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7-08-12
加工工艺
沿江炼油厂渣油加氢装置长周期运行及优化对策
邵志才 戴立顺 杨清河 聂红
2017, 48(8):  1-5. 
摘要 ( 35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沿江炼油厂渣油加氢装置原料硫含量低、氮含量较高、金属Ni/V比高以及金属Fe和Ca含量高等特点,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增设原油预脱钙措施,开发容垢能力更高的保护剂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能力更强的催化剂,开发有针对性的催化剂级配技术,开发高效的反应物流分配技术,在部分炼油厂实施RICP工艺。工业应用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集成技术可充分发挥保护反应器的容垢能力和整体催化剂的活性,有利于沿江炼油厂渣油加氢装置的长周期运转。
流态化复合载体生物膜工艺处理高含盐炼油污水的研究
桑军强 赵锐 李本高 高峰 曹晓磊 马欣 秦冰
2017, 48(8):  6-11. 
摘要 ( 34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态化复合载体生物膜(FCBR)工艺使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专利复合载体,可使生化反应器中的微生物浓度较常规流态化生物膜工艺增加近1倍,有效提高了生化处理能力和抗水质冲击能力,适用于处理高含盐炼油污水。某炼油厂的现场连续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仅为厂内现有生化处理单元50%的情况下 (20 h),当进水COD质量浓度为185~62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18~60 mg/L时,FCBR出水的COD质量浓度可降至150 mg/L以下,氨氮质量浓度不超过11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基本不超过80 mg/L,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生化单元,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水质冲击能力,可稳定满足后续催化氧化单元的要求,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技术及其原油电脱盐应用研究
陈家庆 黄松涛 王姬革 习进路
2017, 48(8):  12-19. 
摘要 ( 37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劣质原油的电脱盐预处理是当前炼油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通过系统介绍世界范围内原油乳化液电场破乳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应该引起国内业界的关注。室内可行性实验和工业侧线试验结果均表明,高频/高压脉冲方波交流电场的破乳效果优于常规工频/高压交流电场,获得最佳破乳效果的电场频率应该依据原油乳化液的具体理化特性(如水含量、乳化程度、破乳温度等)筛选确定,且一般在 1 500 Hz以上。BIPTHFAC-III型高频/高压脉冲方波交流电源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最佳电场频率区间内的电脱盐率均高于同期参照对象的平均电脱盐率,同时还能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以及节省加热成本。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技术为炼油企业应对复杂劣质原油的脱盐难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业应用研究。
焦化干气加氢制备乙烯原料工艺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
徐彤 艾抚宾 乔凯 祁文博
2017, 48(8):  20-23. 
摘要 ( 33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焦化干气为原料,采用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LH-10D焦化干气加氢专用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240~300 ℃、反应压力为3.5 ~7.0 MPa、气体体积空速为600~1 300 h-1的条件下,进行了焦化干气加氢制备乙烯原料的实验研究。加氢后焦化干气反应产物中烯烃质量分数不大于1.0%;氧质量浓度不大于1.0 mg/m3;1 800 h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
某炼油厂Chlorsorb单元的运行及改造分析
吴涛 马达国 刘梦溪
2017, 48(8):  24-28. 
摘要 ( 36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炼油厂连续重整部分的改造过程,分析了Chlorsorb氯吸附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重整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加剧,放空气冷却器出口端腐蚀,放空气排放超标,讨论了2种固体脱氯方案,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制的GL-1脱氯剂对再生烟气进行脱氯,提出了采用固体脱氯技术取代Chlorsorb氯吸附技术,脱除放空气中的HCl,消除HCl对连续重整装置的腐蚀影响,避免了高含水率再生烟气与催化剂接触,使放空气中HCl和非甲烷总烃含量符合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评分标准要求,保证了装置的平稳运行。
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尾燃原因分析及优化措施
王明胜
2017, 48(8):  29-33. 
摘要 ( 48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 Mt/a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尾燃严重的情况,根据生产实际和烧焦理论基础,从装置生焦量、再生器内催化剂流化状态、催化剂内循环量、外取热量和助燃剂的使用等方面讨论了产生尾燃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再生器尾燃主要是因为上述因素对烧焦罐的烧焦温度、焦炭反应时间、催化剂上炭分布产生影响,使 CO 无法在烧焦罐中完全燃烧,从而进入稀相段并发生剧烈反应造成的;通过调整装置生焦负荷、各再生催化剂输送管路中的输送风量、控制合适的催化剂内循环量和外取热量等措施可缓解再生器尾燃现象。
原料油高压换热器换热效率下降原因分析及对策
刘孝川
2017, 48(8):  34-38. 
摘要 ( 41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2 Mt/a焦化汽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原料油高压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换热器换热温差出现快速下降的问题,对换热器相关操作参数和换热器结垢机理进行分析,判断为换热器壳程结垢所致。通过采取往原料油中加注阻垢剂的措施,能够有效延缓换热器壳程结垢,减缓换热效率的进一步下降;且加注阻垢剂后对反应器床层压降无明显影响,也不会影响柴油产品质量。
柴油冷滤点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措施
刘彬 李林 叶晓明
2017, 48(8):  39-42. 
摘要 ( 50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滤点是衡量柴油低温性能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柴油在低温状态下的实际使用性能,最为接近柴油实际的最低使用温度。对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2015年2套柴油加氢装置精制柴油冷滤点受到原油结构变化影响后出现的阶段性偏高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大量数据统计与分析后,采取了压调常减压蒸馏装置常三线油95%馏出温度和对减压塔塔顶油进行脱蜡的措施,优化了柴油加氢装置的原料组成,最终有效地降低了精制柴油的冷滤点,为储运厂成品柴油合格出厂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础研究
氨对费-托合成蜡异构加氢裂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吴昊 李猛 胡志海 董松涛
2017, 48(8):  43-45. 
摘要 ( 29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固定床加氢试验装置上考察了费-托蜡异构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温度敏感性以及氨浓度对催化剂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的无氨操作条件下,催化剂表现出较强的温度敏感性。反应系统注入氨后,对催化剂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同时可以显著改善催化剂的温度敏感性。氨的引入并不改变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对应关系,对液体产品性质也无影响,可以有效降低因温度波动给工业装置运行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
催化裂化废催化剂上镍形态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沙昊 任飞 朱玉霞
2017, 48(8):  46-50. 
摘要 ( 32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催化裂化废催化剂上镍的存在形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方法对含有镍的氧化硅、氧化铝载体、5个催化裂化新鲜剂和10个催化裂化平衡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O与氧化硅或氧化铝机械混合样品中Ni质量分数高于519 μg/g或694 μg/g时即可检测到NiO;氧化硅载体在较低的镍污染量下即可检测出NiO,但氧化铝载体在镍污染量低于117 900 μg/g时无法检测出NiO,且当氧化铝载体污染镍质量分数高于3 465 μg/g时,可以检测到新物质生成;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新鲜剂在污染Ni质量分数高达15 000 μg/g时仍无法检出NiO;对Ni质量分数在0.07%-2.50%范围内的典型催化裂化平衡剂均未检测到NiO的存在。
Al改性MCM-41选择性吸附脱硫机制的研究
张家栋 祖运 秦玉才 宋丽娟
2017, 48(8):  51-57. 
摘要 ( 35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MCM-41分子筛为主体、AlCl3为客体,采用后嫁接法制备不同硅铝比的Al-MCM-41分子筛吸附剂;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等表征其织构性质;采用动态吸附法,并联合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考察其对催化裂化汽油的吸附脱硫性能及硫化物动态变化趋势;利用氨气程序脱附法和吡啶原位吸附红外光谱法分析其吸附脱硫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后嫁接法制备的Al-MCM-41分子筛中铝物种能很好地分散于其表面硅羟基上,并保持了良好的二维六方规则排列的孔道结构;铝物种的引入可以有效调控介孔分子筛的酸性质,其中L酸中心位数量提高较明显,同时伴有B酸中心的微弱增强;Al-MCM-41分子筛中与配位不饱和且无B酸性的铝物种有关的L酸活性中心对2,3,4-三甲基噻吩和C4噻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进而可提高其对催化裂化汽油的吸附脱硫效果。
催化剂
载体Na含量对NiMo/Al2O3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陈鑫宇 韩伟 曾双亲 杨清河
2017, 48(8):  58-62. 
摘要 ( 33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饱和浸渍法制备了Na含量不同的γ-Al2O3载体,并采用相同方法制备了负载量相同的NiMo催化剂,以加氢后的西太平洋常压渣油为原料对催化剂性能进行了评价,用BET、IR-OH,LRS,H2-TPR等方法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载体Na含量的增加,对应催化剂的加氢性能下降;Na的引入对载体的孔道结构和酸量没有显著影响,但使载体表面的碱性羟基增多,酸性羟基减少,在增强活性金属与载体间相互作用的同时,使八面体Mo物种向四面体Mo物种转变,导致催化剂的加氢性能有所下降。
含IM-5分子筛的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周翔 田辉平 孙敏
2017, 48(8):  63-67. 
摘要 ( 33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M-5分子筛是一种具有中等孔径的三维孔道分子筛。通过对其老化后的分子筛结构和酸性特征分析发现,IM-5分子筛具有一定量的中孔,较强的酸性和较高的B酸比例,具有应用于FCC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基础。将含有IM-5分子筛的催化剂进行混合模型化合物催化裂化实验,发现其具有提高转化率和提高低碳烯烃收率的作用。以某加氢蜡油(HVGO)为原料油的催化裂化ACE评价结果也表明,引入新催化材料IM-5分子筛后,裂化HVGO原料的转化率增加约4.5百分点,液化气收率提高5百分点以上,汽油收率略有下降,轻循环油、油浆、焦炭收率均下降1百分点左右。因此IM-5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中孔分子筛。
分子筛孔结构对正己烷催化裂解性能的影响
冯敏超 周晓龙 李承烈 赵基钢
2017, 48(8):  68-72. 
摘要 ( 33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小型固定床实验装置考察了正己烷在4种分子筛上的催化裂解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孔结构对正己烷催化裂解产物分布和积炭失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所考察的4种分子筛中,孔径越小,越有利于单分子裂解,越不利于氢转移反应,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越高;ZSM-35上乙烯和丙烯的初始选择性虽然最高,但其积炭失活较严重,而ZSM-5分子筛表现出了较好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和抗积炭性,其双烯选择性为45.06%,且反应4 h后转化率仅下降4%左右。
Ni-Mo-W非负载型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改进及结构探究
赵婉竹 王晨 施岩 孙娜 王海彦 赵玉柱
2017, 48(8):  73-78. 
摘要 ( 41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共沉淀法制备三元(Ni-Mo-W)非负载型催化剂过程中加入聚乙二醇(PEG),采用XRD、BET及微反活性评价考察PEG的最佳相对分子质量及加入量,采用Py-IR,SEM,TEM等后续表征分析最佳条件下PEG对催化剂性质和脱硫活性的影响,采用XRD、LRS对Ni-Mo-W复合氧化物的结构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在PE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0、加入量为Mo物质的量的20%时,催化剂对劣质柴油的脱硫率最高,可达99.8%;此条件下的Ni-Mo-W非负载型催化剂形态规整,活性组分分布均匀,相互间排列有序,孔隙最为发达,酸位得到充分暴露。合成的Ni-Mo-W复合氧化物是具有不同Mo、W配位的新型Ni基化合物,Ni-W构成主体及表层,内部填充部分主要由Ni-Mo构成。
油品与添加剂
汽轮机油氧化寿命与油泥生成模拟研究
孙大新 刘中国 吴磊 郑延波 金琴华
2017, 48(8):  79-83. 
摘要 ( 39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Dry-TOST氧化油泥模拟试验评价4种市售汽轮机油在氧化寿命和油泥生成量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A油的氧化寿命最长为1 700 h,但油泥生成最多,为1 358 μg/g;B油的氧化寿命为1 512 h,油泥生成超过100 μg/g,为250 μg/g;C油的氧化寿命为1 300 h,油泥生成较少,为58 μg/g;D油虽然油泥生成最少,为22 μg/g,但氧化寿命最短为336 h。汽轮机油需要兼顾氧化寿命和油泥生成量,只有C油兼顾该性能,满足三菱重工规格MS04-MA-CL002的要求。
设备及防腐
循环流化床回路颗粒过阀压差脉动特性及对提升管内压力脉动的影响
吴广恒 王德武 魏晨光 刘燕 张少峰
2017, 48(8):  84-89. 
摘要 ( 30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循环流化床冷模实验装置上,分别调节提升管内表观气速和回料管上阀门开度,测量并分析了颗粒过阀压差脉动特性及其对提升管内压力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升管内表观气速的降低或阀门开度的增加,颗粒过阀依次会呈现股状出料和连续出料两种形式;股状出料时颗粒过阀的压差脉动标准偏差较大,呈单主频特性,主频在0.35 Hz左右;连续出料时颗粒过阀的压差脉动标准偏差相对较小,呈双主频特性,分别对应0.35 Hz和2.5 Hz左右,其中2.5 Hz主频能量相对较大。颗粒过阀压差脉动直接影响提升管内压力脉动行为,在提升管下部较为明显,提升管内压力脉动主频与颗粒过阀压差脉动主频分布相同。
分析与评定
风量调节法测定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研究
张会成 付伟 郭亚平 凌凤香 高波 程仲芊
2017, 48(8):  90-93. 
摘要 ( 29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述了风量调节法测定十六烷值的方法原理,利用FCD-Ⅱ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机进行风量调节法测定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研究,研究了风量与十六烷值的关系,采用8个不同十六烷值的柴油样品对该方法的重复性进行考察,并与压缩比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风量与十六烷值呈非线性关系,通过参比燃料利用内插方法可以精确计算十六烷值;该方法在十六烷值为25~75范围内的测量重复性小于1.0个单位,与压缩比法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风量调节法具有油品适用范围广、十六烷值测定范围宽、稳定性好、节省标准燃料和试样、操作简单的优点,可以作为柴油十六烷值的测定方法。
燃料油中有机硫化物在不同色谱柱上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QSRR)的研究
张晓彤 石丽华 宋丽娟 孙兆林 孙挺
2017, 48(8):  94-99. 
摘要 ( 29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硫组分的含量是表征燃料油品质的重要指标。采用遗传算法-多元线性回归法(GA-MLR)、BP神经网络法、列文伯格-马夸尔特人工神经网络算法(L-M ANN)对52种有机硫化物在4种不同极性固定相上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分别进行了定量结构-气相色谱保留关系研究。采用GA-MLR方法选取模型的输入参数,并将筛选得到的描述符:一阶分子连接性指数(1χ)、二阶分子连接性指数(2χ)、电子能(EE)、Y轴偶极(Dy)用于BP神经网络、L-M ANN人工神经网络定量结构保留(QSRR)模型的构建。结果表明:3种方法所建立的定量模型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预测能力,其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但L-M ANN模型的预测结果稍好于其它2种方法;L-M ANN算法首次被应用于燃料油中有机硫化物定量结构-气相色谱保留关系的研究中,效果十分理想,表明L-M ANN算法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建模方法用于物质的定量结构保留关系的研究中。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化烷基酚钙中游离烷基酚含量
万新水 范金凤 周利强 王世平
2017, 48(8):  100-103. 
摘要 ( 36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硫化烷基酚钙中的游离烷基酚进行测定,首先通过甲醇萃取硫化烷基酚钙中的游离烷基酚,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甲醇提取液中烷基酚进行检测,由此推算出硫化烷基酚钙中游离烷基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采用C8色谱柱,流动相水与甲醇的体积比为0.1:0.9,总流速为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30 ℃。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7.3%~99.1%,相对标准偏差为0.19%~0.62%,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度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