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12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研究
塔河油田稠油井解堵抑堵剂研制
罗咏涛 李本高 秦冰
2015, 46(2): 1-6.
摘要
(
59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稠油井在掺稀开采过程中常常出现井筒堵塞的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堵塞物的四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沥青质,所占质量分数达57%。考察了不同类型化合物对堵塞物的溶解性能,并考察了助剂的复配效果,研制了复合解堵抑堵剂RPDA-02,该剂对堵塞物的饱和溶解量达2.0 g/g,显著优于现场使用的对比剂。考察了RPDA-02的抑堵效果,结果表明,该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时间超过60 天。研究了现场工况条件对该剂解堵抑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温度变化对其性能影响很小。开发了掺稀连续加剂工艺,可较好地解决稠油井堵塞问题,并对采出液的后续处理无不利影响。
仪长渣油加氢处理反应规律的研究 II.新型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的影响
董凯 戴立顺 贾燕子 赵新强
2015, 46(2): 7-11.
摘要
(
57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仪长管输原油渣油(简称仪长渣油)的性质特点,开发了新型渣油加氢降残炭催化剂并考察了加氢工艺条件对仪长渣油加氢处理反应的影响。通过选用镍钼型活性金属体系,改进载体的制备方法、浸渍工艺过程及添加助剂等开发了新型渣油加氢降残炭催化剂,使用该催化剂的级配体系具有更强的加氢饱和活性及杂原子脱除活性。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与现工业装置应用的催化剂级配体系相比,使用新型加氢降残炭催化剂的级配体系可以使仪长渣油的残炭降低率提高3.3百分点、加氢脱氮率提高7.9百分点,有效提升仪长渣油的加氢生成油品质。在渣油加氢常规操作范围内,通过提高反应温度和氢分压、降低体积空速可以提高仪长渣油残炭降低率,促进加氢脱硫、加氢脱氮等反应的进行,有利于加氢生成油品质的提高。
汽油调合组分及其调合特点的研究
李娜 郭莘 陶志平
2015, 46(2): 12-17.
摘要
(
79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汽油池的主要调合组分以及作为清洁燃料组分的烷基化汽油的单体烃组成特点,探讨了3种汽油调合组分的辛烷值分布规律及对辛烷值贡献较大的单体烃组成,并对汽油调合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辛烷值、相同芳烃含量的情况下,可以调合出单体烃组成不同的汽油;在保证相同蒸气压的前提下可以调合出馏程分布不同的汽油。
Pseudomonas sp. LKY-5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李琳 赵朝成 刘其友 刘春爽
2015, 46(2): 18-21.
摘要
(
53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二苯并噻吩高效降解菌Pseudomonas sp. LKY-5降解过程中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现象,进行碳源优化,将提取分离出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化学组分分析和理化性质测定,考察温度、pH、无机离子对其表面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油为Pseudomonas sp. LKY-5产生表面活性剂的最佳碳源,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鼠李糖脂,产量为0.15 g/L,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80 mg/L,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2.3,对柴油24 h的乳化能力达61%。该表面活性剂在温度30~80 °C、pH 6~13的条件下表面活性稳定,能够耐受200 g/L的NaCl或MgCl2以及20 g/L的CaCl2,稳定性能良好。
劣质柴油加氢精制及其窄馏分烃族组成分析
张美洁 邓文安 李传 李庶峰
2015, 46(2): 22-26.
摘要
(
56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3?300 mL的固定床加氢装置上,以劣质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在氢分压12 MPa、体积空速0.5 h-1、氢/油体积比800:1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劣质柴油加氢精制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原料油及加氢精制生成油的窄馏分中烃族组成随馏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70 ℃时,加氢精制效果较好,加氢精制生成油的密度为0.865 1 g/cm3,硫质量分数仅为27.51 μg/g,总芳烃脱除率达79.2%,十六烷指数提高15个单位;精制后的各窄馏分中双环及三环芳烃脱除率高达92%以上,而大多数单环芳烃与三环环烷烃集中在285~350 ℃馏分中,因此降低劣质柴油的密度、提高十六烷指数的关键是需要将该馏分段进一步加氢改质。
新型络合剂的合成及其络合铁脱硫工艺研究
严思明 廖咏梅 王柏云 王富辉
2015, 46(2): 27-32.
摘要
(
82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氯磺酸磺化法合成了一种含有磺酸基和羧基的新型络合剂磺化戊二酸(SG),用SG与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FeCl3配制出一种三元络合铁脱硫体系。在连续脱硫装置中考察脱硫液与硫化氢气体体积比、装置运行时间、填料高度等脱硫工艺条件对复配脱硫体系脱硫效率的影响,在再生装置中考察空气流量、再生时间、再生温度等再生工艺条件对复配脱硫体系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脱硫液与硫化氢气体体积比为0.134、填料高度为0.4 m、脱硫温度为40 ℃、初始pH为 8.0的条件下,原料气中的H2S质量浓度可由227.679 g/m3降到0.011 g/m3,脱除率达99.99%;在空气流量为125 L/h、再生时间为30 min、温度为30 ℃、初始pH为8.0的条件下,脱硫剂的再生率达93.24%。
MTBE碱洗-萃取蒸馏脱硫实验研究
唐晓东 程瑾 李树春 李晶晶
2015, 46(2): 33-37.
摘要
(
83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硫醇具有弱酸性的特点,采用碱洗-萃取蒸馏法对MTBE进行了脱硫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NaOH质量分数28%、m(NaOH):m(MTBE)=0.015、碱洗温度35 ℃、碱洗时间6 s、相分离温度35 ℃、相分离时间5 min的条件下,MTBE硫质量分数可从132.5 μg/g降至76.2 μg/g;采用DMF为萃取剂,将碱洗后的MTBE在蒸馏温度80℃、蒸馏时间25 min、剂油质量比1.5的条件下进行3级萃取蒸馏,MTBE硫质量分数可降至8.7μg/g,质量收率为99.64%;将萃取溶剂在空速60 h-1、温度100 ℃的实验条件下用N2汽提再生,经6次再生后回用, MTBE的硫质量分数均能降到10 μg/g以下,再生效果较好。
轮胎顶线油的组成分析及碱洗脱氯工艺研究
汤占帅 周如金 邱松山 吕尚庆
2015, 46(2): 38-42.
摘要
(
59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轮胎顶线油为研究对象,对其烃类及非烃类物质分布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精确切割,采用微库仑仪、GC-MS手段获得其各窄馏分的元素和烃类组成及含氯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和氯含量分布,并采用碱洗方法对轮胎顶线油进行脱氯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NaOH溶液与轮胎顶线油体积比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胎顶线油中各窄馏分的饱和烃、氯含量分布随馏程温度升高呈降低的趋势,不饱和烃含量分布较均匀,芳烃含量随馏程温度升高逐渐增加;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碱洗脱氯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 ℃、反应时间4 h、NaOH溶液与轮胎顶线油体积比1.5,该条件下的脱氯率为59.70%。
催化剂
催化裂化催化剂脱钠工艺及微反活性研究
张杰潇 刘子阳 周灵萍 田辉平
2015, 46(2): 43-48.
摘要
(
54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不同Na2O含量的分子筛制备不同Na2O含量的催化裂化催化剂,通过焙烧、铵盐洗涤等后处理工艺脱除其中的钠,考察了焙烧温度、铵盐用量、洗涤次数对催化剂中Na2O含量及其微反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Na2O含量的分子筛制备的催化剂在焙烧温度小于450℃时Na2O含量均随焙烧温度变化不大;用不同量的硫酸铵洗涤时对催化剂中Na2O含量的影响较小,经过2次焙烧及洗涤过程,催化剂中Na2O质量分数都可以达到工业要求;经硫酸铵洗涤后的催化剂在焙烧温度为300~400 ℃时,老化后催化剂活性变化不大,而当焙烧温度升高至500 ℃以上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活性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根据催化剂中Na2O含量与催化剂微反活性的关系,得到两者的经验关联式为:Y= -9.59ln(X) + 29.08,其中Y为催化剂的微反活性,X为催化剂中Na2O含量。
以磷钨酸/半焦为催化剂对模拟油氧化脱硫的研究
王亮 贾腾飞 李春虎 冯丽娟
2015, 46(2): 49-53.
摘要
(
45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磷钨酸/半焦(HPW/Sc)为催化剂、N-甲基吡咯烷酮为萃取剂、Span60为乳化剂,对以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 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为模型含硫化合物的模拟油进行氧化脱硫研究,考察磷钨酸负载量、氧化温度、氧化反应时间和模拟油中烯烃、芳烃和含氮化合物对含硫化合物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最佳磷钨酸负载量(w)为30%;在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60 ℃、HPW/Sc2用量(w)为1.0%、Span60用量(w)为0.36%、n(H2O2)/ n(S)=3的条件下,DBT脱除率可达到99%,含硫化合物的氧化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BT?4,6-DMDBT>BT;模拟油中的苯可促进DBT脱出,而喹啉和环己烯则抑制DBT的脱除。
载体复合方式对加氢裂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王燕 张涛 周亚松 魏强
2015, 46(2): 54-57.
摘要
(
49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β分子筛、Y分子筛和无定形硅铝(ASA)为载体组分,考察了加氢裂化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采用不同复合方式制备载体对催化剂理化性质及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原位复合所制备载体的催化剂比表面积、孔体积、平均孔径低于将分子筛与ASA进行机械混合所制备载体的催化剂。以大庆减压蜡油的加氢精制油为原料,在温度360 ℃、压力8.0 MPa、空速2.0 h-1、氢油体积比1 000的条件下,原位复合载体的催化剂上转化率、石脑油选择性、化工原料收率低于机械混合方式制备载体的催化剂;而原位复合载体的催化剂上液体收率高于机械混合所制备载体的催化剂。
镍改性HZSM-5催化剂上甲醇芳构化反应性能的研究
季洪强 张强 董雪 山红红
2015, 46(2): 58-63.
摘要
(
54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浸渍法制备Ni改性的HZSM-5催化剂,采用BET,XRD,Py-FTIR,NH3-TPD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纯甲醇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反装置上,考察不同Ni负载量改性HZSM-5催化剂对甲醇芳构化(MTA)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i的引入使催化剂产生了比较稳定的新L酸位;随着Ni负载量的增加,Ni/HZSM-5催化剂的总酸量增加,尤其是弱酸酸量;MTA反应的芳烃总收率随着Ni负载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然后又减少的趋势;Ni的引入可能改变了HZSM-5催化剂上MTA反应的路径,由氢转移芳构化向脱氢芳构化转变;生成的芳烃主要以C7~C9芳烃为主,C6和C10+芳烃相对较少;副产物甲烷和COx收率则随Ni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与Ni促进了甲醇的甲烷化反应有关。
重质油大分子在模型催化剂中扩散行为的研究
王帅 赵瑞玉 杨朝合 刘晨光
2015, 46(2): 64-70.
摘要
(
59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F127为模板剂、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经水热法合成了FDU-12介孔分子筛, 将其作为模型孔道催化剂用于沥青质的扩散研究。通过N2吸附-脱附、XRD、TEM、SEM等对FDU-1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升高晶化温度能够增大催化剂孔道的入口孔径,而笼孔径不变;降低组装温度能够增大分子筛的笼孔径,而入口孔径不变。运用吸附扩散法测定了沥青质在模型孔道催化剂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增加模型催化剂的入口孔径和笼孔径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有效扩散系数,但是孔径过大会导致载体的比表面积下降,使有效扩散系数降低。
加工工艺
DCC-plus工艺的工业应用及适应性分析
王达林 张峰 冯景民 姜涛
2015, 46(2): 71-75.
摘要
(
72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DCC工艺技术基础上,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增产丙烯、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增强型催化裂解(DCC-plus)技术,第一套DCC-plus工业装置于2014年2月在中国海油东方石化有限公司建成并投产。为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对DCC-plus装置以及操作参数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及调整,在原设计多产气体烯烃的DCC-plus装置上实现了多产汽油、柴油的加工方案,以陆丰/涠洲混合原油的常压渣油为原料,在缓和操作条件下,总液体产率达到82.23%、丙烯产率为8.07%,具有很好的产品结构灵活性。
在线清焦技术的应用对焦化加热炉的影响
郑志斌 蔡海军 魏文 魏志强
2015, 46(2): 76-78.
摘要
(
53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在线清焦技术在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1.20Mt/a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上应用后对加热炉产生的影响。在线清焦技术的应用有效延长了加热炉的运行时间,但是也对加热炉产生了不利影响,实践证明在线清焦操作会导致加热炉炉管表面热偶脱落、炉管表面氧化剥皮、炉管入口固定螺栓松动、炉管出口法兰螺栓疲劳等不良后果。同时针对在线清焦操作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油品与添加剂
含硫液态酚酯型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定
陈晓伟
2015, 46(2): 79-83.
摘要
(
59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和苯硫基乙醇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工艺,合成得到含硫液态酚酯型抗氧剂(KY505抗氧剂),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润滑油基础油中的溶解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含硫液态酚酯型KY505抗氧剂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油溶性较好等优点,与常用的受阻酚型、酚酯型及硫代酚型抗氧剂相比,氧化诱导期提高50%以上。
萃取-絮凝法再生废润滑油的研究
杨莹 李慧 高维平
2015, 46(2): 84-88.
摘要
(
75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环己烷-异丙醇混合溶剂为萃取剂、KOH溶液为絮凝剂,采用萃取-絮凝的方法回收废润滑油中的基础油馏分。经实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环己烷与异丙醇的质量比1:2,KOH质量分数15%,有机溶剂与KOH溶液的质量比7:1,剂油质量比2:1,精制温度45℃,精制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对废润滑油进行精制,再生油的收率为83.4%,其颜色为澄清淡黄色,与废润滑油相比,再生油的性能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达到HVI150润滑油基础油性能指标要求。
在交直流电场下不同烃组成变压器油的析气性研究
于会民 张培恒 范兴琳 马书杰
2015, 46(2): 89-94.
摘要
(
66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国内外变压器油标准对变压器油析气性的要求和评定方法。在交流、直流及交流在叠加直流电场下,进行不同烃组成变压器油析气性研究。同时,考察添加剂对油析气性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油中芳烃含量是决定变压器油析出气体还是吸收气体的关键因数;相同温度和电场强度下,纯交流电场下油的析气或吸气最大,交直流叠加电场次之,纯直流电场下最小,在规定的使用量下,添加剂对油的析气性没有明显影响。
设备及防腐
旋风单管排尘锥内颗粒沉积黏附的数值研究
赵艳 王建军 许伟伟 王锐
2015, 46(2): 95-101.
摘要
(
47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旋风单管内的颗粒壁面沉积黏附模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吃力量、操作温度、进料浓度、进料粒度等因素对排尘锥颗粒沉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边壁气流剪切速度是影响颗粒沉积的关键,处理量增加,边壁处被分离颗粒浓度升高,且近壁气流剪切速度增大,排尘锥颗粒沉积黏附增加;操作参数及进料参数均影响颗粒壁面沉积,其中操作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颗粒杨氏模量对颗粒壁面沉积黏附产生影响,温度升高导致颗粒杨氏模量降低,颗粒壁面沉积增加;进料浓度增加,颗粒与壁面碰撞几率增加,使得排尘锥段颗粒沉积加剧;1~10 μm的微颗粒在排尘锥内滞留时间较长,易于沉积黏附。
分析与评定
柱色谱分离法预测塔河常压渣油脱沥青油杂质含量的研究
宁爱民 沈本贤 刘纪昌 仝玉军
2015, 46(2): 102-108.
摘要
(
58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原油是一种沥青质含量高、残炭高、金属含量高、酸值高的重质原油,为避免传统加工过程中的高温腐蚀和塔河渣油进催化裂化装置的高残炭、高金属含量等问题,考虑将塔河原油经常压闪蒸后的渣油直接作为溶剂脱沥青的原料。采用挂片失重试验对塔河原油的腐蚀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适宜闪蒸温度下的常压闪蒸渣油进行了六组分分离,并对各组分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3.89%的硫、86.97%的氮、98%以上的Ni、V金属存在于胶质和沥青质组分中;随着组分加重,芳碳率fA增加,H/C原子比、环烷碳分率fN和芳香环系缩合度参数HAU/CA减小;将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在不同柱色谱馏出油收率下的杂质脱除率曲线与溶剂脱沥青中试结果对比发现,两者有较好的相似度,表明采用柱色谱分离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预测溶剂脱沥青过程不同脱沥青油收率时的杂质含量,可指导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溶剂脱沥青过程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