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12
基础研究
不同类型VGO的烃类组成及其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研究
宋海涛 达志坚 朱玉霞 田辉平
2012, 43(2):  1-8. 
摘要 ( 1542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VGO原料,在固定流化床装置(ACE)上对其裂化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采用GC/MS等分析技术对原料和裂化产物的烃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用两种定义的转化率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VGO的转化率与其基本性质及烃类结构组成密切相关;“20+转化率”相对“221转化率”能更好地评价出不同类型VGO裂化产物选择性之间的本质差别;不同类型VGO因产物分布和组成特点不同而分别有其适宜的产品方案。
烟气脱硫、脱氮吸附剂再生过程的考察
郭大为 李倩 陈西岩 张久顺
2012, 43(2):  9-14. 
摘要 ( 143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小型连续固定流化床装置上考察SO2、NOx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方式、经过吸附SO2和NOx运转后的吸附剂的临氢再生性能以及氢气对气相中SO2、NO的还原性能。结果表明:在常压、200 ℃的条件下,SO2和NOx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存在于吸附剂上;升温到600 ℃时由不稳定盐热分解产生的SO2和NOx分别占各自吸附质量的12%和14%。在常压、600 ℃、以氢气为还原气、再生时间不小于20 min时,可以恢复运转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气相中氢气过量分别达到SO2、NO理论耗氢量的3倍和8倍以上时,常压下SO2、NO的完全转化温度不高于500℃。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甘油单酯及抗磨性能研究
庞小英 姚志龙 刘森 闵恩泽
2012, 43(2):  15-18. 
摘要 ( 148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脂肪酸和甘油为原料、1,4-二氧六环为溶剂、自制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合成甘油单酯。考察甘油与脂肪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甘油与脂肪酸摩尔比7: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8%,溶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50%,反应温度140~150 ℃,磁力搅拌冷凝下反应3 h。对甘油单酯进行抗磨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在低硫柴油中加入80 μg/g甘油脂肪酸酯可以符合EN590欧洲车用柴油标准的要求。
重油中金属卟啉化合物对催化裂化性能的影响
高媛媛 沈本贤 陈锦 刘纪昌
2012, 43(2):  19-27. 
摘要 ( 197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仪长管输油渣油和委内瑞拉380重油中分离出镍、钒卟啉化合物,并按不同比例掺入原料油中,在固定流化床反应器上考察金属卟啉化合物含量对重油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和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油中镍、钒卟啉含量的增多,催化裂化产物中汽油和柴油的收率降低,气体和焦炭的产率增加,催化剂对轻油的选择性变差,镍卟啉化合物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更大;镍、钒卟啉可使催化剂的相对结晶度下降,且钒卟啉对结晶度的影响大于镍卟啉;镍卟啉对再生催化剂的活性影响不大,而钒卟啉对再生催化剂的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株烷烃降解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姚嫚 庹保华 王巧凤 颜家保
2012, 43(2):  28-32. 
摘要 ( 148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某炼油厂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烷烃降解菌株C18,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变形假单胞菌。采用静态摇瓶实验,研究了菌株C18对正十六烷的降解条件和动力学特性,并应用于柴油的降解。菌株降解正十六烷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30~37 ℃、初始pH=7、盐质量分数1%,且在pH=6~9和高盐含量(NaCl质量分数5%)条件下也有良好的降解能力。动力学研究显示,在底物浓度为10~300 mg/L时,获得的米氏方程中,米氏方程常数Km为15.22 mg/L,最大反应速率为11.22 mg/(L·h)。在60 h内,优势菌C18不仅能将浓度为3 000 mg/L的柴油中饱和中长链烷烃高效降解,而且对其中的环烷烃和芳烃也具有良好的降解能力。
炼油厂C4馏分溶剂抽提脱硫的实验研究
唐晓东 赵琳 王萍萍 赖先熔
2012, 43(2):  33-37. 
摘要 ( 200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提供的炼油厂C4馏分为原料,采用溶剂抽提法进行脱硫实验,对脱硫剂和脱硫方法进行评选,并对脱硫工艺条件及脱硫剂再生条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最佳脱硫剂为SW-Ⅰ,C4馏分在SW-Ⅰ中的溶解度仅为6.53×10-5 g/g;最佳脱硫方法为气-液吸收法;在温度为20℃、脱硫剂空速为0.15 h-1、C4空速为350h-1和吸收级数为3的条件下,以SW-Ⅰ为脱硫剂,采用气-液吸收法可使C4馏分中有机硫含量从198.9 μg/g降到7.5 μg/g,脱硫率为96.23 %;对脱硫剂进行热空气汽提再生处理,在再生温度为70 ℃、脱硫剂空速为1.02 h-1和汽提空气空速为291 h-1的最佳条件下,再生脱硫剂的脱硫率为96.03 %,脱硫剂的再生率可达99.80 %。
加工工艺
柴油产品质量升级技术方案的探讨
柳荣
2012, 43(2):  38-40. 
摘要 ( 158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满足柴油质量升级的需求,根据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加氢原料构成、原料油性质及产品质量要求,结合现阶段加氢装置处理能力不足、原料油构成复杂及柴油产品质量现状,在对加氢原料油进料整体优化考虑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技术方案,对这三种方案进行对比后,根据整体投资建设计划,最终选择新建一套1.8 Mt/a加氢装置,以加工劣质原料为主的技术方案,满足生产符合国IV和国V排放标准清洁柴油的要求。
润滑油潜含量测定中低毒脱蜡溶剂的选择
朱鸣岗 田松柏 曹谊华 蔺玉贵
2012, 43(2):  41-45. 
摘要 ( 152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润滑油潜含量测定方法RIPP9-1990中使用的丙酮-苯-甲苯混合溶剂挥发性大、毒性较高的情况,采用低毒的丁酮-甲苯混合溶剂作为减压蜡油的脱蜡溶剂进行实验研究。根据脱蜡油收率随溶剂组成的变化确定了丁酮-甲苯的适当组成,并且采用不同原油的减压蜡油(VGO)对新、旧两种脱蜡溶剂进行了对比考察。结果表明,由新、旧两种溶剂得到的脱蜡油在性质和质谱组成上基本一致,因而可以用低毒的丁酮-甲苯(体积比60:40)混合脱蜡溶剂替代RIPP9-1990方法中毒性较高的丙酮-苯-甲苯混合脱蜡溶剂。
FCC汽油催化精馏烷基化硫转移工艺研究
张力 李亚平 徐亚荣 徐新良
2012, 43(2):  46-50. 
摘要 ( 169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催化精馏塔中对FCC汽油催化精馏烷基化硫转移工艺进行考察,采用树脂催化剂,常压、连续操作,适宜的进料方式为下进料方式,回流质量比为2.0。2 016 h连续运行试验表明,催化剂性能稳定,塔顶汽油硫含量在30~40 μg/g之间,硫转移率平均值为91.14%。
甲乙酮装置尾气中氢气净化吸附剂的工业应用
周广林 周红军 吴全贵
2012, 43(2):  51-53. 
摘要 ( 157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了用于脱除甲乙酮装置脱氢尾气中的微量甲乙酮和仲丁醇的QMS-01吸附剂,并在工业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QMS-01吸附剂在脱氢尾气空速90~100 h-1、压力2.4~3.0 MPa、温度5~10 ℃的条件下,可使尾气中甲乙酮质量分数降至小于1 μg/g、仲丁醇质量分数降至小于1 μg/g。工业装置的应用结果表明,QMS-01吸附剂性能稳定,可操作范围宽,可使用3~5年,能满足工业装置的工艺要求。
高效丙烯助剂KHP在催化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张磊 刘子杰 王晶 田文君
2012, 43(2):  54-57. 
摘要 ( 176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3.5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应用国内某公司生产的高效丙烯助剂KHP。结果表明:系统中高效丙烯助剂KHP质量分数达到5.8 %时,丙烯收率增加1.66百分点,液化气收率增加3.08百分点,汽油收率下降1.75百分点,柴油收率下降1.53百分点,综合商品率基本不变,汽油辛烷值(RON)增加0.5个单位,其它性质基本不变。高效丙烯助剂KHP与主催化剂LDO-75配伍性能良好。
催化剂
基于X射线粉末衍射的SRM-2分子筛晶体结构解析
张丽伟 周涵 代振宇 李黎声
2012, 43(2):  58-60. 
摘要 ( 130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SRM-2分子筛粉末进行X射线扫描,获得较高分辨率的衍射数据。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对谱图进行指标化计算,确定晶体所属晶系和空间群。用分子模拟软件中的结构构建和优化工具,构建SRM-2分子筛的初始结构模型,用Rietveld 全谱图拟合方法精修晶体结构。结果表明,SRM-2分子筛是由48个骨架原子(12个四元环,8个六元环或6个八元环)构成的 笼通过双八元环连接而成,孔口直径为0.419 nm;SRM-2分子筛晶体属于立方晶系,I23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b = c = 1.511 1 nm,∠ =∠ =∠ = 90.00°。
第二代RHT系列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杨进华
2012, 43(2):  61-64. 
摘要 ( 187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简称RIPP)开发的第二代渣油加氢处理(RHT)系列催化剂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3.10 Mt/a催化裂化原料预处理装置(RDS)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第二代RHT系列催化剂的加氢脱硫、降残炭性能明显优于国外某公司渣油加氢催化剂,这在催化剂运转的中后期尤为明显, 催化剂稳定性较好,运转周期较国外剂长2个月。
Ga改性HZSM-5催化剂芳构化性能的考察
杨在峰 龙化云 王祥生 郭新闻
2012, 43(2):  65-70. 
摘要 ( 148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不同温度水热处理的纳米HZSM-5为母体制备了Ga/HZSM-5催化剂,并对该催化剂在FCC汽油芳构化上的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600 oC水热处理、硝酸洗涤的HZSM-5为母体制备的Ga/HZSM-5(GaHS600)的芳构化性能最优,当温度为480 oC,WHSV为1 h-1时,GaHS600上所得产品中芳烃和(C3+C4)体积分数分别为58.3%和7.6%。在本实验考察条件下,金属二次改性对Ga/HZSM-5芳构化性能的提高并无有利影响。
油品与添加剂
预制稠化剂法制备聚脲润滑脂的研究
郭小川 蒋明俊 施航 熊晓龙
2012, 43(2):  71-75. 
摘要 ( 242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的直接法脲基润滑脂生产工艺中采用的异氰酸酯毒性较大以及易发生二聚反应而影响产品性能稳定的情况,采用预制稠化剂法制备脲基润滑脂,首先筛选出有效的溶剂体系,使有机胺和异氰酸酯进行有效反应,得到基于二脲和四脲的预制稠化剂,进而研制出性能优良的脲基润滑脂,并采用红外光谱对稠化剂的结构、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制的二脲与四脲稠化剂具有典型的脲基稠化剂结构,同时聚脲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使得红外光谱各吸收峰略有偏移,异氰酸酯的特征峰消失,确保了稠化剂的无毒性;基于预制稠化剂制备的脲基润滑脂具有良好的成脂性和较高的滴点,并具有良好的胶体安定性、氧化安定性和热安定性,轴承漏失小、腐蚀性合格。
四碳醇溶剂精制再生废润滑油的研究
杨鑫 陈立功 李新亮 周星
2012, 43(2):  76-80. 
摘要 ( 1852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溶剂精制再生废润滑油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应用四碳醇极性溶剂为萃取剂、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进行再生废润滑油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工艺条件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溶剂为异丁醇、精制时间15 min、精制温度25 ℃(室温)、剂油质量比5/1、絮凝剂用量1.0%。该工艺下再生油产率达82.1%,再生油理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黏温指数达130以上、闪点超过200 ℃、酸值为0.01 mg KOH/g、残炭含量降低到0.01%以下,表明采用该精制工艺再生废润滑油是可行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节能减排
3.2 Mt/a加氢处理装置节能分析与实施
吕浩
2012, 43(2):  81-86. 
摘要 ( 153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3.20 Mt/a加氢处理装置满负荷标定数据进行装置能耗分析,结合装置的生产实际情况,指出装置节能降耗的方向。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优化操作条件、增上技改技措项目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装置的管理水平,降低了装置能耗,2009年装置能耗累计值为293.44 MJ/t,比2008年下降了34.2%,2010年装置能耗累计值为 198.13 MJ/t,比2009年下降了32.4%,刷新了中国石化同类装置能耗记录,同时也为新建加氢装置或老装置改造提供了节能思路。
大型石化项目的能源网络图分析
侯凯锋
2012, 43(2):  87-91. 
摘要 ( 146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量平衡表和能源网络图是分析项目能效水平高低的有效工具和方法。针对大型石化项目的用能特点,对能源网络图在石化项目的实际应用进行针对性分析和理论探讨,并籍此对项目能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评估。
控制与优化
近红外汽油在线自动调合中出现的调合偏差及对策
方国兴 高国华
2012, 43(2):  92-96. 
摘要 ( 143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述汽油近红外在线自动调合系统在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投用前后的运行情况,分析系统投用前后的优缺点,着重对投运BRC、 BPC后产生的几个典型的调合偏差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实践表明,措施落实后,调合偏差明显减少,极大地节约了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综述
抑制乙烯装置裂解炉炉管结焦的措施
万书宝 张永军 汲永钢 刘剑
2012, 43(2):  97-103. 
摘要 ( 179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烃类在裂解炉中裂解的结焦机理及影响结焦的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乙烯裂解过程中抑制裂解炉管结焦的措施。以结焦机理为依据,缓解和抑制炉管结焦的措施和技术主要有乙烯原料及工艺条件优化、向乙烯原料或稀释蒸汽中添加结焦抑制剂、炉管表面预处理、新材料炉管和炉管强化传热等技术。在裂解系统中添加结焦抑制剂的方法不受高温限制,也不改变现有工艺,容易在工业装置上实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对炉管表面进行涂覆处理的技术在国外研究较多,该技术不需要专门维护,处理后炉管寿命长,随着能承受1 100 ℃以上温度涂层技术的推出,该技术越来越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