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分布式制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分析
    杜泽学 慕旭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 1-9.  
    摘要666)      PDF(pc) (1013KB)(626)    收藏
    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氢气的运输和储存。阐述了发展分布式制氢的必要性,回顾了天然气、甲醇和水电解技术用于分布式制氢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分布式制氢技术经济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提出我国分布式制氢发展的建议,提议未来要更重视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
    米万良 荣峻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78-87.  
    摘要896)      PDF(pc) (1306KB)(567)    收藏
    介绍了PEM水电解制氢的国内外应用与示范案例,结合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趋势,剖析了PEM水电解制氢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方向和前景;同时,对PEM水电解制氢的阴阳极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集电器、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和部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低Ir阳极催化剂、非Ir和低Pt阴极催化剂未来发展的几种技术路线,总结了PEM水电解制氢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能源转型中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曹湘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1-9.  
    摘要370)      PDF(pc) (1928KB)(318)    收藏
    概述了世界及我国能源低碳化转型的趋势,分析了能源低碳化转型中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一是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性慎重进行炼化一体化和油转化项目的投资决策,加快淘汰落后炼油能力。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原油高效利用的炼制技术、清洁高效汽柴油生产技术、炼油过程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化炼油厂构建技术、生物质炼制生产液体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三是紧紧围绕绿色低碳提质增效,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装备,认真实施已有炼油企业原油利用高效化、炼油过程绿色低碳化、产出油品高效清洁化的技术改造。四是主动应对能源低碳化转型,积极发展氢能,重视发展生物基燃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DCC技术平台产业链的开发及其工业实践
    谢朝钢 邓中活 罗一斌 王辉国
       2020, 51 (11): 1-6.  
    摘要419)      PDF    收藏
    对催化裂解(DCC)生成乙烯、丙烯和轻芳烃的反应化学进行研究,开发出高丙烯选择性的DCC-plus技术和兼顾乙烯和丙烯生产的CPP技术,形成了DCC技术平台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产品需求。开发了DCC原料深度加氢处理技术,其脱硫率达95%以上,脱氮率达65%以上,降残炭率达76%以上,脱金属率达98%左右。而针对DCC产品特点开发的干气液相法制乙苯、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裂解石脑油抽提蒸馏制BTX(苯、甲苯、二甲苯)以及裂解轻油加氢裂化制BTX等特色化工利用技术,延伸了DCC技术平台的产业链,并在化工型炼油项目中成功地获得工业应用,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非蒸汽裂解的炼化一体化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重质油制烯烃的催化裂化家族工艺开发回顾及展望
    朱根权 汪燮卿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10-17.  
    摘要383)      PDF(pc) (1093KB)(246)    收藏
    回顾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重质原料制轻烯烃的催化裂化家族工艺的发展过程。这些技术与催化裂化工艺的不同在于其采用了新的工艺设备布置和特殊配方催化剂。催化裂化家族工艺主要包括以重质油为原料多产丙烯的催化裂解(DCC-I)技术、多产丙烯兼顾生产优质汽油的催化裂解(DCC-Ⅱ)技术,最大量生产优质汽油和液化气(MGG)技术、用常压渣油最大量生产优质汽油和液化气(ARGG)技术,提高柴油并多产气体烯烃和液化气(MGD)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提高异构C4和C5气体烯烃产率(MIO)技术,以重质油为原料最大量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CPP)技术,选择性催化裂解(MCP)技术、增强型催化裂解(DCC-plus)技术、高效催化裂解(RTC)技术。介绍了这些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的过程及结果,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为炼油向化工转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闭口闪点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楚卫军 许志国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2): 102-106.  
    摘要481)      PDF    收藏
    对我国常用的闭口闪点测定方法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阿贝尔闭口杯法和泰格闭口杯法的测定原理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这3种方法分别对2种有证标准样品、4种有机试剂样品和7种喷气燃料样品的闭口闪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在适用范围、仪器结构、升温速率和点火操作要求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导致采用这3种方法测定同一样品的闭口闪点结果略有差异,闪点测定结果之间的最大差值与样品闪点的高低呈正相关;与阿贝尔闭口杯法相比,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测得的闪点结果较高,对于3号喷气燃料,二者之差为0~1.0 ℃,阿贝尔闭口杯法更适合3号喷气燃料闭口闪点的测定;对于纯有机试剂样品,阿贝尔闭口杯法和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测得的闪点结果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组合生产轻质芳烃(LTA)技术工业实践
    袁起民 毛安国 龚剑洪 秦煜栋 陈阳 洪先荣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2): 1-5.  
    摘要465)      PDF    收藏
    在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705 kt/a柴油加氢装置和700 kt/a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了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组合生产轻质芳烃(LTA)技术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LTA技术,当原料加氢LCO密度(20℃)为0.9210 g/cm 3、氢质量分数为10.92%、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为18.7%时,加氢LCO催化裂化单程转化率为70.90%,全循环操作时,汽油收率达到64.53%,C 6~C 8芳烃收率达到23.91%,C 6~C 10烷基苯型单环芳烃收率达到35.53%。此外,采用LTA技术时,加氢LCO作催化裂化进料能够实现反应再生自身热平衡操作,分馏和吸收稳定系统操作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电解水制氢之提效降本
    谢文富 邵明飞 段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18-24.  
    摘要367)      PDF(pc) (1034KB)(230)    收藏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被誉为未来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之一。近年来,电解水制氢作为一种绿色制氢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但因电解水反应阳极析氧过程受热力学限制以及动力学反应速率缓慢,导致阴极的产氢效率很低,且产物氧气的附加值不高。基于电解水制氢之提效降本目标,从高效电解水催化剂设计、海水电解制氢以及电解水制氢耦合氧化等角度综述了电解水制氢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分析了催化剂设计与系统设计对制氢效率的影响。最后,对电解水制氢领域现阶段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为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双碳”目标约束下炼化产业转型发展思考
    戴宝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25-30.  
    摘要312)      PDF(pc) (1053KB)(229)    收藏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炼化产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炼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思考:炼化整体产能仍在扩张,碳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炼化产业节能降碳难度不断增加,亟需强化碳减排技术创新与应用;“双碳”目标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创新驱动力需进一步增强。进而,针对炼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加强产能控制和产能优化的宏观调控,加快炼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加强关键核心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等低碳发展思路及有关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不同石油产品密度换算表的选择
    史军歌 杨孟智 蔺玉贵 高磊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1): 82-85.  
    摘要400)      PDF    收藏
    利用全自动密度仪对不同类型的石油产品进行密度测定和标准密度换算,采用最大差值法和密度比较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加氢裂化尾油、减压蜡油、回炼油、润滑油、常压渣油等,密度换算表应选择GB/T 1885—1998《石油计量表》D表,而黏度较小的催化裂化油浆和催化裂化蜡油应选择GB/T 1885—1998《石油计量表》B表。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换算密度与测试密度线性拟合标准密度的差值可知,测试温度越低,换算得到的标准密度越准确。密度换算表以及测试温度的正确选择可以提高石油产品密度测定的准确性,为炼化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多产重石脑油和喷气燃料加氢裂化技术的工业应用
    武宝平 莫昌艺 黎臣麟 蒋学章 童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2): 12-16.  
    摘要322)      PDF    收藏
    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多产重石脑油和喷气燃料加氢裂化技术对2.7 Mt/a加氢裂化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装置开工满14个月的初期标定结果表明:在控制尾油收率为18.86%的情况下,装置的重石脑油收率为29.47%;喷气燃料收率为36.24%,较上周期提高11.48百分点,其性质符合3号喷气燃料指标要求;尾油的BMCI为7.8,是优质的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采用该技术后装置实现了在压减柴油的同时增产重石脑油和喷气燃料、改善化工原料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汽油研究法辛烷值预测
    郑斌 孙洪霞 王维民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2): 69-75.  
    摘要495)      PDF    收藏
    针对成品油销售企业汽油辛烷值检测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研究法辛烷值(RON)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成品油质量数据库中的实测数据,以汽油烯烃含量、芳烃含量、氧含量、馏程(10%,50%,90%馏出温度及终馏点)和密度作为自变量,研究法辛烷值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92号汽油、95号汽油和(92号+95号)汽油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结果表明,92号模型和95号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95以上。应用这两个模型进行汽油RON预测,油品质量升级后,模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精度,可靠性和适应性较好。与中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相比,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超过84%的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不大于0.7个单位,精度显著优于中红外光谱检测方法。该预测方法能够为销售企业汽油辛烷值的质量监控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低阶煤流化床热解气化新工艺
    吴治国 王鹏飞 邹亮 王卫平 王蕴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 27-31.  
    摘要321)      PDF(pc) (911KB)(204)    收藏
    针对低阶煤流化床热解气化所遇到的问题,对热解炉供热模式、原料煤粒径与颗粒分级、热解气初级冷却与除尘、排灰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优化工艺过程。新工艺中选择高温半焦为热解炉提供热量,将原料煤磨制成亚毫米级粉粒,磨煤产生的少量粒径小于0.1 mm的细颗粒被分离出来,送往配套的气流床气化炉,与流化床气化炉气体带出的细粉一起进行熔渣气化,提高碳转化率。大量粒径为0.1~1.0 mm的颗粒进热解炉,热解炉出来的气体经适当馏分煤焦油冷却、捕集颗粒物,使温度降至350 ℃左右,采用间接换热模式进一步降温,由此将有机废水产量降至近零水平,实现清洁高效热解气化。以低阶煤4 600 t/d规模的流化床热解气化新工艺为例,干基煤粗粉进热解炉,干燥单元取水约480 kt/a,热解单元不产生有机废水,可产有效气体(氢气和一氧化碳)约1.09×10 9 m 3/a,产煤焦油约81 kt/a,系统碳转化率大于95%,煤焦油、煤气、半焦的产率分别为8.97%,110 m 3/t,67.5%,半焦气化产物气中有效气体积分数大于8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炼油过程碳排放量化模型构建及汽油质量升级碳排放测算
    贾曌 施大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5): 98-102.  
    摘要472)      PDF    收藏
    采用作业成本法将各装置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折合成碳排放量,分配到该装置的产品中,成为产品携带的碳排放,逐级向下游装置传递,并建立便于推广应用的传递计算模型,可用于准确计算各中间组分、各产品的碳排放量。作为模型应用实例,测算了汽油质量升级对炼油生产过程碳排放的影响。随着质量升级,炼油厂总碳排放增加,高标号汽油碳排放显著提升。综合考虑汽油生产和使用环节,低标号乙醇汽油碳排放减少,但高标号乙醇汽油碳排放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裂解新技术构建高效集约型炼化耦合新工艺
    孙丽丽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0): 94-102.  
    摘要250)      PDF(pc) (1536KB)(188)    收藏
    介绍了原油蒸汽裂解技术和重油催化裂解技术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原油蒸汽裂解和重油催化裂解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研究,形成了集成裂解新技术。以该技术为基础进行集成创新的炼化耦合新工艺与传统炼化一体化加工工艺相比,前者具有装置构成优化、加工流程短、原油资源需求少、乙烯和丙烯收率高等显著优势,且裂解原油 API越高,其优势越明显。集成创新的炼化新工艺适应新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也适用于现有炼油厂的转型升级,可实现最小化地生产成品油、最大化地生产化工产品的目标,由于油品收率非常低,可以很好地解决成品油市场严重过剩的难题。因此,基于裂解技术构建的高效集约型炼化耦合新工艺为炼化企业提供了实现“减油增化”目标的重要解决方案,将成为我国新型炼化企业建设和现有炼油厂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氢氧直接合成的过氧化氢原位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巩笑笑 张晓昕 宗保宁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 52 (1): 10-19.  
    摘要334)      PDF(pc) (1378KB)(187)    收藏
    过氧化氢(H 2O 2)的活性氧含量高且降解时副产物只有水,可作为工业常用氧化剂的替代物。H 2和O 2直接合成H 2O 2是一种高原子利用效率的绿色合成新技术,有望替代当前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实现H 2O 2清洁生产与原位选择性氧化的一步集成。综述了H 2和O 2直接合成H 2O 2与丙烯环氧化、Fenton废水处理、甲烷氧化等反应的集成,介绍现已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挑战,拓宽H2、O2和有机物的原位氧化反应体系,为未来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高积炭连续重整催化剂器内再生实践
    王胜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2): 17-21.  
    摘要411)      PDF    收藏
    高积炭连续重整催化剂由于碳含量远远超过再生系统正常运行所允许的水平,正常的器内连续再生会导致催化剂载体晶相破坏及内构件损坏。以某连续重整装置异常停工导致催化剂碳含量异常增加为例,在重整反应系统未进料的情况下,通过严格控制再生烧焦区入口温度、入口氧含量、催化剂循环量等参数,在再生器内依次通过固定床烧焦、移动床连续烧焦模式,实现了降低装置内催化剂碳含量的目的,然后通过反应进料并提高反应温度增加积炭的方式满足再生系统运行的条件,最终实现了催化剂正常再生,使催化剂活性得到完全恢复,成为国内首例高积炭连续重整催化剂器内再生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延迟焦化装置加工催化裂化油浆的新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丁书文 曹孙辉 周雨泽 党建军 李出和 李晋楼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1): 7-12.  
    摘要309)      PDF    收藏
    开发了一种催化裂化油浆(简称催化油浆)单独加热、炉后混炼新技术,并在中海油惠州石化4.20Mt/a延迟焦化装置上工业应用。该技术设置一台单独的加热炉用来加热催化油浆,可有效避免油浆对焦化装置产生不利影响。采取针对性特殊设计后,油浆加工系统可以实现长周期运行。应用该技术加工催化油浆后,焦化蜡油收率增大0.98百分点,焦炭收率增大2.10百分点,汽柴油收率减小3.09百分点;焦化产品中干气、液化气、汽油和柴油性质变化不大,焦化蜡油变重,焦炭灰分升高,但不影响下游装置运行和产品外售。应用该技术加工催化油浆,相比于将油浆作为燃料油外售,每年可增加效益10120万元。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操作灵活性,可根据需求掺炼其他物料,也可提高加热炉的出口温度、加大焦炭塔内渣油反应深度,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汽柴油加氢装置催化剂性能考察及长周期运行操作优化
    李丽蓉 袁小彬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 (11): 35-39.  
    摘要280)      PDF    收藏
    为了适应柴油产品质量升级需求,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公司2号汽柴油加氢装置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RS2100/RS2110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新鲜剂和中国石化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FHUDS系列催化剂再生剂,处理焦化汽油、焦化柴油和常二线柴油的混合原料,得到的精制柴油硫质量分数为3.2 μg/g,氮质量分数为0.67 μg/g,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为2.9%,十六烷值为52,闪点(闭口)为68 ℃,满足国Ⅵ柴油质量升级的要求。装置运行不到一年,催化剂失活速率大于24.0 ℃/a,而后通过调整两台反应器的温度分布、原料组成和产品硫含量,使催化剂失活速率小于14.4 ℃/a,反应器床层最高温度不大于390 ℃,反应器压差维持在0.4 MPa,催化剂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装置长周期运行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尿素脱蜡制备低熔点相变蜡的工艺研究
    高铭悦 李水泉 张建雨 吴俊岭
       2020, 51 (11): 22-26.  
    摘要284)      PDF    收藏
    通以减一线馏分油(简称减一线油)为原料进行尿素脱蜡工艺研究,得到尿素络合制备低熔点相变蜡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络合温度为25 ℃、尿素溶液加入量(w)为91%、尿素溶液组成为m(尿素):m(异丙醇):m(水)=45∶35∶20、反应时间为60 min、洗油量(w)为76%。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粗蜡收率为28.2%,熔点为29.6 ℃,正构烷烃质量分数为94.9%,脱蜡油凝点小于-60 ℃。对该粗蜡进行发汗后处理可以得到相变蜡,其熔点为31 ℃,焓值为201.9 kJ/kg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