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HCRL再活化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试验
    牛驰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8034)      收藏
    介绍了采用一种催化裂化废平衡催化剂活性改善技术生产的HCRL复活催化剂在北京燕山石化二套催化裂化装置的使用情况。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消耗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置换的方法,用大量HCRL复活催化剂置换催化裂化装置内的平衡剂,系统微反活性提高近2个单位,平衡剂重金属含量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产品组成分布得到改善,装置总液收提高了1.72百分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VRCC-1催化剂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应用
    王志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7135)      收藏
    介绍了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VRCC在北京燕山分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应用结果表明,该催化剂能适应催化原料的重质化和劣质化,具有较强的裂化能力、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和较好的焦炭选择性。在催化裂化原料较重的情况下,轻质油收率保持在66%以上,液体收率保持在80%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催化裂化操作单元在RICP组合技术中的作用及调整
    高永灿 谢朝钢 牛传峰 龙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6993)      收藏
    基于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RICP中小型开发和工业应用结果,探讨了RICP组合技术中催化裂化操作单元的作用、所受的影响及其调整措施。在RICP组合技术中,催化裂化装置是重油得以最终转化为产品的操作单元,同时提供低粘度、高芳香性的HCO和/或澄清油等中间物流作为渣油加氢装置的进料组元之一。RICP双向组合技术能够改善催化裂化操作单元的进料性质,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加工能力或掺渣率,同时改善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提升催化裂化装置的综合效益。采用RICP技术对催化裂化操作单元中进料体系、加工能力、产品分布和性质、操作模式、分馏系统、催化剂体系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发挥RICP组合技术的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润滑油基础油络合-吸附精制工艺及其应用研究
    蒋舰,郭宝华,王瑞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6679)      收藏
    以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MVI、HVIH馏分油为原料在实验室进行白土精制和络合-吸附精制试验,对工艺条件和精制油质量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工艺的精制油均满足Q/SY 44-2009润滑油基础油标准的技术要求,对MVI脱蜡油,络合-吸附精制油质量优于白土精制油;对以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的HVIH脱蜡油,两种精制工艺油品质量相当。对两种工艺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对比发现,采用络合-吸附工艺取代白土工艺,固体废料量可以减少95%,精制油收率提高1.62百分点,油品损失降低82.3%,综合能耗降低11.1%,加工成本明显降低,因而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MHUG技术生产满足欧V排放标准柴油的应用研究
    张毓莹 胡志海 辛靖 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6223)      收藏
    从柴油烃类组成和化学反应对MHUG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不同企业的多个原料构成方案在中试装置上开展了MHUG技术生产满足欧V排放标准要求柴油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HUG技术可以生产得到硫含量小于10gg-1、实测十六烷值51以上清洁柴油产品,且对各种原料构成方案均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动态热结垢法评价重油混合稳定性研究
    戈丹妮 王嘉玮 陈坤 王宗贤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6): 17-21.  
    摘要5789)      PDF    收藏
    借鉴污垢热阻的思路建立了用于评价混合重油稳定性的动态热结垢法,以兰州减压渣油为原料,通过试验确定评价装置的主要操作条件,即反应器外壁温度390 ℃、流体流速10 g/min和操作时间30 h,并针对兰州减压渣油、兰州乙烯裂解油及其混合体系进行了混合重油稳定性评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重油混合体系中,随着乙烯裂解油加入量增加,在反应器内壁上形成的污垢热阻变大,温降数增大,体系的稳定性下降;所得结论与质量分数电导率法的评价结果相吻合,说明动态热结垢法可以动态地跟踪重油混合体系相分离和结垢情况,为工业上重油的合理掺炼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掺炼焦化蜡油多产丙烯MIP工艺专用剂CRMI-II(TJ)开发及应用
    柳荣1 ,蒋文斌2 ,刘守军2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5674)      收藏
    针对中石化天津分公司MIP装置工况、原料油性质特点以及对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的要求,设计开发了抗碱氮多产丙烯MIP工艺专用催化剂CRMI-II(TJ)。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以中间基蜡油掺20%~30%的焦化蜡油+10%~20%的常压渣油为原料,使用CRMI-II(TJ)专用催化剂后,FCC稳定汽油烯烃含量大幅度降低,可以达到35%以下,总液收(液化气+汽油+柴油)达到87%以上,稳定汽油辛烷值RON达到92以上。与参比剂相比,CRMI-II(TJ)催化剂具有更好的焦炭选择性、抗碱氮中毒、提高汽油辛烷值和增产丙烯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聚季铵盐絮凝剂PEFD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郭明红 叶天旭 李秀妹 张予辉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4893)      收藏
    以环氧氯丙烷(E)、二乙胺(F)和乙二胺(D)为原料合成了有机阳离子絮凝剂PEFD,对其电荷密度、特性粘度以及絮凝性能进行了测试,并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PEFD絮凝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F / nD=8.82,采用E缓慢滴入(F+D)的加料方式 ,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3 h。在加药量为10 mg/L时,PEFD絮凝剂的浊度去除率为92.72%,明显优于商品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还原温度对溶胶法制备Pd/C催化剂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影响
    任永鹏 肖发新 赵迪 刘阳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45 (9): 47-51.  
    摘要4880)      PDF    收藏
    采用钯溶胶法制备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用Pd/C催化剂,考察了还原温度对Pd/C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SEM、TEM、能谱、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等手段对Pd/C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催化剂活性和分散度快速下降,当还原温度为10 ℃时,对羧基苯甲醛转化率接近100%,同时分散度也达到最高,所得催化剂Pd晶粒细小均匀,平均粒径为6.45 nm;30 ℃下制备的催化剂载体表面存在明显的团聚现象,Pd晶粒平均粒径为15?20 nm,30 ℃下催化剂表面Pd含量约为10 ℃催化剂表面Pd含量的5倍;随着温度升高,聚氧乙烯基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其增溶能力大幅下降,同时胶体中的Pd颗粒碰撞几率增加,造成胶体钯中Pd颗粒更严重地长大聚集,催化活性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糠醛精制装置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木合塔尔买买提 潘从锦 英哈木江 于宏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1): 102-105.  
    摘要4427)      PDF    收藏
    通过对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Ⅱ套糠醛精制装置的能耗构成进行分析,发现装置能耗主要由燃料气消耗、自产蒸汽用量、电耗和循环水用量决定。提出降低装置能耗的具体措施,并在检修期间进行整改。通过加热炉节能改造、优化换热流程、停用萃取塔底循环回流冷却器和机泵加变频调速器等措施,使装置的燃料气用量、自产蒸汽用量、循环水用量和电耗降低,装置的综合能耗降至639.95 MJ/t,比改造前综合能耗降低27.6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预防焦化接触冷却塔顶空冷冻凝问题的措施
    王航空 赵少游 时虎 张梅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4341)      收藏
    针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延迟焦化装置接触冷却塔顶空气冷却器冻凝问题,采取工艺优化调整、风机调整转向、空气冷却器增加变频和改变进料方式等方法,使空冷的冻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保证了装置的安全、平稳生产,同时也节约了蒸汽和电力资源,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可以减少蒸汽用量12t,节电277.2 kWh。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原油蜡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蔺玉贵,田松柏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3822)      收藏
    对四种测定原油蜡含量标准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得到的结果差别明显,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种方法测定原油蜡含量的数值从大到小顺序为UOP 46> SY/T 0537 >SY/T 7550>ГОСТ 11851。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四种标准方法的脱蜡条件及脱蜡溶剂的组成都有一些不同,每种脱蜡溶剂在相应脱蜡条件下对蜡的溶解性不同造成的。对所得蜡样品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蜡的溶解性差异主要来自于小于C25的正构烷烃和所有非正构烷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塔河原油中有机氯来源分析和脱除
    王振宇 王征 沈明欢 李本高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4): 86-90.  
    摘要3714)      PDF    收藏
    通过对塔河稠油中氯盐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不仅存在无机氯盐,而且存在有机氯盐,有机氯盐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上。用常规水洗脱盐的方法不能彻底脱除有机氯盐。有机氯盐在蒸馏过程中主要进入渣油中。开发了有针对性的脱氯助剂H,考察了脱氯助剂H对塔河原油的脱氯效果和对破乳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氯助剂H与破乳剂联合使用可以将脱后油的总氯质量分数降低到10 ?g/g以下,盐(NaCl)质量浓度降低到3 mg/L以下,并对破乳过程无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近红外原油快速评价技术二次开发与工业应用
    陈瀑 孙健 张凤华 陈俊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45 (8): 97-101.  
    摘要3646)      PDF    收藏
    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对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近红外原油快速评价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针对炼化企业的近红外原油光谱数据库,以库光谱拟合及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快速评价分析模型。将二次开发后的该套快速评价系统应用于A、B两家炼油厂,对其加工原油进行种类识别及性质预测。结果表明,在数据库完善的情况下,炼油厂加工的原油可以被完全识别,两个炼油厂加工原油的密度、酸值、硫含量和残炭性质的预测标准偏差(RMSEP)较小,分析重复性与标准方法相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减压蜡油掺减压渣油加氢处理(DVHT)技术研究
    刘涛 牛传峰 杨清河 戴立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 46 (5): 34-38.  
    摘要3633)      PDF    收藏
    为了拓宽FCC原料来源,提高渣油的加工深度,开展了减压蜡油掺渣油加氢处理生产催化裂化原料的中试研究。对DVHT方案和直接掺渣方案的加氢效果进行了对比,并考察了掺渣质量比对催化剂的加氢脱杂质活性及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掺渣方案相比,DVHT方案的加氢生成油中的硫、氮含量较低,氢含量较高,金属含量和残炭较高。对于硫含量较高的蜡油原料来说,采用DVHT方案效果更好;随着掺渣率的提高,DVHT方案的硫、氮和金属脱除率以及残炭降低率都迅速下降,其中掺渣质量比对加氢脱氮和加氢降残炭反应的影响最大,对加氢脱金属反应的影响次之,而对加氢脱硫反应影响最小。4 000 h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掺渣质量比对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影响较大。对于高沥青质的渣油原料,较适宜的掺渣质量比应控制在15%以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提高S Zorb装置加工量的措施
    颜世山 柴建锋 吴言泽 杜亮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1): 60-64.  
    摘要3541)      PDF    收藏
    分析了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900 kt/a S Zorb装置自开工以来加工量低于设计值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增加原料进装置过滤器、对原料换热器进行抽芯清洗、提高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出口温度、提高催化裂化汽油直供温度、调整吸附剂循环再生频次、加热炉燃料改用重瓦斯、降低反应温度和采用高纯度氢气等措施,在生产的汽油产品满足国III排放标准要求的前提下,S Zorb装置的加工量提高了11 t/h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汽油清净剂对汽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
    田高友 熊春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3431)      收藏
    考察了汽油清净剂对汽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加剂汽油洗后胶质和洗前胶质主要影响因素均为汽油清净剂,其次为汽油;而加剂汽油诱导期主要影响因素为汽油,汽油清净剂影响较小。加剂汽油诱导期与空白汽油诱导期之间呈线性关系。随着加剂浓度的增加,胶质和诱导期均呈线性关系变化。清净剂加入汽油中,洗前胶质显著增加,为8.3~39.7 mg/100 mL,为空白汽油的2.5~42倍;洗后胶质普遍下降,下降率为15.0%~83.3%;诱导期变化幅度为-9.0%~14.0%。在选用清净剂时,通常选用对诱导期影响小,洗后胶质下降率大的清净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炼油基准加工损失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毛学军 金登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 44 (5): 82-86.  
    摘要3411)      PDF    收藏
    基于烃损失理论体系和模型,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了一个集数据的自动采集、基准损失的计算、基准损失与实际加工损失的对比分析、损失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损失管理系统,实现从原油进厂到产品出厂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原油途耗、原油储耗、装置加工损失、半成品输转、成品出厂等各环节基准损失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在多家炼油企业的实际应用,可以为炼油企业降损提供信息化的手段和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气体分馏装置丙烯回收优化及双塔流程可行性研究
    黄风林 赵雄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3401)      收藏
    针对气体分馏装置丙烯收率低于95%的现状,运用PRO/II软件对某0.2 Mt/a气体分馏装置进行全流程模拟,通过对设计进料和不同组成的进料进行模拟,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分析了丙烯损失的原因及提高丙烯收率的措施。结果表明,丙烯损失主要来源于脱乙烷塔塔顶气相采出和丙烯精馏塔釜液夹带,其中前者占丙烯损失的65%以上。探讨了取消脱乙烷塔,实施气体分馏双塔流程的可行性,其关键在于要控制气体分馏装置原料中C2的摩尔分数不大于0.10%。模拟数据表明,通过采用气体分馏双塔流程和优化丙烯塔操作,气体分馏装置的丙烯收率可以达到99%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循环水中氯离子含量对碳钢腐蚀行为影响规律的研究
    吕胜杰1 ,程学群1 ,段振国2 ,李晓刚1
    石油炼制与化工   
    摘要3394)      收藏
    采用实验室浸泡及电化学实验方法,探讨了循环水模拟溶液中Cl-含量对20号和08碳钢腐蚀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l-含量的升高,20号和08碳钢的耐腐蚀性能均下降;当Cl-含量不超过750ug/g时,20号和08碳钢在模拟循环水中的耐蚀性相当;当Cl-含量超过750ug/g时,08碳钢比20号碳钢具有更优异的耐蚀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