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电解水钌基酸性析氧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王成 杨雪 林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3, 54 (10): 1-10.  
    摘要494)      PDF    收藏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可以与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电耦合,高效制备高纯度绿氢。其中,阳极的酸性析氧反应(OER)由于其缓慢的动力学过程、高氧化性和腐蚀性,仍是影响整体电解水效率的瓶颈。目前,阳极催化剂极度依赖资源有限且价格昂贵的铱基催化剂,极大限制了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钌作为最廉价的铂族金属,具有优良的酸性析氧活性,但稳定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因而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钌基酸性析氧催化剂。首先,综述了酸性OER的微观反应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然后,从组成/结构-活性-稳定性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该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以促进对钌基酸性析氧催化剂的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兰州石化催化裂化催化剂技术发展概述
    高雄厚 秦松 刘宏海 陈军 邹旭彪 刘涛 张海瑞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33-36.  
    摘要139)      PDF    收藏
    现代石油、化工、生化、环保等工业领域,大约90%以上的工业过程与催化技术密切相关并涉及催化剂的应用,催化技术是促进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兰州石化公司催化剂厂196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第一座炼油催化剂生产厂,在这里诞生了石油战线“五朵金花”之一的小球催化剂,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摇篮。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兰州石化催化剂业务始终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重大需求,始终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发出4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催化剂,研发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为建成世界单套产能最大的催化剂生产装置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出完全自主可控的催化剂产业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新型催化裂化烟气脱硝催化剂开发及应用
    王学海 王宽岭 侯栓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142-147.  
    摘要53)      PDF    收藏
    以TiO2为载体、V2O5为活性组分,通过掺杂稀土和分子筛调控催化剂氧化还原性和酸性,采用直接挤出成型法制备了FN-3脱硝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催化剂的脱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和分子筛改性增强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协同作用,提高了脱硝活性。工业标定结果表明,采用FN-3脱硝催化剂进行烟气脱硝,出口烟气中NOx质量浓度低于40 mg/m3,满足NOx超低排放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固废煤矸石直接法构筑梯级孔催化剂及其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林伟 宋烨 宋海涛 杨雪 周继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148-155.  
    摘要65)      PDF    收藏
    提出了一种绿色高效的自燃解聚方法,将煤矸石活化为高活性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物种,并通过直接法构筑具有梯度孔结构的催化裂化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核磁共振波谱等手段对梯级孔催化剂及其前躯体进行表征,阐明煤矸石基分子筛晶体的生长规律及其与煤矸石中活性硅铝物种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煤矸石的自燃特性有利于促进硅铝物种结晶转化为分子筛组元。制备的催化剂富含孔径4~100 nm的大孔-介孔-微孔的梯级孔结构。催化裂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与常规催化裂化催化剂相比,梯级孔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优异,在转化率提高的情况下,(汽油+液化气)收率增加,焦炭产率显著降低。这归因于在特定的“自燃解聚-碱溶-晶化”过程中微球表面形成了丰富的大孔,使微球具有了较理想的孔径分布;分子筛均匀生长在微球的内外表面上,在提高分子筛利用率的同时提供了多方位的扩散路径,使得梯级孔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中心可接近性,从而可以有效提高重油裂化活性并抑制生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催化裂化助剂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宋海涛 蒋文斌 姜秋桥 凤孟龙 孙敏 赵东越 沙昊 朱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117-125.  
    摘要128)      PDF    收藏
    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催化裂化助剂技术为重点,围绕重油转化、汽油质量升级、增产低碳烯烃、污染物减排、操作优化等方面,综述近十年来重油助剂、金属钝化捕集剂、辛烷值助剂、增产丙烯和丁烯助剂、烟气脱硫脱硝助剂、CO助燃剂等催化裂化助剂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催化裂化助剂的作用原理、研发历程、工业应用及技术经济分析等,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催化裂化装置灵活应对原料、市场和环保等需求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催化裂化再生器旋风分离器技术研究进展
    孙国刚 袁世威 孙建辰 曹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98-104.  
    摘要53)      PDF    收藏
    旋风分离器是催化裂化装置中的一种关键设备,直接影响装置的催化剂跑损率和长期平稳运行,同时也是反应-再生系统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旋风分离器技术,基于国产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介绍旋风分离器结构-流场-性能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介绍了新研发的PLS型两级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催化裂化技术60年传承与发展展望
    吴雷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37-44.  
    摘要90)      PDF    收藏
    催化裂化是中国发展最活跃、最具特色的炼油加工工艺之一,经过6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工艺与工程技术经验。催化裂化技术在支持重油轻质化、车用燃料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提高炼化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梳理了技术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炼化行业的发展需求,预计在今后的炼油结构调整和油化转型过程中,催化裂化技术将继续提供有力的支撑。未来,催化裂化技术将重点在炼油厂短流程再造、原油直接裂化(裂解)、油化产品结构灵活调变、节能降耗与降低碳排放、清洁化生产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新一代防结焦沉降器的开发及应用
    段丹 吴雷 江盛阳 范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4): 53-57.  
    摘要132)      PDF    收藏
    沉降器内部结构对反应油气的流动状况和停留时间起决定性作用,沉降器内油气平均停留时间越长,就越容易结焦。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针对以中间基劣质原油为原料的催化裂化装置的沉降器结焦问题及防结焦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新一代防结焦沉降器并成功实现工业应用。新一代防结焦沉降器包括新一代全封闭旋流式快分系统、旋风分离系统升气管旋片和防焦蒸汽环等结构,可以大幅降低油气在沉降器内的停留时间,将油气限制在封闭罩内,防止油气弥散至沉降器内的其他空间,有效避免油气在沉降器内结焦,并且油剂分离效率高,油浆固含量显著降低,催化裂化装置运行周期延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类芬顿催化膜的制备及其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黄春燕 燕思吟 赖芳 葛圆圆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2): 91-100.  
    摘要136)      PDF    收藏
    类芬顿催化膜在处理废水中污染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去除染料、油污、新型污染物等领域。阐述了常见的类芬顿催化膜类型(包括过渡金属基、炭基、复合型和其他新型催化膜等)及制备方法,并分析了类芬顿催化膜体系在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膜过滤和氧化降解机理,综述了类芬顿催化膜在典型有机废水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类芬顿催化膜水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有助于促进类芬顿催化膜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催化裂化技术在炼油企业转型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施俊林 王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180-186.  
    摘要79)      PDF    收藏
    “十四五”中后期,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面临“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迅猛”“成品油消费峰值来临”以及“化工市场长达十个季度以上的亏损周期”等复杂格局,传统炼油企业既要发展实体经济,也要端好、端稳能源饭碗。坚定油化转型主基调,以新型催化剂及新型反应器构型为抓手,整合炼油厂资源,力求低成本、高竞争力地使减量的汽油产品转化为低碳烯烃。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牵头的开发团队优化整合出新型催化裂化(裂解)FCO技术,以第一提升管新鲜进料为基准,可产出6.5%~10.6%(w)乙烯、22%(w)丙烯,能耗为63~72 kgOE/t(1 kgOE=41.8 MJ),为存量资产保值、增值开辟新的转型道路,在转型过渡期,深挖催化裂化技术潜力,筑牢了催化裂化技术在总流程中的关键地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催化裂化灵活-低碳-智能化生产新技术
    赵云鹏 石孝刚 蓝兴英 高金森 徐春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134-141.  
    摘要62)      PDF    收藏
    流化催化裂化(FCC)一直是我国重质油轻质化的关键工艺之一,在成品油需求逐渐达峰的背景下,FCC成为炼油厂实现“减油增化”的重要工艺。在如今原料供给逐渐重质化和产物需求逐渐轻质化的要求下,FCC工艺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原料高效深度转化、绿色低碳及智能化长周期运行。围绕这些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过技术理论创新、工艺路线重构和人工智能(AI)+计算流体力学(CFD)智能保障持续优化升级FCC工艺。本文总结了乳化进料和汽提强化技术、FCC结焦/跑剂智能预测预警技术和再生烟气CO2原位富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FCC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催化裂解家族技术及其工业实践
    杨超 谢朝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71-81.  
    摘要58)      PDF    收藏
    基于在反应化学基础理论方面获得的诸多新认识,催化裂解技术不断发展壮大成催化裂解家族技术,在炼油向化工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催化裂解家族技术具有产品方案多样化、原料适应性强、操作灵活性大及可大型化应用的特点,形成了一条以催化裂解技术为核心的烯烃化工型炼油厂路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催化裂化过程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房韡 周建华 郭锦标 许友好 孙振光 邱建章 赵毅 张立博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50-56.  
    摘要153)      PDF    收藏
    催化裂化是炼油产业重油加工的关键工艺,随着炼油工艺和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催化裂化过程控制技术的进步成为智能化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催化裂化过程控制由常规控制、先进控制、在线优化控制等控制技术阶梯式实施。良好的常规控制不仅能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自控率,也是先进控制技术的基础,而成功的先进控制又是在线优化控制技术的前提;精准的催化裂化模型能极大地改进在线优化控制的性能,而工艺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是企业实现整体智能化控制的基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减压渣油加工路线优化研究
    刘明辉 王亚东 刘洛新 张青福 赖伟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3): 56-60.  
    摘要281)      PDF    收藏
    减压渣油加工路线的选择影响到炼化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通常采用延迟焦化、溶剂脱沥青、固定床渣油加氢、沸腾床加氢等单一加工路线或是其组合加工路线。某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在二期20.0 Mt/a原油加工总流程设计阶段对渣油加工路线进行反复研究对比,确定采用浆态床渣油加氢路线,二期工程顺利投产并高负荷生产,浆态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加工减压深拔渣油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工业验证,体现了渣油加工技术的重大进展。利用浆态床加氢对重质劣质原料的高适应性,研究提出以溶剂脱沥青、固定床渣油加氢与浆态床加氢的组合工艺对现有渣油加工路线进一步优化,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煤焦油加氢制喷气燃料催化剂的开发及性能研究
    张玉玉 唐瑞源 商雁超 田原宇 曹鹏程 罗建玲 杨婷婷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4): 19-27.  
    摘要117)      PDF    收藏
    以煤焦油中难转化的酚油为原料,采用Ni、W负载的MgO和酸碱耦合剂为催化剂,在高压反应釜内对酚油催化加氢制环烷烃反应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改性MgO(P质量分数为0.8%)与酸碱耦合剂均能有效降低加氢催化剂结晶度、优化孔道结构、提高产物环烷烃和芳烃选择性;在Ni-W活性金属负载量(w)为9.0%时,催化剂选择性加氢活性最高,环烷烃选择性达到57.5%。煤焦油加氢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氢初压8.0 MPa,温度380 ℃,反应时间60 mi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馏分炼油向组分炼油转变实现炼油向化工高效转型
    王威 李明丰 王琪 吴昊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6): 1-8.  
    摘要394)      PDF    收藏
    在多重发展压力的持续叠加下,传统炼油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了充分发挥石油中不同结构分子及组分的最大价值,经济高效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组分炼油成为帮助石化行业快速转型升级以及迈向分子炼油的重要方向。通过与传统馏分炼油对比,对组分炼油挖掘原油特定组分与目标产品间的重要关系,以及组分炼油的实施步骤和关键支撑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提高原油资源利用率与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与碳排放、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组分炼油方案中,乙烯产品收率和吨原油效益可分别提高约12.7%和160.12元,吨原油二氧化碳减排量约为19.83 kg。本研究可为分离技术和关键炼油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助力石化行业实现低碳转型升级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MIP工艺催化裂化装置大比例掺炼脱硫渣油运行分析
    魏文 钟湘生 田海波 李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4, 55 (4): 34-39.  
    摘要104)      PDF    收藏
    某公司在3.0 Mt/a蜡油催化裂化装置上使用MIP-CGP专用催化剂进行了大比例掺炼脱硫渣油(掺渣)的工业试验。结合掺炼期间的主要操作参数、原料和产品性质、物料平衡及装置能耗等,对装置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MIP工艺蜡油催化裂化装置在大比例掺炼脱硫渣油时,反应温度及催化剂烧焦控制良好,装置实现了长周期运行目标,有效降低了装置能耗,提高了装置加工负荷,为提高渣油加氢装置负荷以及全厂负荷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双峰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郭传奎 贾燕子 杨清河 户安鹏 赵新强 胡大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3, 54 (10): 30-38.  
    摘要189)      PDF    收藏
    双峰孔材料由于可在同一催化剂上构建适宜大分子扩散的通道和高的反应活性表面而在催化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综述了双峰孔材料的结构特点和构建机理,总结了双峰孔材料的制备原理及方法,并着重对其在电催化、光催化、油品加氢催化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及催化剂性能提升原理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双峰孔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国内分子筛催化剂在催化裂化装置首次应用的工业试验回顾
    郑坤 赵亮 薛洁文 许明德 陈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15-21.  
    摘要75)      PDF    收藏
    收集了国内首次将13X分子筛催化剂应用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上的数据,通过与无定形微球硅铝酸催化剂进行对比,真实反映分子筛催化剂在活性、选择性、生焦率、转化率方面的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分子水平MIP-CGP工艺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覃兴龙 纪晔 蔡广庆 叶磊 田冬妮 信函 刘纪昌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 56 (5): 169-179.  
    摘要49)      PDF    收藏
    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可以为工业装置的“安稳长满优”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催化裂化技术进步,深化对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和反应网络的理解。基于此,以分子炼油理念为指导,采用结构导向集总(SOL)方法和多种分析手段,实现了对催化裂化原料油分子组成的数字化重构;结合反应机理,构建了分子水平的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合MIP-CGP工艺工业装置的反应器结构特征,构建了分子水平的催化裂化反应过程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催化裂化产物分布的影响,并对催化裂化过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由500℃上升到560℃时,汽油中戊烯、异戊烯和甲基噻吩分子的含量上升,甲基己烯含量先升后降,柴油中丁基萘、甲基菲和二甲基苯并噻吩分子的含量上升;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较低反应温度有助于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和硫含量,以及柴油中多环芳烃含量和硫含量的原理。保证汽油收率不小于40%且汽油中烯烃体积分数不大于18%的反应温度为515~525℃,剂油质量比为8.0~10.0。上述结果表明,基于SOL的催化裂化反应过程模型可以为炼油厂重油轻质化过程的工艺优化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