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12
加工工艺
催化裂化汽油全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的开发
习远兵 张登前 褚阳 高晓冬
2016, 47(6):  1-4. 
摘要 ( 46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催化裂化汽油全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在较高空速和氢油比条件下有利于催化剂选择性的发挥;原料油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全馏分催化裂化汽油原料B,C,D,当采用催化裂化汽油全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将硫质量分数分别从206,357,69 μg/g降低到10,10,7 μg/g时,产品RON损失分别为0.7,0.6,0.2个单位。

费-托合成蜡加氢提质生产基础油和特种蜡技术的工业应用
王鲁强 李国红 郭庆洲 夏国富
2016, 47(6):  5-9. 
摘要 ( 47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费-托合成蜡加氢提质生产基础油和特种蜡工艺技术,以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浆态床费托合成中试装置生产的费托合成蜡为原料,在南阳精蜡厂3 kt/a加氢装置进行了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费托合成蜡加氢提质技术可以生产出倾点低于—30 ℃、黏度指数大于140的高质量润滑油基础油和滴熔点达到90 ℃以上的特种蜡,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

原油减压蒸馏操作优化增产加氢裂化原料
张龙 张英 杜维谦 高景山
2016, 47(6):  10-14. 
摘要 ( 50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加氢裂化扩能生产喷气燃料对原料来源的需求,以减压蒸馏生产优质加氢裂化原料为出发点,对减压蒸馏技术增产优质减压蜡油进行技术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减二线、减三线、减四线蜡油总收率约提高0.5%(对进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压深拔的要求;减二线蜡油收率提高3.78%,且质量得到大幅改善,满足加氢裂化原料指标要求,达到了增产加氢裂化原料的目的。

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增产喷气燃料技术改造及实施效果
于会泳
2016, 47(6):  15-19. 
摘要 ( 48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简称北京燕山分公司)2.0 Mt/a高压加氢裂化装置第一生产周期采用RN-32/RHC-1组合催化剂,喷气燃料收率为19.39%,为增产喷气燃料第二生产周期更换为RN-32V/RHC-3组合催化剂,喷气燃料收率为29.71%,提高了10百分点,但与设计值31.97%相差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北京燕山分公司通过对催化剂性能和装置标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因为转化深度提高后装置低压分离系统和分馏系统能力不足,无法保证装置在高转化深度下运行以及喷气燃料彻底分离。因此,确定对高低压分离系统配套仪表和分馏系统塔盘内件进行相应改造。改造后,喷气燃料平均收率为30.67%,接近设计要求,达到增产喷气燃料的目的。

西江蜡油全氢法生产API Ⅱ+类基础油先导试验
任建松 郭春梅 张光
2016, 47(6):  20-24. 
摘要 ( 31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海油西江原油减三线蜡油和减四线蜡油为原料,采用全氢法高压加氢工艺及配套催化剂制备APIⅡ+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氢工艺可以生产符合APIⅡ+ 4cSt和APIⅡ+ 8cSt指标的润滑油基础油,黏度指数达到118以上,浊点—10 ℃以下,倾点—28 ℃以下,是优异的内燃机油和工业油调合组分;加氢裂化、异构脱蜡的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运动黏度、黏度指数、倾点、浊点等性能影响较大;在适当反应温度下,减三线蜡油的4 cSt产品收率约64%,减四线蜡油的8 cSt产品收率约54%。
胺液中Na+对脱硫过程的影响及对策
朱卫东 董克林
2016, 47(6):  25-27. 
摘要 ( 56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硫磺装置胺液脱硫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贫胺液中硫化氢含量过高,脱硫后气体中硫化氢含量超标等问题。研究发现胺液中含有大量的Na+(高达7 800 ?g/g)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经实验室多次试验后,确定采用离子交换方法脱除胺液中的Na+,工业应用后检测脱钠后的贫胺液中硫化氢含量由4.0 g/L降低到1.5 g/L,气体脱硫深度显著提高,同时脱硫系统蒸汽使用量减少8 t/h。

柴油加氢装置产品质量升级的措施
孙明立
2016, 47(6):  28-31. 
摘要 ( 40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柴油加氢装置在催化剂使用末期,由生产满足国Ⅲ排放标准柴油改产国Ⅳ排放标准柴油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通过优化全长柴油加工方案、优化原料性质、提高装置氢分压和氢油比等措施,自2014年8月起顺利生产出硫质量分数小于50 μg/g的满足国Ⅳ排放标准柴油产品,且平稳运转至2015年6月,解决了柴油加氢装置产品质量升级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为全厂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茂金属催化体系下煤制α-烯烃制备低黏度PAO基础油的工艺研究
马跃锋 许健 蒋海珍 李久盛
2016, 47(6):  32-36. 
摘要 ( 66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茂金属为主催化剂、三异丁基铝和有机硼化物为助催化剂,煤制a-烯烃为原料,采用釜式聚合法合成了低粘度聚α-烯烃基础油。通过考察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煤制α-烯烃转化率以及产物组成分布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茂金属催化剂与煤制a-烯烃质量比例为1×10-4,助催化剂Al/Zr 的摩尔比例是9,有机硼化物与茂金属的质量比为2,反应温度115 ℃,反应时间2.5 h。在该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PAO基础油的运动粘度(100 ℃)为8.15 ,黏度指数158,倾点-54 ℃,闪点286 ℃,诺亚克蒸发损失为3.74%;是一种低粘度、高粘度指数、低倾点、高闪点、低蒸发损失的聚α-烯烃,产品主要是四聚、五聚和少量的三聚、六聚物组成,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实验重复性。

基础研究
多环芳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转化规律研究
刘银亮
2016, 47(6):  37-41. 
摘要 ( 45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型催化裂化装置上,采用MLC-500催化剂,以劣质直馏蜡油为原料,通过考察不同转化率条件下重芳烃在催化裂化重质馏分油(简称重油)中的传递系数,得到各类芳烃在催化裂化反应中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多环芳烃转化率低于48.22%时,主要发生多环芳烃侧链断裂反应;转化率为48.22%~62.71%时,三环、四环芳烃在催化重油中的传递系数变化不大,芳核较为稳定,总多环芳烃在重油中的传递系数为0.3~0.4,此转化率区间为高选择性催化裂化合理区间;转化率高于62.71%时,多环芳烃缩合反应加剧,对生焦贡献率增加。
一种改进的调合辛烷值模型预测汽油研究法辛烷值
张玉瑞 陈微微 周晓龙 肖云鹏
2016, 47(6):  42-46. 
摘要 ( 40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安庆石化)汽油调合组分油进行调合实验,建立了修正的调合辛烷值模型预测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利用基于LM改进的信赖域方法进行了模型参数非线型回归。选取安庆石化实际生产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比较了线性模型、调合辛烷值模型、改进调合辛烷值模型的预测效果。通过对比3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发现3种模型中改进调合辛烷值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平均绝对误差0.49,平均相对误差0.5%,残差均方和是0.74,模型的R2是1.08。

掺入催化裂化油浆对减压渣油性质的影响
杨月 沈健 程丽华 陈思青
2016, 47(6):  47-51. 
摘要 ( 40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减压渣油和催化裂化油浆为丙烷脱沥青的原料,对二者在不同掺入比下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运用数学回归得出其变化规律,并采用质量分数电导率法以及四组分组成法考察了调合油品胶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调合油品黏度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特性;密度、残炭、元素含量和族组成的变化符合一次函数特性;调合油品胶体体系的稳定性下降。综合调合油品的性质与稳定性等情况,催化裂化油浆掺入比控制在30%以下比较合适。

馏分切割在FCC汽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
祖运 范跃超 秦玉才 宋丽娟
2016, 47(6):  52-58. 
摘要 ( 38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轻重汽油切割、温度点切割及等体积切割方法对FCC汽油进行切割,运用改性Y分子筛[NiY, Cu(I)Y, CeY]吸附剂对分馏汽油进行吸附脱硫性能考察,并联合微库仑技术和色谱-硫化物发光检测(GC-SCD)偶联技术分析切割后油品中硫化物的脱除情况。结果表明:NiY, Cu(I)Y和CeY中B酸和L酸的类型和强度决定催化剂对不同切割馏分的脱硫性能。NiY中的弱B酸和弱L酸中心对芳烃少的馏分有较高的脱硫性能,CeY中的强B酸和弱L酸中心对烯烃少的馏分有较好的脱硫性能,而Cu(I)Y中的强B酸和强L酸中心对各馏分段的脱硫性能均较差。在等体积切割方法中同时采用NiY对前段和CeY对后段的切割馏分进行吸附脱硫可以将FCC汽油中脱硫率较单一吸附剂提高47.54百分点和22.4百分点。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的抗氧化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邵毅 陈国需 杜鹏飞 赵立涛
2016, 47(6):  59-64. 
摘要 ( 53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曲轴箱模拟试验对润滑油添加剂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抗氧化性进行考察,采用红外光谱(FT-IR)及能谱分析仪(EDS)对氧化油样和铝板沉积物进行了表征。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曲轴箱试验前后油样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EDS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添加剂MoDTC在中低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有效提高油品氧化安定性;高温环境下,含添加剂油样的抗氧化性能随添加量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铝板沉积物量随MoDTC添加量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元素分析结果表明,MoDTC分解产物是铝板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条件下,氧化降低了MoDTC添加剂的减摩性能和极压性能,对抗磨性则有明显提高。

塔河常压渣油及其脱沥青油的临氢热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洪琨 马凤云 钟梅 刘景梅
2016, 47(6):  65-71. 
摘要 ( 48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塔河常压渣油(THAR)为原料、正己烷为溶剂脱除沥青质后获得脱沥青油(DAO)。利用热重分析考察了THAR和DAO的热转化特性,结合元素分析、FT-IR、1H/13C-NMR和GPC等表征手段,对其分子结构参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高压反应釜中考察THAR和DAO的临氢热转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DAO的热重残余量明显低于THAR,且热转化活性较高;与THAR相比, DAO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降低,芳香度由0.27降至0.22,总环数由8.45降至5.08,其中芳香环数由5.94降至3.16,环烷环数由2.51降至1.92,且THAR中芳香环数与环烷环数的比值约为DAO的1.44倍;DAO临氢热转化反应产物中汽油、柴油收率分别为22.57%和42.26%,较THAR分别提高4.48和9.05百分点,而焦炭产率仅为5.02%,较THAR降低18.64百分点,这与THAR的芳香度大、缔合度大、含较多缩合程度高的稠环芳烃及热重残余量大相符。

催化剂
THDS-I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肖寒 于海斌 南军 张景成
2016, 47(6):  72-77. 
摘要 ( 47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低硫含量、高氮含量、高酸值、环烷基特性的馏分油进行加氢精制,中国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采用硅改性拟薄水铝石为载体原料,通过对载体前躯物、催化剂形状与催化剂制备方法的优化,并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有机络合剂,开发出中国海油第一代五齿球形THDS-I加氢精制催化剂。中试评价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加氢性能与活性稳定性。工业放大与工业生产催化剂的评价结果表明,THDS-I加氢精制催化剂生产流程合理可行,采用该催化剂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可生产出符合国V排放标准要求的柴油。

WO3-TiO2/SBA-15的光催化氧化柴油脱硫性能
张璐璐 詹金友 孙尧 沈健
2016, 47(6):  78-83. 
摘要 ( 49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钛酸四正丁酯为钛源、钨酸钠为钨源、SBA-15为催化剂载体,采用孔道内水解法制备WO3-TiO2/SBA-15样品并用XRD、BET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模拟柴油的光催化氧化脱硫实验,考察催化剂用量、n(O)/n(S、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光催化氧化脱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4 g/L、n(O)/n(S)为8、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2 h的条件下,模拟柴油的脱硫率可达87.9%,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脱硫率仍可达到64.9%。表明WO3-TiO2/SBA-15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氧化脱硫性能和再生性能。

油品与添加剂
不同变速箱油对WS2001同步器性能的影响
文昊 粟斌 徐万里 史永刚
2016, 47(6):  84-89. 
摘要 ( 53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自行研制的WS2001变速箱同步器油品评定台架研究了GL-5 75W/90重负荷齿轮油、重负荷多效齿轮油75W/90,80W/90,80W/140,柴油机油CF-4 15W/40和SJ/CD 15W/40等油品对WS2001惯性锁环式同步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润滑油的使用寿命不同,导致同步器失效的形式不同。CF-4 15W/40和SJ/CD 15W/40汽柴油机通用机油虽能保证较好的运行稳定性,但同步器试验件磨损严重,易产生磨损失效;GL-5 75W/90、75W/90重负荷多效齿轮油、80W/90重负荷多效齿轮油、80W/140重负荷多效齿轮油等在前期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氧化衰变后易发生同步器打齿,导致打齿失效。变速箱油的黏度、抗剪切性能和氧化安定性对同步器运行性能具有一定影响,选用和研发新型变速箱油应予以考虑。

碳化二亚胺用作酯类液压油抗水解添加剂性能的研究
郑哲 王建华 江泽琦 方建华
2016, 47(6):  90-93. 
摘要 ( 63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ASTM D2619-09《液压液水解安定性测试法》(饮料瓶法),按照不同添加量和水解时间考察了碳化二亚胺对季戊四醇酯液压油抗水解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其抗水解机理,同时对加入碳化二亚胺后的季戊四醇酯的其它性能进行了检测,以确定碳化二亚胺作为季戊四醇酯抗水解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碳化二亚胺添加量的增多,季戊四醇酯的水解作用逐渐减缓,适宜添加量为(w)0.5%。随着水解时间的增加,碳化二亚胺的抗水解性能相比于某些胺类抗氧剂更强。碳化二亚胺的加入不会恶化其它理化性能,并对季戊四醇酯抗磨性有所提高。

设备及防腐
浆态床渣油临氢热裂化反应器流体力学性能数值模拟比较
朱振兴 唐晓津 侯栓弟 王子军
2016, 47(6):  94-98. 
摘要 ( 41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50 kt/a渣油临氢热裂化中型反应器,应用欧拉-欧拉模型,运用CFD模拟方法,对比了浆态床的普通鼓泡反应器、强制外循环反应器、内环流反应器和外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性能,得到了这4种反应器内气浆两相流体的流体力学规律。通过对比4种反应器内气浆两相流体的表观速度、流动方向和体积分数分布等流场信息,初步确定强制外循环反应器和外环流反应器更适合渣油临氢热裂化反应的反应器形式。

应对原料劣质化的新型高效加氢反应器内构件技术
王少兵 毛俊义 王璐璐
2016, 47(6):  99-102. 
摘要 ( 43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新型高效加氢反应器成套技术特点及其在劣质化重油加氢工艺装置上的应用效果。相比于原有技术,新型加氢反应器内构件整体物流混合及分配性能优异,液相分配不均度因子仅为0.08,催化剂整体利用率可达95%,扁平化结构可使床层多装300~500 mm高度的催化剂;工业应用结果表明,新型加氢反应器内构件解决了劣质化重油加氢工艺装置存在的床层热点及物流分配难题,催化剂床层出口平均径向温差均值仅为5.3 ℃且允许更大的轴向温升,有利于反应温度灵活调控及装置长周期高效稳定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