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12
催化剂
Au/Al2O3催化剂催化5-羟甲基糠醛加氢制备2,5-呋喃二甲醇
王克鸣 郜亮 唐晓津
2024, 55(11):  1-10. 
摘要 ( 25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生物质醛加氢的高效催化剂,以贵金属Au为活性组分,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Au/Al2O3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静态低温氮吸附容量法和NH3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技术对催化剂形貌进行分析,并将Au/Al2O3催化剂应用于5-羟甲基糠醛(HMF)加氢合成2,5-呋喃二甲醇(BHMF)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所用沉淀剂种类、催化剂的Au负载量以及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反应时间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循环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活性金属Au对该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沉淀剂种类对Au颗粒粒径和Au负载量有显著影响。当沉淀剂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质量比为1:1)、Au负载量(w)为2.0%时,在反应温度为100 ℃、H2压力为3.0 MPa、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以0.30 g催化剂催化2.4 mmol HMF加氢制备BHMF,HMF质量转化率达92.1%,BHMF质量选择性达92.0%。
Cr对V2O5-WO3/TiO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刘军强 巫树锋 庞杏超 张子鹏 张鹏 刘兴誉 冯小童
2024, 55(11):  11-16. 
摘要 ( 10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石化公司工业装置现场运行2年后的V2O5-WO3/TiO2型在运脱硝催化剂表面覆盖有一层黑色物质,通过分析表征确定黑色物质的组成并研究其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能量色散光谱分析在运催化剂表面Cr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2%,X射线衍射分析Cr元素的组成主要为Cr2O3;在运催化剂脱硝性能总体劣于新鲜催化剂,较高的温度下尤其明显;物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性能下降可能与催化剂表面V4+含量的降低和催化剂还原性能减弱有关。总之,Cr元素对V2O5-WO3/TiO2催化剂有较大影响,应尽量减少烟气中的Cr元素含量,并将烟气温度控制至350 ℃左右,以降低Cr元素的影响。
In掺杂的MoVTeNbOx催化剂用于丙烷选择性氧化制丙烯酸
燕晓宇 孙宇涵 徐晓晴 李春义 曹佳惠 张雨欣
2024, 55(11):  17-24. 
摘要 ( 8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MoVTeNbOx催化剂,并在催化剂中掺杂少量In组分,制备了一种可用于丙烷选择性氧化制丙烯酸的In掺杂MoVTeNbOx催化剂(Mo1.00V0.30Te0.23Nb0.12InyOx),与不掺杂In的MoVTeNbOx催化剂相比,新制备催化剂上的丙烯酸产率和选择性显著提高。使用X射线衍射、H2程序升温还原、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In掺杂催化剂进行表征,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In掺杂能够有效提升催化剂表面Mo6+,V5+,Te4+的含量,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以及丙烯酸的选择性。y的最佳范围是0.025~0.04,在该范围内的In掺杂有助于调节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的数量,使催化剂的氧化性提高。在反应温度为400 ℃、空速为1000mL/(g·h)、原料气组成n(C3H8): n(O2): n(H2O)为1:2:12、催化剂In和Mo摩尔比为0.025的条件下,丙烷转化率可达67.99%,丙烯酸选择性为58.30%,丙烯酸收率为39.64%。
某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宋月芹 李畅 赵基钢 周晓龙
2024, 55(11):  25-30. 
摘要 ( 13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失活是影响FCC装置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剖析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对减缓或抑制催化剂失活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及X射线荧光等表征手段对某企业FCC催化剂的结构、酸性以及组成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中的分子筛结构发生了严重坍塌,比表面积大幅度下降,同时酸中心数目急剧下降。催化剂的不断再生使其不断经历高温水热过程;其次,反应失活后的催化剂上沉积了V、Ni与Ca等金属,是催化剂结构被破坏和酸性损失的另一个原因。
TiO2、ZrO2的制备及其吸附吡啶的性能
王聚财 唐克 富添 孙潇镝 洪新
2024, 55(11):  31-39. 
摘要 ( 7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热-腐蚀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锐钛矿相TiO2及立方相ZrO2,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表征。以TiO2及ZrO2为吸附剂,以含有吡啶的正十二烷为模拟柴油,考察了TiO2及ZrO2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等对模拟柴油吸附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及ZrO2对吡啶的吸附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温度对TiO2及ZrO2吸附吡啶效果无明显影响,TiO2及ZrO2吸附吡啶是单层吸附和多层吸附共存的吸附。利用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吡啶在TiO2(101)、ZrO2(111)晶面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构型、吸附能等情况,发现吡啶在TiO2(101)、ZrO2(111)晶面吸附时可形成N—Ti、N—Zr化学键,相应的吸附能分别为-188.59 kJ/mol和-157.34 kJ/mol,说明吡啶能稳定吸附于TiO2(101)、ZrO2(111)晶面。
新型丁烯助剂HBC-B在重油选择性催化裂解装置的工业应用
黄长青 于善青 严加松 袁光普 陈世荣 成晓洁 蔡凯
2024, 55(11):  40-46. 
摘要 ( 12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丁烯选择性催化助剂HBC-B,并在扬州石化有限责任公司重油选择性催化裂解(MCP)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当HBC-B助剂占系统催化剂藏量的5%时,丁烯收率提高1.47百分点,其中异丁烯收率提高0.34百分点,液化气中丁烯体积分数增加4.05百分点;产品分布改善,液化气收率提高0.55百分点,汽油收率提高0.71百分点,柴油产率降低1.28百分点,油浆和焦炭产率基本相同。工业应用结果证明HBC-B助剂具有优异丁烯选择性和重油转化能力。
碱处理和Fe改性制备多级孔ZSM-5催化剂及其催化合成二苯甲烷的性能
谢辉英 刘春城 沈健 黄娜茹 许进宝
2024, 55(11):  47-53. 
摘要 ( 10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碱处理ZSM-5并通过浸渍法制备Fe改性多级孔ZSM-5分子筛催化剂Fe-ZSM-5。通过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NH3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0.05 mol/L氢氧化钠处理ZSM-5,扩大了分子筛的孔径,Fe改性后ZSM-5仍保持原有结构,弱酸酸量显著增大,弱酸酸强度变高,强酸酸量减少。以苯和氯化苄为原料进行烷基化反应,考察碱处理浓度、金属负载量、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合成二苯甲烷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Fe与分子筛质量比为5%、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05 mol/L、碱处理时间为30 min、焙烧温度为450 ℃、焙烧时间为4 h时,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最高,氯化苄的转化率为96.2%,二苯甲烷选择性为84.9%。
加工工艺
费-托合成油生产液体蜡和基础蜡原料的技术
王志宏 王红超 梁家林 任亮 王锦业
2024, 55(11):  54-59. 
摘要 ( 12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费-托合成油为原料,开发了深度脱氧及分子筛脱蜡工艺生产液体蜡以及基础蜡原料的相关技术。新开发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具有高脱氧活性,在中压及相对缓和的工艺条件下,对费-托合成油进行加氢精制得到的产品氧质量分数小于5.0 μg/g,色号(赛波特)大于+30,其中间馏分可以作为液体蜡原料,尾油馏分可以作为基础蜡原料。分子筛脱蜡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轻液体蜡中正构烷烃质量分数为99.25%,高于GB/T 32066—2015规定的下限(98.5%);分离得到的重液体蜡中正构烷烃质量分数为99.44%,远高于GB/T 32066—2015规定的下限(95%)。
电场参数对稠油乳化液流变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高一鸣 石熠 陈家庆 安申法 董建宇 栾智勇 张宝生 郑庆玮 郭星 沈帅帅
2024, 55(11):  60-67. 
摘要 ( 10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电流变仪对某油田稠油乳化液进行了流变特性试验研究,以降黏率为评价指标,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作用下,较为系统全面地探究了电场参数(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占空比等)和非电场参数(温度、含水率、剪切速率等)对稠油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别对比了电场参数和非电场参数对稠油流变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电场参数中,电场强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电场频率和占空比;在非电场参数中,温度的影响程度最大,然后是含水率和剪切速率。此外,进行了含砂稠油乳化液电流变试验,得到的最优电场强度和电场频率与不含砂稠油乳化液的相近。
基础研究
石油卟啉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浦宁 任强 王薇 霍佳宁 贾燕子 胡大为 聂红
2024, 55(11):  68-73. 
摘要 ( 7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卟啉通常是卟啉和Ni、V形成的化合物,种类和形态较多且十分复杂。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使用PBE泛函对Ni2+和VO2+的初卟啉(ETIO)型化合物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进行了计算,得到的相关结论和文献中发表的规律一致。ETIO卟啉环通过4个N原子和Ni2+或VO2+配位,分别形成具有D4h对称性和C4v对称性的化合物。轴向配位O原子的竞争作用使得V—N键弱于Ni—N键,因而渣油加氢过程中V比Ni更容易进行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解析了Ni2+/VO2+-ETIO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卟啉环具有显著的共轭效应,形成的共轭π轨道与Ni/V的3d轨道发生明显的轨道重叠。因此,卟啉和Ni或V的相互作用十分强烈。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Ni2+-ETIO和VO2+-ETIO化合物的价层电子跃迁,得到了石油卟啉分子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理论计算得到强吸收的Soret带和弱吸收的Q带,从电子跃迁角度解释了石油卟啉的紫外-可见光谱存在的特征吸收带。
油水分离器新型聚结构件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徐占华 王宗勇 丁鰲榜 马立勋 王丁 张清官
2024, 55(11):  74-83. 
摘要 ( 8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平板型聚结构件分离效率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有出口挡板型聚结构件,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利用Fluent软件的mixture模型和Standard k-?模型探究新型聚结构件的聚结板长度(l)、聚结构件倾斜角度(θ)及挡板高度(h)和挡板折角(α)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聚结构件的结构对油水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影响显著;在相同条件下,有出口挡板聚结构件的分离效率比无出口挡板聚结构件平均提高1.2%;对于4种结构参数,有出口挡板聚结构件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随单个结构参数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结构参数分别为l/L=3/12(L为分离器长度),θ=30°,h/H=7/10(H为聚结板间距),α=75°;由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有出口挡板聚结构件的4种结构参数最佳组合为l=421.67 mm、θ=45.07°、h=8.84 mm、α=112.70°,有出口挡板聚结构件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最高为97.67%。
灰斗捕焦器对催化裂化装置旋风分离器性能及流场的影响
曹港 孙国刚 张永民 袁世威 武升
2024, 55(11):  84-89. 
摘要 ( 7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降器顶部旋风分离器(顶旋)升气管外壁焦块脱落堵塞料腿是威胁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重要隐患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顶旋的灰斗内设置网状捕焦器,以拦截脱落的大焦块,避免料腿堵塞的新防治方案,并采用冷模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具有不同结构灰斗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压降与流场变化。结果表明:在灰斗中增设捕焦网并拦截焦块后,旋风分离器的压降下降不明显,但分离效率下降0.21~0.91百分点;分离器内分离空间和灰斗中的流体最大切向速度分别下降0.4%和41.2%,同时轴向内旋流上行区增大,导致颗粒夹带增多、颗粒返混逃逸率增大、分离效率降低;增加灰斗高度可以减小颗粒返混逃逸率和内旋流夹带量,恢复甚至提高分离效率,从而实现防治焦块堵塞料腿隐患的目的。
基于CFD-DEM方法与多孔介质模型的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柱状颗粒床层特性研究
张刚 宋斯铎 朱梓瑞 刘雪东
2024, 55(11):  90-99. 
摘要 ( 13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法(CFD-DEM)和多孔介质模型分别对管式固定床反应器进行数值模拟,讨论在不同装填方式与管径比条件下,柱状颗粒床层的堆积特性与单位压降变化规律,并对比两种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和计算效率。计算结果表明,混合装填方式比单一装填方式更容易使柱状颗粒床层达到稳定状态。在采用单一装填方式且管径比一定时,床层压降会随入口气速增大而增大,在实际应用中应选择合适的入口气速,以防止设备损坏。当采用混合装填方式时,床层截面压力波动显著减小20.63%,床层颗粒堆积更均匀。对比CFD-DEM与多孔介质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效率,发现当颗粒雷诺数(Rep)小于229时,多孔介质模型与耦合算法得到的床层压降最大偏差为6.3%;当Rep从229增大到458时,床层压降的偏差随Rep增大而增大,最大偏差为13.4%,满足工程误差要求。在计算效率方面,使用多孔介质模型计算所需要的时间是CFD-DEM耦合算法的1/320。因此,当管径比大于16.58、Rep小于458时,多孔介质模型对于柱状颗粒床层计算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更高。
节能减排
加氢装置开工预硫化期间加热炉烟气SO2浓度超标原因分析及对策
刘荣 浦宁 周景茹 朱清玥 何豪健 任亮
2024, 55(11):  100-105. 
摘要 ( 6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加氢装置开工预硫化期间,加热炉烟气SO2浓度多次异常上升甚至超标,企业被迫停止回收火炬气。通过对开工预硫化期间循环氢、低压分离器气和火炬气中硫化物的类型和含量进行分析,推测是因为所使用的硫化剂二甲基二硫醚分步分解产生的甲硫醇和甲硫醚随着火炬气进入燃料气系统,甲硫醇、甲硫醚燃烧生成的SO2导致加热炉烟气中的SO2浓度超标。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火炬气脱硫溶剂、使用器外真硫化催化剂、使用新型硫化剂等方式解决。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在污水提质工程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李本高
2024, 55(11):  106-110. 
摘要 ( 7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评价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在污水三级(深度)处理领域的应用效果,对炼化企业污水提质技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对工业化运行的含油污水和含盐污水两套典型的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装置进行现场调查、运行水质数据收集和取样分析,装置的进出水化学需氧量(COD)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对含油污水和含盐污水COD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催化剂失活较快;运行一段时间后COD平均降低约10 mg/L,与无催化的臭氧氧化效果相当,对改善生化需氧量(BOD)基本无效。
润滑油基础油生产阶段碳足迹核算与评价
王陶 张志智 孙潇磊 石健
2024, 55(11):  111-118. 
摘要 ( 9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润滑油基础油需求稳定增长,“双碳”背景下,碳足迹评估成为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的新途径。基于英国标准协会制定的核算标准PAS 2050基本原理,对核算关键参数进行适应性优化,建立符合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实际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以某企业润滑油基础油产品为评价对象,核算其生产阶段碳足迹,并对生产工艺、单元装置、排放源等的影响进行评价,针对性地提出减排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老三套、加氢、异构脱蜡3种工艺下的碳足迹(以二氧化碳当量计)分别为437.9,372.4,494.4 kg/t,加氢裂化装置和润滑油加氢装置是减排的关键装置,蒸汽、电力、燃料气及循环水系统是重点排放源。从加快新能源替代、提高装置能效、加强碳排放因子监测、公用工程系统优化等方面提出减排建议,助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含锑铁非水相湿法氧化脱硫剂高效吸收H2S的研究
张顺昆 陈鸿元 王雪凝 王英杰 戴攀 邱奎
2024, 55(11):  119-125. 
摘要 ( 6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SbCl3和FeCl3按一定比例引入到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构建了一种非水相湿法氧化脱硫体系。对脱硫剂及其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脱硫试验研究了该体系对H2S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该脱硫剂在常温常压下的硫容可达8.91 g/L,添加适量的水及提高一定的温度均有助于提高其脱硫效率。在适量Cu2+存在下,该系统在连续5次脱硫-再生循环后,硫容水平保持在初始硫容的90%以上,再生后的固体产物为高纯硫磺。此外,Sb3+是保证H2S有效吸收的关键组分,适量Cu2+的存在可促进Fe2+向Fe3+转化,以促进体系的氧化再生。
油品与添加剂
催化裂化柴油合成多环芳烃树脂的工艺研究
唐晓东 刘梦方 卿大咏 李晶晶 缪钱英
2024, 55(11):  126-131. 
摘要 ( 12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合成了缩合多环多核芳烃(COPNA)树脂。在催化裂化柴油/催化剂/交联剂质量比为1:0.1:0.35、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14h的最佳交联条件和固化温度为350℃、固化时间为150min的固化条件下,中等缩合度缩合多环芳烃(B-COPNA)树脂和热固性缩合多环芳烃(C-COPNA)树脂收率分别为73.22%和56.14%。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催化裂化柴油存在不含长烷基侧链的多环芳烃,空间位阻小,适合作为合成COPNA树脂的原料。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树脂的热行为,发现合成的B-COPNA树脂和C-COPNA树脂的残炭分别为44.26%和45.17%。反应后柴油收率为41.38%,其饱和烃质量分数从34.15%提高至83.11%,柴油十六烷指数从33.13提高到42.39。
PEG/PPG共聚醚酯的制备及其润滑性能
刘智峰 薛卫国 石嘉辉 韩生 晏金灿
2024, 55(11):  132-137. 
摘要 ( 6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醚类基础油一般通过环氧化物的开环聚合反应制备,但由于环氧化物易燃易挥发的特性,对安全生产要求较为严苛。为解决上述问题,以氯化亚锡为催化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和琥珀酸共缩聚后脱酸制备共聚醚酯,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其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利用运动黏度测试器、四球摩擦试验机和3D白光干涉仪对共聚醚酯的黏温特性和润滑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醚酯在40 ℃下运动黏度约为 170 mm2/s,黏度指数可达220左右;在392 N、30 min、1 450 r/min条件下,四球试验钢球磨斑直径为0.55 mm ,平均摩擦因数为0.057,说明聚醚酯的减摩效果显著优于商用基础油。
含取代侧基和芴结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
向艳丽 曹世杰 翁晓文 李坚 任强 汪称意
2024, 55(11):  138-143. 
摘要 ( 9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自制含芴结构的二胺单体9,9-双[3,5-二甲氧基-4-(4-氨基-2-甲基苯氧基)苯基]芴和3种市售芳香二酐单体二苯醚四甲酸二酐、联苯四甲酸二酐、二苯酮四甲酸二酐,通过一步高温溶液缩合聚合法制备系列含取代侧基和芴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PI,3a~3c)。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对该聚酰亚胺的结构、溶解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系列聚酰亚胺能较好地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等溶剂;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244 ℃,在空气和N2中的10%质量损失的温度分别高于460℃和500 ℃,耐热性优异;其薄膜的拉伸强度超过78.7 MPa,断裂伸长率超过7.9 %,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该薄膜对CO2和O2的渗透系数分别高于15.9barrer和4.95 barrer;对CO2/CH4和O2/N2的分离选择系数分别为46.42和4.93,具有良好的气体分离性能。
控制与优化
烷烃类混合碳五馏分分离工艺模拟与优化
张宏宇 韩德求 许凌子 张健 邹雄 董宏光
2024, 55(11):  144-148. 
摘要 ( 7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隔壁精馏塔替代混合碳五馏分原有分离流程中的脱丁烷塔和碳五预分离塔,通过Aspen Plus V12软件对混合碳五馏分的提纯流程进行稳态模拟,在此基础上运用灵敏度分析工具,对隔壁精馏塔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隔壁精馏塔替代脱丁烷塔和碳五预分离塔,最佳原料进料位置为第11块塔板、最佳质量回流比为5、最佳侧线采出位置为第7块塔板、最佳侧线采出量为500 kg/h,气相回流位置为第37块塔板,液相回流位置为第12块塔板;在相同进料条件和相同碳五馏分纯度的前提下,与采用常规精馏工艺相比,采用隔壁塔精馏工艺时冷却能耗降低17.04%,加热能耗降低16.69%。
分析与评定
基于SSA-BP神经网络构建近红外光谱汽油辛烷值预测模型
郑圣国 陆道礼 陈斌
2024, 55(11):  149-154. 
摘要 ( 9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100组汽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预处理,结合麻雀搜索算法(SSA)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汽油辛烷值SSA-BP预测模型,对模型预测值与汽油研究法辛烷值(RON)测量值进行拟合,并与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及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方法进行光谱数据预处理后,所建SSA-BP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验证集决定系数(R2)为0.9760,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326;3种汽油辛烷值预测模型中,SS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度最好,且模型适用性和稳定性良好。说明利用SNV方法预处理光谱数据的SSA-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更好地用于汽油辛烷值的预测,且预测结果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可以实现汽油辛烷值的快速无损检测。
综述
疏水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金科 王琪
2024, 55(11):  155-161. 
摘要 ( 18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费-托合成技术可将煤和生物质基合成气转化为高值燃料和化学品,对实现碳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会引发水煤气变换(WGS)等副反应,影响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及目标产物选择性。通过提升催化剂的疏水性可显著加快水的移除速度,降低水的负面影响,提高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聚焦于副产物水对费-托合成反应的具体影响,概述了疏水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类型、制备方法及其作用原理,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生物沥青的制备方法与性能研究进展
高俊锋 周奕池 储晨骏 黄诗迪
2024, 55(11):  162-170. 
摘要 ( 11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石油沥青供应量的限制和环保考虑,发展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生物沥青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由于生物质原料的种类和生物质重油的提炼方法对生物沥青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同时生物沥青高温易老化、低温易脆化的性能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深入了解生物沥青的来源、组成、结构和性能特点,并选用适宜的方法对生物沥青进行改性,对发展高性能生物沥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生物质重油的提炼工艺、生物沥青的制备特点出发,综合阐述和分析了生物质重油及生物沥青的制备工艺、组成和性能特征,并深入总结了生物沥青的改性方法和改性机理,以期为生物沥青改性技术的发展和生物沥青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