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低硅X分子筛的合成研究
    高宁宁 刘相李 拓鹏飞 高俊魁 钟进 王辉国 郁灼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69-76.  
    摘要245)      PDF    收藏
    为了合成结晶度较高的纯低硅X分子筛,系统研究了合成体系的硅铝比[ n(SiO 2)/ n(Al 2O 3)]、碱硅比[ n(Na 2O+K 2O)/ n(SiO 2)]、水碱比[ n(H 2O)/ n(Na 2O+K 2O)]、钾碱比[ n(K 2O)/ n(Na 2O+K 2O)]及老化温度、晶化温度对产物性质的影响规律,采用X射线衍射、甲苯动态吸附、X射线荧光光谱、固体核磁共振、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合成体系硅铝比、碱硅比、水碱比、钾碱比、老化温度、晶化温度的升高,所得低硅X分子筛的结晶度和合成产物的甲苯吸附容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合成体系优选的硅铝比为2.05、碱硅比为3.25、水碱比为17、钾碱比为0.23、老化温度为50~80 ℃、晶化温度为95 ℃,所得低硅X分子筛的形貌为0.5~1.5 μm晶粒聚集的球体,硅铝比为2.0,不含非骨架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金属加工液研究中的应用
    孙建林 贺佳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6-14.  
    摘要357)      PDF    收藏
    综述了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金属加工液个性化设计、定制与性能评测研究方面的应用。量子化学计算可以准确获取金属加工液体系中各种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行为等微观性质,实现对摩擦改进剂、防锈剂等添加剂的高效筛选和设计;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优势在于能够得到金属加工液的黏度、热导率等理化性能,模拟或重现实际金属加工的摩擦润滑等过程,尤其是含纳米粒子添加剂的复杂固-液体系的宏观性能。两种方法将为金属加工液功能化、个性化配方优化以及高效性能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实现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从分子性质到产品性能的“自下而上”设计开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针状焦产业链分析及市场开拓措施
    黄友生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1-5.  
    摘要566)      PDF    收藏
    分析了我国针状焦的生产与消费情况,展望其在石墨电极和负极材料行业的应用前景,研究了油系针状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原料资源供应不足、品质不高、应用评价周期长和产能过剩等,提出加大产品细分研究、应用性能关联研究等措施,向高端市场开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生产超低烯烃汽油的催化裂化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
    王新 李明 许友好 郝振岐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15-22.  
    摘要299)      PDF    收藏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负氢离子转移反应对双分子反应影响机理,提出选择性氢转移反应调控催化裂化汽油烯烃的新理念,发现富含芳香基环烷烃和多环环烷烃组分可以作为负氢离子释放剂,用于调控汽油烯烃含量并抑制焦炭生成。通过反应模式调控和引入负氢离子释放剂等技术创新,成功开发生产超低烯烃汽油的催化裂化技术(ULO)。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采用ULO技术可经一步法生产烯烃体积分数小于10%的稳定汽油,维持较高的汽油辛烷值和较低的焦炭选择性,并实现了轻循环油的高价值转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催化裂化装置应用MFP技术的工业试验
    于福东 宋亦伟 白旭辉 于博 赵勇 陈振江 龚建议 许友好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18-22.  
    摘要334)      PDF    收藏
    介绍了多产丙烯和低硫燃料油组分的催化裂化与加氢脱硫(MFP)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的改造内容、工业试验以及工业应用。以MIP-CGP工艺为空白标定,对比了在专用催化剂占系统藏量50%和80%时MFP工艺操作条件和产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MFP技术后,产物氢分布改善,液化气中丙烯和异丁烯含量大幅增加,低碳烯烃收率和选择性得到提高,并且维持了干气量和生焦量的稳定。催化裂化技术从追求高转化率向高选择性的转变,实现了碳氢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生产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础油基础油蒸发损失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鲁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93-98.  
    摘要181)      PDF    收藏
    以具有代表性的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通过NB/SH/T 0059和SH/T 0695两种蒸发损失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原料与相应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产品组成、原料馏程范围和加工工艺对基础油蒸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油的结构组成是影响基础油蒸发损失的关键和内在因素,通过各种工艺手段提高基础油的链烷烃含量,不仅可以提高基础油黏度指数,还可以降低基础油的蒸发损失;基础油黏度和馏程是影响蒸发损失的外在因素,可以通过优化原料和分馏塔的操作降低基础油蒸发损失。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基础油蒸发损失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原油加工过程的氮平衡及其传递规律
    杨晓彦 史得军 霍明辰 何沛 王艳斌 王大志 黄晓飞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 93-98.  
    摘要195)      PDF    收藏
    对国内某炼油厂的常减压蒸馏、加氢裂化、连续重整、柴油加氢、渣油加氢、酮苯脱蜡、糠醛精制、重油催化裂化等21套装置进行全面采样和分析,考察了含氮原油在炼油厂各工艺流程中的分布及传递情况,确定了各装置的氮元素平衡及分布规律,绘制了全厂氮元素传递图,以期为炼油厂深度脱氮、重点装置防腐以及工艺升级等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面向在线调合的原油管输滚动调度方法研究
    陈伟睿 陈夕松 陶思琦 梅彬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1): 87-92.  
    摘要484)      PDF    收藏
    目前原油调度方案多采用人工经验或数学规划方法进行编制,存在难以匹配原油在线调合技术以及求解规模过大等问题。针对炼油行业典型原油管输调度工艺,设计了在线调合的原油管输滚动调度方法,将全时段调度周期切割为若干个等长的短周期,使用混合整数规划法建模,采用滚动优化方法将原油调合需求纳入原油调度模型的目标函数及约束中,求解模型得到全时段调度方案。结果表明,对于在原油调合配方变化背景下调度周期为168 h的原油管输调度问题,采用该方法可使原油调度与调合更加匹配,且能快速找到适应原油调合变化的最优原油调度方案,有利于提升炼油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Ni-MoO 3/SG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硫性能
    刘晓艺 李秀萍 赵荣祥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53-62.  
    摘要182)      PDF    收藏
    以Ni-MoO 3为活性组分、硅胶(SG)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Ni-MoO 3负载量(w)为n%的催化剂 n%-Ni-MoO 3/SG( n=2.0,5.0,7.0)。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N 2吸附-脱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以Ni-MoO 3/SG为催化剂、H 2O 2为氧化剂、乙腈为萃取剂研究了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DBT)的脱除,分别考察了Ni-MoO 3负载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氧硫比(O/S)、萃取剂加入量及硫化物类型对脱硫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Ni-MoO 3/SG对DBT、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苯并噻吩(BT)模拟油的脱硫率分别为99.4%,93.6%,99.1%,且回收利用5次后对DBT模拟油的脱硫率仍可达到93.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连续催化重整集总模型参数估计效率的优化
    杨向文 陈夕松 杨卫 蒋宇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92-98.  
    摘要133)      PDF    收藏
    连续催化重整过程(简称重整)的流程模拟需要高效精准的模型,目前多采用先根据反应物动力学特性划分集总,建立初始模型,然后使用实验室或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但由于集总组分之间反应速率相差较大,模型存在较强刚性,导致模型参数估计困难,存在耗时长、收敛性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使用准稳态假设简化集总模型中刚性组分计算的方法,先将刚性集总模型转换为非刚性集总模型,再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对于连续重整带刚性30集总模型,该方法可有效简化集总模型,在基本不降低模型计算精度的条件下,显著提升了模型参数估计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硅酸锌生成对 S Zorb 吸附剂活性的影响
    刘玉良 王文寿 邹亢 徐莉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63-68.  
    摘要198)      PDF    收藏
    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以噻吩模型化合物和催化裂化汽油为S Zorb吸附精制对象,研究了硅酸锌生成对S Zorb吸附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剂中无硅酸锌生成时,吸附剂脱硫活性较高,穿透硫容(w)达12%以上;当生成硅酸锌的含量较低时,对吸附剂脱硫活性和脱硫选择性影响不大,模型化合物和汽油保持高脱硫率,可以避免过多的烯烃加氢饱和,减少汽油辛烷值损失;硅酸锌含量的大幅增长对吸附剂的载硫能力影响显著,当吸附剂中硅酸锌质量分数为39.4%时,吸附剂的穿透硫容(w)降至2.18%,吸附剂脱硫活性大幅降低。因此,在工业装置的运行中应控制操作条件,尽可能降低硅酸锌的生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柴油加氢装置分馏塔的操作优化与节能改造
    黄海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111-116.  
    摘要328)      PDF    收藏
    利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10,借助系统模型推荐,选择Chao-Seader和Garyson-Streed热力学模型对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4号柴油加氢装置分馏部分进行了模拟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结果与装置实际运行数据吻合良好。通过对分馏塔冷、热低压分离器油(简称低分油)进料位置及进料温度进行分析优化,同时配合换热流程匹配调整,以及冷、热低分油单独进塔改造,使得冷低分油换热终温提升至210℃,分馏过程汽提蒸汽流量减少1.7 t/h,节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HNO 3/H 2O 2烟气脱硝兼微藻养殖组合工艺
    苏士焜 郭宝文 宗保宁 荣峻峰 朱俊英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1): 105-111.  
    摘要122)      PDF    收藏
    采用HNO 3/H 2O 2酸性氧化吸收液对含NO x模拟烟气进行脱硝处理,并以脱硝后的吸收液作为微藻养殖的氮源。分析吸收塔填料高度对烟气脱硝效果的影响;考察烟气中金属离子含量、微藻培养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和pH对吸收液中 H2O2分解的影响;探究HNO 3/ H 2 O 2用于蛋白核小球藻培养所需氮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吸收塔中加载填料能够增强气液接触效果,在保证脱硝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液气比;烟气中的铁、钴、镍离子易导致 H2O2 的分解;含微量元素的微藻培养液、弱酸性培养环境有利于 H2O2 分解;用HNO 3作氮源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率比用NaNO 3作氮源时更高,氮源中含有少量 H 2 O 2不影响微藻的生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DCC工艺技术灵活性及其在化工型炼油厂的应用
    谢朝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1-5.  
    摘要482)      PDF    收藏
    对催化裂解(DCC)和增强型催化裂解(DCC-plus)技术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述,DCC-plus技术比DCC具有更高的丙烯产率,同时干气和焦炭产率明显减少。对于1套加工50%常压渣油与50%加氢裂化尾油混合原料的2.2 Mt/a DCC-plus装置,其乙烯和丙烯产率分别达到5.6%和21.5%。对1套1.2 Mt/a DCC-plus装置进行了油品方案和烯烃方案两种生产模式的切换操作,与油品方案相比,按烯烃方案操作时丙烯产率增加125.8%,裂解石脑油和裂解轻油产率分别减少37.4%和20.0%。DCC技术成熟可靠,装置大型化和长周期运转都已得到工业验证。对于以DCC装置为核心的化工型炼油流程,油品率(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的总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可以低至16.0%,而化学品率(丙烯、芳烃和乙烯原料的总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高达67.3%,成为构建新一代全化工型炼油厂具有竞争力的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丙酮溶剂中氯丙烯催化环氧化合成环氧氯丙烷
    刘易 张永强 杜泽学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12-17.  
    摘要242)      PDF    收藏
    在TS-1分子筛催化作用下 3-氯丙烯与过氧化氢能够直接反应生成环氧氯丙烷,丙酮对氯丙烯和过氧化氢混合体系具有兼溶作用,在搅拌速率大于300 r/min、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55~70 ℃、3-氯丙烯与过氧化氢摩尔比1.5的条件下,过氧化氢转化率大于97%,环氧氯丙烷选择性达到95%以上。与甲醇作为溶剂相比,单位质量丙酮的兼溶能力低于甲醇,用量比甲醇增加20%,但丙酮的蒸发热只有甲醇的82.4%,丙酮回收和循环利用的能耗与甲醇相当。丙酮作溶剂时环氧化体系主要的副反应是环氧氯丙烷的水解反应,而甲醇作溶剂时除环氧氯丙烷的水解开环反应外,还有醇解开环反应,副产物种类和量更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烷基化 N-苯基-α-萘胺高温抗氧剂的性能
    罗意 徐瑞峰 张少龙 郑来昌 安文杰 汪利平 薛卫国 吕会英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2): 99-104.  
    摘要221)      PDF    收藏
    合成了一种烷基化 N-苯基- α-萘胺高温抗氧剂,采用红外光谱、气相色谱等手段表征该抗氧剂结构和纯度,并用加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和烘箱氧化法考察了其在基础油(酯)中的抗氧化性能;进而对合成抗氧剂在航空发动机油、SM规格汽油机油中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烷基化N-苯基- α-萘胺高温抗氧剂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和氧化安定性,具有比常规抗氧剂更突出的抗氧化性能,能满足油品在高温工况下抗氧性能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生产优质催化裂解原料的渣油深度加氢技术研究
    邓中活 戴立顺 聂鑫鹏 方强 胡大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1): 1-7.  
    摘要520)      PDF    收藏
    以5种不同的渣油为原料,从催化剂开发、催化剂级配、工艺条件优化、原料适应性考察等角度深入研究并开发了渣油深度加氢技术。结果表明:新开发的渣油深度加氢系列催化剂活性显著高于常规催化剂;反应温度是影响加氢深度最关键的因素;在优化的催化剂级配方案和工艺条件下,渣油深度加氢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原料中杂原子的脱除率,提高生成油的氢含量,还可以实现多烃类定向转化产化学品;高硫、低氮常压渣油更适宜采用渣油深度加氢技术生产优质催化裂解原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拟薄水铝石中的微量Na和S元素
    赖婷婷 戴新 刘雅琼 王轲 吴梅 曾双亲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86-91.  
    摘要132)      PDF    收藏
    建立了同时测定工业拟薄水铝石中Na含量和S含量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方法,考察了微波消解条件、元素间干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测定Na、S含量的标准曲线。优化的微波消解条件为:样品0.1 g,消解液(盐酸)10 mL,消解温度185 ℃,消解时间50 min。所建ICP-AES方法测定溶液的Na质量分数为0.07~15.00 μg/g,测定结果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 00,相对标准偏差为1.1%,加标回收率为100.0%~101.0%;测定溶液的S质量分数为0.10~35.00 μg/g,测定结果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9,相对标准偏差为1.1%,加标回收率为95.0%~100.0%。该方法适用于Na质量分数为35~7 500 μg/g、S质量分数为50~17 500 μg/g的工业拟薄水铝石的Na、S含量测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油品装车期间排气治理技术研究
    廖昌建 王晶 任增辉 刘世达 谢娜 王海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99-104.  
    摘要132)      PDF    收藏
    在分析油品出厂装车期间排气(简称装车排气)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对装车排气治理技术对比分析,确定了采用低温柴油吸收-总烃浓度均化-催化氧化工艺治理山东某企业0号柴油、92号汽油、轻石脑油、MTBE的装车排气。在低温柴油吸收的液/气体积比为60~120 L/m 3、塔内操作温度为8~14 ℃、操作压力为0.2 MPa,催化氧化反应器入口温度为350~410 ℃、反应体积空速为5 000~20 000 h -1的操作条件下,净化气中非甲烷总烃排放质量浓度小于20 mg/m 3,苯排放质量浓度小于0.001 mg/m 3,甲苯和二甲苯排放质量浓度均小于0.003 mg/m 3,净化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环保排放标准和A级企业排放指标要求。该废气治理装置可回收的油气量为2 836.1 t/a,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大比例增产喷气燃料兼产优质尾油加氢裂化技术长周期工业应用
    任谦 赵广乐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 (7): 23-29.  
    摘要174)      PDF    收藏
    介绍了大比例增产喷气燃料兼产优质尾油的加氢裂化技术及配套催化剂在国内某2.0 Mt/a高压加氢裂化装置的长周期工业应用情况,并与掺炼不同二次加工油以及上一周期采用灵活型加氢催化剂的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初期和中期工业标定结果表明:喷气燃料馏分收率达40%以上,烟点大于25 mm;尾油馏分芳烃指数(BMCI)小于9;连续运转57个月后,各产品性质优异,成功实现大比例增产喷气燃料、改善尾油质量以及灵活生产柴油的目标。催化剂床层温度、床层压降和径向温差上涨缓慢,表明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好,提温速率低,抗冲击能力强,可满足长周期运转需求。新技术在该装置的成功应用,为首都地区喷气燃料供应提供了保障,为乙烯装置提供了优质原料,为炼油厂转型发展、炼化一体化、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