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12
基础研究
加氢精制深度对催化裂化柴油性质的影响
郑仁垟 辛靖 张润强 李明丰
2014, 45(10):  1-7. 
摘要 ( 216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固定床小型加氢实验装置上,以不同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模拟两段加氢处理技术生产低硫低芳烃柴油,考察加氢精制深度对柴油性质的影响。评价时第一反应器装填Ni-W催化剂,第二反应器装填Pt-Pd贵金属催化剂,通过调整空速和反应压力,得到不同加氢精制深度的柴油。结果表明:经过深度加氢精制,柴油的密度、折射率、硫含量、氮含量、总芳烃含量均减小,氢含量、十六烷值提高;加氢精制后的柴油芳烃含量与化学氢耗、折射率、密度、十六烷值成线性关系;不同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精制后的芳烃含量与十六烷值的线性拟合斜率和截距各不相同,与柴油的烃类组成和碳数分布密切相关,截距代表了芳烃完全饱和时的十六烷值,斜率反映了芳烃饱和对十六烷值的贡献;对总芳烃质量分数为88.2%的催化裂化柴油LCO-I,芳烃质量分数每降低1百分点,十六烷值可提高0.26个单位,芳烃完全饱和时十六烷值可达到42,对总芳烃质量分数为31.3%的混合柴油LCO-II,芳烃质量分数每降低1百分点,十六烷值可提高0.66个单位。
RFS09硫转移剂吸附量研究
杨轶男
2014, 45(10):  8-11. 
摘要 ( 126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配制的FCC装置再生烟气为原料,在实验室小型流化床试验装置上对RFS09硫转移剂的SO2脱除率、累计吸附量及间歇吸附量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转移剂的SO2脱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延长会在特定位置发生阶跃性降低;硫转移剂的SO2累计吸附量随运行时间的延长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反应初期累计吸附量增加较快,其后增长幅度逐步减小;单位质量硫转移剂在单位时间下的SO2吸附量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并且在特定位置呈现出阶跃性降低;硫转移剂的SO2累计吸附量随装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并不是简单的等量放大,表明硫转移剂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存在最优的使用量,即单位质量硫转移剂下最大的SO2累计吸附量。
新型介微孔材料Beta-KIT-6的合成及其表征
王志永 张航飞 李刚 陆江银
2014, 45(10):  12-16. 
摘要 ( 157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新型介微孔材料Beta-KIT-6的典型合成步骤,并对合成的介微孔材料进行了XRD、N2吸附-脱附、SEM、TEM、27Al NMR、IR表征,从而对介微孔材料Beta-KIT-6的晶型、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形貌、孔道结构、Al物种配位形式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新型介微孔材料Beta-KIT-6今后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
沥青质添加量对其加氢反应过程的影响
孙昱东 杨朝合 韩忠祥
2014, 45(10):  17-20. 
摘要 ( 184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十氢萘为溶剂,研究了不同添加量下沥青质在高压釜中的加氢转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沥青质添加量的增加,小于200 ℃组分和焦炭的产率增加,脱氮率、残渣油中饱和分和芳香分的含量降低,沥青质转化率、脱硫率、加氢残渣油中胶质的含量均会出现最大值。加氢后所得沥青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均小于原生沥青质,表明沥青质在加氢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烷基侧链和单元薄片的脱除反应。在纯沥青质加氢反应条件下,沥青质含量的增加不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
含油污泥高温好氧发酵研究
唐贤春 牛华寺 吴星五 陈洪斌
2014, 45(10):  21-27. 
摘要 ( 129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了含油污泥高温好氧发酵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发酵方式、外加营养成分以及回用发酵腐熟料对污泥稳定化和无害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脱水含油污泥添加鸡粪等营养成分后可实现快速发酵升温和稳定化,油类去除率可达60%左右;采用厌氧与好氧联合发酵的方式时油类的降解率并不比直接好氧发酵法高;发酵腐熟料可直接回用作为含油污泥好氧发酵的部分调节剂和膨松剂。含油污泥高温好氧发酵的建议参数为:反应仓的通风量控制在0.025~0.050 m3/(m3?h),含油污泥与鸡粪等禽畜粪便的体积比为3:1。
北疆高酸超稠原油预处理研究
梁志勇 张靖
2014, 45(10):  28-32. 
摘要 ( 194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北疆高酸超稠原油为原料进行破乳剂筛选,并对其进行脱酸、脱盐预处理,考察原油脱酸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电脱盐耦合脱酸脱盐的效果。结果表明:破乳剂SXF2040对原油破乳效果较好;适宜的原油脱酸条件为反应温度70 ℃、反应时间3min、剂油体积比0.3、搅拌速率400 r/min、沉降时间30 min,在上述条件下脱酸率达到94.6 %,脱后原油酸值为0.23 mgKOH/g,达到低酸原油的标准;在操作温度为130 ℃、注水量为10 %、交直流复合电场强度为400,—800,—1200 V/cm、电场停留时间为12 ,10 ,8 min、破乳剂SXF2040注入量为20 μg/g的条件下,原油经过脱酸、脱盐两级预处理后,酸值为0.08 mgKOH/g,盐浓度不大于3 mg/L,Na+质量分数降到1.75 μg/g。
热反应对辽河重油胶质及沥青质性质的影响
孙钦玺 易玉峰 丁福臣 梁昕
2014, 45(10):  33-36. 
摘要 ( 1582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重油于高压反应釜中分别在350,375,400 ℃下加热反应2 h。对油样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进行了分离。并对其沥青质和胶质进行了元素分析,VPO相对分子质量测定,IR分析和H-NMR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沥青质+饱和分)/(胶质+芳香分)比值上升,胶体的稳定性下降。热反应中,沥青质、胶质的分子骨架结构未发生破坏,但是侧链发生断裂;反应温度375 ℃后,沥青质、胶质等重组分分子侧链的断裂变化较小,而缔合程度增强。
渣油的微波改质技术研究
赵闯 蒋立敬 翁延博 张庆军
2014, 45(10):  37-40. 
摘要 ( 132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沙特中质渣油为原料,研究了微波辐射参数(温度、功率、时间)对油品降黏、脱硫、脱金属效果及族组成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原料(沙特中质渣油、沙特轻质渣油、金陵渣油)性质对微波降黏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油品黏度随辐射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随功率的升高而降低,随时间的增长先降低后升高;硫含量随功率的增加逐渐降低;与渣油原料相比,经微波辐射后,渣油的饱和烃含量基本不变,芳烃含量略有增加,胶质、沥青质含量减少,金属(Ni、V)含量基本不变;原料中沥青质含量越高,降黏的效果越好。
催化剂
改性方法对Fe-ZRP分子筛性质的影响
张乐 周健 吕庐峰
2014, 45(10):  41-46. 
摘要 ( 132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固态离子交换法、液相离子交换法和液相浸渍法制备Fe-ZRP改性分子筛,通过XRD、XPS、SEM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表征改性分子筛的理化性质以及Fe在分子筛上的分布、组成和转移情况,考察不同改性方法对改性分子筛性能的影响,并考察固相交换法中Fe负载量对改性分子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浸渍法和固相交换法中,铁的负载增加了表面L酸量,减少了B酸量,弱酸量增加明显,总酸量提高,而液相离子交换法对表面酸量影响较小;在分子筛中铁的形态主要分成孤立的Fe3+、铁氧化物团簇和氧化铁颗粒等3类,液相离子交换法主要将铁交换到骨架上,液相浸渍法和固相交换法的改性效果类似,都有部分铁进入骨架,后者造成表面氧化铁颗粒更多,但是基本达到了负载效果;固相交换法中,随着Fe负载量的增加,分子筛微孔面积和微孔体积下降,铁氧化物占据了一部分微孔,受到局部酸过量影响,结晶度也随之降低,酸性的变化并不是随负载量增加而线性改变,2%~3%的负载量为不产生颗粒聚集的极值,L酸量存在区域最大值。
SMC-1催化剂在1.80 Mt/a甲醇制烯烃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文尧顺 吴秀章 关丰忠 金海峰
2014, 45(10):  47-51. 
摘要 ( 249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甲醇制烯烃(MTO)催化剂SMC-1在中国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80 Mt/a MTO工业装置上成功实现工业应用。结果表明:SMC-1催化剂工业应用期间,MTO装置运行平稳,生产能力达到100%设计负荷;甲醇转化率达到99.98%,(乙烯+丙烯)选择性达到79.24%,(乙烯+丙烯+碳四)选择性达到90.25%;与使用对比催化剂时相比,使用SMC-1催化剂时的甲醇转化率、(乙烯+丙烯)选择性、抗磨性能等指标相当,焦炭产率较低。
焙烧温度对Silicalite-1催化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的影响
张帆 魏会娟 窦晓勇 王向宇
2014, 45(10):  52-56. 
摘要 ( 168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Silicalite-1分子筛,考察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后用于催化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的催化性能。利用XRD,IR,BET和热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环己酮肟的转化率和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而对己内酰胺的选择性影响不明显。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变化不明显,而外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微孔体积积占总孔体积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最佳的焙烧温度为400 °C,在该焙烧温度下的分子筛用于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最佳。
大比表面惰性Al2O3的合成及其载镍催化剂的评价
郭超 高俊斌 赵如松 靳广洲
2014, 45(10):  57-62. 
摘要 ( 174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硝酸铝作为铝源、尿素为还原剂,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了具有α物相的大比表面积惰性A12O3,考察了制备条件对生成惰性A12O3(DX- A12O3)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O/DX-A12O3催化剂,并用微反实验装置考察了催化剂对模拟汽油中二烯烃的选择性加氢性能;采用XRD,BET,NH3-TPD,SEM等方法对合成的DX-A12O3及其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微波法合成的DX-A12O3的物相以α-A12O3为主,形貌呈碎片状,比表面积可达到200 m2/g以上。适宜的合成条件为:硝酸铝与尿素摩尔比2.5~3.0,微波功率600W,辐射时间为触发反应的时间。NiO/DX-A12O3催化剂经加氢活化后,在常压、80℃、液时空速6 h-1、氢油体积比100:1的条件下,对模拟汽油中二烯烃的转化率及选择性均达到100%。
加工工艺
脱硝助剂在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应用
张锋 侯玉宝
2014, 45(10):  63-66. 
摘要 ( 176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于2013年9月16日在2号催化裂化装置上试用国外某公司生产的脱硝助剂,该脱硝助剂由NOxGETTER-NP和NOxGETTER两部分组成,其中NOxGETTER-NP为含Pd双金属助燃剂,NOxGETTER为主剂。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单独加注NOxGETTER-NP、加入NOxGETTER-NP的同时加入NOxGETTER,使主剂分别占总藏量(w)1%和2%的三个阶段期间,加工混合进料的平均氮质量分数分别为3 017.2,2 211.1,1 818.3 μg/g。再生催化剂定碳(w) 分别比空白标定期低0.003 4,0.008 4,0.009 4百分点,且加注期间助燃效果良好,未发生偏烧、尾燃情况; 3个阶段中三旋出口烟气中NOx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94.5,97.6,49.7 mg/m3,脱硝率分别为58.14%,78.99%,89.30%,脱硝效果显著;脱NOx成本分别为3.4,9.4,18.9 元/kg。
催化裂化主分馏塔取热分布优化及操作影响研究
田涛
2014, 45(10):  67-71. 
摘要 ( 151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化裂化装置的主分馏塔一般有2~3个循环回流,下部塔段中段回流的取热温位较高,能量利用价值大。运用PRO/II流程模拟软件,研究了塔顶循环回流(顶循)、第一中段循环回流(一中)取热量变化对分馏塔的影响。当主分馏塔的顶循、一中取热量增加时,该塔的气、液相运行负荷增加。在分馏塔顶循取热量不变情况下,增大一中取热量,会增加油浆下返塔取热量,降低油浆上返塔和油浆总取热量;同时会略微增加柴油产量,降低油浆产量。顶循取热量增加,会使顶循以下塔段的气相、液相负荷变大,重组分的分离负荷上移,汽油、柴油产品的重组分含量增加。
S Zorb装置的生产优化
刘燕敦 孙同根
2014, 45(10):  72-76. 
摘要 ( 144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为保证S Zorb装置稳定运行,生产低硫含量汽油、降低汽油RON损失、提高液体收率及降低能耗,在装置生产运行管理过程中,对原料管理、反应系统、再生系统及稳定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使装置在精制汽油脱硫率、RON损失及装置能耗、加工损失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方面有了大幅提升,精制汽油硫质量分数稳定在5 ?g/g、RON损失为0.3~0.7个单位,装置能耗较设计值下降了33.44 MJ/t,精制汽油收率提高了0.23%。
油品与添加剂
全氢法生产润滑油基础油技术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孙国权 姚春雷 全辉 张志银
2014, 45(10):  77-82. 
摘要 ( 138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高压加氢处理与异构脱蜡组合的全加氢型流程生产高黏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工艺技术,该技术组合了加氢处理、临氢异构和加氢补充精制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的特点,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可生产低芳溶剂油、白油和APIⅡ类、Ⅲ类基础油。馏分油全氢型工艺技术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明显。
高碱值壬基二苯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火鹏飞 徐小红 周旭光
2014, 45(10):  83-86. 
摘要 ( 195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以C9烯烃和二苯胺为原料,在非游离质子酸型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直接烷基化反应制备高碱值壬基二苯胺抗氧剂。利用核磁、薄层色谱、柱层析等分析方法对制备产品进行了分离和结构表征,并通过旋转氧弹和PDSC等方法对经分离后的产品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组分Ⅰ,Ⅱ,Ⅲ,Ⅳ分别对应三壬基二苯胺、二壬基二苯胺、单壬基二苯胺、二苯胺,各组分碱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二苯胺>单壬基二苯胺>二壬基二苯胺>三壬基二苯胺;所制备的壬基二苯胺与商品抗氧剂相比,碱值升高,抗氧化性能增强,二苯胺剩余量降低。
几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性质和组成的研究
陈文艺 邹恺 王秀文 吴亮
2014, 45(10):  87-91. 
摘要 ( 179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9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主要性质及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n-d-M法计算其结构族组成参数,依据其性质与组成的关系,对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密度、折射率、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组成以及烃类组成进行关联,同时对加氢润滑油基础油中的链烷烃、环烷烃含量与黏度指数、氧化安定性进行关联。结果表明:9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密度与总环数和芳环数具有正相关性;折射率与结构组成参数(芳碳率、烷基碳率)具有近似的正相关性,而与烷基碳率具有负相关性;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芳烃、环烷烃含量呈正相关性,而与链烷烃含量则呈负相关性;链烷烃含量与氧化安定性、黏度指数也具有正相关性,但环烷烃含量与氧化安定性、黏度指数则呈现负相关性。
设备及防腐
催化裂化装置四旋分离系统内气相流场的数值研究
王锐 王建军 赵艳 金有海
2014, 45(10):  92-97. 
摘要 ( 174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对两种催化裂化装置四旋分离系统内气相流动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第四级旋风分离系统(简称四旋)内气相流场的特点。结果表明:在传统式结构中,储料罐内部分区域气流向上运动,不利于颗粒沉降,料腿内产生气流反窜现象,四旋内存在偏流,影响颗粒输送,结构设计不合理是导致颗粒堵塞的主要原因;改进式结构中,储料罐内气相速度很小,有利于颗粒沉降,料腿中周期性的二次涡影响颗粒的气力输送,可能对壁面产生磨损,四旋分离空间内流场稳定,有利于颗粒分离,改进式结构可以有效避免颗粒堵塞现象的发生。两种结构内部气相流场的对比为合理设计四旋分离系统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分析与评定
脱硫吸附剂物相快速定量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邹亢 徐广通 盖金祥 马春阳
2014, 45(10):  98-104. 
摘要 ( 151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Rietveld相定量法建立了S Zorb吸附剂物相组成数据库,该数据库基本上覆盖了S Zorb吸附剂在国内出现过的各种情况。分别针对新剂、工业待生和再生剂建立了物相快速定量分析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建立了针对工业待生和再生剂中Zn3O(SO4)2物相、工业待生剂中NiO物相的报警模型。物相快速定量分析技术在S Zorb工业装置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指导工业装置操作参数的优化并提高其长周期运行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