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9-12-12
加工工艺
塔河渣油高温催化临氢热转化技术研究
董明 龙军 侯焕娣 申海平 王蕴 李吉广
2019, 50(12):  1-5. 
摘要 ( 19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塔河减压渣油(简称塔河减渣)为原料,在实验室小型试验装置和中型连续试验装置上,对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催化临氢热转化加工塔河减渣的工艺操作条件及改质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高分散的油溶性催化剂,在高压釜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添加量、溶剂油添加量、反应时间以及助剂添加量对塔河减渣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的转化率和缩合率的影响,优化了操作参数。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进行了塔河减渣催化临氢热转化中型试验,得到初馏点大于524 ℃组分的裂化率为85.2%,馏分油收率为80%,金属(Ni+V)和沥青质脱除率均大于90%。
蜡油中压加氢裂化生产喷气燃料技术的首次工业应用
黄小波 罗伟 王志平
2019, 50(12):  6-11. 
摘要 ( 16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提高1.5 Mt/a中压加氢裂化装置的效益, 在本周期生产中优化产品结构,压减柴油、多产喷气燃料,对装置进行了催化剂级配和分馏系统适应性改造,进行了中等压力条件下以蜡油为原料生产喷气燃料技术的工业应用。标定结果表明:采用新技术加工终馏点约517 ℃、BMCI约45的中间基蜡油原料,在高压分离器压力为10.7MPa的中等压力条件下,所得喷气燃料收率为21%,烟点为 25 mm,萘系烃质量分数低于0.5%,满足 3 号喷气燃料质量要求;尾油收率为27%,BMCI为10,为优质蒸的汽裂解制乙烯原料。
重整生成油液相脱氯剂DL-1在连续催化重整装置中的工业应用
田昌旻 刘喆
2019, 50(12):  12-16. 
摘要 ( 20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2.2 Mt/a连续催化重整装置因氯化物生成铵盐而造成脱戊烷塔塔顶空气冷却器及管道堵塞、腐蚀,生成油中氯化物会使芳烃抽提单元溶剂劣质化,并且原用金属氧化物液相脱氯剂M的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改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液相脱氯剂DL-1,应用结果表明:液相脱氯剂DL-1的脱氯效果良好,脱氯罐出口的氯质量分数低于0.5 μg/g,同时满足脱氯罐床层压降不大于0.03MPa的要求,单罐运转时间超过技术保证值,设备的堵塞、腐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芳烃抽提单元环丁砜劣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溶剂再生塔内树脂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保证了装置的平稳运行。
高纯异丁烷生产工艺原料中碳三切割方案的选择
张建华 耿强
2019, 50(12):  17-20. 
摘要 ( 22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由液化气制高纯异丁烷的工艺原料中C3含量对工艺流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用ASPEN软件对C3切割塔进行了模拟优化以确定进料位置和回流比。结果表明:原料中C3含量对装置能耗及加氢系统压力与反应性能均有影响;后切割C3工艺适合C3含量较低的原料,前段切割C3工艺适合C3含量较高的原料,选择的节点在C3质量分数20%左右。
柴油加氢改质装置柴油雾浊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辛丁业 冯忠伟 梁顺 安晓杰
2019, 50(12):  21-26. 
摘要 ( 23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石化公司1.5 Mt/a柴油加氢改质装置由于柴油含水的原因,严重制约着装置加工负荷的提升及成品柴油的出厂。为解决该问题,详细分析了导致产品柴油出现雾浊现象的原因,并设计增加了工业盐脱水及高效聚结脱水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经工业盐脱水工艺处理后柴油水质量分数降至58~311 μg/g,经高效聚结器脱水工艺处理后柴油水质量分数降至96.5~109 μg/g,两种脱水工艺的微量水脱除率分别达到了78 %和93 %以上,均达到了良好的脱水效果,聚结脱水工艺效果更好。针对柴油生产的季节特点,两种工艺组合使用,可保证装置产品柴油水含量及外观达标。
植物油、脂肪酸和植物油甲酯在塔河稠油掺稀降黏中的应用评价
刘磊 程仲富 杨祖国 曹畅 张乐涛 张亚刚
2019, 50(12):  27-30. 
摘要 ( 20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由于富含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而具有很高的黏度,给稠油的开采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降低稠油黏度进而改善其流动性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植物油、脂肪酸及植物油甲酯为掺稀介质,以塔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对比了3种不同的掺稀介质对稠油的掺稀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掺稀介质对稠油具有良好的掺稀降黏效果,在同一掺稀比下,植物油甲酯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显著,其次是脂肪酸,再次是植物油。通过斑点试验考察了掺稀介质和稠油的相容性和体系稳定性。结果显示,植物油甲酯与稠油相容性和稳定性最好,脂肪酸和植物油与稠油的相容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催化剂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上甲醇液相重整制氢研究
徐凯 徐润 夏国富 胡志海
2019, 50(12):  31-37. 
摘要 ( 27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Pt,Ru,Ni为活性金属的负载型催化剂上甲醇质量分数为5%的水溶液的液相重整反应。在合适的温度、体积空速下,Pt基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反应性能,甲醇转化率可达99%,H2选择性达98%以上,产物中CO体积分数小于0.01%。Ni/Al2O3催化剂可使甲醇转化率最高达到98%以上,H2选择性随转化率升高而下降,但不低于80%。Ru/Al2O3催化剂上甲醇的转化率最高,可达到98%以上,但其H2选择性随着转化率的升高,从68%快速下降至20%,明显与Pt、Ni基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不同。根据反应条件和产物组成变化,进一步探讨甲醇反应路径,当产物中H2与CH4选择性比值高于2/3时,反应路径以重整制氢为主;当比值低于2/3时,反应路径以甲烷化为主。
加氢催化剂载体工业焙烧方式的研究
胡维军 刘俊 何彦平 杨燕
2019, 50(12):  38-41. 
摘要 ( 14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氮气吸附-脱附、红外光谱、氨程序升温脱附、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分别对热辐射式和热风循环式焙烧技术制备的加氢催化剂载体的机械强度、堆密度、孔体积、比表面积、晶相、酸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热辐射式焙烧技术所得载体具有较高的强度、较低的堆密度,晶体生长过程更平稳;热风循环式焙烧技术所得载体比表面积较大,小孔比例增加,具有更适宜的酸性中心分布,表现出更高的加氢活性。
基础研究
Zn/ZSM-5中Zn的赋存状态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忻睦迪 邢恩会 欧阳颖 徐广通 罗一斌 舒兴田
2019, 50(12):  42-50. 
摘要 ( 23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原位水热合成法、液相离子交换法、等体积浸渍法、机械混合法以及固相离子交换法制备具有不同赋存状态的Zn/ZSM-5分子筛,并通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等手段对Zn的赋存状态进行全面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原位水热合成以及液相离子交换法可使Zn物种以Zn2+形式迁移至分子筛阳离子位;机械混合法以及固相离子交换法可使Zn物种以骨架外ZnO的形式赋存于分子筛表面;等体积浸渍法引入的Zn物种同时以赋存于阳离子位的Zn2+以及分子筛外表面的ZnO颗粒形式存在;Zn物种与分子筛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Zn/ZSM-5分子筛在正庚烷催化裂解反应中提高了BTX(苯、甲苯、二甲苯)的收率及选择性。
溶剂芳香性对渣油沥青质稳定性的影响
施洋 贾燕子 杨清河 聂红
2019, 50(12):  51-55. 
摘要 ( 18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认识固定床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溶剂芳香性与沥青质稳定性的关系,采用Flory-Huggins模型考察了沙特轻质原油常压渣油的沥青质稳定性,并用溶解度参数关联了溶剂的芳香性。结果表明,Flory-Huggins模型可用于研究渣油体系的沥青质稳定性。随着溶剂芳香性的增加,其溶解度参数增大,沥青质稳定性增强。密度较大、H/C原子比较小的溶剂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参数,对沥青质的稳定性较有利。
油品与添加剂
聚醚合成工业齿轮油的研制
于海 张遂心 周康 蒲辰光
2019, 50(12):  56-60. 
摘要 ( 20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聚醚为基础油辅以抗磨剂、抗氧剂、防锈剂等多种添加剂研制而成的KGW聚醚合成工业齿轮油具有优异的黏温性能和低温性能,优异的极压抗磨性,极优的减摩性能,可满足高负荷、强冲击等苛刻条件下各类齿轮传动装置的润滑要求。该系列产品达到国外同类油品质量水平。
回转窑托轮轴瓦油的研制
梁依经 伏喜胜 张遂心 华秀菱 周康 刘革
2019, 50(12):  61-64. 
摘要 ( 25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苛刻工况下回转窑托轮轴瓦的润滑问题,研制了一种专用润滑油。选用聚α-烯烃为基础油,通过黏度指数改进剂、极压抗磨剂、油性剂、抗氧剂和固体添加剂的筛选及复配研究,得到了托轮轴瓦润滑油配方。研制产品具有优异的黏附性和黏温性能、良好的极压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与市售国外竞品相比具有更加优异的低温性能和承载能力。经过两年的实际使用,研制产品能够满足水泥厂回转窑托轮轴瓦的润滑要求,且解决了原用油在低速重载工况下轴瓦温度升高的问题。
ZDDP与MoDTC在含酯类油的PAO基础油中的抗磨性能研究
王稳 李国良 刘宏亮 李维 赛炜
2019, 50(12):  65-69. 
摘要 ( 25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和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分别加入聚ɑ-烯烃(PAO)、PAO与分散剂、PAO与酯类油3种试样中,进行四球机抗磨试验,考察ZDDP和MoDTC对不同试样的感受性。将ZDDP和MoDTC两种添加剂进行复配试验,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磨斑形貌。试验结果表明:酯类油能够很好地提高PAO基础油的抗磨性能,其质量分数为5%~10%时即可达到较好的抗磨性能;PAO与分散剂试样中,增大ZDDP的加入量不能有效地降低磨斑直径,增大MoDTC的加入量可降低磨斑直径;PAO与酯类油试样中,随着ZDDP加入量的增加,磨斑直径减小,ZDDP的抗磨效果优于MoDTC;两种添加剂复配后与单剂相比无明显的增效作用。磨斑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MoDTC的基础油试验测得的磨斑表面平整,对摩擦表面修复作用更佳,同时添加ZDDP与MoDTC的基础油,试验测得的表面磨痕不规则,两剂具有竞争关系。
长距离管输对3号喷气燃料导电性能和清洁性能的影响
孙静涵 张利新 王自顺 徐卫民 许峰 阮强
2019, 50(12):  70-73. 
摘要 ( 20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长距离管输后3号喷气燃料电导率严重衰减的原因和补加抗静电剂后对3号喷气燃料电导率和水反应指标的影响。对比了成品油长距离管输和喷气燃料馏分长距离管输对3号喷气燃料电导率和水反应指标的影响,并对比了两种管输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对3号喷气燃料的管输建议。3号喷气燃料的长距离管输,优先采用喷气燃料馏分油管输在末端加注抗静电剂的方式;需兼顾汽运时,宜采用成品油管输并在末端根据电导率衰减情况,最小量补加抗静电剂的方式,以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安全与环保
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含酚污水研究
刘祺 李本高 陈妍
2019, 50(12):  74-78. 
摘要 ( 16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决催化裂化(FCC)废催化剂的出路已成为炼油厂十分关心的问题,将其改性用于催化臭氧处理含酚污水意义重大。通过在FCC废催化剂上负载具有催化活性的组分进行改性,用于催化臭氧氧化含酚污水,结果显示,FCC废催化剂用于直接催化臭氧氧化苯酚的作用不明显,负载活性组分后,可大幅提高臭氧对苯酚的氧化效果,当负载MgO时,对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达到46.50%,明显高于无催化剂时的28.19%,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催化裂化液化气脱硫醇系统节能减排工艺改造及效果分析
倪前银
2019, 50(12):  79-83. 
摘要 ( 28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脱硫醇系统目前普遍采用Merox碱洗抽提和碱液空气氧化再生循环工艺。通过分析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三号催化裂化装置的废渣、废水、废气排放及节能减排等要素,采取系列创新技术进行生产优化。实现二级高效抽提技术改造及脱硫醇尾气治理,从催化裂化装置源头控制碱渣排放量,同时实现碱渣厂内处理,液化气水洗水减量使用,脱硫醇尾气进再生器处理。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装置的碱渣、废水、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
烟机结垢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杨文慧 郝希仁 李倩 张成涛
2019, 50(12):  84-89. 
摘要 ( 25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烟机垢物的元素和晶体组成进行表征,分析其形成条件,计算验证并探讨垢物的形成过程,并提出应对防范措施。烟机结垢过程为:极少数原料油滴在反应汽化段内未完全汽化,未汽化油黏附在催化剂细粉表面并缩合生焦;部分焦炭颗粒未在再生器内烧尽,进入烟道后继续燃烧达到细粉的熔融温度,转化为液相黏性物质;携带微量高温熔融粉尘的烟气在三级旋风分离器下料口、烟机叶片等部位受高速离心作用,黏附到易结垢部位,形成无定形垢物。可通过提升原料油喷嘴雾化效果,调整合适的剂油比和系统细粉含量来减少烟机结垢。
炼化污水有机废气催化燃烧工艺的应用研究
张新
2019, 50(12):  90-95. 
摘要 ( 15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场有机废气处理装置采用“强化脱硫-浓度均化-催化燃烧”的工艺技术路线,运行初期工艺波动性较大,反应器出气存在超标风险。通过对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逐一排查,分析了硫含量、水蒸气的影响,确定了包括有机废气配比、反应温度、运行空速在内的最优运行条件,确保了工艺的平稳运行,保证了反应器出气的稳定达标排放。
分析与评定
废食用油催化裂解产物组成研究
郭丹 关明华 初人庆
2019, 50(12):  96-101. 
摘要 ( 24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废食用油为原料,在自制DY催化剂上进行催化裂解反应,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气相色谱仪、色-质联用仪分析原料油和生成油的结构、组成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废食用油催化裂解生成24.88%的气体、41.03%的汽油馏分、21.73%的柴油馏分、2.53%的重油馏分、1.03%的焦炭和8.80%的水。与原料油的核磁共振图谱不同,催化裂解生成油的1H-NMR中烯氢谱峰较弱、芳氢谱峰很强,13C-NMR中没有明显的羰基碳和甘油基碳谱峰。烃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汽油馏分中饱和烃质量分数约为53.4%,芳烃质量分数约为34.8%;柴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为87.4%,其中烷基苯质量分数为43.4%;重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高达98.5%,以四环芳烃居多,其质量分数为49.5%。
综述
丙烷催化脱氢制丙烯Pt系催化剂研究进展
李修仪 周金波 黄剑锋 卜婷婷 马艳捷
2019, 50(12):  102-108. 
摘要 ( 28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的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技术现状,详细介绍丙烷在Pt系催化剂上脱氢的反应机理、载体及助剂,简介了其他丙烷催化脱氢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及化学链脱氢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Pt系催化剂,降低成本。减少催化剂中Pt含量的同时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以及开发非铂非铬环保型脱氢催化剂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