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12
加工工艺
我国车用汽油质量升级关键技术及其深度开发
许友好 徐莉 王新 徐刚林
2019, 50(2):  1-11. 
摘要 ( 17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车用汽油生产基础技术路线是MIP和S Zorb及MIP和汽油加氢脱硫组合。在乙醇车用汽油强制推出之际,对这条基础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这条技术路线成为乙醇车用汽油生产的首选技术路线的结论。并在这条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开发出生产超低烯烃含量汽油的FCC技术、灵活吸附脱硫技术、汽油重烯烃转化技术和精细FCC技术,这些技术组合可使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至15%以下,汽油辛烷值增加1.5个单位以上,异丁烷和汽油产率明显增加,有望形成新一代车用汽油生产技术路线,为我国乙醇车用汽油的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混合碳四加氢工艺研究及产物的裂解性能模拟
王吉平 郭岩锋
2019, 50(2):  12-17. 
摘要 ( 20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察烯烃总质量分数约38%的混合碳四经加氢饱和用作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简称乙烯原料)的可行性,筛选加氢催化剂与工艺条件,利用SPYRO软件测算其裂解产物,并完成了该工艺的经济性分析。推荐的加氢催化剂为镍系催化剂(NCG),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90 ℃,压力1.5 MPa,氢烯摩尔比2.0~4.0,新鲜料液相体积空速2.0~4.0 h-1。测算结果表明该混合碳四经加氢饱和用作乙烯原料每年可增效益近2 540万元。
连续重整装置在线换剂技术的工业应用
朱亚东 向小波 鲍胜 刘寅华 邓勇 郑云清
2019, 50(2):  18-22. 
摘要 ( 21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0.6 Mt/a连续重整装置采用UOP三代 Cyclemax技术,于2017年12月实施了国内首次连续重整装置在线换剂技术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线更换新催化剂后,氢气和C5+液体收率增加,氢气纯度提高,在线换剂达到与停工换剂基本相同的置换效果,使重整催化剂的更换不受制于计划检修时间的制约,同时装置不需要停工检修就能完成换剂。
利用添加剂提高延迟焦化液体产品收率的研究
于志敏 韩爽 王路海 张艳梅 刘银东
2019, 50(2):  23-26. 
摘要 ( 21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实验室小型焦化评价装置考察了金属化合物、富芳组分和自由基生成剂等3种添加剂对延迟焦化液体产品分布的影响,发现不同添加剂对提高液体产品收率的效果和机理不同,其中富芳组分催化裂化油浆在掺兑量(w)小于10%时对焦化原料反应产物分布影响不大,掺10%时液体产率略增;自由基生成剂四氢萘添加后抑焦效果明显,焦炭产率降低1.32百分点,液体产品收率提高5.21百分点,但其成本高,不宜推广应用;综合考虑,具有应用前景的是金属化合物添加剂,液体收率可提高1.2百分点。
废轮胎低温热解制油研究
李成 张斌 林红 邓少奎 刘波
2019, 50(2):  27-30. 
摘要 ( 24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废轮胎橡胶充分资源化处理规律,进行了轮胎胶粒低温热解研究,开展了铝甑干馏实验、热重试验等。结果表明:废轮胎低温热解处理以产热解油为主,其次是炭黑产物;其中,热解油收率为52.7%,炭黑为38.0%;热解瓦斯气满足热解工艺的热能需求,无需外部燃料;500 ℃可实现轮胎充分热解,但耗时较长,约180 min,因此在设备研发过程中需考虑改进热解工艺,提高设备效率。
油品与添加剂
磷酸酯专用黏度指数改进剂的研制
陈晓伟 阎欢 梁宇翔
2019, 50(2):  31-35. 
摘要 ( 42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95 ℃、引发剂用量(w)为0.25%、链转移剂用量(w)为0.2%、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合成得到磷酸酯专用黏度指数改进剂聚甲基丙烯酸酯(PMA);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将合成产物溶于磷酸酯基础油中,考察其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所研制的PMA产品在磷酸酯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突出的改善油品黏温性能的能力以及优异的剪切稳定性能,是一种优良的磷酸酯专用黏度指数改进剂。
硬质道路石油沥青关键组分的研制
王翠红
2019, 50(2):  36-39. 
摘要 ( 22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筛选出适合制备硬质道路石油沥青关键组分的减压渣油,并以此为原料,考察了蒸馏深拔、深度氧化及溶剂脱沥青工艺制备的硬质道路沥青关键组分的性能。所制备的关键组分能够大幅提升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且通用性好;将关键组分与基质沥青按适合比例调合可以稳定生产高温性能好的硬质道路石油沥青,其混合料耐高温性能好。同时,为便于硬质沥青关键组分的使用,还开发了关键组分的造粒成型技术,提出其适于成型造粒的黏度范围为0.6~6 Pa?S。采用关键组分生产的硬质道路沥青用于高速公路实体工程,经过2年以上的气候和通车考验,沥青路面无车辙、无开裂,保持优良的使用性能。
一种蜡质材料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夏延秋 张文一
2019, 50(2):  40-44. 
摘要 ( 17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黑杨与香花槐叶片蜡质提取物作为润滑脂添加剂,并与石蜡添加剂进行对比;采用MTF-R4000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蜡质添加剂对复合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磨痕表面形貌;用能谱仪分析磨痕表面元素分布。结果表明,与石蜡添加剂相比,黑杨与香花槐叶片蜡质材料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润滑脂的减摩抗磨能力。这归结于蜡质中的烃、醇、酯等成分的共同作用,通过吸附以及化学反应形成了有效保护膜来提高摩擦学性能。
乳化液中有机缓蚀剂对铜板腐蚀行为的影响
司佳 熊桑 孙積 张楠 张新琦
2019, 50(2):  45-49. 
摘要 ( 18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乳化液中噻二唑类有机油溶性缓蚀剂对铜板腐蚀的影响,并利用SEM、XPS方法观察铜板表面形貌,分析其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噻二唑类缓蚀剂能够明显降低乳化液对铜板腐蚀的电流密度,提高其缓蚀效果,且浓度为1.5 mol/L的噻二唑类缓蚀剂具有最佳的缓蚀效果;噻二唑类缓蚀剂与Cu表面相互作用形成Cu(I)-噻二唑的螯合物以保护铜板表面,抑制铜板的进一步腐蚀。
基础研究
H2在Fe,Pt,Ni表面解离的模拟研究
王春璐 解增忠 赵毅 赵晓光 王丽新 任强 叶蔚甄
2019, 50(2):  50-56. 
摘要 ( 50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分子模拟手段,以工业常用的金属催化剂Fe,Ni,Pt为代表,构建了催化剂模型,通过对H2在不同金属表面的吸附构象、解离能垒以及电子密度分布变化情况进行考察,研究H2在上述模型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结果表明,H2在不同金属表面的物理吸附构象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金属晶胞结构及其表面结构存在差异有关。解离能垒研究结果表明,H2在Fe,Pt,Ni这3种过渡金属表面解离的能垒较为接近,其中在Fe(1 1 0)面解离的能垒最低。解离过程中的电子密度分布变化表明,H2在3种金属表面存在着相同的电荷转移趋势,推测H2的解离是通过过渡金属的d轨道与H2的σ*反键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喷气燃料热氧化衰变机理研究
贺越康 史永刚 周胜友 王晓娟 林振兴
2019, 50(2):  57-62. 
摘要 ( 16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自建模拟氧化装置,考察了加热与通氧条件下喷气燃料的替代燃料正十二烷的氧化过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从分子层面分析热氧化过程的产物组成和结构。根据反应物的消耗速率和氧化产物的结构组成差异,探讨各组分在加热氧化条件下的衰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热氧化过程中,正十二烷的热氧化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其热氧化衰变规律符合自由基连锁反应原理;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氧化温度的高低不会改变氧化路径,但是对氧化速率有影响,并且主要氧化产物具有一致性。
催化剂
CMT-1HN催化剂在高含量铁污染条件下的工业应用
李宁 任飞 刘守军 朱玉霞
2019, 50(2):  63-67. 
摘要 ( 24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加工重质、劣质原料油及清罐油的影响,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海南炼化)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铁中毒严重,平衡剂上铁含量很高,有时质量分数超过10 000 μg/g。严重的铁中毒对装置操作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降低了转化率及目标产品收率,同时影响了催化剂流化。为了消除铁中毒的影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CMT-1HN催化剂并在海南炼化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与对比剂相比,在平衡剂上污染铁含量更高的情况下,CMT-1HN催化剂作用下具有更好的重油转化能力和汽油收率,同时能有效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表现出更好的产品选择性和抗金属污染能力;当原料油中铁、钠、钙平均质量分数分别达到35.35,4.735,8.115 μg/g时,CMT-1HN催化剂仍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FC-46多产化工原料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研制
刘昶 黄娆 郝文月 曹均丰 杜艳泽 王凤来 关明华
2019, 50(2):  68-72. 
摘要 ( 19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适宜方法改性的分子筛和氧化铝作为载体组分,W-Ni作为加氢组分,采用UDRM技术制备出一种新型多产化工原料型FC-46催化剂。采用SEM、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四氢萘和正十二烷为探针分子考察了FC-46催化剂的性能。与参比剂相比,FC-46催化剂作用下的四氢萘转化率提高0.7百分点,而正十二烷转化率降低2.1百分点。工业应用结果表明,FC-46催化剂活性略高于国外催化剂,产物的重石脑油选择性较国外催化剂作用下高0.7~1.0百分点,重石脑油芳烃潜含量比国外催化剂作用下高2.3~3.3百分点,喷气燃料烟点比国外催化剂作用下高2.5~3.7 mm,尾油BMCI值比国外催化剂作用下低1.9~2.8个单位。
一步法预硫化型Ni-Mo/Al2O3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于海斌 彭雪峰 张景成 南军 孙彦民 臧甲忠 宋国良 辛峰
2019, 50(2):  73-76. 
摘要 ( 19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水溶性复合硫化物为硫化剂制备了一步法预硫化型Ni-Mo/Al2O3催化剂FS-1,以氧化型Ni-Mo/Al2O3催化剂FO-1为参比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比考察了FS-1与FO-1对焦化汽油的加氢脱硫脱氮性能。结果表明:FS-1对焦化汽油的加氢脱硫脱氮性能优于FO-1,这可能是由于FS-1具有更高的硫化度、适宜的MoS2堆积层数和片晶长度,更易形成高加氢活性的II型Ni-Mo-S相,使其具有更高本征加氢活性所致。
安全与环保
止回阀失效事故分析与对策研究
张德全 王延平 卢均臣 姜春明
2019, 50(2):  77-82. 
摘要 ( 22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历史上发生的止回阀失效事故的原因、总结出止回阀失效形式、失效现象,并给出失效说明。基于止回阀失效形式,剖析止回阀失效事故的设计问题、质量问题、维修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对比分析止回阀设计、维护和检验标准,认为导致目前企业在用止回阀可靠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质量不高、设备选型不合理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检验和维护不规范,提出在《工业阀门压力试验(GB/T13927--2008)》中按泄漏等级进行止回阀选型,对于提高泄漏等级、保证购货质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提出了止回阀失效风险控制措施与建议。
催化裂化烟气湿法脱硫除尘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胡博 安丰磊
2019, 50(2):  83-88. 
摘要 ( 21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介绍了催化裂化烟气净化(湿法脱硫除尘)项目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1.2 Mt/a催化裂化装置上的运行情况。项目运行效果达到设计指标要求,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能耗和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指标等。但运行过程中出现外排水悬浮物浓度波动和烟气蓝烟拖尾现象,经过原因分析,通过流程优化、三剂使用和操作调整解决了问题,保证了项目的平稳运行。
设备及防腐
新型喷射态塔盘开发及工业应用
薄德臣 刘元直 陈建兵 高明 张英
2019, 50(2):  89-94. 
摘要 ( 24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酸性水汽提装置普遍存在因塔盘堵塞导致装置运行周期短、能耗高的技术问题,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了一种具有抗堵功能的新型塔盘(SDMP),利用CFD模拟技术对塔盘的帽罩布局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合理的帽罩布局方式。水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相比F1浮阀塔盘,SDMP塔盘的压降可降低10%,通量可提高26%,操作弹性基本不变。工业应用结果表明,SDMP具有良好的抗堵塞性能,酸性水汽提装置运行周期大于18个月且继续平稳运行,而且蒸汽单耗不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平均蒸汽单耗显著低于F1浮阀塔盘。
煤焦油原料脱水除盐过程研究及动力学模型验证
金平 杨秀娜 阮宗琳 杨强
2019, 50(2):  95-100. 
摘要 ( 19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陕西某厂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考察了煤焦油脱水除盐过程中的注水洗涤温度、洗涤过程注水量、洗涤级数、洗涤停留时间、洗涤器结构、分水方式对脱水除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洗涤温度为80 ℃、洗涤工艺过程注水量为8%~15%、洗涤级数为2~4级、洗涤停留时间为0.8~1.6 min、采用高效注水洗涤构件、分水方式采用聚结分离方式时,能够取得最佳的脱水除盐效果。建立了煤焦油脱水除盐动力学模型,用Matlab软件拟合出煤焦油脱水除盐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并采用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高效聚结分离器分水的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度较好,说明该方法更适合中低温煤焦油原料的脱水除盐,可为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控制与优化
炼厂燃料气回收LPG过程设计与控制研究
商先永 薛长勇 杨义磊 钟旺 朱敏燕 孙兰义
2019, 50(2):  100-105. 
摘要 ( 22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某炼油厂燃料气回收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为对象,分别对3种LPG回收流程进行了研究。在稳态模拟的基础上,以年总费用为优化目标,优化了各流程的主要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隔壁塔流程较另外两种流程的年总费用分别降低37.66%和11.35%,表现出较大的经济优势。此外,对炼油厂燃料气回收LPG隔壁塔流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四点温度控制结构能够有效地抵抗进料扰动,具有良好的可控性。由此可见,隔壁塔在炼油厂燃料气回收LPG工艺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综述
生产对二甲苯的异构化技术发展趋势
康承琳 周震寰 王京 岳欣
2019, 50(2):  105-109. 
摘要 ( 27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对二甲苯装置运行状况,对未来几年内的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从增产对二甲苯的异构化工艺的现状与发展来看,乙苯脱烷基型异构化工艺具有处理能力大、乙苯转化率高的优势,预计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对原有转化型二甲苯异构化装置改造为脱烷基型工艺的实例进行了初步分析,尽管实施效果不如新建装置,但消除瓶颈、优化操作工艺等措施是现有装置扩能改建的有效技术途径。此外,还对芳烃生产技术前沿开展的创新研究与探索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