb装置的原料硫含量波动较大,烯烃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装置脱硫率基本不变,烯烃饱和反应及辛烷值损失变化较大。
尼龙6与ε-聚赖氨酸复合材料的溶剂法制备及热性质分析
李伟 王璇 李泽阳 刘伟
2024, 55(10):  79-83. 
摘要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控制尼龙6和ε-聚赖氨酸在三氟乙醇和水中的溶解量、三氟乙醇的浓度和混合顺序,以溶剂法实现尼龙6和ε-聚赖氨酸真溶液分散,然后经过旋转蒸发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不同ε-聚赖氨酸含量的尼龙6系列复合材料。利用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考察商品尼龙6、ε-聚赖氨酸和系列样品的热性质,结果表明:通过溶剂法处理,提纯和重结晶商品尼龙6,尼龙6的结晶温度提高了 9 ℃,熔点提高了 7 ℃;ε-聚赖氨酸的加入影响了尼龙6的规整度,使尼龙6的熔点和结晶温度稍有变化,变化幅度小于3℃,不影响其加工性能。
催化剂
载体孔径分布集中度对Ni-Mo催化剂上芘加氢反应的影响
温昌盛 聂红 曾双亲 郭锦春 贾燕子 杨清河
2024, 55(10):  84-93. 
摘要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NaAlO2-Al(SO4)3法制备得到拟薄水铝石,通过控制拟薄水铝石的老化时间来调节拟薄水铝石的晶粒尺寸,得到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基本相同,孔集中度有所差异的4种不同孔结构的载体。以芘作为模型化合物在高压微型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考察了4种载体所制备Ni-Mo催化剂的芳烃加氢饱和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拟薄水铝石、载体、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拟薄水铝石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增加;载体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最可几孔径相近,孔径分布集中度增加;表面总羟基数量和碱性羟基所占比例逐渐降低,氧化态催化剂金属和载体之间相互作用力降低,硫化后催化剂硫化度以及Ⅱ类多层活性相所占比例增加。芘的加氢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载体孔径分布集中度的增加,芘加氢转化率提高。说明硫化度和Ⅱ类活性相所占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剂加氢性能,载体孔径分布集中度提高后,8~10nm孔所占的有效比表面积明显增加,更有利于分子扩散进入孔内接触到有效活性中心。
Pt-Pd/MnCo2O4复合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低碳烃等有机物的催化燃烧性能
刘世达 侯栓弟 刘淑鹤 赵磊 刘忠生
2024, 55(10):  94-101. 
摘要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涂覆氧化铝的陶瓷蜂窝载体上,通过化学还原法原位构建MnCo2O4纳米小球颗粒使其生长于氧化铝涂层,制备出两种Pt-Pd/MnCo2O4复合型催化燃烧催化剂MnCo-2、MnCo-3。MnCo-2的贵金属含量比国外参比剂少约44%、比国产参比剂少约16%,乙烷等低碳烃氧化活性与国外参比剂相当,其乙烷转化率为99%时的氧化转化温度(T99)、丙烷T99、甲烷转化率为90%时的氧化转化温度(T90)分别为440,380,460 ℃,比国产参比剂低60 ℃,且在累积800 h的测试中性能稳定。MnCo-3的贵金属含量比国外参比剂少约61%、比国产参比剂少约41%,其试剂总成本约比国产参比剂低38%,其乙烷T99为475 ℃,比国产参比剂低25 ℃。
化学液相沉积法改性ZSM-5分子筛及其催化性能
刘景怡 张燕挺 梁亚凝 宋金锐 丁云龙 侯楠 李宁 李晓峰
2024, 55(10):  102-108. 
摘要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40、甲基硅油以及正硅酸乙酯(TEOS)对ZSM-5分子筛进行化学液相沉积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NH3程序升温脱附、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改性催化剂的晶型、形貌、酸性质和孔结构等进行表征,并以1,3,5-三异丙基苯(TIPB)的裂解作为探针反应,对改性催化剂外表面酸密度进行测定,进而将改性催化剂用于乙苯脱乙基型二甲苯异构化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改性催化剂上的TIPB转化率下降,说明其外表面酸量减少;通过调整合适的改性条件可以使样品的乙苯转化率提高,异构化活性下降;改性剂TEOS加入的最佳质量分数为30%,此时改性催化剂上的TIPB转化率约为30%,乙苯转化率约为98%,异构化活性约为5%,二甲苯收率约为100%,苯选择性约为89%。
FAU分子筛催化γ-戊内酯脱羧制丁烯研究
乔堉锴 张新宝 李俊杰 于伟伟 安杰 徐仕睿 朱向学 徐龙伢 李秀杰
2024, 55(10):  109-117. 
摘要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基γ-戊内酯脱羧制备丁烯反应为碳四烯烃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针对现有无定形SiO2-Al2O3催化剂只能在低空速下运转的现状,开发了一种高效的NaY分子筛催化剂。因其丰富的Lewis酸与适宜的碱性,可在高空速下实现原料γ-戊内酯的100%转化,同时丁烯选择性高达99.6%。NaY分子筛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反应稳定性和反应-再生循环性能,在连续运转1320 min后,丁烯收率保持在99.4%;经历5次反应-再生循环后,丁烯收率保持在99.2%。在此基础上,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LiY,KY,CaY分子筛,对比研究分子筛中金属阳离子种类对分子筛催化脱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Y分子筛因其适宜的酸碱匹配度,脱羧性能最好;LiY分子筛和KY分子筛次之;CaY分子筛因存在强Br?nsted酸位,催化性能最低。
油品与添加剂
硅灰石表面改性及其在顺丁橡胶中的应用
陈佳敏 汪称意 董卫龙 赵彦冰 缪培峰 徐建平
2024, 55(10):  118-123. 
摘要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硬脂酸对硅灰石进行表面改性,考察硅灰石尺寸、改性前后硅灰石份数对顺丁橡胶(BR)力学性能、硫化性能及止滑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试证明:硬脂酸与硅灰石表面羟基发生反应,使其疏水性明显提高;力学性能及硫化性能测试表明:相同用量下,添加改性硅灰石的BR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提升,硫化速率变小;止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改性硅灰石可以使BR复合材料在冰面和油润滑玻璃表面的摩擦因数显著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显示:未改性的硅灰石与橡胶间界面间隙清晰,而改性后的硅灰石与橡胶间界面间隙模糊。在本试验配方条件下,添加40份改性硅灰石的BR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为10.77 MPa,断裂伸长率为803%,油润滑玻璃表面和冰面摩擦因数达到了0.48,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止滑性能。
节能减排
催化湿式氧化处理含模板剂有机胺废水
杨军
2024, 55(10):  124-128. 
摘要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含有机胺高化学需氧量(COD)废水。考察了催化剂类型和反应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贵金属为催化剂时,COD降幅最高,达到96%;当反应温度为270 ℃时,能耗较低,尾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13.1%,COD降幅约为96%,处理效果较佳。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在温度为270 ℃、压力为7.6 MPa的最优条件下,催化湿式氧化设备连续运行140 h,产水COD的平均降幅在96%以上。同时进行设备材料腐蚀试验和加速氧化小型试验,通过调整反应原水的pH,解决了设备腐蚀问题。从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综合考虑,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含有机胺高COD废水具有一定竞争力。
复配醇胺捕集CO2的微波解吸工艺研究
明惠 张子珩 杨雪梅 杨凡 热则耶·热合米图力 杨田萌 侯军伟
2024, 55(10):  129-137. 
摘要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醇胺法捕集CO2工艺需要高温(100 ℃以上)解吸的问题,从优化醇胺吸收液组成和优化解吸工艺两方面着手进行工艺优化,在优化CO2吸收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微波加热解吸CO2方法,并优化了CO2醇胺吸收液的微波加热解吸工艺。结果表明:复配醇胺优选由N-甲基二乙醇胺(MDEA)、哌嗪(PZ)、羟基乙二胺(AEEA)组成,当MDEA、PZ和AEEA的质量比为3:1:5时,复配醇胺的水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最佳;以复配醇胺质量分数为20%的水溶液作为CO2吸收液,30 ℃下的CO2平衡吸收容量为1.15 mol/mol;利用微波加热,在95 ℃下解吸4 min时即可达到解吸平衡,CO2的解吸率达97.52%,基本实现全部解吸。与传统的加热解吸方法相比,相同温度下微波加热法的CO2解吸率提高62.25百分点,而且解吸时间显著缩短,实现了CO2低温高效解吸。
某千万吨炼油企业碳排放及碳减排分析
吴章柱
2024, 55(10):  138-147. 
摘要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炼油企业作为碳排放的重点企业,“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其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某千万吨全加氢燃料型的炼油企业全厂碳排放及各装置碳排放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全厂碳排放为2885.247kt/a,其中燃烧碳排放占31.12%,催化裂化装置烧焦碳排放占32.55%,制氢过程排放占18.05%,外购电力碳排放占17.99%。针对实际情况,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可减少碳排放38.3kt/a;降低燃料碳含量可减少碳排放95.4kt/a;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炼油厂可减少碳排放60~120kt/a;凝气式汽轮机改为电机驱动可减少碳排放188.70 kt/a;优化加工结构,降低原油硫含量,制氢装置可减少碳排放197.6 kt/a,催化裂化装置降低生焦量可减少碳排放318.4 kt/a。长期来看,绿电和绿氢的全面使用,电加热炉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成熟,可实现千万吨炼油企业碳排放降低至500kt/a以内。
控制与优化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柴油加氢装置分馏单元产品质量控制优化
博士 孙延吉 潘艳秋 王成宇 刘沛鑫
2024, 55(10):  148-156. 
摘要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比例积分(PI)控制对过程复杂、系统强耦合的柴油加氢装置分馏单元的稳定时间和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基于某石化企业柴油加氢装置分馏单元原有PI控制方案,提出模型预测控制(MPC)协同PI控制方案,并探讨了该方案控制分馏单元的可行性及控制效果。结果表明:MPC协同PI的控制方案能够提高装置的动态性能;在汽提塔进料量和汽提蒸汽量波动的情况下,PI控制和MPC方案的震荡次数相近,但MPC方案的稳定时间和控制最大偏差均更小;对于±10%进料量的扰动,PI控制和MPC方案的最大温度相对偏差分别为3.48%和0.07%,稳定时间分别为3.5h和1.5h,绝对误差积分(IAE)评价值分别为7.30和0.23,说明MPC方案的控制效果比PI控制更优;同时,验证了MPC协同PI控制的可行性,表明MPC协同PI控制更适用于柴油加氢装置分馏单元的先进控制。
基于智能算法的多品质多性质原油调合与优化
熊小琴 邢晓凯 薛润斌 李媛媛 徐宁
2024, 55(10):  157-164. 
摘要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炼油厂依靠传统经验调合原油难以满足加工原油质量要求和企业利润较低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原油相似度最大化和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在比较5种鲁棒性较强的算法性能基础上,选择融合莱维飞行和随机游动策略的灰狼算法(LRGWO)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在LRGWO算法、灰狼算法(GWO)、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I)和粒子群算法(PSO)中,LRGWO算法所得最优解集的覆盖率、算法的整体性能最优;经过优化求解后,调合原油T1~T4与对应目标原油W1~W4的平均相似度达到95.82%,说明利用所建原油选择和调合模型可以得到与目标原油物性相近的调合原油;根据10种备选原油的价格,在最大采购量为175 000 t的前提下,通过生产利润最大化模型优化调合原油T1~T4的加工量依次为50 000,55 000,40 000,30 000 t,企业生产利润最大为3 358.19万元。
分析与评定
超声雾化直接进样ICP-OES快速测定柴油中硅含量研究
陆元华 丁润冬
2024, 55(10):  165-170. 
摘要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传统控温旋流雾化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不同形态有机硅化合物的发射强度差异较大的问题,采用超声雾化直接进样系统,可将样品中所有硅元素全部送入离子室中进行检测。对超声雾化直接进样ICP-OES方法的仪器功率、稀释剂、空白柴油物理性质、稀释比例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与分析,得到了适合检测柴油中硅含量的方法。此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3.3%~108%之间,检出限为0.16 μg/g,测定下限为0.64 μg/g。结果表明,超声雾化直接进样ICP-OES方法适用于柴油中硅含量的检测。
综述
低碳烷烃与烯烃吸附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刘家硕 李明丰 杨平 樊亚明
2024, 55(10):  171-178. 
摘要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烯、丙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分离与它们碳数相同的烷烃,由于物化性质相近,分离难度大,目前主要采用高能耗的深冷分离方法。与之相比,以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等作为吸附材料的吸附分离法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的特点,有望成为替代高能耗的分离技术。从吸附机理、吸附材料、吸附工艺中的脱附技术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吸附分离方法在低碳烷烃、烯烃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型分子筛、MOF吸附材料及其脱附技术未来工业化应用的局限与挑战,并对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