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3-08-12
催化剂
国外低稀土含量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于善青 田辉平 龙军
2013, 44(8):  1-7. 
摘要 ( 125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稀土价格的上涨,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生产成本剧增,开发低稀土含量FCC催化剂备受关注。本文综述国外Grace Davison公司、Albemarle公司和BASF公司在低稀土含量FCC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各催化剂的特点及应用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展望我国FCC催化剂的稀土优化及替代技术路线。上述国外裂化催化剂生产商利用其先进技术先后开发了低稀土和无稀土含量的FCC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我国要从实际出发,除了充分利用好稀土以外, 还应该尽快开发稀土替代材料,应对其价格上涨带来的挑战。
活性金属浸渍方式对渣油加氢催化剂金属分散态的影响
王洋 王鼎聪
2013, 44(8):  8-12. 
摘要 ( 90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二次纳米自组装方法制备的贯穿孔道氧化铝为载体,采用两种浸渍方式考察活性金属负载量对催化剂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催化剂金属负载量的增加,直接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的孔体积从1.2 mL/g降到0.3 mL/g,比表面积由253 m2/g下降到55 m2/g;采用共浸剂改性浸渍法能大大改善催化剂的孔性质。说明以二次纳米自组装氧化铝做载体的催化剂,采用直接浸渍法,活性金属负载量的增加造成金属在小孔内部和大孔部分表面堆积,不能在载体上均匀分散,而借助共浸剂改性能达到活性金属均匀分散的目的。
TPA/SnO2固体酸催化油酸甲酯化反应研究
杜欲杰 陈建军 高文艺 任立国
2013, 44(8):  13-18. 
摘要 ( 109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磷钨酸(TPA)负载量的TPA/SnO2固体酸催化剂,用XRD、BET 和Hammett指示剂法进行表征,研究其在甲醇与油酸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催化剂焙烧温度、TPA负载量、醇油比、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XRD和BET表征结果表明:TPA负载量较低(质量分数5%~30%)时,TPA均匀分散在SnO2表面;TPA负载量(w)高于30%时,TPA在SnO2表面发生聚结。当催化剂焙烧温度为450℃时,少量TPA在SnO2表面聚结;当焙烧温度为500℃时,TPA在SnO2表面均匀分散;当焙烧温度达550 ℃时,TPA分解成WO3。催化剂比表面积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TPA负载量的增大,比表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负载量(w)为15%时比表面积最大。酯化反应结果表明,30-TPA/SnO2(500)催化剂在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n(甲醇)/n(油酸)=12、m(催化剂)/m(油酸)=0.08、反应温度68℃、反应时间6 h的条件下,油酸转化率可达90%以上。该反应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观活化能为69.06 kJ/mol,指前因子为4.30×1010 L/(mol?h)。
ZrO2含量对CuO/YSZ-Al2O3催化剂催化甲烷燃烧性能的影响
郑舒 王树新
2013, 44(8):  19-22. 
摘要 ( 87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获得高活性和高温稳定性好的甲烷燃烧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YSZ-Al2O3催化剂。通过改变ZrO2在YSZ-Al2O3载体中的含量制得不同ZrO2含量的CuO/YSZ-Al2O3催化剂,并考察ZrO2含量对催化剂催化甲烷燃烧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BET、XRD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O2在载体中存在最佳含量,当ZrO2质量分数为32.5%时,催化剂的活性和高温稳定性最好;该催化剂经1 000 ℃、5 h老化后,仍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高温稳定性,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甲烷燃烧催化剂。
SiO2负载Ti(SO4)2-Zr(SO4)2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刘养春 钟宏 王帅 黄志强
2013, 44(8):  23-28. 
摘要 ( 99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Ti(SO4)2和Zr(SO4)2为活性组分,以SiO2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复合固体酸催化剂Ti(SO4)2-Zr(SO4)2/SiO2。采用TG、酸量分析、FT-IR、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的适宜条件为:焙烧温度300 ℃、焙烧时间3 h、活性组分负载量50%。将制备的催化剂用于油酸甲酯的合成反应,在催化剂用量20 g/mol、醇酸摩尔比4、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85 ℃的条件下,酯化率达到95.6%。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考察结果表明,在不经处理的条件下连续使用5次后,酯化率下降到80%以下。对失活催化剂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积炭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可通过焙烧、补充活性组分恢复其催化性能。
加工工艺
长周期稳定运转的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习远兵 屈建新 张雷 褚阳
2013, 44(8):  29-32. 
摘要 ( 942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立了第二代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RSDS-Ⅱ)的工艺技术路线,并提出工业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转的技术措施,即采用催化裂化稳定汽油作为原料、在加热炉前设置低温脱二烯烃反应器、设置原料过滤器等。工业应用结果表明,RSDS-Ⅱ技术可用于生产硫含量满足国Ⅲ或国Ⅳ排放标准的优质汽油,且产品辛烷值损失小,同时装置可以长周期稳定运行,完全可以满足炼油厂汽油质量升级的需要。
高倾点富芳烃原料生产环保橡胶填充油的技术开发
管翠诗 王玉章 丁洛 刘颖荣
2013, 44(8):  33-36. 
摘要 ( 100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高倾点富芳烃含量溶剂精制抽出油的组成特点和性质,以及其中高凝点组分的分子结构特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添加脱蜡助剂抽出油溶剂脱蜡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抽出油溶剂脱蜡的过滤速度和滤布蜡饼厚度,使得溶剂脱蜡装置可以连续加工抽出油。抽出油脱除高凝点组分后的脱蜡油经环保芳烃油溶剂抽提制备出环保型芳烃橡胶填充油,填充油中多环芳烃含量、苯并(a)芘含量和苯并(a)芘等八种稠环芳烃总含量均满足欧盟2005/69/EC指令中环保指标要求,该填充油的橡胶充油过程良好,没有游离的油珠,充油胶性能均满足SBR1723橡胶优级品的质量要求。
柴油低温临界吸收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
刘忠生 廖昌建 方向晨 王海波
2013, 44(8):  37-40. 
摘要 ( 101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柴油油气吸收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柴油低温临界吸收概念,开发了柴油低温临界吸收油气回收技术。该技术在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酸性水罐区进行了应用,对酸性水罐排放气的油气回收率高达95%以上,净化气可以达标排放,治理效果明显。
焦化馏分油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组合工艺的原料适应性研究
杜艳泽 汪琦 关明华 石友良
2013, 44(8):  41-44. 
摘要 ( 92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现有加氢技术加工不同焦化馏分存在技术与经济性的综合问题,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了一种焦化轻、重馏分油分段并流加工的FHC-FHF组合工艺技术。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装置整合度与共享度高、设备总数目少、产品质量好、建设和操作费用低等特点。原料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FHC-FHF分段进料组合工艺技术及配套催化剂,在压力为8.0 MPa的条件下,处理氮质量分数为2 639 μg/g或干点为450 ℃的焦化原料,均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加氢石脑油和硫质量分数低于10 μg/g的清洁柴油产品,具有很好的原料适应性和操作方案灵活性。
1.2 Mt/a S Zorb装置生产超低硫清洁汽油运行概况
姚智
2013, 44(8):  45-50. 
摘要 ( 89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S Zorb装置生产满足京Ⅴ标准的汽油的运行情况。通过对装置加工负荷、原料硫含量进行控制,对吸附剂的反应-再生循环参数进行优化,可以连续稳定地生产硫质量分数低于8 μg/g的满足京Ⅴ排放标准要求的汽油调合组分。同时也对影响装置稳定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环烷基减压馏分油生产橡胶油的工艺研究
杨文中 蔡烈奎 马莉莉 张卉
2013, 44(8):  51-53. 
摘要 ( 112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绥中36-1减压馏分油具有芳烃含量高、硫含量和氮含量较高、黏度大等特点,采用传统全氢型流程生产橡胶油时,存在产品收率偏低、氢耗大、操作费用较高等问题,开发了溶剂精制与加氢技术的组合工艺。与全氢型流程相比,采用组合工艺时产品收率高、氢耗低,可同时生产出满足欧盟环保要求的轮胎用环保橡胶油和SBS橡胶油,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
基础研究
浆态床外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行为研究
郑博 唐晓津 毛俊义 张占柱
2013, 44(8):  54-58. 
摘要 ( 91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氮气、柴油和固体颗粒为实验体系对浆态床外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行为进行研究,考察重要流体力学参数随操作条件和体系物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滑移速度随气含率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反应器内的流型处于非均匀鼓泡区,上升管平均气含率和浆液循环速度均随体系压力和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随固含率的增加而降低。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关联式对滑移速度、上升管平均气含率和浆液循环速度进行预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
流体物性对悬浮床加氢环流反应器的影响
薄守石 武俊庭 孙兰义
2013, 44(8):  59-62. 
摘要 ( 98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欧拉两相流模型对重油悬浮床加氢环流反应器进行数值模拟,考察了气相密度、液相密度、液相黏度等流体物性对环流反应器流场以及气含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相密度的改变对环流反应器内部的流场以及气含率几乎没有影响,而液相黏度改变对环流反应器轴向速度和气含率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液相密度改变能够对气含率产生较大影响。
溶剂抽提精制催化裂化油浆的研究
亓越 李青松 黄小侨 张玉贞
2013, 44(8):  63-66. 
摘要 ( 116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第七生产厂的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分别以糠醛、复配A作为萃取溶剂,对溶剂抽提精制催化裂化油浆进行研究,考察抽提温度、剂油比对单级抽提的精制效果,优选最佳的抽提条件进行多级逆流抽提试验。结果表明:分别以糠醛和复配A作为萃取溶剂,在抽提温度60 ℃、剂油质量比2~3的条件下,均可以有效地将油浆中的烷烃与芳烃分离,分离效果较好。抽余油(精制油)可作为RME(F)180系列船用残渣燃料油的调合组分,抽出油可作为KA8520橡胶填充油的调合组分。
石脑油脱芳烃-FCC汽油耦联脱硫的实验研究
唐晓东 李晶晶 李晓贞 肖坤良
2013, 44(8):  67-70. 
摘要 ( 109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酸-碱相互作用理论,对石脑油脱芳烃-FCC汽油耦联脱硫工艺进行实验研究。在无水AlCl3与石脑油质量比为0.06、反应温度为70 ℃、反应时间为60 min、络合脱芳烃助剂L与石脑油质量比为0.011的条件下,石脑油的芳烃质量分数可以从8.15%降至0.46%,脱芳烃率为94.36%。将石脑油络合脱芳烃生成的芳烃络合物MTS-1作为FCC汽油的络合脱硫剂,在反应温度为35 ℃、反应时间为3 min、剂油质量比为0.05的条件下,FCC汽油中的硫化物与络合物中的芳烃发生络合置换,脱硫率为72.24%,汽油质量收率为99.81%,汽油硫质量分数从526 μg/g降至146 μg/g,达到国Ⅲ排放标准对车用汽油硫含量的要求。
油品与添加剂
聚胺的合成及对柴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李静 吕志凤 马广华 战风涛
2013, 44(8):  71-75. 
摘要 ( 97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不同结构的伯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聚胺,采用高氯酸非水滴定法测定产品的总胺值和叔胺值,使用蒸汽压渗透法(VPO)测定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并用红外光谱对其产品结构进行表征,最后将聚胺与癸烯聚砜进行复配,添加到0号商品柴油中,对其抗静电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聚胺与癸烯聚砜复配都能明显提高0号商品柴油的电导率,其中以链状脂肪伯胺合成的聚胺的抗静电效果远比环己胺聚胺和苯胺聚胺的效果好。当正丁胺聚胺与癸烯聚砜加剂量均为2 mg/L时,0号柴油的初始电导率从3 pS/m增加到487 pS/m;储存9天时,柴油电导率超过2 000 pS/m,且能稳定储存25天以上。加剂量对柴油电导率影响较大,十二胺聚胺与癸烯聚砜复配,加剂量均为0.5mg/L即能满足使用要求,而正丁胺聚胺和癸烯聚砜加剂量均为0.8mg/L以上才能满足要求。
添加剂对绝缘油紫外光安定性的影响
王会娟 张绮 张培恒 马书杰
2013, 44(8):  76-79. 
摘要 ( 90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实验考察绝缘油用添加剂对不同芳烃含量绝缘油紫外光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含芳烃的高压加氢绝缘油的紫外光安定性优于溶剂精制工艺生产的含芳烃绝缘油。不同受阻酚型抗氧剂对油品紫外光安定性影响的程度不同。抗氧剂添加量越大,绝缘油变色越快,待抗氧剂消耗完后,油品颜色逐渐恢复至未加抗氧剂绝缘油的水平,且抗氧剂含量越高,完全恢复所需的时间越长。绝缘油中添加某些金属减活剂时会产生少许沉淀。
高闪点喷气燃料的热氧化安定性能研究
王欣 胡泽祥
2013, 44(8):  80-84. 
摘要 ( 91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JFTOT试验法对实验室制备的高闪点喷气燃料的热氧化安定性能进行研究,并讨论铜离子和铁离子对高闪点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喷气燃料的热氧化安定性及高热氧化安定性能均非常好;铜离子不仅催化了氧化反应,而且还参与了氧化反应;铁离子起到了中心催化氧化作用,加速了油品中不安定化合物的沉积。
分析与评定
石脑油中有机氯化物的形态及含量分析方法研究
史军歌 杨德凤 韩江华
2013, 44(8):  85-89. 
摘要 ( 113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了石脑油中有机氯化物的形态及含量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方法对不同原油的石脑油中有机氯化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内主要原油的石脑油中存在的主要有机氯化物为1,2-二氯丙烷、二氯甲烷、氯仿、三氯乙烯及四氯化碳等,其它有机氯化物的含量较少,主要有机氯化物来源于油田化学剂。所建GC-ECD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加标回收率在92.9%?103.5%之间,符合色谱分析的一般要求。
航空涡轮发动机检测用油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
任立华 徐新良 孙艳 黄奋生
2013, 44(8):  90-94. 
摘要 ( 94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航空涡轮发动机检测用油的指标制订、制备方案确定、样品制备、均匀性检验、定值研究、稳定性检验、台架评价等方面介绍了航空涡轮发动机检测用油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项目产品的成功研制为我国航空涡轮发动机检测解决了统一的参比燃料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有效规范市场,提高发动机检测及技术仲裁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