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征稿简则
下 载 区
编审中心
专家审稿
专家自荐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油炼制与化工编辑部
主 编:汪燮卿院士
执行主编:李才英教授
副 主 编:刘鸿洲 刘迎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39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99/TQ
邮发代号:2-332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12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工工艺
深度脱硫的渣油加氢处理RHT技术研究
任亮 贾燕子 邵志才 戴立顺
2018, 49(6): 1-4.
摘要
(
33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海南炼化)渣油加氢(RDS)原料和第三代渣油加氢处理(RHT)系列催化剂开展了RHT工艺研究。通过催化剂的级配研究和RHT级配催化剂的容金属能力模拟计算,确定了优化的催化剂级配方案。采用优化的催化剂级配方案开展了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实现长周期稳定生产硫质量分数不大于0.20%的加氢生成油,海南炼化RDS装置体积空速应至少降低至0.20 h-1。加氢生成油硫质量分数不大于0.17%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的催化剂级配方案和适宜的工艺条件(氢分压15.0 MPa,氢油体积比700,体积空速0.20 h-1),第三代RHT系列催化剂在1 000 ~ 2 000 h运转过程中的失活速率为0.082 ℃/d,可以满足工业装置长周期运转的要求。
低阶煤固定流化床热解及半焦气化实验研究
邹亮 王鹏飞 吴治国 王卫平 王蕴
2018, 49(6): 5-10.
摘要
(
27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固定流化床研究了三种低阶煤的常压热解及其热解半焦的气化特性,探究了样品粒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流化气中O2含量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确定了循环流化床热解-气化耦合工艺适宜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选择范围内,样品的粒度基本不会影响热解过程,在水蒸气气氛下,温度越高,热解气体产率越高,半焦产率越低;600 ℃和20 min时能获得最高的焦油产率。循环流化床热解-气化耦合工艺碳的有效利用率率高于原煤固定流化床气化工艺,同时副产煤焦油;温度越高,有效气产率和有效碳转化率越高;实验范围内,O2含量对合成气产率的影响较小,但可以调节H2和CO的相对含量;900 ℃、半焦气化15 min即可获得较理想的合成气产率及有效碳转化率。
加氢裂化装置掺炼二次加工柴油多产喷气燃料的技术应用
史家亮 于会泳
2018, 49(6): 11-17.
摘要
(
31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为解决加氢裂化装置负荷低、厂内劣质柴油品质差的问题,在加氢裂化装置原料中掺炼一定比例的催化裂化柴油(催柴)或焦化柴油(焦柴)。介绍了加氢裂化装置分别掺炼催柴和焦柴的技术对比,由催柴改至焦柴后:精制反应器二床层出口温度下降8.6 ℃,精制反应器总温升下降19.4 ℃,精制反应器和裂化反应器总压降均减小;在转化率约为68%时,掺炼催柴时的氢耗为3.48%,掺炼焦柴时的氢耗约为3.10%;喷气燃料中芳烃体积分数由15.7%降至6.1%,烟点上升1.5 mm,柴油收率增加7.26百分点,十六烷值增加3个单位,尾油BMCI值降低0.7,综合能耗上升1.6 MJ/t。
半再生重整改造为逆流连续重整技术的研究
王婷 袁忠勋
2018, 49(6): 18-22.
摘要
(
34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某炼油厂利用半再生重整装置异地改造为逆流连续重整装置为例,从产品质量升级、现有设备改造、公用工程及能耗、投资及技术经济等方面探讨了半再生重整装置改造为逆流连续重整装置方法及效果。结果表明,将半再生重整装置改造为逆流连续重整装置是对现有半再生装置技术升级的最佳途径之一。
焦化汽柴油加氢装置应用MHUG技术改造生产国Ⅴ车用清洁柴油运行分析
吴振华
2018, 49(6): 23-27.
摘要
(
28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炼化1号汽柴油加氢精制装置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发的MHUG工艺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工艺流程为先加氢精制、后加氢改质。装置新增1台加氢精制反应器作为第一反应器,装填RN-410精制催化剂,将原有反应器改造为加氢改质反应器作为第二反应器,装填RIC-3改质催化剂和RN-410后精制催化剂。改造后装置柴油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Ⅴ车用柴油质量标准,其中十六烷值由原料的40左右提高至产品的51.2,硫质量分数降低至小于5 μg/g,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仅1.8%。装置在满负荷条件下运转稳定,精制及改质催化剂反应效果良好。
炼油厂干气中碳二回收新工艺
白宇辰 高耸
2018, 49(6): 28-32.
摘要
(
30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干气回收装置通常所采用的浅冷油吸收法和变压吸附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变压吸附与浅冷油吸收耦合回收干气中碳二的工艺技术。以某干气回收装置为例,对该工艺的技术特点做了介绍,从流程、能耗、占地等方面对干气回收的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说明。与传统的干气回收方法相比,变压吸附与浅冷油吸收耦合工艺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能耗较低、大幅降低吸收剂用量、减少装置建设工程费等特点,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石蜡基柴油馏分的加氢异构化反应研究
许孝玲 张景伟 魏军 王华
2018, 49(6): 33-36.
摘要
(
25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石蜡基柴油馏分为原料,采用固定床加氢中试装置考察了加氢异构催化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异构化反应和裂化反应程度持续增加;提高反应压力或空速,均不利于异构化和裂化反应的进行;反应压力提高,柴油的异构化反应活性降低,但可通过提高反应温度达到同样的降凝效果并且保持柴油馏分的收率变化不大。与催化脱蜡技术相比,在柴油馏分凝点接近时异构脱蜡所得柴油馏分的收率和十六烷指数明显较高。
生产高芳烃含量橡胶增塑剂的两段糠醛萃取组合工艺
杨文中 蔡烈奎 张卉 马莉莉 于恩强
2018, 49(6): 37-41.
摘要
(
27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海油SZ36-1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在实验室采用两段糠醛萃取组合工艺技术进行生产高芳烃含量橡胶增塑剂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段糠醛萃取反序工艺可以得到满足GB/T 33322—2016《橡胶增塑剂 芳香基矿物油》A1820要求的橡胶增塑剂产品,其收率占减三线馏分油的26.8%;工业装置实际运行验证了实验室研究结果,且得到了性质和收率略优于实验室数据的产品。
煤焦油陶瓷膜净化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邢鑫磊 张富平 党开放
2018, 49(6): 42-45.
摘要
(
30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满足国内煤焦油加氢工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煤焦油的纯度,选取50 nm的中空陶瓷膜对煤焦油进行过滤实验,同时进行了稳定性和清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滤温度140 °C、 操作压力0.3 MPa的条件下,煤焦油的重金属、灰分、水分去除率可达到90%左右,陶瓷膜经清洗剂清洗后膜的渗透率可恢复至初始的90%左右,为煤焦油陶瓷膜高效净化的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催化剂
锆改性Y型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及催化裂化性能
于善青 田辉平 许明德 王振波 龙军
2018, 49(6): 46-50.
摘要
(
27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无水乙醇浸渍法和水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了锆改性Y型分子筛,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固体核磁共振(27Al MAS 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锆改性Y型分子筛具有较好的微孔结构和较高的水热稳定性,锆很难与分子筛骨架铝发生同晶置换作用;采用无水乙醇浸渍法更有利于锆进入分子筛孔道中与骨架铝氧四面体相互作用,所制备的分子筛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比表面积,更好的水热稳定性;含有锆改性Y型分子筛的裂化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重油转化能力和汽油收率,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强。
影响乙苯异构化催化剂性能的因素研究
时宝琦 梁战桥
2018, 49(6): 51-55.
摘要
(
20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乙苯转化为二甲苯反应过程开展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的金属分散度、载体物化性质、B酸强度等因素对乙苯异构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铂分散度在7.1%时,乙苯转化能力达到最佳;载体颗粒大小对金属分散影响较大,随着载体颗粒变小,金属分散度提高,乙苯转化率上升;不同结构分子筛的乙苯转化能力不同,氨脱附温度在350~450 ℃ 时B酸量增多,乙苯转化率提高。基于上述研究,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制开发了RIC-270新型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与原RIC-200催化剂相比,RIC-270催化剂的乙苯转化能力明显提高,乙苯转化平衡达成率达到81.7%,并维持较低的C8非芳烃含量,可有效提高反应产物中的对二甲苯含量。
镍钼配比对镍钼氮化物结构和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张惠民
2018, 49(6): 56-60.
摘要
(
27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钼酸铵和硝酸镍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镍钼金属氧化物,再经过程序升温氮化反应合成镍钼双金属氮化物。利用XRD,Visible-Raman,FTIR,H2-TPR对镍钼氧化物及氮化物晶体结构及氧化还原性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丙烷在镍钼氮化物催化剂上的氨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化学试剂镍钼配比能够定向合成Ni2Mo3N或定向合成g-Mo2N和Ni2Mo3N两相共存的镍钼氮化物;两相共存的镍钼氮化物催化剂能够产生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催化丙烷氨氧化反应,其催化活性和丙烯腈选择性明显优于单一晶相的g-Mo2N或Ni2Mo3N;由镍钼摩尔比为3/2的化学试剂制得的镍钼氮化物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在773 K时丙烷转化率为75.0%,丙烯腈选择性为38.6%,产率为28.95%。
油品与添加剂
滚轮从动件发动机试验旧油的分析研究
徐杰
2018, 49(6): 61-65.
摘要
(
25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6种柴油机油在滚轮从动件(RFWT)发动机试验后的旧油进行了理化分析、核磁共振磷谱(31P NMR)分析,对RFWT试验件磨斑表面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深度刻蚀分析,结果表明: 碱性ZDDP、中性ZDDP及其初期降解产物二硫代磷酸酯构成的有效磷是抗磨的主要组分,有效磷含量越高,磨损越低;ZDDP及其降解产物在低磨损试验件表面形成了较厚的含有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等化合物的保护膜,起到了抗磨作用。
一种风电轴承润滑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夏延秋 刘鲁欢
2018, 49(6): 66-71.
摘要
(
28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聚α烯烃(PAO40)为基础油,以复合锂皂为稠化剂制备了复合锂基润滑脂,采用MFT-R4000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T351)、氨基硫代酯(T323)等添加剂在钢-钢摩擦副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观察并分析了钢块磨痕表面形貌和磨斑表面主要化学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添加剂复配自制的风电轴承润滑脂优于国外某著名品牌的风电轴承润滑脂。
不同芳烃种类对变压器油性能的影响
王会娟 于会民 马书杰 张绮
2018, 49(6): 72-76.
摘要
(
26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察了不同芳烃种类对变压器油电气性能、抗氧化性能、溶解性能、抗析气性能和热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芳烃、中芳烃、轻芳烃对变压器油电气性能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重芳烃>中芳烃>轻芳烃;不同芳烃对基础油抗氧化性能和热物性影响不大,但中芳烃和重芳烃对抗氧剂感受性很差,而轻芳烃影响较小;溶解性能主要与芳烃含量有关,受芳烃种类影响较小,芳烃含量越高,溶解性能越好;芳烃具有良好的抗析气性,且中芳烃对基础油抗析气性的改善明显优于轻芳烃和重芳烃;在保证优异的电气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前提下,变压器油中含适量的芳烃可改善变压器油的溶解性能和抗析气性能。
低温开关油与变压器油性质对比
马蕊燕 柯友胜 张静 何军 默云娟
2018, 49(6): 77-80.
摘要
(
33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标准以及油品性质方面比较了低温开关油与变压器油的差别。与变压器油相比,低温开关油的链烷烃含量高,在强电场作用下容易发生脱氢反应,生成小分子物质以及氢气,这一特性对设备熄弧有利;低温开关油具有优异的导热系数,因此油品在开关设备中的散热冷却更有效;低温开关油具有较低的运动黏度,油品的流动速率较快,有利于开关设备的开断与关合性能;具有较低的闪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气化率和蒸发率,提高了灭弧能力。
基础研究
变色硅胶对模拟柴油中喹啉或吡啶的吸附行为研究
洪新 李云赫 袁加成 张丹 唐克
2018, 49(6): 81-86.
摘要
(
26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XRD、FT-IR、低温N2吸附-脱附和NH3-TPD等方法对硅胶和变色硅胶进行了较详细的表征。XRD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硅胶和变色硅胶都具有非晶态结构。硅胶和变色硅胶的平均孔径分别为18.46 nm和1.80 nm,BET比表面积分别为437.86 m2/g和623.39 m2/g,孔体积分别为0.972 4 cm3/g和0.344 2 cm3/g。NH3-TPD的表征结果表明变色硅胶的酸性远大于硅胶的酸性。研究了氧化铝、硅藻土、硅胶及变色硅胶对模拟柴油中的喹啉的吸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变色硅胶吸附脱除喹啉的效果远远好于其它吸附剂,较强的酸性大大增强了变色硅胶吸附脱除碱性氮化物喹啉的能力。进一步研究了变色硅胶吸附脱除模拟柴油中的喹啉或吡啶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喹啉和吡啶在变色硅胶上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S型;采用Freundlich(F型)和Langmuir(L型)方程对喹啉吸附数据拟合所得到的R值几乎相同,说明变色硅胶吸附喹啉的动力学符合L型和F型混合模型;对吡啶数据拟合所得Freundlich方程的R值远大于Langmuir 方程的R值,说明变色硅胶吸附吡啶更接近于F型模型。
分析与评定
液相色谱法及质谱法测定柴油芳烃适用性研究
张祎玮 祝馨怡 刘泽龙 徐广通
2018, 49(6): 87-92.
摘要
(
36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H/T 0806—2008和SH/T 0606—2005方法,对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柴油中芳烃含量的分析结果、加标回收率及掺兑测定的准确性,讨论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对8个国VI车用柴油样品的芳烃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掺兑准确性,但由于柴油分子组成的复杂性,存在大量与模型化合物结构不同的化合物,HPLC法的加标回收率会受到示差折光检测器响应特性差异的影响而产生偏差,也使得由HPLC法得到的多环芳烃和总芳烃含量存在一定的偏差。
炼化回用污水反渗透产生的浓水有机物组成分析
禚青倩 曹晓磊 李本高
2018, 49(6): 93-95.
摘要
(
21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炼化回用污水反渗透产生的浓水中有机物组成对研发反渗透浓水达标处理技术意义重大。分别采用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方法,首先对反渗透浓水中有机物进行富集,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富集样品进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反渗透浓水中有机物主要由芳香族化合物构成,结合质谱谱库和外标法比对分析,相对含量较高的几种有机物分别为苯及含有不同甲基数量的取代萘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生物柴油中微量元素的微波消解工艺研究
和莉 谢晓岚 肖娟 曹开科
2018, 49(6): 96-100.
摘要
(
29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稀硝酸和过氧化氢溶液对生物柴油进行微波消解,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消解后的生物柴油进行微量元素测定,研究硝酸浓度和过氧化氢添加量对生物柴油消解效果的影响,并综合剩余碳含量和剩余酸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采用6.0 mL浓度为6.0 mol/L的硝酸和2.5 mL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对0.6 g生物柴油进行微波消解后,剩余碳含量和剩余酸度分别为5.3%和6.4%;ICP-MS测定Ba,Mn,Mo,Cr,Cu,Ni,Pb,Sr,V,Zn等分析物的加标回收率为94.2%~107.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