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12
上一期
下一期
催化剂
VGO分子在FAU分子筛中的扩散研究
凤孟龙 龙军 周涵 田辉平 赵毅
2017, 48(10): 1-6.
摘要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分子模拟技术计算了VGO模型化合物中刚性基团的尺寸和VGO分子尺寸,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在800 K催化裂化反应温度下VGO分子在FAU型分子筛内的扩散过程,并通过计算扩散穿透距离,研究不同类型VGO分子在FAU型分子筛内扩散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分子中刚性基团的尺寸和VGO分子碳链长度是影响VGO分子在FAU型分子筛内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直链烷烃的链长增加,烃分子在扩散时易发生卷曲,扩散能力降低;环烷烃、芳烃环数的增加或分子中含有支链会增加烃分子刚性基团的尺寸,进而降低烃分子的扩散能力;烃分子与多环芳烃混合进行扩散,难扩散的多环芳烃占据分子筛孔道,堵塞孔道而降低易扩散烃分子的扩散能力。
渣油MIP装置多产汽油催化剂RCGP-1的工业应用
于善青 倪前银 刘守军 邱中红 田辉平 宋以常
2017, 48(10): 7-10.
摘要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多产汽油催化剂RCGP-1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III套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采用RCGP-1催化剂后,增加2.01百分点,汽油RON和MON分别提高1.3和0.4个单位;液化气收率增加2.22百分点,柴油收率降低3.41百分点,干气产率降低,焦炭选择性相当,总液体收率增加0.83百分点。体现了RCGP-1催化剂重油裂化能力及抗金属污染能力强、能明显提高汽油辛烷值桶的特点。
F127-MoO3/Al2O3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除二苯并噻吩的研究
金伟 田永胜 曾丹林 王光辉
2017, 48(10): 11-16.
摘要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乙烷 (F127) 为模板剂,通过沉淀法制备F127-MoO3/Al2O3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FT-IR,XRD,FE-SEM表征,并考察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催化氧化脱硫反应条件对含二苯并噻吩(DBT)模型油的催化氧化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Cl3的质量为3.17 g的前提下,催化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m(Mo)/m(Al2O3)=30%、F127添加量0.38 g、焙烧温度540 ℃,模板剂F127的加入促进了MoO3在Al2O3表面的分散;催化氧化脱硫的最佳反应条件为m(催化剂)/m(模型油)=0.71%、V(H2O2)/V(模型油)=0.30%、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0 min,在该条件下,DBT脱除率接近100%,DBT氧化产物全部转化为二苯并噻吩砜;催化剂经再生后重复使用8次,催化活性略有下降,但DBT脱除率仍可以达到95.81%。
PS-Ⅵ重整催化剂现场应用分析
何阳
2017, 48(10): 17-21.
摘要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历年现场操作数据的基础上,总结PS Ⅵ重整催化剂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PS Ⅵ重整催化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水热稳定性和持氯性能;催化剂初期活性高,稳定期运行寿命长,整个运行周期内,催化剂强度能够保持良好水平;适当控制PS Ⅵ催化剂较高的总氯含量,有利于得到更好的产品分布;重整进料中硫、氮和金属等杂质会影响催化剂性能,硫含量高时对催化剂积炭会产生较大影响,此时要考虑再生系统的烧焦能力;重整进料中的氮在反应系统中与氯发生反应生成铵盐,会对重整装置产物后分离设备和管道造成堵塞和腐蚀。
硫化氢选择性氧化催化剂LS-06的研究与开发
许金山 刘爱华 刘剑利
2017, 48(10): 22-27.
摘要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选择具有良好化学惰性的气相法SiO2为载体,加入一定量的改性剂以及氧化铁为主的复合氧化物作为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法制备出选择性氧化催化剂LS-06。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00 ℃、气体体积空速为1 600 h-1、H2S体积分数为1%~3%的条件下,LS-06催化剂上H2S选择性氧化的转化率可达95%以上,硫磺产率为90%以上。1 000 h长周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LS-06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及活性稳定性,综合性能达到国外同类催化剂水平。
基础研究
碱性氮化物对催化裂化过程的影响及反应化学研究
王迪 李福超 魏晓丽 张久顺 代振宇
2017, 48(10): 28-34.
摘要
(
3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考察了以喹啉和7,8-苯并喹啉为代表的碱性氮化物对大庆减压蜡油催化裂化过程的影响,探究碱性氮化物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转化及产物中的氮分布规律,并采用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反应化学。结果表明:碱性氮化物的加入会导致反应转化率下降,并影响产物分布;喹啉和7,8-苯并喹啉在催化裂化过程中发生烷基化反应的可能性最大;在氢转移反应过程中,喹啉分子中的氮环更易被饱和,进而发生开环裂化反应生成苯胺类氮化物;7,8-苯并喹啉优先饱和中间的苯环,故能发生开环裂化反应生成氨气或脂肪胺,但不会生成苯胺类氮化物;烯烃和氨气可发生环化缩合反应生成苯胺及五元氮杂环化合物;小分子氮杂环化合物可发生烷基化、环化缩合反应生成大分子氮化物。
直馏柴油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研究
侯亚洲 魏晓丽 毛安国
2017, 48(10): 35-40.
摘要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考察了分子筛类型和反应条件对直馏柴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烃类组成的直馏柴油催化裂化产物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选用富含环烷烃和单环芳烃的直馏柴油有利于提高轻质芳烃收率;在Y型分子筛催化剂作用下的直馏柴油催化裂化转化率最高,轻质芳烃收率可达13.22%;反应温度对轻质芳烃收率影响显著,反应温度由510 ℃提高到610 ℃时,转化率增加12.95百分点,轻质芳烃收率增加7.16百分点,提高原料的转化深度有利于增加轻质芳烃收率,但是汽油收率降低;剂油比对轻质芳烃收率影响较小,剂油比过高时,汽油收率下降。与直馏柴油相比,其催化裂化产物烃类组成中环烷烃质量分数减少26.4百分点,环烷烃参与反应的比例高达80.49%,环烷烃环数越多,参与反应的比例越高。
掺混比对异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性能的影响
李毅 杨鹤
2017, 48(10): 41-45.
摘要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1台增压中冷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试验探讨了异丁醇-柴油不同掺混比的混合燃料对发动机燃烧过程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负荷率下,掺混异丁醇降低了燃料热值,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增加;柴油掺混异丁醇后,含氧量增加,可有效抑制碳烟排放,但十六烷值降低。重型柴油机稳态测试循环(ESC-13工况)加权比排放测试发现,掺混10%异丁醇的柴油燃烧产生的微粒比排放最低;同转速小负荷工况下,加大异丁醇掺混比后,混合燃料增高的汽化潜热和低十六烷值共同引起滞燃期延长,使缸内温度降低,CO、HC及微粒排放增加;而大负荷工况下缸内燃烧高循环热量可有效抑制这一趋势,除NOx排放外,其余有害物比排放降低。
路用生物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高俊锋 汪海年 尤占平 雷勇
2017, 48(10): 46-51.
摘要
(
3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以木屑为原材料生产出的生物质重油,将其加入50号基质沥青,并掺入外掺剂,制备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的生物沥青,对RTFO老化前后生物沥青样品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10 ℃)、质量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结合料试验优选出符合规范要求的生物沥青结合料,然后制备生物沥青混合料并对其进行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低温黏结性试验等,考察生物质重油掺量变化对生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重油掺量的增加,生物沥青的针入度增加、软化点降低、延度增加,高温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低温抗裂性能得到提高;与50号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生物质重油掺量(w)为10%的生物沥青混合料的最大弯拉应变比提高20.90%,低温性能有所提高,冻融循环后的劈裂抗拉强度提高12.56%,水稳定性有所提高,黏附性能大幅提高,高温性能有所降低;生物质重油掺量(w)为10%的生物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的要求。
加工工艺
棕榈酸化油与木粉在超临界甲醇中共炼的研究
胡见波 杜泽学
2017, 48(10): 52-55.
摘要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棕榈酸化油和木粉为原料,在超临界甲醇条件下进行共炼反应,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对木粉分解率、气化率、轻油产量和重油产量的影响,并对共炼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00~320 ℃、反应时间为15~30 min的条件下,共炼反应中木粉的最大液化率可达53.0%,油脂转化率达到100%;与在甲醇中直接液化相比,反应体系中加入棕榈酸甲酯共炼,木粉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提高18.9%,11.2%,25.0%。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中的应用
黄富 王清和 宋春峰 庚溪 陈东岩
2017, 48(10): 56-59.
摘要
(
3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2.5 Mt/a 催化裂化装置引进 Dupont Belco 公司开发的 EDV 5000 脱硫和 LoTOXTM 脱硝湿法洗涤系统治理催化裂化再生烟气的生产运行过程进行分析。使用该技术后,催化裂化装置外排烟气中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SOx 质量浓度从 850.0 mg/m3 下降到 5.0 mg/m3,NOx 质量浓度从 205.0 mg/m3 下降到 33.2 mg/m3,催化剂颗粒质量浓度从 149.8 mg/m3 下降到 24.3 mg/m3,满足GB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具有很好的环保效益。
油田轻烃加氢生产低芳烃含量溶剂的两种工艺比较
王成 姚劲 乔恩 唐明兴
2017, 48(10): 60-65.
摘要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硫质量分数为106 μg/g和25 μg/g的两种油田轻烃作为原料,比较两种加氢工艺的适用性。工艺Ⅰ采用CoMo/Al2O3加氢脱硫串联Ni/Al2O3加氢脱芳烃的组合工艺;工艺Ⅱ采用Ni/ZnO吸附脱硫串联Ni/Al2O3加氢脱芳烃的组合工艺。结果表明:对于工艺Ⅰ,两种原料在反应初期产品溴指数和芳烃含量均较低,但反应400 h和550 h后,产物芳烃质量分数大于0.1%;对于工艺Ⅱ,原料硫质量分数为25 μg/g时,在1 000 h内产品溴指数稳定在16 mgBr/(100 g)以下,芳烃质量分数稳定在0.09%以下。因此,工艺Ⅱ适合用于原料硫质量分数低于25 μg/g原料的深度加氢生产超低芳烃含量溶剂。
油泥与油砂尾砂共混萃取回收油泥油的工艺研究
罗宽勇 韩冬云 曹祖宾
2017, 48(10): 66-70.
摘要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辽河油田浮渣油泥和玉门油砂萃取后尾砂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梯度筛分表征了其矿物组成、形貌特征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尾砂主要含结晶度高的石英、碳酸钙,质地坚实,粒径大于75μm的颗粒占95%以上;油泥主要含黏土矿物,质地松软呈絮状,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占89.7%。根据两者性质上的差异性将其进行合理配比,提出了油泥、油砂尾砂共混萃取的新工艺。通过不同比例油泥与尾砂的共萃取实验,考察了尾砂油泥质量比、溶剂/(油泥+尾砂)质量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油泥油收率的影响,确定共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尾砂油泥质量比0.5、溶剂/(油泥+尾砂)质量比2、萃取温度60 ℃、萃取时间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一级共萃取油泥油收率高达81.8%,二级共萃取油泥油总收率高达89.4%。共混萃取通过利用油砂萃取后尾砂作为萃取助剂,提高了油泥萃取的油分收率,对油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工业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焦化分馏塔下游过滤器中焦炭形态的分析及改进措施
王晓强 杨有文 张宏锋 王博智 赵孟涛 杨芬
2017, 48(10): 71-74.
摘要
(
3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1.2 Mt/a延迟焦化装置分馏塔塔底过滤器内的焦炭形态有片状焦和粉末状焦两种形态。通过对这两种焦炭形态进行分析,发现片状焦是由焦炭塔换塔后小吹气造成的大油气线内焦层剥落而产生的焦片,粉末状焦是在焦炭塔生焦后期及换塔后被焦炭塔内泡沫层携带到分馏塔的焦粉。应将粉末状焦留在焦炭塔内,避免进入分馏塔。换塔后,随着大油气线管壁温度的降低,大油气线内壁产生的焦炭会自动剥落。通过调整焦炭塔换塔后的操作,进一步实现了焦炭塔大油气线内片状焦的剥落;通过将分馏塔塔底过滤器换大、换型和操作调整,分馏塔塔底循环油过滤器SR-109B的运行周期最少可以达到32天,SR-109A则可以达到4年; 通过调整不同生焦阶段消泡剂的注入量,可以减少焦炭塔焦粉携带量,进一步延长分馏塔塔底循环系统运行周期。
油品与添加剂
纳米MoS2在润滑脂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王佳 刘新阳 陈学军
2017, 48(10): 75-78.
摘要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分子改性纳米MoS2在润滑脂中的分散稳定性,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改性后的纳米MoS2在润滑脂中的结构和存在方式。结果表明,采取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分子包裹MoS2的方式对纳米MoS2进行改性,使得纳米MoS2在润滑脂中的离心分油率从64%降低到25%,说明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改变了纳米MoS2分子的表面性质,可使其更稳定存在润滑脂中,从而更好地起到润滑作用。
导热油基础油的烃类结构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许保权 冯洁泳 王雪梅 谢颖
2017, 48(10): 79-93.
摘要
(
3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质谱分析对基础油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7种基础油的烃类结构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矿物型导热油的热稳定性与基础油的烃类组成有关,环烷烃热稳定性好, 链烷烃和芳烃较差,且烃类组成与变质率之间存在定量关系,可较好地指导高温导热油基础油的选用。
设备及防腐
两种循环流化床预提升结构的对比分析
苏鲁书 刘丙超 李春义
2017, 48(10): 84-90.
摘要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循环流化床上考察了两种不同预提升结构对系统循环量的影响,并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立管结构提升管和莲蓬头结构提升管颗粒循环量存在明显的差别,立管结构提升管中颗粒流通截面积增加,进口阻力减少,系统循环量整体上高于莲蓬头结构,而且这种循环量差异在伴床高供料强度下更加明显;由于莲蓬头进口结构的强约束作用,相同操作条件下其底部颗粒浓度高于立管结构;在提升管底部区域,莲蓬头结构提升管中径向不均匀指数以及间歇性指数均高于立管结构,说明采用莲蓬头式分布器导致局部颗粒湍动剧烈的同时,气体与颗粒以及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分布也更不均匀;瞬时颗粒浓度信号分析及概率密度分布结果表明,虽然底部采用莲蓬头式分布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渡区气固分离现象,但整体不均匀流动结构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节能减排
酸性水罐顶气体处理技术的应用
王宾 张传磊 赵智辉
2017, 48(10): 91-94.
摘要
(
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酸性水罐内气体的控制与处理,介绍了几种常规控制、处理方法。结合某设计院提供的酸性水罐顶气处理技术的应用,提出了酸性水罐顶气体经水环真空泵升压,经水洗塔除氨、胺洗塔除H2S后送入火炬系统回收的方法。排入火炬回收系统的气体H2S降低至140μL/L,实现了气体组分的分类处理,效果显著。
分析与评定
锌铁氧化物共复合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 及其CO2光电催化还原性能
刘雅琼 杨德凤 朱新宇
2017, 48(10): 95-100.
摘要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先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基底上制备出直立有序的TiO2纳米管(TiO2NTs)阵列,通过浸渍法将氧化锌和氧化铁同时修饰到TiO2NTs上, 得到锌铁共复合二氧化钛纳米管(ZnFe2O4/TiO2NTs),并将复合纳米管材料应用于光电催化还原CO2研究,考察制备条件对TiO2NTs形貌的影响以及采用SEM,XRD,UV-vis方法对TiO2NTs和ZnFe2O4/TiO2NT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锌铁氧化物附着在TiO2NTs表面,ZnFe2O4/TiO2NTs复合材料的禁带宽度窄化为2.93 eV;ZnFe2O4/TiO2NTs具有优良的光电催化还原性能,光电催化还原CO2的主要产物为异戊醇、异己醇等碳数较大的醇类化合物。
新一代在线核磁共振分析仪在原料油物性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王琤 唐全红 李舜 赵士鉴
2017, 48(10): 101-106.
摘要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采用新一代核磁共振(NMR)分析仪,用于原油及其馏分油的物性分析。通过对新一代NMR技术的了解和剖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使NMR谱图与油品物性数据相关联,达到分析原油及其馏分油物性的目的。将NMR分析得到的数据与常规方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数据再现性在分析方法误差允许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